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為什麼同性婚姻制度的憂慮根本不具備科學支持?

對我們這種大學教授來說,最怕的就是遇到邏輯差又講不聽的人。所以呢,讓學生變聰明,變理性,變得有論證能力,而不是造謠恐嚇嚇自己嚇大眾,就是我們身為老師的責任。

有沒有看過一本書叫邏輯謬誤鑑識班?這本書還不錯用,我們經常在科學邏輯或研究法的課程中使用這本書當起頭。這本書中列舉了12型常見邏輯錯誤,這些錯誤其實經常見諸於小到個人生活,大到這個社會的所有公共事務。當然,這次有關多元成家議題,許多缺乏邏輯素養的教徒,還有被教徒洗腦的民眾也完全不意外地犯下這十二種邏輯謬誤:

第1課「把合理當正確」的謬誤:異性戀是合理的(rational),但不表示異性戀是唯一的正確(correct)。

第2課 「以偏概全」的謬誤:同性戀都喀藥雜交情殺blah blah之類的陳述原本就不可能在統計上佔得住腳。異性戀佔有族群中至少90%,翻開報紙大多數的犯罪是異性戀所為,討人厭的官員民代也都是異性戀,但是我們仍然不能說"異性戀都如何如何",因為這個"都"就是"All",但明明不可能具有100%的機率,這個"都"根本不會成立。

第3課「輕率因果連結」的謬誤:FB上有個白目說:"如果有男生宣稱自己是同志,就可以進女廁,這樣天下會大亂。"這位小姐顯然就是腦補過度。男同志當然是上男廁啊,男同志沒事去女廁嚇自己做什麼?而且同志這種生理與人格特質難道就像"選舉口號"一樣可以用宣示的嗎?

第4課「批評稻草人」的謬誤:所謂的稻草人論證(straw man)的意思就是,先故意曲解對方意思,甚至造謠栽贓,然後再堂而皇之地攻擊所有偽論述,成就自己為正義一方的行為。在這次的多元成家議題中,許多荒謬的教徒與被洗腦民眾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在完全不顧草案的原來文本說明,也不理會多方說理,就自顧自地腦補出"道德會淪喪"、"根本是在鼓勵性解放"、"造成少子化問題"這些荒謬的推論。

第5課「非黑即白」的謬誤:如果不是異性戀,就是同性戀。如果不生小孩,就不自然。不用再寫下去了,非黑即白的荒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第6課「不相干」的謬誤:例如"多元成家會使通姦除罪化"。等等,多元成家其實是修民法,而不是刑法呀~ 而且只要是進入婚姻關係,仍然得遵守現行法律中有關婚姻的權利與義務啊,請問這和性向有什麼關係?

第7課「訴諸無知」的謬誤:這太多了,例如:同性戀是因為母親懷孕時激素有問題、母親過度強勢、缺乏父愛所造成這類荒誕的說法。照這種說法,所有單親家庭的小孩不都會變成同性戀?單親媽媽養出T然後單親爸爸養出gay?也就是把無知建立在無腦上。

第8課「廢話」的謬誤:什麼叫廢話?就好比"多元成家會使多P雜交合法化"這種說法。然而在現行法令下關起門來又無關藥物使用的多P雜交本來就不屬非法,而是少數人民自己的性癖好選擇。所以這就形同廢話一般。

第9課「妄下結論」的謬誤:這和不當的因果串連是非常接近的。例如"同性父母撫養的孩子會有性向認同問題"的說法早就被打臉(見PanSci的打臉文)。這就類似"外配的小孩會有學習障礙"是一樣荒謬的結論。

第10課「歧義」的謬誤:邏輯必須以事理為基礎,歧義就是由於概念不明確而引起的表述混亂──是邏輯問題。郭采潔的發言就是這樣,對多元成家議題根本不清不楚,只憑一個捏造謠言的宣傳單就胡扯半天,事隔多天又說自己在講代理孕母,根本就是在賞寬姐一巴掌,這種表述邏輯混爛的言詞究竟是要媒體怎麼寫啊?

第11課「不當類比」的謬誤:這實在是太太太多了呀~ 什麼叫不當類比,就好比"同性戀就像胃病,有病就要醫,但我們沒有歧視胃病"這種莫明其妙的陳述。會做這種類比的人除了連歧視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還會把並非疾病的同性戀但胃病拿來比,這就是不當類比。

第12課「錯誤解讀」的謬誤:其實對聖經的誤讀使得部份基督教會對同性戀採取敵對態度,本身就是一種來自錯誤解讀的荒謬。看也不看多元成家方案的訴求,就直接故意錯誤解讀成鼓吹性解放,甚至製作影片散播,更是一種罪啊~

是說這些奇奇怪怪的教徒如果真有一點邏輯,還會信教信到腦袋燒壞,違背宗教本身對追求人性真善美的教誨嗎?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同性戀為自然現象,但恐同症則是超自然現象(=跨丟鬼)

最近公視的有話好說在談論多元成家議題時,出現一位可愛的教授。他真的很可愛,在說不出合乎科學邏輯與社會正義的理由來反對同志婚姻權以後,居然冒出「同性戀就像兔唇心臟病等疾病一樣不自然」的言論。此語一出後自然引來各界的指責,當然也引出其禁衛軍企圖以神功護主。同樣身為大學教授,我對於他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但基於就事論事,我願意大發慈悲好聲好氣地根據我演化生物學者的專業知識告訴各位,同性戀究竟是自然(natural)的還是不自然(unnatural)。我將就幾個重點來談談這個議題:
  • 為什麼社會性生物中會有相當比例的非生殖個體?
  • 同性性行為在動物中的普遍性?
  • 什麼是自然?什麼又是不自然?
社會性動物(social animals),也就是在演化的歷程中出現任務與角色的分工,甚至是形態的分化,而且能形成組織甚至是紀律的動物。在社會性動物中,總有一些個體是不具生殖能力,或事實上具生殖能力但自己並不產出後代的。我來舉幾個例子讓各位瞭解。以螞蟻、白蟻、蜜蜂、胡蜂這類的昆蟲來說,能夠產下後代的只有queen,而大多數的worker是沒有生殖能力的。能與queen交配的雄性其實少之又少,請問這樣的社會就崩解了嗎?沒有。因為大多數非生殖個體仍然維持整個社會的運作,包含防禦、修補、育幼、調節溫度等等。這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非生殖個體維繫了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在許多鳥類與魚類都有合作生殖(cooperative breeding)的行為。什麼叫合作生殖?我用白話一點的方式來說就是類似「沒結婚或不婚的阿姨或姑姑幫嫂嫂帶小孩」。這種分工與合作就會形成一種小家庭,而且能夠使得這個繁殖群的適應更成功,因為這些自己不生小孩的個體在照顧別人小孩的時候,使得原生父母能有更多的機會維持繁殖狀態,卻又不會因為顧小孩與顧自己兩頭燒,在時間與能量的分配上受到折損。因此這樣的生殖模式有助於一個繁殖群對資源的掌控與後代的存活。在人類不也是這樣嗎?那些不婚的阿姨姑姑,甚至是叔叔伯伯幫兄弟姐妹顧小孩,一方面讓親生父母能夠專心上班,二方面也使家族關係融洽,不是嗎?這就是合作生殖的益處。

