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難搞的資優生需要什麼樣的學校環境?或只是寬容與支持?

今天(5/31)應中華資優教育學會的邀請,去台北教育大學當他們年會的與談人,談什麼?談資優教育中學生的成長故事。其實我本來非常抗拒去談所謂的成長故事,因為:(1) 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我不知道自己的經驗對其它人有什麼參考價值;(2) 我覺得自己非常不典型,而且在就讀數理實驗班的時期是成績很差的學生;(3) 其實我不太知道讀了6年數理實驗班(排除小學4年的音樂實驗班),學校的教育究竟對我有什麼幫助?那在這種情況下,要我去當資優教育的成功案例不是很奇怪嗎? 

總之我就半信半疑地去了,相對於其它兩位與談人分別為資深記者與跨國公司主管的第一屆資優生,我連powerpoint都沒準備,連穿著都是我一貫的style,也就是短褲、涉水鞋加上緊緊的T-shirt。感覺就是一個化外之民啊~~



我在聽其它兩位與談人分享的時候,心裏想的是:(1) 他們看起來都好正常好陽光喔,好合乎社會和教育者的期待,就算在求學過程中有什麼不愉快,也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啊;(2) 相較之下,我顯得非常格格不入,感覺就是兩顆甜美又充滿正面能量的果實和一粒X意滿點的榴槤坐在一起,就很奇怪啊~~ (但是各位要知道,怪胎是不在乎自己是怪胎的懂嗎?) 


這個場次的設計本來要我們談"唸完資優班後的發展與成長"。挨有,台灣的資優教育就是做到高中,送上大學以後,大學教育根本也不知道拿資優生怎麼辦(有些老師不是誤認為資優生都超棒的,什麼都沒有問題,要不然就是先貼標籤說他們是假資優很臭屁),然後資優生就會接到一些有的沒的"追蹤問卷調查",所以,上了大學以後的表現和前面幾年的資優教育的關聯性是怎麼連起來的呢?

我上台以後坦承我從小就是個屁孩,超難搞,什麼都要質疑,一定要辯證,不願意接受別人整個端來的知識(例如參考書),一定要自己需要且願意才想學東西,對任何"考試技巧與為考試服務"的東西都不屑一顧,對大多數同學輕鬆辦到的事都做不來(背國文解釋、背課文、背片語、背化學式、背公式....),我只想做自己愛做想做的事。從小到大我都被當成資優生,但是我又不斷地被告知要妥協,要融入人群。其實這是非常痛苦的事。為什麼大人會覺得"要有頂尖的學習成就然後又要有圓融的人格特質,請問有多少大人辦得到?究竟有沒有強人所難?"

所以呢,我問了一個問題:請問大家覺得資優教育除了把資優生挑出來培養以外,我更想問的是,我們看待人才的方式,我們對人才的品味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期待這個社會、國家、世界變成什麼樣的面貌,而這些被挑出來特別具有聰明才智的人究竟被賦予什麼樣的期待?大家都要當leader嗎?都要當律師教授CEO?還是在貢獻智識的同時又過得快樂自足最重要?

然後呢,那些在進入資優班,後來又慢慢被篩選制度"淘汰出去"的學生,是什麼?麻瓜嗎?還是?

我今天舉了很多例子告訴在場的老師同學,其實我關切的不是資優生的學習成就,而是資優生能不能處理因為制度與學習成就為導向的教學所產生的巨大心靈上甚至是生理上的衝撞與挫折,一般來自父母師長的傾聽夠嗎?還是要制度的幫忙?然後我更關切的其實是不在這個教育體系中的學生,有沒有足夠的資源能學到一樣的知識架構,與面對、引導、創造世界的本領?

今天還有家長問到:十二年國教究竟有什麼影響?坦白說,我一點都不認為一個學制的改變就會毀了或成就一個人的一生。九年一貫時也是一堆人說自己是白老鼠啊~那些白老鼠現在其實也長大了,有人還生孩子了,有怎麼樣嗎?我想最重要的是家長、學校與學生本身是不是願意一起在一開始,就是小學階段,把觀察力、邏輯力、想像力、實踐力還有同理心好好地培養好。讓一個人很早就能思索自己的需要、特質、角色、地位,發展出自我價值評量的本事,發展出對知識品質的鑑賞力,發展出看門道的敏銳。這樣其實就夠了,因為具有這些本領,就能自學,一個人的世界就不會被動受限於課綱。

我記得從小就有師長不斷地告訴我,"你要把你的刺拿掉,要讓自己討人喜歡一些"。其實要演一下內心戲對我是不難,只是我認為如果一個資優生不是一般人眼中的群體動物,是獨來獨往的,但也沒有礙到別人的,能不能就尊重一下他的特質?只要提醒他"適時展現圓融的好處與場合",但不需要把他按進模子裏,形成大人想要(但自己卻辦不到)的樣子?榴槤把刺去掉也不會變成富士蘋果呀~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每個資優生都這麼難搞那資優教育會很難做"。我的回應是:拜託~我們為了自己對萌感的需求,對圓仔這麼特別,什麼都要客製化,那對個人特質鮮明的資優生細緻一點不應該嗎?如果又要資優生表現很好給教育做業績,就要覺得資優生搞怪,那資優教育本身的立足點不就不正當了嗎?我衷心希望許多被困在制度中的資優生與家長能夠被注意到,被協助。然後請記得人生還有很多可能,不只是要配合自己、父母師長與社會期待的演出。沒有當上資優生沒什麼大不了,不再當資優生更沒什麼大不了。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用台新信用卡消費金額換高鐵單程票不比升等划算,但為什麼要升等?

還記得我罵過台新銀行自從把商務白金卡的優惠調降以後,我就快要跟它說byebye的故事嗎?本來台新的商務白金卡只要消費累積45萬就可以換華航的亞洲任一航點機票,後來就一路調降,變成45萬只能換台港來回(而且限桃機出發),然後要60萬才能換你可能不會去的指定航點,而一般熱門航點(例如Sapporo)就要刷到87.5萬才能換得到(請見新的兌換門檻)。如果是87.5萬才能換到,就相當於一張25元累積一哩的卡累到一般航空公司的洲內機票兌換門檻35000哩的意思呀~ 但如果要累積到35000哩,又只能換華航,那還不如使用匯豐銀行的華航聯名卡,因為海外/外幣消費只要12.5元就一哩,43萬7500元就可以換到北海道或德里的機票,又為什麼要使用台新的卡?

