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同學你知道大學教授會怎麼改你的論文?

說到改學生的論文,我相信每一位大學教授都有滿肚子的苦水。只要時間接近七八月這種口試旺季,我的FB版面上就會經常看到有教授腦溢血、爆炸、感覺很有挑戰、還有感覺想揍人。這個時候我就覺得教授之間的支持團體好重要啊~ 要不然日子是要怎麼過下去~~ 

我自己經常在改論文審論文,我不敢說自己研究室畢業的學生論文寫得有多好(大概到我心目中標準的60-70分左右),但是改多看多還是有一些心得,在此就野人獻曝拿出來給大家笑一下。

原則上改論文分為幾個部份:
  1. 結構:有人可能以為,結構不就是摘要、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引用文獻以及圖表加上附錄嗎?其實不是,這些只是一般論文中必備的主結構,我們在寫論文或改論文時真正面對的結構議題是:(1) 用什麼主軸來敘事?材料?技術?議題?研究史?(2) 故事軸線長短的拿捏;(3) 軸線很多時的取捨與搭配剪裁;(4) 議題比重;(5) 補充說明和結外生枝的差別;(6) 如何因應實際上的研究成果來調整結構?例如原本以為該假說的檢驗是重心,後來發現檢驗完以後並沒有新意,使得文章的結構就要重新被安排過;
  2. 內容:有了結構,當然要有血有肉才能稱為有內容。我看論文的時候會留意那些內容究竟和段落主旨合不合?那一段的目的究竟是要陳述、辯證、或支持與推翻一個觀點?前言是否鋪梗過長沒有進入主題?材料與方法是否過於陳舊或隨便?結果與討論是否過度引申?有時候我會看到一些讓我感到不知所云的內容,原因是我無法理解那段文字的用意。當然,上下文的關聯性,避免自說自話,避免鬼打牆重覆說一件事都是很重要的;
  3. 句構:說真的在台灣當大學教授真的要很多才多藝,尤其是論文寫作這事真的得從大一教起,不要期待一個寫作課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的學生在開始寫研究所論文之前,根本沒有寫過任何一篇像樣的論說文,更別說是陳述科學論述的文章。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寫了整整12年的假掰抒情文,然後在大學四年教了一些不知所云的報告也欠人改,研究所唸了兩三年以後才忽然要打開一個.doc來寫論文,這樣就能直接生出像樣的句子嗎?不可能。我最常看到的句構問題是上下文接不起來、有話沒說完、前因與後果湊不起來、還有不知道何時該斷句。所以呢,我們在改論文的時候幾乎都在重寫所有的句子,而且還要把我們認為是冗句的,資訊缺乏的部份挑出來。但我不知道學生能不能理解;
  4. 贅句與冗詞:這個超常見的。我來舉個例子:「A-us b-us為A科A屬C門。主要分布在台灣之中央山脈約2400-3400m之間的山地,以及在XX公路兩側和XX國家公園的XX古道海拔約300-700m之處也有分佈。A-us b-us形態和大多的XXX一樣,具有XXX等特徵。然而在低海拔之A-us b-us生長條件地質、溫度、濕度等生長條件與高山三千公尺地區不同,但在採樣中發現地海拔之植株形態和高山的A-us b-us雷同並難以區分。目前尚未有對此現象有相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將高海拔與低海拔之樣本經次世代定序 (NGS),比較高低海拔在轉錄組織差異,同時由其中篩選文獻中已知與環境因子有相關之基因,進行序列分析,取得功能性表現基因組,以篩選細胞核基因座和3個XX體基因座,共XX個樣本進行A-us b-us高低海拔親緣適應性演化研究。」各位認為在這段摘要中有多少是不必要出現的陳述,還有冗詞?「A-us b-us為A科A屬C門」其實就是贅句。這種陳述可以出現在前言,但不需要出現在摘要。這種沒事把分類階層通通寫出來的陳述在台灣的學位論文中超級常見,但是就算是分類學論文也不這樣寫,更何況是族群遺傳學論文,根本不需要在此提到。