所以,請問對人類這種相對長壽的社會性生物來說,至少有10%的非異性戀族群,再加上不婚不生的異性戀人口,會有問題嗎?其實不會。因為人類的族群量與遺傳多樣性其實已經大到不太會受到這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而使族群或遺傳多樣性消失。更何況少子化本身是經濟與社會因素,並不是人失去生育力。所以若要提高生育率,關鍵是在社會正義得以伸張、薪資能夠負擔教養與教育資本,讓人民可以看見幸福生活的前景。而且,我們別忘了,我們與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過多少自己沒小孩的人的照顧與幫助?護士?醫生?老師?黑手?超商店員?我們在獲得其它個體的協助而發展自己順隧人生時,你是否曾經質問過他/她的性向或是否單身?你是否會因為他/她單身或不是異性戀而認為他/她應該消失?答案是不會,因為根本不重要,而且是不可以置喙的對不對?

接下來要談同性性行為。既然在社會性生物中會有非生殖個體,那麼同性性行為就有可能會會成為非生殖個體中的一份子。但我們不應該把homosexuality聚焦在性行為,應該還要包含同性的伴侶關係在內。環顧整個動物世界,同性性行為的成因很多,有時候是一種交配前的練習,有時候是一種儀式,有時候甚至是因為同性的緊密關係而使得被遺棄的孤兒得以被照顧。Wikipedia上的詞條已經把近年有關所有動物(含人類)的同性行為羅列清楚。到現在為止至少有500種動物的同性行為被記載。尤其在企鵝這類高度社會化的高智能鳥類中,同性配對並維持長久關係並不算不常見。

這時可能又有人要問了,是什麼樣的原因會產生同性行為?如果同性行為不會產下後代,又為什麼會在演化中被保留下來?事實上綜合近代的研究,先天的因素與與後天的情境都有可能會造成同性行為,而且與同性性行為的先天與後天因子極多,不可能事前知曉而預測。然而重點是在於,同性行為究竟危害了誰?就生殖觀點來說,非生殖個體並沒有造成社會性動物的崩解,反而因為這些非生殖個體對社群其它方面的貢獻,有可能有助社群的穩定。例如同志社群的消費力、以及在各領域方面的工作表現,都是社群貢獻。因此使用「無法產下後代」為由認為同性戀"不自然"在科學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至於喀藥雜交情殺,難道異性戀沒有?翻開報紙90%以上都是異性戀新聞,連那些討人厭的官員和壓低薪資的企業家都是異性戀,怎麼沒有教會想要治癒他們?沒有神棍關切那些人的道德問題?


同性戀其實是相當難借由學習而模擬。因為就產生性慾、感到興奮並進行性交的實務上來說,異性戀與同性戀對同性的default反應有相當大的差異 (簡言之就是有反應就是有反應,沒反應就是沒反應)。如果這是一種學習行為,那麼同性戀早就會消失,因為同性戀都是異性戀教養出來的。然而事實上對性行為對象的生理反應建構於先天default的生理差異。因此與其花時間「先天」或「後天」這種無聊的問題,甚至是以"恐同"(homophobia)甚至是基因治療或胎兒篩選做為探究議題的基礎,還不如多多關切食品安全、生態保育、政府效能不彰、政客矯情、教育素質低落、勞資衝突等等直接影響每一個人是否能「順利成家安養天年」的期望。別人對誰有性慾,又和誰談戀愛,究竟和大多數的人有什麼關係?值得這些宗教神棍上節目指三道四?

那同性戀是天然的嗎?當然。如果我們認為同性戀是天生的,那它就不過如同異性戀一樣是繁多性狀組合的一種人類樣貌。目前所有的醫學領域都不認為同性戀是疾病,那為什麼它不自然?所謂的疾病所指的是「該個體的性狀表現造成個體生存上的障礙」。然而同性戀與不婚的異性戀者只是不生小孩,並不表示他們無法製造健康的精卵啊~ 況且同性戀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歧視與傷害,不都是來自社會文化的壓迫嗎?怎麼會是因為自自然然產生的性狀呢?

反對同性戀的宗教人士與神棍最常使用的理由不外乎:同性戀無法產下後代,所以不自然。這種觀點乃是將人類的動物性擺在文明性之前,也就是說"不生小孩就不能成為人"。這樣的觀點對於不孕夫婦或選擇單身的異性戀情何以堪呢?然而當"動物界高達數百種動物都有同性戀行為"的事實被舉出來以後,這些宗教神棍又會嘟嚷著"人類與動物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所以究竟要高舉動物性?還是文明性?可以說清楚講明白,不要造成社會大眾對這些教派智商的疑慮好嗎?


當然,對於完全缺乏科學常識也不想瞭解演化科學觀點的人來說,以上的東西都算是白講。我可以同意這個社會一定會有理盲與無知的人,但我們無法同意這樣的言論影響公共政策,甚至去教書,傷害自己的同事與學生,而且影響大眾平常上班的心情。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看見台灣究竟有沒有令人看見台灣?

看見台灣一片自從試映首映,或在11/1上片之後佳評如潮,網路上的分享感動文一堆,連我那些平常只跑sensation、阿妹演唱會、貴婦百貨、墾丁、紅樓、在家網拍不出門的朋友們都出門去看了,而且還說看到配樂就激動到快哭了。足見此片在前置宣傳與運作上的成功。好的,那成功不好嗎?不是說看了這部片對台灣的現況會有多一點瞭解嗎?