那台新還有什麼優勢?好吧,在自動售票機買高鐵票時不需要密碼這點還不錯,其它我有點想不出來。最近台新又推出用消費來換高鐵票活動,那我們看看划算嗎?

北高單程1630,台新說要130000才能換到一張,那投資報酬是1.25%。相對於機票來說如何?我們以北高台港線來說好了,我使用3/18易遊網上的中華、國泰、港龍機票價格來算給大家看:

華航是4237+2566(稅)、國泰是4333+2542(稅),然後港龍是4417+2602(稅)。投資報酬要怎麼算?事實上你拿台新的消費金額換機票還是要付稅金的,所以就變成==>機票/(45萬+稅金),算一算,根本不到1%呢。看起來換高鐵票還是勝囉?不。

台新還有消費金額換升等的優惠。使用25000元可以換高鐵升等,價差是510元,投資報酬率約2%。所以看起來比直接換高鐵票好一點對不對?我想那個差別在於你認為有沒有必要刷25000元去抵510元,換那一個半小時的旅程中多看一份報紙多喝兩杯咖啡和多吃幾個小餅乾還有多給筆電手機充一次電的確幸了。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求學計畫怎麼寫?先從瞭解自己開始,不要瞎扯願景和夢幻

最近有學生問我「備審資料」要怎麼做?尤其是「就學計畫」的部份整個好令人頭大呀~~~

根據我自己審查高中升大學或大學升研究所書面資料的經驗,還有我看過的一些不錯的案例,我想給學生一些建議:

DOS:

  • 請使用條列式:你得預設大學教授無法花很多時間看大量的文件,因此請簡潔地寫重點;
  • 要有結構,結構要完整:什麼叫結構?橘子有皮有果瓣有仔還有小果肉這種層級與相關性是一種結構。所謂的結構並不是把文字拆成一段一段然後編排兩下就有結構了,而是一件事情包含多少元素?元素之間是否獨立?元素之間是否有關聯?那個關聯究竟是人事時地物數的那一種關聯?我個人認為一個有意義的就學計畫要包含你對自己的知識、工具使用、對一個知識體系的視野,與就學/研究計畫可行性的評估;
  • 要有內容:有了架構以後,你就要把內容填進去。那內容是什麼?你對於有興趣的領域有多少瞭解?你知道什麼是基礎知識?什麼是進階?什麼是應用?什麼是週邊?你知道工具是什麼嗎?你看過相關文獻對工具的利用與操作方式嗎?你曉得一個就學或研究計畫被提出來以後,其預期成果對知識的貢獻是什麼嗎?然後你如何去判斷你有多大的勝算與把握執行自己的計畫?這些都是你應該要言之有物的題材。
  • 多多使用圖表:所謂的圖表並不是研究或學習時程的甘特圖,而是使用圖表來呈現你的思路,你的策略,以及你的預期。至於什麼叫資訊繪圖,就要請你自己查查了~(或者來修我的課)
DON'TS:
  • 就學計畫不是悔過書:請不要寫一些「我資質駑鈍」、「我以前不用功」之類的廢話,這不會有同情分數的;
  • 甘特圖不一定需要:有些人會幻想自己兩年可畢業,而且要花一個月時間寫論文。這看起來就很好笑啊~ 不實際的東西就不要亂寫,以免給人笑。如果要做甘特圖,請好好區分工作項目,預期進度與預期成果再來做。而不是把「閱讀文獻」當成項目寫五個月,難道第六個月起不看書了嗎?
  • 不需要寫什麼想修什麼課: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某些課會不會開。你只需要關注你缺乏那個領域的知識就好,但問題就是不少人連自己缺什麼都不知道。我認為這樣的人最好不要繼續唸研究所,因為一定不是他要的。就算家裏要你唸也請你不要來報名,因為那註定是悲劇;
  • 不要瞎扯願景和夢想:例如萃取一個蛋白就說以後自己要開發新藥,讀幾本書就說以後要投入社會運動。我認為學習就是要回應諸多內在與外在的議題,有理想不等於天真,有創意不等於缺乏可行性。
然後請瞭解自己所屬學門的特質,不懂都可以問,但請不要問什麼「一定要A4嗎」之類的枝節問題,因為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瞭解、表述能力、邏輯力與人格特質,不是封面與大頭照的角度。有人說:他還是學生啊~他還是孩子啊~怎麼會知道這麼多?就是因為不知道才要老師教啊~ 喔喔我好討厭這種論調。唸研究所怎麼能夠靠發想和念力?難道在考研究所前都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只要在分數飄過門檻後就覺得自己可以具有當研究生的潛質嗎?不是這樣子的吧~ 老師會教,但學生也要有底呢~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地心引力觀影感] 飄浮是孤寂與恐懼,下墜卻是希望與重生

我是一個從小學就會思考如何面對自己與親朋死亡,終將死亡的人。有時候還會腦補一堆劇情,想像自己會怎麼死 (目前想到的是睡夢中死掉、腦溢血死掉、空難、山難),甚至還會激動到流眼淚。我也常夢到父母往生又被我救回來,我也常給自己寫遺囑。

總之,面對死亡與探索所謂的瀕死經驗與死後世界對我來說比寫論文還要重要一點點。

我原本以為地心引力很普通,阿就災難片啊,最後主角應該都不會死而且髮型都好好的吧?結果,George Clooney就死了。我看到Sandra Bullock演女一,本來一時無法擺脫麻辣女王中的印象,結果,她演得很不錯呀~ 而且好曼妙啊都沒有小腹呢~

網路上有很多討論聚焦於導演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以及男女主角如何辛苦地模擬無重力狀態下的行動與肌肉張力。但是我只想討論兩件事:面對死亡、孤寂,還有渺小。

我一向對美國電影中,男主角在面對危難時總是要不時地找樂子與故作輕鬆感到不解,我真的覺得那不太帥。但是這種臨危不亂在George Clooney所詮釋的Matt Kowalski所表現出來的,卻是在浩瀚幽暗星河中的希望與方向。當Ryan Stone被反作用力拋向無垠宇宙時,沒有人能預測接下來怎麼辦。稍有物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在無重力的狀況下,只要自身沒有動力,你就無法在漂浮的狀態下有方向地前進。更何況還缺氧?

