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請不要隨便質疑老師未婚或沒有小孩就不具備給你與孩子建議的「資格」。老師之所以為老師就是因為有教育的專業,也就是傳道、授業與解惑。許多老師教授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可能遠比父母接觸的時間更久。尤其是許多大學生都是第一次離家生活,更別說是研究生幾乎整天都在研究室裏,老師對學生在這段時間的變化、喜好、成長、困惑的理解其實是有可能比父母知道更多的,而這是和是否已婚或有沒有小孩根本沒有關係。如果一定要結了婚有小孩才能對此事提出建言,那乾脆規定沒有結婚生小孩的人不能任教職就好了啊~(但我倒不認為大學教授必須要讓褓姆一樣去照顧呵護這些成年人);
- 所謂的「放手」並不是在親情上的割棄與疏離,而是在信賴的前提下尊重孩子成年的選擇:我非常理解爸媽永遠把小孩當小孩的心理,像我都43歲了,我媽還是會覺得我把鬍子刮掉或肚子小一點比較可愛啊~我媽會跟親戚朋友開玩笑說:「他出門像走失回來像撿到」,這當然部份反應了我爸媽長期以來對我們這類專業與興趣所需生活型態的接納與寬容。
但是這樣的接納與寬容是在我上大學後就忽然發生的嗎?我的爸媽就會自動放手嗎?不是。我們在很小的時候,至少是兩三歲已經有語言與認知能力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會凡事以說理取代命令。說理與辨證在教育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如果一件事是對的,那麼經過辨證後就會對的,而且能讓自己確認那樣的遵循是有道理的。如果有一件事情是錯的,我們雖不見得一定要經歷受到懲罰才知道是錯的,但我們會知道如何權衡做與不做的代價。另外我們在很小就理解到,世界上有許多事情的價值並不是唯一的,是因地因時因人因文化而制宜的,然後很多事情不只有涇渭分明的黑白對錯,而是一個多極的連續的光譜。唯有體察到人性與社會的複雜、黑暗與光明,我們的處事才能細緻與睿智。
我們從小學前,就開始發展自己的興趣,開始為自己的興趣投入,開始下決定,開始負責,然後承擔後果,也就是失敗或成功。所以從小學起,我的父母就已經與我們建立起一種信賴的關係,爸媽知道我們能下正確的判斷,我們知道父母是我們的後盾。
所以這和「放手」有什麼關係?就是因為基於信賴與溝通,所以父母不需要把我們栓得緊緊的以維繫他們的責任感或安全感,所以他們不需要限制我們要去那?多晚回家?跟誰出門?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吃什麼東西?穿什麼?玩什麼?和誰交往?甚至到了成年以後還有很多碎唸的意見,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與選擇,令人渾身不舒服。 - 爸媽除了工作以外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與嗜好:意思就是說,要夠忙。不夠忙就會沒事要緊抓著小孩。有些爸媽真的被工作忙壞了,而且把工作當成謀生求生的工具,回到家真的也累垮了,很多過去的嗜好與興趣也就不見了。如果腦子沒有在動,被垃圾新聞填滿,沒有繼續成長,那就會開始煩小孩。回家就唸他,不回家又call他,親子關係其實很差,但自己卻沒有察覺,整個家庭其實都在忍耐對方,親子關係就差了。人生除了工作與那些被社會期待的「任務」(結婚生小孩養小孩)以外,還有其它部份足以讓這一生沒有白走一趟,所以興趣與嗜好是很重要的。如果爸媽自己沒有興趣要投入,只想管小孩,那小孩能從爸媽身上學到多少未來人生的可能性呢?
- 不要使用自己的期待與想望來填滿他的青春: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對不對?所以我也看見我爸媽的成長與改變。以前那有這麼多有的沒的論壇讓爸爸媽媽分享育兒經?那有這麼多的平台可以讓爸媽像記錄寵物成長一樣把寶貝的一切都po上網?有些爸媽會說「我要的不多我只要他快樂平安健康」,但是「越簡單可是越難」,從小就以各種理由要小孩去上這個才藝那個才藝,上學後又要課輔,週末還在看書,頂多去玩個水逛個賣場,吃飯自拍一下然後就休閒了嗎?我怎麼在不少爸媽分享的照片中看到小孩都是被迫入鏡啊?父母自己很開心,小孩根本不開心呢~ 有些爸媽會擔心小孩不學這個那個就會「跟不上」。其實沒有什麼跟不跟得上的,如果小孩能夠在爸媽的引導與寬容下發展自己的興趣,他就會是最棒的。爸媽如果不知道應該讓小孩學什麼,就教爸媽自己會的。例如洗菜、切菜、種花、洗車、打球。所以囉,爸爸媽媽要不要問問自己,自己「會什麼?」然後不要把任何事都直接連結到「未來的職涯」然後很快下一個「沒有用」的結論。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是什麼。
- 小孩絕對不是什麼都不懂沒有行為能力的小動物:我最常聽到爸媽說「孩子還小他怎麼會懂?」喔喔這句話不對喔,其實有語言與溝通能力(兩歲半到三歲半)起,小孩就知道很多事情了(如果你好好地講,而不是先恐嚇怒罵然後才叫他不要哭)。如果小孩不懂,就要教。教育的責任從來就不只在學校,最重要的是家庭。如果父母自覺有所不足,應該要做的不是上網聊天貼小孩的照片,而是應該要尋求專業知識、協助與自我進修。台灣一直有一種古怪的社會氣氛,也就是認為這個社會「原本就應該是純淨的」,所有的小孩都是「小天使」,所以不可以被「污染」。有些家長團體總是會傾全力要防堵這個那個,上網不可以看到這個,開電視不可以看到那個,地上不平也不可以。總之就是要大家幫他家寶貝掃除所謂的障礙。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才真的是沒有行為能力,因為他們從小就是在「以愛為名」的過份保護下成長,所以當他們要面臨真實社會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他的心智從來就停留在幼稚園程度,會做的都是本土劇和偶象劇技倆。所以囉,小孩很多事都是看在眼裏的,大人不要輕忽孩子早期的認知與觀察力。
- 從幾件事開始,讓自己習慣放手:(1) 以討論取代命令,那才是真民主;(2) 從小讓孩子有生活自理能力,包含食、衣、住、行、育、樂都一樣。所謂的自理能力包含對人事物的品味、選擇與得失權衡;(3) 有了自理能力,才能建立信賴關係,你才不會因為小孩自己出門、手上有錢、交朋友、或在職涯學習與感情上受挫,擔心到不知道怎麼辦;(4) 不要替孩子做好一切決定一切,而是要示範給他看如何把一件事做到好;(5) 順暢的溝通不表示要奪命連環call,大家都有事要忙,不能隨時接你電話回你簡訊;(6) 小孩不在不要一直叫他回家,小孩若回家也不要一直叫他出門 (究竟是怎樣?);(7) 請不要凡事以愛為名,以親情為勒索,動輒指控孩子不孝或翅膀硬了,然後一生都在為了自己的執念與過度操控孩子的人生痛苦煩心並坐收苦果。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更溫馨] 爸媽對小孩如何放手? 是直接放走還是從小建立信賴?
我常常在談父母要學著放手,開學座談也說,畢業典禮也說,平常也都這麼說。但是有些爸爸媽媽就會問:(1) 你是不是因為沒有小孩所以可以說得這麼輕鬆?(2) 孩子終究是孩子,怎麼可能放得開?叮咚~我來說說我的經驗與看法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