大概從11/5起我開始看到一些對於此片的募款、行銷、片中場景以及後續活動的評論,例如胡慕情小姐的專文,但也有不少根本沒看清楚就亂發政治聯想的酸文。

我在這邊就不討論那些酸文了,因為根本不值得一提,我想討論的是胡小姐所提出來的一些"內行人"疑問。

胡小姐認為:
同樣的污染情況過去不乏平面紀錄,但未曾引起這麼大的撼動,俯視與影像的結合,確實是改變的力量支點。」觀影前得到來自社運圈的負評......預告片中當然不乏地景的美麗與創傷。但若片名不叫《看見台灣》,觀影者能否辨識哪些地貌屬於台灣?除卻皮貌,導演要如何透過影像呈現島嶼的本質,以及在短短不到兩小時內,開啓與造成傷痕的元凶的對話之可能性?

關於這點,以我在大學裏教授
「普通生物學」、「台灣與週邊地區自然史」、以及「科學史」的經驗來說,我的確可以同意對那些完全沒有接觸過這些議題的群眾來說,他們或許能夠得到的只剩下齊柏林本人的努力與艱辛,然後對那些以近於耽美的鏡頭影象所呈現的環境殘破,其歎息或許真的只留在戲院中。當大家把沒吃完的爆米花筒往華納威秀的垃圾桶一扔時,又回到了真實的世界:仰賴大量的電力所支撐的24小時不斷電但其實你不需要也不盡然喜歡的城市。然而我想說的是,同樣的目的,絕對可以不同的方式來推動。就好比我們家的本業其實是演化與系統生物學,其衍生價值是對生物多樣性的瞭解。我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受眾則是科學家。然而這與使用話劇、繪本、其它科普平台來散播知識的行動並沒有任何的牴觸。

不同的想法、媒介、投注、時光都會造就不同的效果。就好比牛頓雜誌做那麼久,倒了。哥白尼後來也倒了。出現了科學人以後,大家似乎都認為那是台灣科普雜誌唯一或第一品牌了,結果就是有人忘了台灣還有一個經營非常久的刊物叫科學月刊(還有人記得少年科學嗎?)。所以科學人的成功是問題嗎?科月的衰弱或不受重視純脆因為科學人的財力所造成的排擠嗎?後來又出現了BBC Knowledge和Discovery Magazine這兩本雜誌,我在觀察了半年以後,也開始發現三個雜誌走向的差異,如果大眾對科普的興趣是持續的,而且品味是分眾或更細緻的,不是一件好事嗎?

我原本就沒有期待大眾是google過台灣地圖,把台灣的山川河流地貌背下來或溫習過社會/地球科學課本才去看電影的。所以說,對大眾來說,讓他們覺得美、醜、知道那是災難,知道自己其實是共犯,其實已經是一種對現況有一點幫助的起點了。

我們也經常在演講啊,而且對象還經常是政府單位或學校機構。有時候遇上領域不同、語彙不同、對環境的美感品味不同時,我們也是得耐著性子慢慢地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山是這樣走的,為什麼水是這樣流的,為什麼那個綠水其實是污染,為什麼那個海洋其實已經死亡。上課上到一半看到學生學員沒反應,無法理解,我們也很急,覺得這麼沒反應的公民又如何能瞭解各項環境議題的威脅呢?好急喔,但是好像又不能急,因為或許是我們的語彙,包含影象、文字、語言的受眾一直都無法被這些群眾所瞭解。

胡小姐擔心
導演堅持選擇全空拍的視角貫穿全片,就同時註定了他的論述高度未能隨空拍提升,且「與政府對話之不可能」的結局。導演的論述立基沒有錯。但一個清楚知道台灣環境問題、想和政府對話的影像工作者,絕對不會僅採用召喚美感的平淺角度進行創作。

我能理解胡小姐所擔憂的就是
「濫情主義」。只在影象與旁白中呈現澎湃的情感,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宣洩,或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但是我想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看BBC的Earth或Africa之類的系列,看著那精采的影象與BBC交響樂團的配樂時,卻不會質疑BBC是以英國這個前殖民國的角色在假惺惺地觀看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的傷害?為什麼呢?是不是因為我們不在非洲、南美、東南亞、大洋洲。那些地區對我們來說是"exotic"的世界,因為無法感同身受,所以選擇把自己當成觀眾,只要負責讚歎與感傷,所以不需要瞭解背後的議題?那為什麼BBC的影片不叫濫情?

我在facebook上提到過自己這幾年接觸自然保育政策與諸多會議的感想,問題真的就是出在一般人對環境美感缺乏品鑑能力,因為不知道什麼是美,所以不珍惜。如果能讓一般人知道「原來台灣應該要這麼美」 ,是不是一種成功?即使這代價真的很大。大到什麼地步?大到讓過去幾十年深耕這個議題的媒體覺得
「那個我們也做過啊,經費又少一樣做出來」,大到社運界質疑齊柏林刻意跳過科技業,是否因為資金來源的關係使科技業在環境議題的共犯結構中脫身了? 

有一篇酸文認為齊柏林跳過核電廠的畫面是不對的,其實核電廠在畫面中至少出現兩次,沒看清楚的人自己再回去看一次。我知道齊柏林的以核減碳的主張,但我不認為這樣的主張可以被拿來質疑此片的心意。我個人認為能源問題是一個有一好沒有兩好的多難。沒有一個能源是乾淨的,許多替代能源要進入商業運轉都還不可能,台灣就這麼小,有許多在其它地方運作得很好的替代方案在台灣的現況下不可行。此外,我也一向認為核能與核四是兩碼子事。前者是一個能源發展與科學議題,但後者則包藏了一堆政治與商業的勾結。所以這麼難講的事,而且沒有一個能源是乾淨的情況下,到了片尾是不是真的只能回歸降低慾望、回到人與土地的連結呢?