Matt Kowalski的聲音、幽默與堅毅的眼神其實是George Clooney一慣的表演手法。即使在電影中,他因為遭到撞擊而無法抵抗反作用力而必須要犧牲自己生命挽救Ryan時,他仍然沒有任何的畏懼。當他自己鬆開掛勾使得Ryan有機會活下去時,我的心情好沉重啊~ 如果是我,會不會大哭面對自己將死的事實,然後因為耗氧死得更快?成為太空中漂流的乾屍?Matt幽默地表示自己會打破太空漫步的記錄,留下Ryan獨自面對死亡的恐懼、孤立無援的處境,以及求生意志的再現。


人真的很渺小對不對?這個場景不是一般災難片中的船啦,海啦,飛機啦,廁所啦,大樓啦,是太空耶~ 一被彈出去就沒人找得到的地方呀~ 記不記得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在2009年釋出一個短片(連結)描繪已知宇宙的大小?地心引力這部片也不過是在衛星運行軌道發生的事,我們就已經覺得宇宙好大,更何況太陽系銀河系只不過是宇宙中無數星系其中之一呢?有時候感到自己的渺小,還有生命在時間的長河中如何短暫是非常傷感的,不是嗎?

雖然Matt在自知只能選擇面對死亡時說了"You've got to learn to let go"這句話,但我更喜歡Ryan累到夢見Matt生還,並回來找她時所說的幾句話:

I get it. It's nice up here. You can just shut down all the systems, turn out all the lights, and just close your eyes and tune out everyone. There's nobody up here that can hurt you. It's safe. I mean, what's the point of going on? 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Your kid died. Doesn't get any rougher than that. But still, it's a matter of what you do now. If you decide to go, then you gotta just get on with it. Sit back, enjoy the ride. You gotta plant both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and start livin' life. Hey, Ryan? It's time to go home. 


這個有點接近超自然經歷的橋段像極了哈利波特遇到已死去的鄧不利多對他所做的開示,也因為這樣的關鍵性開示而使Ryan鼓起勇氣平安返回地球。

Gravity是引力,是下墜,而在這個故事中,下墜是唯一的生路。這和我們站在地面上說"起飛昇華才是希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我們在地面上認為飄走是一種解脫與舒坦,但是在太空中漂走卻是叫天天不靈也沒有地可叫的孤寂與恐懼。
 
所以,既然不知道明天或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事,何不好好地過好每一天?對已經歷的人生感到感激,然後當那一刻來臨,則從容優雅地謝幕呢?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預立遺囑 Version 1.3

(紅字為此次更新)
研究室
  • 期刊、圖書與標本捐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希望科博館的志工與工讀生不要給我弄不見。經高人感應得知,怨念很重的科學家的靈體是可以繼續存在原來的機構走動的。所有文獻與標本的檔案會事前建好資料庫,請勿擔心
  • 堪用之研究室設備留給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未編列財產者可由助理在網路上處理掉,限高雄市面交自取,記得要買幾杯飲料給我們家助理(英國藍為佳,無糖少冰)
  • 寵物與實驗動物捐給各動物園或收容中心(會由存款支付所需飼料費用),或交給有經驗的玩家
  • 未發表的科學文稿可一併交給科博館,未發表的data若對研究生與其它研究室有用, 可自行使用.
  • 剩下的存款給幫我打點後事的助理、學生與朋友使用。若缺現金可問我媽,我的薪水都變成股票和會錢在她那邊
  • 電腦直接幫我format,就不必看裏面有什麼了~
  • 世界各國收集來的動物玩偶送給小朋友 (請不需要燒給我,我認為另一個世界一定有)
  • 所有的密碼在我電腦的桌面
  • 若還是有用的物品, 可以捐給慈善機構, 或只好當廢棄物清運掉了
  • 研究生指導:若老闆掛掉, 請中山大學生科系生態組一員老師接收,相關業務費請轉至該名老師帳戶下
人員
  • 爸爸媽媽姐姐我愛你們,若我有本事托夢我會講清楚我需要什麼的(例如行動電源和Costco的櫻桃之類的)
  • 所有的學生與助理,謝謝你們的陪伴與幫忙,你們都是我的小天使
  • 所有的朋友,我愛你們,感謝一路的扶持與忍讓
  • 寶貝我愛你,謝謝你在我生命中帶給我的光明與熱情。我會把我們的情書、相片加上皮卡丘交給你照顧囉~
  • 所有的寵物我愛你們~
  • 各位媒體朋友們辛苦惹~如果有報導價值我會把新聞稿寫好的 (標題要怎麼下要怎麼配圖我就無法控制惹)
大體與財產
  • 我尚稱健康,所以如果遺體完整,能捐的都可以捐出去(但我希望沒有全頭移植這種事,超可怕的)。但如果遺體不完整,就燒一燒吧。然後我希望使用樹葬喔~ 我可以指定茄苳樹嗎?
  • 在我名下的所有財產包含動產與不動產依如下方式分配:房子是爸媽和姐姐的、股票等有價證券是媽媽的、土地部份則交由家裏處理,希望可以拿來當成動物收容中心
  • 我的私人物品, 可以燒成光碟, 然後可以請工讀生(1000/天)幫忙, 可由剩下的錢支出
部落格與facebook

  • 所有部落格密碼請在我的電腦桌面上找,表人型blog就關掉以免被罵爆,然後學術型blog就留著直到blogger倒掉。但是權限要關閉所有留言與po文.
  • Facebook就讓它變成靈骨塔,如果裏面有不堪入目的照片要被散播我也沒有辦法了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8月心風暴觀影感]人會爆炸都是有原因的,但是砍掉以後還能夠重練嗎?

