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海資系的學生來問我"創業"的事。坦白說我好心虛。我們這種大學教授就只會寫paper做實驗,根本連上班都沒上過,怎麼可能給學生什麼務實的建議?但是但是,絕大多數的學生根本就不會留在學術界,就算唸碩士當研究助理,也只能撐個幾年,誰要跟你領三萬多塊領一輩子呢?好的,所以學生就應該要去上班或創業了。
但是創業是有這麼簡單嗎?沒有。
2015年在嘉義大學舉行的動物行為生態研討會首次針對生態相關產業籌畫一個論壇,在那次的論壇中找了生態監測、生態養殖(包含生態農場)、野生生物資源衍生的生技產業、生態旅遊、生態文創、產業永續、社區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來現身說法。不過這些就是我們想到的全部嗎?當然不是。如果大家平日有細心留意的話,儀器耗材、出版、教育(包含辦營隊)和理念社群NGO也是一個職場。至於錢多不多再說。
2015年在嘉義大學舉行的動物行為生態研討會首次針對生態相關產業籌畫一個論壇,在那次的論壇中找了生態監測、生態養殖(包含生態農場)、野生生物資源衍生的生技產業、生態旅遊、生態文創、產業永續、社區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來現身說法。不過這些就是我們想到的全部嗎?當然不是。如果大家平日有細心留意的話,儀器耗材、出版、教育(包含辦營隊)和理念社群NGO也是一個職場。至於錢多不多再說。
學生來問我此事的時候,我先以消費者的角度提第一個問題:"請問你們的利基在那裏?" 所謂的利基就是憑什麼賺錢?為什麼會賺錢?別人為什麼需要你們?你們是否有不可取代性?你們是否比市場上有的更好?
光是這個問題可能就會忙死學生。很多學生有理念,有想法,但是所謂的理念只是想要改變在課堂上,在山林海邊,從媒體上所聽到看到的問題與亂象。而不真的認為自己會賺大錢。我們都很清楚我們這類的領域很難賺大錢,也很難被任何政策扶植或補貼。雖然我們認為自己很重要,關心環境、土地、正義、動物福利什麼的,我們也知道如何把生態服務價值量化變成金錢計算,可是我們就是一整個出來擋別人財路的啊。所以請同學一定要認知自己所處的領域是很難賺到大錢的。
看到這邊覺得好失望就快點關掉此頁。但如果還想聽下去就繼續往下看。
我們先想想看,這些產業都是這幾個科系才能進入的嗎?園藝、地理、環工、農藝、景觀、觀光、建築、水保、畜產(動科)、獸醫、環教、科教 (可延伸到視覺傳播、影視工業)、都計、城鄉,甚至是社會系,可不可以進入?都可以。除非該學系與產業的連結非常直接,畢了業就會去某些公司上班,要不然大多數的系的大多數的人其實都不盡然會留在自己的專業學科領域。而且本科系畢業的未必專業,而非本科系畢業的若有濃厚的興趣也能做出好成績時,表示同學的競爭者就是全世界,而不只是相關科系的畢業生。
如果潛在的競爭者如此之多,自己就應該要變強。但是怎麼變強?去補習嗎還是?
我認為第一步就是觀察。觀察什麼啊?
- 現存的相關行業有那些?
- 這些行業的入行需要什麼知識與技術門檻?
- 這些行業的顧客是誰?
- 這些行業的資金來源與週轉方式為何?
- 這個社會對此行業的需求飽和了嗎?
- 這些行業之間的競合關係是什麼?
- 這些行業彼此之間,或與其它職別的跨領域合作機會有多大?是暫時性的組合?或有長遠的互惠可能?
- 誰在當老闆?老闆是好人還是爛人?
- 目前在裏面的從業人員專業度如何?還是說老闆為了壓低成本所以隨便找一些阿弟仔工讀生,層層轉包幫忙就好?
- 喔重要的來了,創新性高不高?是否一直努力地在開創新的可能性?如果只有話題性就算了,因為那是嘴砲。
- 和什麼樣的法律、經濟與政治事務有關?
- 有沒有假鬼假怪的成份?你受得了嗎?還是你也很願意照著做?
但你怎麼知道應該要看這些門道?這需要開課嗎?不是。你需要多多跟人聊天,需要從學院中的書呆子降到地面來當一個平民百姓。而不只是傻傻地拿著論文或成績單,做一個很無聊的簡歷到處寄,或用繪圖軟體畫幾張圖在網路上宣稱自己打算做什麼,就叫進入市場或創業。
創業是要做很多很多功課的。
如果你想要進入環境教育,要寫提案企畫書,要寫服務建議書,喂你知道那有多困難嗎?首先你要走紮實的專業,而不只是情感上的關切。所以這時候不要隨便說看paper和寫作表達能力沒有用了。如果你有很紮實的閱讀、議題整理、知識吸收能力,那麼你還需要有隨時保持動見觀瞻的能力,而不只是傻傻地提出自己的小小構想。又不是躲在大學附近的巷子裏賣炒泡麵還是烤厚片?
我們可能跨出去做的行業都和環境以及生物資源有關係,所以其影響層面就必然有社區性、地區性、和全國性的差異。而這個地區性除了行政疆界之外,還有自然地理的界限。例如流域與山系。這時候你得認識的,知道的人、事、物、單位、在地團體、風土人情可就多了。要不然你寫書,不知寫給誰看。你要辦座談,不知聽眾在那裏。你要做調查,不知道如何收集田野資訊。你要搞文創,甚至不知道品味和買氣是什麼。
這些需要開個課來教嗎?我不認為需要。但是我認為我們的學生所能修到的課,又很怪。對於不會留在學術界但還有興趣的學生來說,他們會修很多專業課程,可是他們摸不到往後的路的邊。他們也不知道如果要進入那個行業還需要多修什麼樣的課程。學校因為不知道怎麼幫忙,就來搞一些"創意課程"。結果學生就容易學到很多行銷與經營的皮毛,卻又把自己真正的知識本職給忘了。因為對一個行業所需要涉及的法律與行政規範沒有概念,所以不少學生從來不會把法律、經濟與政治課程列為自己的專業與通識選項,然後等到畢業以後才發現"這個社會居然如此複雜"。
有些人可以因為一股熱情,再加上有人資助金錢,就直接說我要創業,就走下去了。但我認為如果一個人接受過科學訓練,那麼這個看門道的本領應該是重要的。你應該要對未來的職涯有一些想像和觀察。有了想像與觀察你才知道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還有你需要做多少的努力才能讓現實更貼近理想。
那個理想可能就是大眾更理性、環境更美好、然後薪資最好還有成長的空間,然後支持自己的生活與想做的事。
所以同學除了到大三忽然想要補生化補分生,跟著大家考研究所,傻傻唸兩三年後當幾年助理,忽然發現自己30歲了?還是現在就應該要開始觀察變化莫測的職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