國光石化議題中有關地下水超抽與地層下陷的關聯本來就不是一個農漁工業互相指責就能擺平的議題。那是一個水資源保育與利用因為政府長期執法不力加上地方民代擺不平所衍生的歷史大洞。根據我的基礎地質常識,台灣的西部沿海只要抽用地下水,地層就會下陷,其實畫面上的抽水幹管並不是抽地下水的幹管,而是抽海水的幹管。也就是說,此處的影象配當與意圖其實是誤植的。但就算明講國光石化,不放抽海水幹管的影象,請問一般人,我就是在說一般人,而不是
長期關注環保議題的「內行人」,也就是學者、官員、媒體記者,就真的能瞭解什麼嗎?

胡小姐認為,
導演於片中置入好長一段101大樓的空景,並發出環保問題與經濟發展是永遠的矛盾對立與無解」的感歎,對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囈語。」但是對我來說,我並沒有看到那樣的訊息。我看到101大樓的Green On字樣時,我認為那是一個諷刺的畫面,「一棟耗電量那麼高的大樓居然打出Green On就以為自己在做環保嗎」? 這是我得到的訊息。而環保與經濟發展的對立與無解其實是環境運動興起幾十年來我們要嚴肅面對的。我倒沒有覺得那是一個囈語,因為一般民眾在一般媒體上接收到的訊息頂多就只有企業大老闆的叫囂,或是環團的控訴。如果你不是身在這個圈圈,其實一般人不懂那個矛盾點是什麼,更不知道自己的消費行為是否就是促進那種矛頓永久存在的因素。
 
其實我非常同意胡小姐所言,
觀看《看見台灣》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成為某種儀式性的活動」,尤其是我看到行政院長又要玩那種封建把戲,請小朋友學生去看電影時,我也頭痛了。小朋友想看都會去看,最高行政長官以行政力量,讓千挑萬選的聽話小孩去看電影,我也不能說小朋友是沒有體會的。只是當我們的行政院對此空拍記錄片的發言僅止於類似台灣之光,或畫面很美之類的回應,卻不檢討各部會錯誤政策對台灣的傷害時,請小朋友去看真的就只是一種公關表演,令人作嘔的兩手策略。

但是我們能不能阻止政治人物從追捧這部電影而獲取
「貼近土地關心環境」的加分?好像不能。但是民眾與媒體是不是又能明辨之間的扞格?

我從小學就開始看台灣自製在公視播出的生態環境紀錄片,我記得當年的片子一到結尾就必然要冒出
「願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以及「願子子孫孫都能怎樣又怎樣」的感歎。當年覺得新鮮,也深受啟發。但是自己涉入這個圈圈以後,我開始覺得「綠水」是不是優養化?「願子子孫孫如何如何」像是在拜拜?我能不能這麼cynical?其實我現在覺得我不能。沒有打動你的事,不表示沒有打動別人。你早就知道的事,不表示別人也要有同樣的認知。當有人做了一件事,讓本來沒反應的人有反應了,其實就應該要開心。就好比我在大學上課面對一群面無表情像zombie的學生,忽然發現有人會笑了,眼珠會轉了,我也很開心。

讓我們多一點耐性,也吾需過度揣測他人的意圖。至於此片的贊助單位與影片內容是否有利意糾葛/迴避議題?是否因此傷了社運界對環保工作者應有一定潔癖的想像?我認為是可以討論的。我看到陳文茜的名字出現時我也皺了眉,因為她跑去水庫參與宗教放生且沒為她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與生命消逝而道歉讓我很不爽,但我不會把對她的不爽牽托給此片。就這樣。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澳盛銀行與台新銀行的高鐵折抵比一比

高鐵越來越貴,信用卡的折抵就得更小心思量。雖然高鐵在網頁上提供各家銀行的一般艙信用卡優惠商務艙升等優惠比較,但各家銀行的條款極多,看起來好麻煩。我先前曾寫過一篇短文說台新用25000元換高鐵升等的投資報酬率在1.84%左右,比拿去換機票划算一些。今天(7/25)又收到澳盛的DM,說御璽卡400點可換88折優惠。好吧那我來算算這是否划算。

先說台新。台新的商務白金卡的標準車廂優惠條款是年度刷卡金額500元抵5元(阿就100元抵1元啊),至多可抵15%,也就是說要買85折的票,就要先消費22500元,才能抵掉1490 - 1265元所產生的差額),投資報酬率是1%。若高鐵漲價,就要消費24450才能抵扣那15%。

ANZ御璽卡23元一點,400點就要花上9200元,然後這9200相當於1490 x 0.12 = 179元的優惠,那投資報酬率就是1.94%。聽起來其實相當划算。若高鐵在10月漲價,標準車廂北高線變成1630元,那麼 就相當於花1434購票。

比較結果,若想要升等商務艙,使用台新是OK的,但若是要抵扣一般艙等價格,澳盛大勝。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競賽會促進學習與研究興趣?或只是升大學的門票?

台灣的四位高中生在瑞士伯恩舉行的2013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獲得一金三銀,被認為是參賽幾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見聯合報報導)(註: 應修改成二金二銀,有一位選手的考卷被大會弄錯了),可以想見這樣的標題大概會讓參賽學生非常落寞,讓學校有些小失望,然後教育部說不定還要主辦單位(也就是我們系)提出檢討因應對策。報上說,教育部在推展12國教時,應加強生物教學的時段以內容,不能一味地強調簡單生活化,降低學生生物競爭力。"

聽起來很合理對不對?其實我對整件事情根本就有非常大的疑竇。

生物奧林匹亞原本的宗旨是要藉由競賽來促進對生物科學知識的學習與興趣,但是參與命題、試題討論與選手培訓、並觀察學生的後續表現之後,我開始懷疑我們究竟在幹嘛?這真的是錢不夠多?上課時數不夠的關係嗎?