電影中出現毒蟲、酒鬼、癌末、失婚、亂倫、偷情、壞嘴、失智、自殺、藥物濫用、精神疾病、手足反目、種族偏見、城鄉差距、語言暴力或怨天尤人的元素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萊塢的電影開始拍攝綜合這些失能家庭元素的電影,例如派特的幸福筆記、小太陽的願望、繼承人生等片。而August Osage County這部片似乎是集所有問題的大成。看起來有些荒謬,但仔細想想一切又曾發生在我們身邊。

或許是我太常看Meryl Streep主演的電影,所以一開始我把注意投注於她的表演。我想知道在得過這麼多獎,飾演過這麼多角色之後,她在本片中的表現是否有別於這些年她所經常拌演的中老年婦女角色(例如Julie and Julia)?結果當然是沒有令人失望,只是如果在不瞭解此片的背景下前去觀看,或許有些人會對Meryl Streep所飾演的喀藥癌末碎唸歐巴桑,在這部片份量極重的的對白中處處顯刻薄、嘶吼或製造眾人尷尬感到不解甚至坐立難安,對所有家庭成員每一個人背後都恰好有段辛酸故事感到莫明。在片中經常出現的低迷氣氛下,戲院中觀眾的觀影情緒出口卻是忽然冒出的粗口,在一連串的荒謬中大笑不已。

我想聊聊片中的每一組人是怎麼壞掉的。

Violet Weston:其實她這種媽媽很常見,窮過苦過,把希望擺在孩子與丈夫身上,因為沒有機會繼續成長,所以她困在自己的辛苦與失落中,然後最後放縱自己吃下大量的藥物弄到神智不清,並造成孩子與親友的困擾。

Beverly Weston:對我來說,這部片有好多擊中我的點,酗酒是其中一個。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兩個人都是天才,但兩個人都被自己的酗酒習慣所害。其中一位已經癌逝,其中一位曾因為上網留下不妥的留言而差點遭到學校開除。Beverly在片中也是一位教授,因為諸多原因選擇讓酒精麻痺自己,最後選擇自殺或溺死。

Barbara Fordham:如她那為了小女孩出軌的老公Bill Fordham所言,她是一個正質善良有趣的女人,但她的脾氣令人難以忍受,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與老公總是不對盤。然後她嘗試掌控一下,試著改變情況,把所有的藥丟了,把想罵的話說出口了,老公帶著孩子走了,最後獨自一人尋找下一個出口。

Jean Fordham:我很同情Abigail Breslin所飾演的青少年角色。父母失和分居,總是在自己面前爭吵,大人不尊重自己的興趣與喜好,在親戚眾人前集體嘲笑自己。所以她能怎麼辦?所以她受不了誘惑去吸了幾口大麻,然後接受可能成為姨丈的中年男子的挑逗。

Karen Weston:她在故事中是一個看起來完全置身事外的脫線女,直到爸爸走了才花枝招展地出現在喪禮上,整個腦袋裏都是她那經營疑似不法生意的未婚夫Steve Heidebrecht給她擘畫的美好未來。即始這一切都在她的未婚夫挑逗自己外甥女後發生變化。

Ivy Weston:我完全可以理解她所說的,姐姐們嫁人了,有千百個理由可以離家追求自己要的生活,讓她獨自照顧癌末喀藥脾氣又差的母親。她受不了了,想離開了,而且不認為有自己有什麼罪惡感。我們是不是經常在社會版面看見這樣的悲劇?Ivy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因為子宮頸癌早已切除子宮,又覺得自己本來就不受寵,也不覺得這點事有什麼好與姐妹分享。好不容易等到生命中的那個人Charles Aiken,在原本以為只是表兄妹的關係下躲躲藏藏後,又被"原來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妹"的事實重擊。她邊哭邊開車離去的那一幕令人心碎,我完全可以理解那種狀況,"好不容易覺得自己遇到真命天子,卻忽然產生如此無奈悲憤的狀況使得任何一個決定都會傷害深愛的人"。相對來說,Little Charles Aiken卻又顯得十足地怯懦,令人無法理解Ivy為何愛上他?

Mattie Fae Aiken:原本看似風趣的大嬸,原本以為是整個家族中少有的開朗性格,沒想到曾在過去與姐夫有一腿還生下了孩子,自認為保密到家,卻早就被姐姐所洞悉。我很喜歡習慣頤指氣使別人的她被Charles Aiken在最後罵了一頓,我覺得真的很爽。Mattie Fae一向喜歡在孩子或別人面前數落自己的孩子沒出息,從不保留任何情面,和姐姐在一起時則會一搭一唱把別人損得一文不值。最後那一罵還真是好。但是Charles Aiken自己就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嗎?好像也沒有。瞧瞧他怎麼同時對自己的兒子表現出十足的關愛,卻又可以在餐桌上羞辱外甥女對素食的信仰?

Johnna Monevata:她是故事中唯一的好人,對於兩個家族成員對美洲原住民的不屑、對她的勞力的奉獻的理所當然擺在心裏,做她的飯、盡她的本份。她其實可以不去搭理Steve教Jean呼麻,但就只是因為正義感,她揍了他。也因為她的溫婉善良,在Weston一家人全數離去後,只有她還留下來給予整個壞光的Violet撫慰。
 
我喜歡Barbara所講的一句話:marriage is hard (影片)。哈哈,這句話看起來好簡單喔,但是這卻是每一個有伴或已婚之人要面對的事實。當年的愛到那裏去了?為什麼兩個人無法再一起成長?為什麼有人總要別人配合自己?為什麼看不見別人對自己的奉獻?為什麼要把話說死?為什麼會失去理智?為什麼會把生活弄得像一攤死水?又為什麼找不到出口只能望向酒精與藥物?

在這部片中,大家都爆炸了,不是茫了、走了就是死了。有人問:怎麼沒有交代結局?其實我們都知道結局了對不對?根本不需要再演出來了。但吊詭的是,如果每一個人的問題最後都解決了,病好了、藥癮沒了、夫妻復合了、小孩乖了,似乎又不像是真實的人生?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遲來的守護者觀影感] 我只想知道他有沒有想過我,我每天都想他

"I'd like to know if Anthony ever thought of me. I thought of him everyday." (我只想知道安東尼有沒有想起過我?我每天都想他)

這是我看完Philomena這部片以後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的一句話。還記得少年Pi嗎?那句「I suppose in the end, the whole of life become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always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最讓人痛心的是,沒來得及說再見。)令人揪心不已,是啊,說了再見,感覺完成了一種儀式,但是就算說完再見,你是否還會希望他仍然會想起你?那怕只是一點點呢?