    「主要分布在台灣之中央山脈約2400-3400m之間的山地,以及在XX公路兩側和XX國家公園的XX古道海拔約 300-700m之處也有分佈。」這句也有一堆廢字。我會打算把這句改成:「此種分布於海拔2400-3400m之中央山脈、XX公路兩側以及XX國家公園XX古道300-700m處。」

    至於「A-us b-us形態和大多的XXX一樣,具有XXX等特徵。然而在低海拔之A-us b-us生長條件地質、溫度、濕度等生長條件與高山三千公尺地區不同,但在採樣中發現低海拔之植株形態和高山的A-us b-us雷同並難以區分。」全段看起來像廢話,如果搞了半天一模一樣,這句話還有必要出現,而且還成為摘要中的重要發現嗎?
  5. 修辭:修辭精確、生動與專業是學術論文寫作的重要元素。那我們經常在台灣學生的論文中看到一個問題,辭彙貧乏而且不精確。我再拿前面這段摘要來當成一個例子。

    本研究將高海拔與低海拔之樣本經次世代定序 (NGS),比較高低海拔在轉錄組織差異,同時由其中篩選文獻中已知與環境因子有相關之基因,進行序列分析,取得功能性表現基因組,以篩選細胞核基因座和 3個XX體基因座,共XX個樣本進行A-us b-us高低海拔親緣適應性演化研究

    大家有沒有看得好累?就算句子依次寫下來,你還是不知道誰是主誰是從?何為策略何為操作對不對?如果是我,我可能會這樣修改:
    「本研究將藉重次世代定序技術,比較高低海拔樣本在轉錄組織上的差異,並篩選與適應特定環境壓力相關之基因進行序列分析,以釐清海拔、性狀適應與族群遺傳結構間之關聯。」

    我去掉一些在摘要中不必詳述的細節,把重點挑出來,重新安排以後,使用四個動詞確認這些操作流程間的從屬與因果關係。
  6. 引用:文獻引用與引述完全反應這個作者的書讀得多不多精不精,還有資訊判讀的本領。我在先前很多文章中都提過,文獻引用的基礎是大量與有效的閱讀。如果學生平常讀書的時候就知道要做筆記,那麼學生就會瞭解為什麼提到這個觀點一定要引用這幾篇文章?為什麼正免意見都要引用?為什麼這看起來像是常識的資訊還是需要出處?為什麼這麼一小段話需要引用10篇論文?其實老師在改論文的時候真的很難一篇一篇挑出來看,除非老師對論文的參與非常深,對相關的文獻掌握得鉅細靡遺,否則一定會出現一大堆的錯誤引用與引述;
  7. 圖表與附錄:圖表與附錄的問題其實頗大的~ 首先是不當的圖表。什麼叫不當的圖表呢?不能被做圖的數據硬是被拿去做圖、沒用的圖、錯誤的製圖、可以被合併的多餘製圖、還有很醜的圖。其次是不知道給誰看的資訊。有些學生為了顯示自己的認真或是論文很厚,會把所有的粗資料都丟上來佔用幾十頁的篇幅。其實許多粗資料並不需要這樣呈現,只要丟在網路上給一個連結讓大家能下載能看到就可以了。更何況那些完全沒有被整理過的粗資料不盡然對研究主題是有意義的。
  8. 參考文獻的格式:我在這邊就不再講了,我認為參考文獻格式的統一是每一個學生自己應該檢查的,不需要一直提,也不應該是口試的重點。
但還有兩個很實務的問題啊~ 第一是怎麼改學生的英文論文?第二是怎麼鍛練寫作技巧。我的想法是:先把中文改好吧,弄清楚學生的本意是什麼。如果學生的英文程度是「講了就懂就能往好的方向走去」,那就改給學生看,然後讓學生自己修到好。但如果學生的英文程度是「苦手到自己快抓狂」,那我建議老師自己重寫,也不要抱怨了。因為你再怎麼抱怨那個論文還是停留在一個零分的階段。那怎麼鍛練寫作技巧?我鄭重地建議各位同學要養成寫部落格的習慣。你看到什麼文章就把重點記下來,寫你的感想。不要怕被別人知道,也不要怕被別人改,因為平常沒有被電蚊拍電一下電一下,到最後就會被電鰻整個電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