我不否認參加過生物奧林匹亞的學生中,的確有"天才"以及"極為厲害"的人物。但是我認為這些天才與厲害型學生之所以傑出,與生奧的培訓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他們都是從小就有很好學習表現、在智識人格特質上都游刃有餘的人,所以說參加生奧對這樣的人來說,就只是一種調劑、闖關、交朋友、增加視野的機會。但我見到更多的學生之所以參加生奧的原因是:(1) 學校要求參加;(2) 為了爭取升學機會而參加;(3) 為了想推醫科而參加。而這完全就不是舉辦生奧的初衷與目的了。

我們這些試題委員在近年來看到越來越多誇張與難以想像的問題,我很想請教那些愛指導別人怎麼教書而且對課綱內容意見很多的教育學者,你們認為問題出在那?
  • 都已經是從好幾千位高中生選出來參加選訓營的學生,怎麼連顯微鏡都不會用?現在高中有那麼窮嗎?還是說教學都是紙上作業?
  • 學生把操作(operation)當成實驗(experimen),只要沒做過就不會,請問這還要實驗嗎?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很多實驗課都沒在上,只要考試會寫,填圖會填就好了,為什麼沒事還要殺條魚?剖青蛙?橫切莖?
  • 邏輯力低落。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都已經把"結果"當成"知識"攤在那裏了,學生根本不需要自己發掘議題,不需要觀察,不知道何為假說,不管教什麼都是背下來就好,那遇到需要諸多知識背景才能解得出來的問題時,怎麼可能摸得出頭緒呢?
  • 高中生物和大學生物的落差極大,高中生唸的頂多是Campbell第五版的中文,但大學都是使用最新的課本,如果知識落差如此之大,要如何期望高中生在考完複賽以後在短短的培訓時間內就達到國際賽的水平呢?
  • 高中生物教學極度不重視系統分類、演化、生態與環境生物學。我知道要教的東西很多,但這些議題是近年國際生奧非常重視的部份,但我們和高中老師討論時發現,連高中老師自己都很不熟呢~這是師資培育出問題?課綱出問題?教學時間被壓縮的問題?還是?還是根本都在教老師熟的部份?
  • 欠缺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所以只要一提到生理,學生就會自動以人類生理知識當成所有動物的生理,但只是要題目談的不是人類,就崩潰了。那普通生物學的課本有沒有提到呢?其實有,那為什麼沒上?因為不認為重要,跳著上,或忽視了多樣性的重要。
我認為生物奧林匹亞在國際賽中排名變差是一種警訊,因為這些學生已經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學生,但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卻無法使他們掌握一個學門的知識架構,以至於在競賽中所獲得的是解題、猜題的經驗,但不是探索真相的樂趣,只成就了上大學的門票,如果只是想要上大學,何苦要走這一遭呢?

另外聯合報的李樹人大記者,這些學生不是奧運選手,他們沒有耗費國家龐大經費,他們從初賽到複賽都是自己花錢報名參加的,所以你何必在新聞標題上寫得好像這些學生對不起國家社會一般呢?

同場加映:普通生物學為蝦密這麼難上呢?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你推甄上了,你考上研究所了,然後呢?就直接變成研究生了嗎?

我想寫這篇文章很久很久了,對象就是"生態演化生物多樣性"相關系所的準研究生。

這麼多年來,根據自己的觀察與經驗,還有來自與許多學校老師系所聊天感想的總結,我想多數老師一致同意身為這個領域的研究生,你應該在大學期間就具備了以下的知識與人格特質,要不然如何繼續進入研究所學習更多的知識技術,探索更多的問題?

知識
  • 普通生物學
  • 生態學(含行為學等相關科學)
  • 遺傳學
  • 系統分類學
  • 演化生物學
  • 分子生物學
  • 生物統計學
  • 論文寫作或科學邏輯相關課程
然後請不要以為"有修過"就表示"你懂了"。你還有很多很多需要知道與探索的。如果你在讀這篇文章時無法很快地說出什麼叫"單系群",什麼是"利他行為",什麼是"epigenetics",為什麼要做qui-square distribution,你完全說不出來what? why? how? when?那我就覺得你有讀沒有到,只是把這些課程當成闖關而已,考完試後你沒有得到任何知識。

本領
  • 出野外:什麼叫出野外?就只是把自己全身弄得髒髒的嗎?我一直認為這個領域的學生不應該是那種只想待在冷氣房裏上網的網蟲。一出門就會跌倒,上山體能不好,去那裏都要人載,也不會自己出門去探索,一上山只想找吃的或抱怨沒有手機訊號。這樣真的很不OK。沒有野外經驗沒有關係,但是願不願意出門呢?
  • 語言與表達能力:我知道這是很多人的罩門,如果真的想要唸研究所,請打起精神來好好把自己的中文與英文寫作與閱讀能力搞起來吧。學習寫科學知識分享的blog如何?
  • 基本軟體使用:office、繪圖軟體、統計軟體,都會用了嗎?知道怎麼用嗎?或只會傻傻用那幾個copy + paste的簡單功能?
  • 攝影與繪圖:我沒有覺得這是十分基本,但如果你會使用單眼相機,知道什麼叫拍好,然後還能繪圖,那對某些領域來說是大大地加分。還是說你只會用手機拍糊糊的?
人格

  • 老話重談,就是那幾項,好奇心
  • 願意冒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
  • 說到做到,有執行力 
  • 對知識保持熱情
  • 能夠獨立進行工作,也願意配合團隊
  • 知道如何取捨
  • 確認自己身在研究中是有成就感,是快樂的
聽起來很困難對不對? 那短短的暑假你應該做什麼? 我認為你最應該做的是:
  • 好歹上個碩博士論文網知到學長姐做過什麼吧
  • 查查老師的研究計畫並瞭解議題內容吧
  • 問問老師現有的研究計畫與未來發展方向吧
  • 讀讀老師發表過的paper吧
  • 快點訂閱相關期刊的alert讓自己習慣天天接收大量資訊的感覺吧
  • 不要再當媽寶把自己當小學生了。研究工作沒有什麼朝九晚五的,我們這行就是要配合動植物的作息和研究設計的需求啊。至於你的個人生活?那是你自己要安排的,如果你因為研究而缺乏個人生活調劑,表示你需要學習有效率地工作與安心地放鬆。
  • 快點主動加入研究室的運作吧,進退灑掃都是要學的呀~
  • 然後你要等老師給你題目? 還是自己要主動表達對某些議題的興趣? 
  • 多唸書,多討論。乖乖在那邊倒垃圾是沒有人會有辦法理你的。因為沒有話題呀~
Good Luck,然後不要忘了,人生永遠可以轉彎,不要唸得不快樂,唸得不明不白,又打死不退。

同場加映林思民老師寫的"登山鞋與實驗衣的對話"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末日Z戰]