Philomena的電影節奏比我想像中得還要快。在Martin失業,於某個酒會中與同業以機巧刁鑽的語言唇槍舌戰攻防一番後,就立刻進入Philomena的期待 - 找兒子。而且馬上就約見面聊進度。我當時想,如果這戲是民視或三立來拍,光是Philomena坐在沙發上想念兒子,回憶小孩被修女強行抱走賣掉的片段回憶大概就會演個三集。

我喜歡Philomena與Martin初見面時的對手戲。一個樸實的善良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大嬸,對應上一個擅用文字語言描繪他人生命製造故事在職場上求生的記者。兩個人的幽默感、見識、生活趣味、金錢、人性、宗教、食物的觀點都大不相同。Martin本來只想把Philomena的尋子之旅當成自己翻盤重回新聞界的籌碼,而Philomena則相信眼前的這位消息靈通交遊廣闊的前BBC記者能夠為自己的尋子心願開啟一扇窗。

如果去美國找找就出現一個兒子大團圓抱起來轉圈圈也就太老套了,結果Anthony(=Michael)早在1995年就去逝了。Philomena在美式自助早餐中的多樣選擇氣氛以及與墨西哥廚師的溫馨閒聊間忽然得面對愛子其實早已逝去的消息,她的無助和心碎讓戲院中很多人都濕了眼眶。本以為她會無助地返回愛爾蘭,沒想到她想勇敢地繼續探尋兒子曾經存在的蛛絲馬跡。她也在這個時後再次地提到,她好想知道他有沒有想過她?有沒有提過愛爾蘭?

Martin因為對餐廳服務生制式問候的不耐而惹惱了Philomena,我認為那段非常精采,Philomena說:I'd rather you be rude to me then these lovely people here. You should be nice to people on the way up because you might meet them again on the way down。她甚至認為她所遇到的人都是萬中選一(one-in-a-million)。Martin一開始則輕蔑地認為"何必對那些人那麼好,他們只不過在做他們的工作罷了"。是啊,我們經常把別人的服務當成一種理所當然,但卻忘了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的基本善意呢?

其實中間有關Anthony的同性戀情,與Pete的過往回憶反而比較不是打動我的重點。因為位居要職的同性戀要找一個生理女性掩護以保住自己在政治圈的地位,與伴侶的一切都得埋藏在台面下是一種同志天天面臨的社會壓力。真的讓我覺得感動的卻是,Philomena以母親的姿態,打開了Pete Olsson的家門,滿足地看見近45年不見的兒子的成長過程,與最後的,回到愛爾蘭尋母的身影。我真的很喜歡那一幕。有多少人曾經在生命中想問問對方,"你有沒有想過我"但卻永遠得不到回答?Philomena苦尋孩子近45年,曾經以為他改名換姓去除一切愛爾蘭臍帶之後,在最後那一刻親眼見到了兒子終究是記得的,我覺得她好幸福,人生幾十年的問號被回應了。那種懷舊家庭紀錄片的影像呈現方式讓我想起了1993年的費城(Philadelphia)的最後一幕(youtube),Tom Hanks飾演的Andrew Beckett去逝以後,家人朋友在為他舉行的追思會上播放他孩提時期的歡樂影象。

我想看過此片的人對於最後Philomena回到教堂去找那個當年把她孩子賣掉的可惡修女那一幕印象深刻 (是說如果是台劇,那個修女可能會被揍飛、得怪病查無病因、發瘋、或是坐輪椅被推下山崖)。那個修女還是非常可惡,並沒有任何悔改之意,但是Philomena在痛苦的情況下以主動堅毅的姿態,原諒他了。Martin就像我們這些觀眾,想揍飛那個修女,但是無神論的他也選擇以教會的小物來撫慰Philomena最後終見愛子之墳的複雜情緒。

這部片非常巧妙且寬容地把無神論者、虔誠的教徒安排在一起,讓大家見識到正義應該如何被伸張,而宗教的教誨(也就是寬容、慈愛)又如何化解怨恨,母親的智慧與永恆的愛又如何像呼吸空氣般平易地接受自己摯愛的孩子是同性戀的事實。當然這是因為Judi Dench的演技打動了我。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博後找教職除了人脈與論文,還需要什麼?

Photo source: http://upmic.files.wordpress.com/2011/10/toss-the-postdoc.png
我是一個沒有做過博士後的人,我充其量只是一個有過「博士畢業後閒晃經驗」的人。我的運氣很好,所以在畢業後就直接到大學任教,但是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朋友則都在博後這個階段被磨了一段時間。有些人如其所願地進入大學任教,有些人則放棄了原來的想法,開發出自己原本也沒想到會步上的生涯。那我為什麼敢寫這篇文章?因為這是我長期以來對博後生涯以及瀏覽教職申請資料的觀察。

請留意,我是一個認為「博士」並非就業保證的人,我也認為不能對擁有博士學位與特定職業之間的關聯有著過度的聯想。如果只想要一個job,那大學畢業就應該出去工作,而不是磨了那麼多年才發現夢想破滅,最後摸摸鼻子重頭開始。因此,以下的幾個觀點其實是寫給對學術研究與教學都有熱忱的博後看的,而不是寫給拿到博士就覺得國家欠他一個工作的人看的。

博後找教職非名校不可嗎?
大家都想要到據說資源很多的大學校,名校。但是名校大校或國立的就能保證什麼嗎?坦白說我剛到中山教書的時候,我也有過「如果我有台清交成台師大那樣程度的學生就好了」的念頭。然後新進老師都會互相比較開辦費有多少,空間有多大,行政工作多不多,系上同事是否難搞,有沒有退休了還垂簾聽政的大老,有沒有糟糕的派系之爭等等。但仔細想想,到一個學校任教做研究最重要的是什麼?應該是自己的學術與教學能力能夠替自己贏得多少的敬重與資源,是不是?同事大老再難搞,總是會退休會老會死呀~空間不夠是個問題,但每一個人的空間都不夠,收納術學好一點就是了。重點是,不管國立私立的教授薪資其實差不多(除了退輔那部份),只要一個學校能夠讓你累積教學經驗、做完一些研究、實現一點點理想,我倒不覺得擠進大校有那麼重要。別忘了,學校越大,人多嘴更雜,你要妥協的事更多,是不是?至於是否一定要離家近,我認為這牽涉到每一個人的家庭考量與開拓性,就不在此陳述了。


