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為什麼見到自己的受訪內容會傻眼?給科學家與技術官僚的受訪建議

我想說一下"上call in節目"和"接受記者採訪"的經驗。

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遇到的媒體朋友多半都是很專業而且尊重受訪者的,但是當然我也遇過三種媒體記者: (1) 沒有溝通好受訪內容就自己掰; (2) 沒有做好功課就來問問題;(3) 或是自認為資深反而還要教訓我的。

其實我從小就會上新聞,但是當時那種報導都沒人在看的,就是一個P孩得一個什麼獎被拿去寫,所以都不會被記得,也不可能突顯什麼個人特質。

第一次讓我感到尷尬的,其實是過去看蕃薯藤的合作經驗。當時他們為了要推銷自己的規畫,就安排我受訪。其實受訪內容本身還OK,但是使用了非常芭樂和聳動的標題。我覺得讓我在同行中尷尬死了。畢竟科學家總是比較講究低調做自己的研究,要跟媒體說點什麼也是真有什麼天大研究發現才會發個新聞稿,促進一下公眾交流。把自己的過往抖出來當成題材大書特書,真的很尷尬。因為真正比我認真優異的老師太多了,雖然我也謝謝那個"宣傳",也知道那是一個"必然",那種誇大又有點造神式的標題會讓我不知道怎麼做人。

接下來就是因為狂犬病事件所帶來的媒體接觸。上公視有話好說那一次,其實並不算非常好。我認為他們敲通告敲得很急,當時有很多資訊都還沒有出現,能說的並不多。當時主持人有一點不知道那一個問題應該問誰,結果把防疫的一個問題丟到我這邊,我當場覺得有點愣住。但是在現場播出時感覺就像是"我沒有那麼懂"。從那一次的經驗以後,有話好說我就不再花時間去現場了,我只接受電話call out,而且要事前讓我確認問題是不是我可以回應的,對整個議題有沒有幫助。而且,在那次的經驗以後,我也學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表達的重點訊息"。沒辦法,這是新聞傳播,不是課堂教學,連TED都不是。

狂犬病那事,因為我提出防檢局與家畜衛生研究所的初步病毒起源分析做得不對(後來龐飛老師的團隊就做好了),所以被動物社會研究會找去開記者會。對不起,我太小看動社會了,我一直以為動社會的記者會只有平面媒體會參加,所以當天有點小遲到,還穿有點隨便(google那些露點照就是這樣來的,幹),結果就...好,那次的記者會中,蘋果日報的某資深記者一再追問我"病毒在台灣存在有幾年?20? 30? 40年? 好像在喊價一樣,我一直拒絕這樣回答,但後來還是說了一個"可能"(但其它在場記者都不認為那是確切答案),結果後來她就發了一個即時,指稱我說病毒在台灣出現多久。當時連分析都還沒做完怎麼可以說呢? 我打電話去抗議,也在臉書上發文。她很火大地認為我干預她的新聞專業。後來她把文字修改以後,我認為她"釋出善意"。結果她再打電話來罵我,說"那不叫釋出善意"。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接受蘋果體系的採訪,不是說蘋果沒有好記者,而是我不想再去沾染那種"想要發即時又不好好把話聽懂"的人。

但我學到一個教訓:媒體下標原來是要數字的,即使受訪者沒有那個意思,都會變成受訪者的錯。而且只要你說不出一個他聽得懂的數字,他居然就會覺得你不懂。

同一場記者會中,中央社另一名資深記者因為把"中國鼬獾的病毒"與"台灣鼬獾的病毒"混為一談。所以我轉載她報導(其實寫得很好)時就ps一下"應該刪除幾個字"。結果她也發作了,打電話來告訴我"那是因為字數限制所以如何如何,而且認為我在官方未發布訊息前跑出來說那些是擾亂視聽"。其實我很憤怒,因為我認為以"字數限制"來拒絕精確資訊的調整是非常莫名其妙的,更何況她愛採訪又愛指控是什麼意思? 事後證明,我對狂犬病毒一開始的分析評論是正確的。但這些記者呢? 沒有一個追蹤報導。當然,從此以後,中央社也是我的拒絕往來戶了。

我再學到一個教訓:有些媒體無法理解複雜的資訊,他們只想知道who? what? when? where? which? whether? 但不太有耐心瞭解why?與how?

目前我很慶幸,我還有幾位很專業的記者朋友,讓我知道記者的專業,記者的辛苦,媒體的現實,還有同業間的競爭。我很謝謝他們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從此我確立以下準則:
  • 如果媒體要採訪我,我需要很快瞭解是否值得花時間與這位記者交談,如果他沒有做過任何功課就來一個大哉問,那我就不受訪,因為他得不到他要的,我也不想讓我的專業受損;
  • 我會確認媒體想要用多大的篇幅與圖文安排來報導那個議題,如果記者自己也不知道,都要讓編輯拿捏,而我認為那個議題又屬於敏感的,我也會傾向不受訪,因為我不信賴某些媒體的作法;
  • 我會確定整件事情的結構與資訊現況,而不是記者問一個我答一個,然後事後讓記者自己去拼湊;
  • 我會確認他有沒有去問過別人,以免我的觀點被刻意製造成"打別人的臉";
  • 我會挑出我認為特別需要精確說明的觀點、語彙、陳述,向記者說明清楚;
  • 避免跟著不確定的問題繞圈圈;
  • 不可以把未知建立在未知上;
  • 很快搜尋確認該記者的報導素質;
  • 如果可以,不要只用口述來表達,最好有一點基本的資訊繪圖能力。為什麼要做成這樣?因為,我們不能確認每一個記者都是"跑那條線的",有人就是聽不懂又不想聽你上課啊~
  • 最後,如果報導出來寫得很好,我們一定要給好記者一些鼓勵。我不是說媒體記者真的這麼需要這個,而是在現在大眾普遍愛恨媒體,也分不出記者素質的真假的狀況下,我認為好報導值得多一些點擊率。
其實我面對媒體的經驗是很菜的,也不太常面對媒體(畢竟真的不是什麼公眾人物,我覺得人不可以自認為有名,這很危險),以上只是把自己的經驗說出來,讓"可能接觸媒體的老師和同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