末日片一直都是不墜的題材,但過去的末日片限於經費與技術,頂多只能在古老傳說中打轉,例如各文明的末日傳說,或是慧星撞地球之類的老梗。自從1998年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之後,末日片一定要出現的元素必然是: (1) 原來早就洗手不幹的男主角被臨時征召;(2) 美國總統死了;(3) 美國各大城市淪陷了;(4) 一定要被扯到的世界其它主要城市一定有倫敦、巴黎、莫斯科、東京、上海、香港,然後要扯到那些城市就要看票房在那裏,還有演員是誰,還有沒有錢出外景;(5) 男主角深愛著家人或女友,然後家人與女友從頭到尾的妝容都還好,事成之後一定要在廢墟中接吻,而且一定要在非常緊急著時候接吻;(6) 一定要有一隻狗,討不討喜是其次;(7) 需要非常多的不可能與奇蹟才能完成使命;(8) 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法通常就是大爆炸,炸完了誰負責?who cares?

我並沒有事前看小說或事前看電影介紹才看這部片,我只是覺得,布萊德彼特的片應該還不太差吧?畢竟我對他多數的作品都算是喜歡啊。但是這部片讓我覺得,怎麼說呢?在"還不錯"和"原來也不過是這樣"之間打轉。我來說說問題在那裏。

撇開這部片中延續災難片的老梗,例如愛哭愛叫的小女孩、壞事的手機、被插爆但絕對不會死的男主角好了,一開始就提到台灣有狂犬病,很多觀眾馬上就發出"蛤?外?"的聲音。我看到其它影評似乎也少對這個鋪陳做什麼評語,但是啊,難道大家不覺得咬人和發瘋,還有立委打架亂成一團,和那些zombie一擁而上根本分不出差別呢~

我還挺喜歡電影前半段那種"無法預測下一步會如何進行"的氣氛。一開始就讓那個得意洋洋,在臉上堆滿笑容的耶魯病毒學者因為愚蠢害怕而一槍把自己打死,影片進行到那邊時戲院裏很多人說"蛤這樣就死了?",我不是很確定這是否是原作者想要諷刺高學歷份子對真實社會問題的無用,或只是想要展現他的反動?(但是到片尾時男主角又引用了他的話來激發那種一物剋一物的想像)

Zombie的橋段我就不多說了,其實那些殭屍晃來晃去時,我一直受到"殭屍那有這麼帥"那部片的影響,結果一直想笑(sorry)。然後殭屍眼球快速轉動時也讓我想到我的某個臉書朋友(他好會喔,他的眼睛真的可以那樣轉呢~)然後我又笑了。

我覺得劇情一直到以色列那部份都還算是合理、緊湊、緊張。但是一上了白俄羅斯的客機以後就讓我覺得開始有問題了。問題在那?機上怎麼能有狗呢?為什麼不是關在寵物提籃呢?然後男主角為什麼能自顧自地打電話呢?飛機在被爆出一個大洞後所有人被吸光光也很怪,其實依據那樣的破損狀況,應該馬上就會在空中解體,或馬上燒成火球,居然還能迫降。最強焊的是那個以色列獨臂神尼,整組好好地帶著男主角一步一步就走到世衛組織的大樓。OMG,他的肚子不是整個被插過去嗎?依據那個被插過的位置,男主角的直腸和小腸應該整個被切斷才是呀?他怎麼能夠走走走啊?(好吧,因為他是男主角就別計較了)
我認為在醫院裏對付zombie的情節拍得還不錯,很緊張,但是男主角亂拿virus給自己亂打那邊我覺得真是嚇壞人了,但是反正情節需要就,好吧,算了。打了那一針以後,戲就差不多結束了。可是因為我覺得這種結束方式太簡單了,太簡陋了,而且就免疫學、病毒學來說漏洞很大(看電影時被這些偽科學困擾是很煩的事),我不免想到火星人入侵(Mars Attacks)的結局,大家在對火星人無計可施時意外發現,老太太聽的鄉村歌曲會讓火星人爆頭~ 我真的就是想到這個呀~ 
我覺得這部片讓我有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片頭似乎想要討論人類破壞環境導致病毒快速演化,並跨物種散播的現況(SARS, H1N1都是),但是到了片尾,仍然只用槍林彈雨和大轟炸來處理,讓我有種"似乎想說個大道理,但沒說出個道理"來的感覺。

最後,這部片使用了一些看似科學的話語,例如什麼「大自然就像每個連續殺人犯一樣,所做的任何恐怖行動都想要被發現,而他們最強勢的地方其實往往都是他們的弱點。」其實這樣的敘述是不被任何科學證據所支持的,這只是科幻,扯不上科學。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2013年本研究室研究與研究生招收方向

有鑑於一直有考進本所的研究生或打算報考本系的大學生不知道我們家在做什麼,我就更新一下我們家的最新研究方向,以免考上了還要老師跟學生報告研究方向,這實在是非常奇怪的事呀~ (網頁上明明就有,如果看不懂的話就表示自己缺乏相關背景知識又不知道要找老師的paper來看不是嗎?) 

以下是我們家目前有興趣且投注大量心力的議題:

1. 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生態:昆蟲是地球上最龐大的一群生物,無論在科學與人類生活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關注的議題是昆蟲(尤其是鱗翅目昆蟲)的系統分類、系統發育、與演化生態,且使用多種研究策略(形態、分子、行為)來探索這類議題。我們最近有興趣的是毒蛾、夜蛾、斑蛾、刺蛾、螟蛾、蝠蛾等類群。此外,我們的取樣規模都是全球性的,不限於台灣或東亞。

2. 警戒性與擬態的演化:在多數生物的演化歷程中,如何藉著與其獵物或天敵在某些訊息展示上的相似性增近在性擇與天擇上的適存度,始終是科學家感興趣的議題。我們對警戒性與擬態現象的興趣在幾個方面:掠食者的認知與學習能力、獵物的擬態性狀演化、不完美擬態、擬態與性擇的衝突、以及棲地空間結構對擬態訊息展示的效應。研究的物種包含魚類(鯰魚、慈鯛)、有鱗類(飛蜥科、守宮科與巨蜥科)、鳥類、以及各類昆蟲。