人脈怎麼建立?
講到人脈建立,對於某些學術工作者來說可能會覺得「矮由好功利我實在做不來」。我的確認為為了得到一份工作汲汲營營地到處去給大老慶生、敬酒、替大老做牛做馬甚至辦什麼沒必要的研討會,真的是不一定需要。為什麼?其實現在有很多科系越來越不喜歡派系或老闆背景明顯的applicant,就好像選舉時很多人喜歡標榜自己是誰的血統,但也有人喜歡說自己乾淨參選無黨無派一樣。所以說,真正的人脈其實應該是整個領域的人,而不只是自己認識有限的,有裙帶關係的學長姐或幾位老師。想想要申請教職時你要麻煩到多少人幫你說好話?(1) 有人會通知你某某學校有缺了快準備,這表示你平常做人不錯,人家會想到你;(2) 有份量的推薦人至少兩位,而且那個推薦信不能只寫你勤勉認真有潛力,因為那個太普通了大家都會;(3) 要申請的那個系至少有一位老師能理解自己的研究,而且是善意的。那個人脈那裏來?除了讀書期間與博後期間所建立的工作水平與人格口碑外,我認為還有一件事,就是能見度。

那能見度又怎麼來?
我個人認為發表學術論文、在報章發表評論、在會議中受邀演講或曾得到什麼獎勵都是非常平常的演練。但試想如果你是一個系所老師,你現在要考量要不要聘這個人,你會只看paper的SCI/SSCI?還是會想知道他還會什麼?尤其是教學技巧、教學熱忱、人格特質與對其它事物的見識觀點?你會不會馬上就google他的名字?然後呢?會發現什麼嗎?就我個人的觀察,許多能順利找到教職的博後,絕對不會把自己隱身在老闆的背後,也就是說,他的名字頂多出現在paper的作者處,或只是老闆研究室網頁中「Lab member」處的一個縮圖。我認為比較積極的作法是,給自己設立一個專頁或部落格,把自己的CV擺上去。把publication的電子檔擺上去,把自己的研究興趣、前瞻性、興趣(令人覺得是個有趣的人)都丟上去,完整地呈現一個學術研究者可以被呈現的樣貌。然後別人就能很快地找到你,發現你的存在,而且覺得你「一直在整理自己,也一直在做準備」。要不要google一下自己的中文與英文名,看看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履歷要怎麼準備? 

我見過很棒的履歷,也見過非常糟糕的。那我就先講糟糕的。在我看過的求教職履歷中,許多糟糕的連高中生推甄大學還不如。怎麼糟糕法?完全沒有基本的裝訂、資料零零散散地寄過來、甚至還會e-mail來要系辦自行把一堆看不出順序的檔案印出來(我認為就算是電子檔也應該要有妥善的整理)、或是除了論文與推薦信,看不出他有任何的規畫與安排。曾有人跟我說「論文就是實力啊,為什麼還要在乎那些枝節的東西?」我很同意論文是實力,但不是所有。試想一下,一旦進入大學,就是老師了。換個位置想一下,如果自己是老師收到那種零零散散的資料,你會不會想繼續往下看?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不怎麼尊重審查者,太散漫,甚至缺乏好的溝通能力。那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把學生教好呢?此外,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可能看懂申請人的論文,因為隔行如隔山,因此如果有些審查者重視的是「樣子」,有些審查者重視的是「內容」,為了任何一票,你都要做足準備。

我認為求教職的履歷就跟寫研究計畫書一樣,要條理分明,容易被理解。請留意,每一個系的老師專長都非常多樣化,你要爭取的是每一票,而不只是其中一位老師的支持。因此如何評估給這個系的資料是否能夠說服有權投票的人,你是一個有研究與教學實力,而且能夠帶給學生職能與遠見的人就非常重要了。你的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的確非常重要,但是請不要忘了教學這部份。所謂的教學也不只是說說你可以開什麼課,我曾見過有人分析過一個系的課程結構,然後清楚地說出自己能夠著力與加強的部份。我想這會讓系所老師認為你已經進入狀況,而不只是一個「想進學校繼續做研究什麼也不想管的年輕研究者」。

此外,除了研究與教學,所謂的社會服務也相當重要。我所謂的社會服務不是什麼扶老太太過馬路這種老梗,而是以自己的專業出發而進行的服務。例如相關學協會的參與、演講、積極參與一些大學課程或工作坊之類的事務。畢竟任何的學術研究都會和社會大眾與學術社群有或多或少的連結,因此若要能被看見,那就得先瞭解眼前還有這麼多工作可能要面對。


需要探聽有沒有人綁樁或內定嗎?
我知道這是很多博後的痛苦。當你看到一些職缺被釋出,專長很窄或寬到不可置信,但公告期又很短,你就會懷疑該不是為了某個特定人選所寫的綁標書。所以呢,要去當炮灰嗎?我認為此事可以由兩個角度來思考:(1) 你的確可以不要做自認為徒勞無功的事,然後就當個沒事人一樣看到那個職缺被撿走;(2) 但你還是可以不要自認為是炮灰,就算你知道人家可能內定了,還是好好準備,投出你的履歷,甚至被邀請演講,當一樹璀燦的櫻花呀~ 誰知道你說不定講得比內定的人好,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無形中拓展自己的能見度與人脈,是不是?不試永遠不知道,不試就等於自己放棄啊。


需要投其所好嗎? 
有朋友問我:「我有沒有必要把自己的研究和產業拉得很近?變成現金?說得自己很貼近庶民與政策?」我認為每一個科系的屬性與氣氛都不一樣,所以這點得要靠自己去判斷。以我們這種基礎科學學系來說,我們的確很重視與社會、產業的連結,但是我們的教育與研究目標不會直接投入商品的開發,因為我們這種系重視的是科學議題的探索,而我們認為許多科學議題來自生活,而科學研究最終也要解決生活與社會問題,但,這與我們的研究是否可以直接簡化為商品或專利是兩回事。所以我會建議申請者不要為了選票故意把自己的專業拉到自己不懂的層次,但是也要留意自己的研究興趣究竟在最終能夠回應什麼樣的科學、社會與生活課題。

最後希望還處於博士後這個陰陽魔界中的朋友,可以早日進入下一個階段,並有幸保有自己的初衷、實踐一點理想、然後進入體制讓未來更好。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同性戀是天生後天的老梗有新梗嗎?有!所以是.....

同性戀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的,一直是生物學和社會學上的重要議題。無論是支持或反對同性戀權益者其實都可能支持先天與後天說。原因在於若同性戀為先天,那麼支持同性戀權益者變會認為這是無從選擇,這是自然的;但也可能反同者拿來當成實施基因治療的基礎。若同性戀是後天造成的,那麼支持同性戀權益者也可以認為這就只是情慾流動,沒什麼大不了,但反同者則會認為,後天必然表示是一種學習行為,是受到不良的影響,一定要被矯治、感化、輔導,更別說什麼婚姻平權了。

PanSci主編陸子鈞在2/11的聯合報專欄上發表一篇「同性戀有可能遺傳嗎?」的文章。這篇與過去散見於報章雜誌上那些動輒飛入幾句「就生物學來說」、「就演化來說」信口胡謅同性戀成因的文章最大的差異在於,作者本身就是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的,所學就是生態與演化,而聯合報上的文章除了告訴大家遺傳這件事,不只是國中生物教過的孟德爾遺傳定律,那簡單的顯隱性,還有近代被發現的表徵遺傳(epigenetics),也就是不改變基因序列,但由其它機制改變基因的表現所造成的性狀變異。

陸文的主要目的是告訴讀者,同性戀的成因並沒有那麼簡單,先天與後天的成因都無法被排除。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王弘毅教授則對陸文再加上一些說明:(以下為王教授提供的文字)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是『同性戀』有沒有遺傳成分(genetic component)。如果前一個命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第二個是『同性戀』是怎麼演化出來的?畢竟,嚴格來說同性戀沒有辦法生育子代。

一、『同性戀』有沒有遺傳成分(genetic component)?

要討論某性狀的遺傳成分,首先我們要決定該性狀是屬於類別(category)性狀還是數量(quantitative)性狀。舉例來說血型就類別性狀,可以分成A、B、AB、O四類,而且沒有中間型。不會有25%A型或是30%B型這種情況。而身高與體重就是屬於數量性狀。沒有辦法把身高定義成幾種類型,即使勉強定義,也永遠有中間型,因為它是連續性的性狀。

一般而言『類別性狀』是由少數基因座控制的,而且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例如血型B型的雙親可能生出B型或是O型的小孩,其機率可以由孟德爾定律推出,而且不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數量性狀則由許多基因座調控,而且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如果一個基因座有兩個對偶基因,就可以產生三種基因型。若某一性狀由十個基因座控制,每個基因座有兩個對偶基因,則可以產生二的十次方(1024)種基因型。再加上環境的變因,則所有的表現型將會變很更複雜。因為即使有相同的基因組成,也不一定會表現同樣的性狀。在這樣的情況下,由遺傳決定的部分就不是這麼容易觀察了。

而『同性戀』應該是數量性狀,畢竟我們有雙性戀,也有在不同時期喜歡不同性別的人。接下來就要討論這個性狀是否有遺傳成分?如果有,其變異有多少是遺傳決定的?

一般而言,研究一個數量性狀是否有遺傳成分可透過家族分析來進行。畢竟基因是在家族內傳遞的,如果父母帶有這些基因,其子代遺傳到這些基因的機會要比其他家族高。目前許多雙胞胎的研究都同意『同性戀』確實是有遺傳成分的,雖然有多少變異是由遺傳決定的則仍然眾說紛紜。不過大致上遺傳占的成分約30 - 40% 而環境則占60 - 70%(只是推估尚無定論)。

所以目前的研究支持『同性戀』有遺傳成分。但是『同性戀』不像類別性狀可以嚴格的分門別類,也無法用孟德爾遺傳定律來預測。


二、『同性戀』是怎麼演化出來的
這個問題沒有一定的答案。不過我要說明的是,在邏輯上『同性戀』確實可以在『特定情況』下演化產生,而所謂的『特定情況』其實很容易產生。

反對『同性戀』有遺傳成分的人認為『同性戀』無法生育子代,因此,造成同性戀的基因無法在族群內傳播。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那就無從解釋生物間合作行為的演化。畢竟,合作可是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就別的個體,『自私的基因』要怎麼演化出『合作的行為』呢?關於這個問題,道金斯在他那本「自私的基因」裡有詳細的描述。基本上,演化的單位是『基因』而不是個體本身。因此,『基因』可以透過犧牲個體的利益來成就『基因』本身的最大化。例如漢彌頓(Hamilton)就提出,他可以犧牲自己去救兩個兄弟,因為從基因的觀點而言,交換的代價一樣。

而『同性戀』有什麼好處,目前並不清楚,不過至少我們不應該一廂情願地認定『同性戀』一定有害於基因的傳播。在一夫一妻制的鳥類中,研究發現同性戀的個體,尤其是雌性,雖然自己沒有子代,卻會幫助其它個體照顧子代,而增加繁衍成功的機會。在這個例子中,『同性戀』有可能是適應演化的結果。

此外,就像血糖過高會造成糖尿病,血糖的數值也是數量性狀。雖然跟糖尿病有關的基因有許多個,卻沒有一個基因可以單獨『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是先天性的與環境關聯性不大)。而糖尿病很明顯是對人體不好的,那人類又怎麼會演化出糖尿病呢?目前的看法是,與糖尿病有關的基因各自有特定的功能,可能與能量代謝有關。在原始的情況下,並不會造成糖尿病,甚至可能還有某些優勢。但是由於人類生活環境的改變,這些基因在現在的環境下就變得不適宜了。而這些基因數量龐大,單獨存在可能沒問題,若同時有許多個基因在一起,就可能形成糖尿病。

就像沒有一個基因是『專門』為了造成糖尿病而存在,可能也沒有一個基因是『專門』為了造成『同性戀』而存在。我們可以假設,某些各自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座會直接或是間接的影響性向,許多這樣的基因座累加起來會造成『同性戀』的傾向,但個別基因的原始功能與性向決定無關。由於『同性戀』是一個數量性狀,許多有『同性戀』經驗的人,並不一定終身都是『同性戀』。因此在生命的某一個時期還是會與異性交往並且產下子代 (也就是雙性戀,或疑性戀)。

結論是,目前的研究是支持『同性戀』有遺傳成分(genetic component)的。此外,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同性戀』的演化並非不可能的。甚至,在演化的長河中其實從來就不缺能夠造成『同性戀』的條件

雖然有些媒體會一再以gay gene discovered之類的標題來彰顯研究的進展,但是我們在研讀這些二手報導與論文時一定要非常謹慎。那些研究的方法論究竟是遺傳學?還是社會科學?資訊的引用是否正確精確?是否有誤讀與過度解讀的成份?