3.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技術:各式各樣的資料庫是做研究寫作業不可或缺的,但是一個好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不能仰賴生物學者以使用者的想像出發,也不能只仰賴資料科學工程師自行發想,必須要在生物科學、資訊科學、視覺傳達、與科學教育與傳達上緊密結合,才能行成夠好的資料庫。我們很希望培養對資料庫建置、管理與充實內容的人才,讓花了納稅人大把銀子的資料庫能夠被永續地維護、更新與應用。

4. 動物保育與貿易之政策與法規:由於人類各式各樣的活動(開發、貿易、日常利用)使得許多動物面臨危機,然而因為目前在許多政策上存有許多漏洞與限制,再加上民眾、業者、科學工作者、教育者,與政策制定與執行者間有許多的不瞭解,使得台灣在動物的保育與貿易政策法規上有許多待改進之處。我們的角色是由我們的系統分類背景出發,配合與各類生物社群的交流,試圖以比較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嘗試改善與野生動物的保育、利用、動物福祉與貿易上的諸多問題。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腦男] 鋼筋鐵骨美少年與亡命蕭婆的大對決

開門見山地說,我覺得這部片非常值得一看。有娛樂性、尤其適合腦補能力超強的人進戲院腦補一番。看完以後大家都是腦男腦女。

有關這部電影的來龍去脈,google一下就有了。這部改編自日本作家首籐瓜於榮獲第46回江戶川亂步賞的同名作品,由我很不熟的傑尼斯生田斗真、我覺得很有氣質的松雪泰子和在本片中髮型變成炒泡麵的江口洋介主演。【腦男】故事描述連續多起造成日本社會震驚的割舌命案。影片一開始,兩個蕭婆兇手將一位公開預測其下次犯案的女算命師的舌頭慘忍割下後,並將她全身綁上定時炸彈,讓她上了公車後瞬間引爆,炸死車上所有的人,包含許多學同。當時陰錯陽差逃過一劫的腦神經外科醫生鷲谷真梨子(松雪泰子 飾),與茶屋刑事(江口洋介 飾)便奉命調查案件,在過濾嫌犯可能藏身地時逮捕鈴木一郎(生田斗真 飾),並交由真梨子進行精神診斷。但沒想到隨著真梨子對鈴木內心世界的抽絲剝繭,並褪去鈴木一郎的外殼,才發現真正的兇手是兩名蕭婆,但是在捉拿蕭婆的過程中有大量人命的喪失,而在同時,真梨子同時面對殺害自己弟弟的更生人即將出獄,以及因喪子之痛而重度憂禦的母親時,其在專業上的理性判斷、內心想對兇手報復的慾望、對感化治療的信仰的堅持與動搖是這部片非常精采的部份。

這部片之所以既驚悚又寫實,就是在於片中的國中生殺害小學生,或殺人犯認為殺死老人根本不會被判死刑的訕笑,是真實出現在日本社會的事件。而這部片直接重擊了廢死議題,也挑戰了觀影者的道德底限。

其實冷酷無情甚至帶著殘忍微笑的殺人兇手,在日本動漫中比比皆是。例如獵人中的小滴,就是看起來類似天真無邪的丁小雨,但在殺人後會若無其事地拿著吸塵器把所有的屍體和血全吸光,然後當成一件輕鬆完成的任務。所以,無論是日本社會,或是深受日本同化的台灣社會,會對動畫中那麼冷酷的情節真實上演感到意外嗎?或仍然覺得那與我無關?

腦男這部小說的角色安排是非常日式的,也就是酷愛"人格養成與製造"、"殘缺的家庭背景"、"長輩的執念與指令"、"所謂純潔的靈魂與殺人兇器的結合"、"價值觀的錯亂與動搖",還有"情緒在冷酷無情之前的疲弱與可笑",當然冷血變態殺手的笑容與詭異眼神,還有力大無窮的美少年,其實有點無能的警探,還有熟女醫生幾乎是必備的題材。與歐美那一貫的正邪不兩立,沒有灰色地帶,最後一定要由法律仲裁、或由國家機器實施正義(與大爆炸)後整個不理,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生田斗真面無表情的演技,讓觀影的前半小時整個膠著,我認為他的表演非常不錯,再配合他那長得其實有些不自然的立體五官、白晰肌膚與(我的媽呀好低的BMI)六塊腹肌(但不是我的菜),把那個從小在超有錢家庭成長的有病貴公子角色詮釋得相當不錯。

二階堂文飾演變態蕭婆綠川紀尚,以及染谷將太演出虐童殺手志村,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二階堂文其實是個正妹啊,但是演起那個變態的角色的確令人恨得牙癢癢。當鈴木一郎用雙手打算把她折斷時,我相信戲院中的觀眾都恨不得馬上聽到一個清脆如折斷夜市玉米的聲音,然後看到那蕭婆死掉。志村的虐童角色也很令人心驚。他看起來就是一個好孩子啊,乖乖的。大家有沒有覺得,只要出現什麼殘酷的殺人案,媒體一定會來這麼一條"鄰居和家人都說他平時很乖,看不出有異樣,無法想像他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所以囉,知人知面不之心,請大家不要再說網路虛幻的了,因為所謂的現實,也可能是你看不透的層層面具所包裹的陷阱。

江口洋介在這部片中除了一頭炒泡麵髮型以外,我覺得他的演技發揮不大,任何一個日本型男都可以勝任這個情緒化的角色。我個人覺得甚至有些可有可無。破報有篇評論認為,江口洋介的小跟班與鈴木一郎的眼神交會有男同性戀的曖眛,我覺得,沒有啊。我一點都不認為有那樣的情境。

松雪泰子的演技很不錯,她演得比較像是女刑警或女偵探,反而會忘了她是一位心理醫師。我反而覺得她才是整部片核心議題的演繹與觀察者。鈴木是不是一個殺人犯?心理有沒有問題?他的過往是什麼?都是她在追查。她在一開始被男性同事嘲笑其專業那幕,直接呈現日本社會職業女性不受尊重的現況。而她面對殺害自己弟弟的志村即將在自己的輔導下出獄,志村被鈴木發現再犯擄童並被殺害,在選擇相信法律裁奪、心理醫師專業、允許自己的憤怒燒向兇手、或默許鈴木以殺害志村作為"替天行道"這種行為的終點間的擺盪,我認為是這部片最精采也最值得討論之處。

我認為不管你是否支持廢死,這部片所根據的並不是小說家編織的案件,而且甚至是一種令人憂心蔓延的現象,現實中或許沒有鈴木一郎這種美少年殺手替天行道,但是面對這種犯罪行為時,社會應該怎麼看待?

如果要說這部電影有什麼漏洞的話,我想江口洋介飾演的刑警在明瞭到鈴木一朗不是兇手的轉折有點太大,而蕭婆殺手丟進女醫生包包的竊聽器沒了下文。我原本期待會被發現拿出來丟掉的。而蕭婆殺手有本事在醫院這麼森嚴的地方放置那麼多的炸彈也有點誇張,但我認為無損這部電影的張力,與創造的社會議題討論空間。

然後,我認為片中最令人心痛,也有人掉淚的,是出獄後再犯而被鈴木處決的志村的母親,原本以為自己的兒子在心理治療後可以重新回到社會,滿懷欣喜地感謝女醫師。沒想到兒子再犯後,還要對著媒體說出"我很高興我的兒子被殺死了,否則那個孩子不會被救出來,我對不起社會,我對不起社會"。

各位是不是在台灣也越來越常見到這種悲劇呢?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地球過後] 一個小孩子找不到手機訊號的故事

才要出發就有仙女警告: 老師~據說有很說負雷喔~但是因為今天晚上去威秀時,腦男還要讓我再等一個多小時,沒有耐性的我就直接跳進IMAX那場看起地球過後了。

如果我們看片花,如果我們看Well Smith帶兒子到台灣宣傳的大陣仗,再加上Well Smith過往作品的成績,大概對這部片的"娛樂價值"還會有一點期待,但是看完以後,我有一種感覺:蛤?這真的是一部兩小時的片嗎(據說現在片長都是以威秀櫃台要不要你加點套餐來估計)。怎麼說呢,就是有一種,我懂那個故事,故事也很簡單,但看完以後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要說,然後我就走出來了。

有人大概會說:唉呀這部片很勵志啊,就一個爸爸帶著兒子出門然後墜機以後兒子救爸爸然後忽然戰勝心魔而且長大了,敲感人的呀~

好啦,我也同意這部份OK,但真的就只有OK的成份。這是一部科幻動作片,不是歐洲小電影,不需要期待從片中得到什麼性靈的啟發。但為什麼沒有那麼讓我喜歡呢?我的理由如下:

  • 其實,我真誠地認為,父子衝突,嚴父vs尊敬父親但互不瞭解的父子關係是老梗。而且這個梗起因於姐姐被惡煞(Ursa)殺死,而爸爸不在。
  • 一開始小朋友沒有通過測驗,不被認為可以當一個戰士,我還覺得不錯,有點像現在的學生只能通過考試但無法就業的現況,但這個新意很快地就被後來的劇情抹掉了。
  • 我覺得在那麼高科技的時代,居然無法避開星爆,然後整騷船被擊重造成全船的人幾乎死光,根本就是匪夷所思的,與其它的科技力不相稱啊~
  • 好,我覺得看到Well Smith在玩軟軟的掌上型電腦(還可以捲起來),很酷啊~但是在這部份的視覺創意和科技發想我也覺得沒有脫離其它電影已經做過的效果。
  • 如果已經生活在其它星球的人類對地球的重力與大氣環境還不是那麼適應,那麼為什麼父子兩人能夠在太空船在空中支解時存活呢?美國電影一直欠觀眾一捲膠帶壓~ 大家都會看到人被吸出去,事實上在那種狀況下,人應該會在高空中被冰凍,而且肢解,不太可能會有全屍,更別說只有小小骨折了
  • 其實才1000年,是不會有那麼快的進化的,而且不需要再過1000年,很多動物都有殺死人類的能力啊,例如某些流浪狗。更何況在這部影片中,看起來對人類有威脅的只有那群狒狒,一下子就被Ursa肢解了,這部份感覺很弱呢。
  • 那件背心也太威了,我知道它身上可能有webcam,但是訊號一定會轉彎,畫質才能那麼棒,我覺得很唬爛。我認為最唬爛的是爸爸叫小孩起床。奇怪,理應不可能有小孩子的臉的角度啊?還是說有人在跟拍?就好像有些fb天菜的照片,都是一副有人跟拍他的樣子?很奇妙對不對?
  • 人家也好想要有智慧布喔~居然還可以知道有沒有中毒,有沒有危險。如果我來穿,一定整天都有危險都是黑黑的呀~
  • 為了取暖,跑到有融岩流過的地方有沒有搞錯?那種地方的空氣是能呼吸的嗎?
  • 老鷹報恩那邊讓我笑了,本來以為是被土狗拖走。
  • 然後走啊走啊居然就會踢到太空船尾艙破片,我覺得整個就是設計好的呀,那個孩子是命中註定要和解體太空船合體嗎?我完全看不出來合理性啊~
  • 然後最後就一直在找手機訊號~爸爸說:那是因為有離子層所以發散不出去。我又笑了,地表才幾百公尺根本沒有差好嗎?地球大氣的垂直結構中,對流層就離地表約8-15km,請問他才爬一下子怎麼可能爬出對流層?更別說人類無法肉身抵達的,離地表120km的電離層。這個地方脫離科學現實,真的是讓我笑了。他可以說只要站高一點就好,但為什麼要爬火山呢?
  • 那個火山應該充滿了毒氣啊,那個孩子沒死真是萬幸。
  • 還有,那個隱心術,很弱啊。我本來以為就是Harry Potter的鎖心術之類的,結果就只是"不要怕"。另外,各位,人類害怕時是不會有費洛蒙的謝謝。
  • 講到Ursa那個怪物,嗯,沒有創意。六隻腳的怪物首次在電影中出現大概是15年前,然後在阿凡達中大放異彩。所以我覺得在怪物的創造上,也是沒有什麼創意。
  • 視覺特效,嗯,就還好而已。很不幸地是,片花中出現過的秒數,就等於電影中的秒數,意思就是說,電影中有很多場景乏善可陳。
如果有很正面的意義,有的。人類不要再破壞地球環境了,移民太空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而且重點是,我們還是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然後我剛看了一些影評,都說此片terrible,看來我的評論還算是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