重點是,同性戀是天先或後天又怎麼樣?很多「先天異性戀」就算「後天學壞」殺人放火卻都能結婚了,同性戀又為什麼不能?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由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藏品的搬遷規畫談中研院標本館搬遷爭議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乃是來自過去舊的動物研究所與部份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所組成的一個機構,而承襲自動物研究所與植物研究所的生物標本典藏一直都是中研院這個機構中非常珍貴的資產,尤其是魚類標本與龐大的植物標本典藏。由於中研院的腹地並不算大,而且增建硬體的經費也隨著這個國家沒把錢用在刀口上的因素導致生物多樣性中心在改建過程中,造成長期以來對標本館藏管理是否重視的爭議再度爆發,而且這回不僅在相關學者社群間流轉,直接登上了媒體版面。

台大昆蟲系楊平世教授於2013年12月25日投書自由時報,呼籲政府與院方重視標本典藏的重要性,而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李文雄老師則於2014年1月4日回應楊老師的呼籲,並且說明中研院空間調度的困難,以及搬遷的過程。而在1月10日的各報報導中,吳金冽老師則說明問題就是在沒有錢,希望企業幫忙。報導中也提到研究人員憂心缺乏年輕人才的銜接,若未來沒有系統分類學研究人員,那麼標本館很可能就會消失。

我想就自己曾經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工作的經驗分享對此議題的幾個觀點。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舊稱BMNH,現稱NHM)的館藏在全球屬一屬二,研究人員眾多,因此原本建物主體Waterhouse(有人譯為倫敦水晶宮)的空間不足問題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浮出台面。此外,由於英國政府早因為預算因素降低對大型國家典藏研究機構的補助,卻又要求這些機構不得收取門票,所以即使連這麼著名的機構都面臨了空間與經費困窘的問題。

為了解決空間不足、展場與賣場空間規畫不佳的問題,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早已規畫在倫敦水晶宮的西側清理出一塊空地建造新的收藏與展示中心,也就是達爾文中心(Darwin Centre)。達爾文中心的工程分為兩期,一期(phase I)與二期(phase II),而全部工程在2009年完成並啟用。他們究竟如何進行新館施工前中後的藏品搬遷規畫呢?我根據我的瞭解說明如下:
  • NHM原本就有一個大型收藏庫可供搬遷暫儲之用:如果有人曾經以觀光客的身份去過NHM,一般人可及之處其實是第一與第二層的小部份空間,而昆蟲系、動物系、古生物系、植物系有各自的圖書館、標本典藏與研究人員工作空間,這些地方散布在整個水晶宮的地下兩層,與遊客無法觸及的區域。NHM除了倫敦水晶宮外,在臨近溫布敦的Wandsworth有一個只有研究人員才能進入的收藏庫,那個地方原本就是規劃給大型動物標本儲放用的。什麼樣的大型動物呢?藍鯨、大象、長頸鹿、大型陸龜、大型魚類與蛇類等等。所以說,在水晶宮的藏品通通要清空撤出時,藏品是有地方可以去的;
  • NHM早在查覺空間不足時就已經規畫縝密的搬遷計劃:NHM的規畫是這樣的,藏品量與藏品型式相對來說比較少的類群先動,所以植物系(包含維管束植物與非維管束植物部門)與動物系就被要求先搬到Wandsworth去,然後回到建好的Darwin Centre Phase I。等到動植物系搬回去以後,昆蟲系就已經打包好,準備搬到Wandsworth去等待Darwin Centre Phase II施工完成。在搬遷之前,所有的收藏經理已經開過N次會議,討論什麼呢?
    • 如何組建因應搬遷與重返時所需要的館藏管理資訊系統;
    • 如何規劃新館藏空間的空間分配;
    • 數位化所有標本原本的安排,以方便在未來標本移入新櫃子時同時節省空間,但又沒有讓歷史軌跡(例如著名學者在標本中留下的註釋)被遺忘;
    • 提出館藏空間整理計畫,什麼計畫?如何降低不必要的館藏佔據空間,如何讓所有的收藏櫃箱盒都能統一規格以便空間規畫?如何預測藏品增加的速度以利新空間需求的規畫?
    • 在更換櫃子同時,除了處理財產問題也同時將舊的櫃子拍賣使收藏本身有進帳
    • 進行相關人員的講習以利工作進度的掌握;
    • 進行志工訓練協助藏品重新編號與安置;
    • 如何訂定準備工作的KPI並完成;
    • 如何在搬遷期間讓標本使用流程仍然順暢,不影響研究工作的進行;
    • 如何使所有人(包含國際社群)知曉他們的打算與安排,並請使用者配合其工作規畫;
    • 經費來源 (Darwin Centre的經費來源為英國文化、媒體及體育部樂透彩券以及Wellcome Trust這個信託基金);
  • NHM並未因為經費不足而宣稱放棄館藏或認為分類學是一個過時的學門:事實上NHM自19世紀以來一直都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包含演化、分類、生態、環境變遷研究的重鎮。NHM極度重視標本與文獻典藏,而且從未因為缺乏某一個分類群的研究人員而宣稱放棄那些收藏或研究,反而更積極地使藏品活化。他們也一直與英國頂尖大學合作培育學生與博士後研究人員,使得所有的樣本都能有所用,而不只是為了展示服務的樣本。除此之外,NHM在許多科技的應用上也一直走在整個學門的前面,也就是說,他們具有自林奈以來的分類學傳統,也一直在尖端的領域上邁進。
我想很多人可能會說,阿英國就強國啊,人家當然辦得到啊~但中研院已經是中研院了,直屬總統府了,如果連直屬總統府的機構都無法在此事上做好規畫與運行,那其它的研究與教學機構又怎麼能看到典範呢?我的想法是,典藏空間不可能無止盡地擴大,所有的單位都會希望有最大的空間、人力與經費,如果中研院的標本館能夠就館藏空間的規畫提出方案,而生物多樣性中心或中研院院方也能夠提供與專業相符的職缺讓館藏經理(curator)能夠安心管理收藏,會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問題只在於錢,那其實反而是最簡單的,台灣其實從來沒有缺過錢,只是錢被用到不該使用的地方去。台灣也不是沒有人才,只是辛辛苦苦被培養的人才與專長,會在人才被錯置與績效評量方式不當之下,讓人才隨著歲月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