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連結自The Balance |
我知道有些人的能力和運氣都很好,所以不太需要擔心CV寫得不好會失去工作機會。有些人認為只要publication record很好,老闆之間協調講一講就可以了,所以很多研究室PI根本不管你的CV寫得怎麼樣,一個轉眼postdoc就拿到,可以安穩度過下一個三年。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棒,運氣這麼好,所以寫CV就變得是一件應該要慎重的事。
我剛畢業的時候還沒打算回台灣,本來希望在倫敦繼續工作,因此我就寫了一份CV去應徵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昆蟲學系的研究人員職缺。但是我坦白說我當時真的不知道怎麼好好寫一份英文的CV,所以我就在網路上亂找resume或curriculum vitae的範本。但是說真的一般來說會拿出來當成範本的都是商業管理領域的東西啊~對我們好像不太適用,怎麼辦?我再找了一下,發現大體上CV的結構大概就是:
- 個人資料 (生日、年齡、地址、聯絡方式)
- 學歷與工作經歷
- 研究領域或興趣
- 論文、書籍與技術報告的發表
- 參與研究計畫與目前進行計畫
- 其它技能
- 沒有突顯自己為何適合那個工作的特質:好比當時我是所有應徵者中唯一的亞洲人,我就沒有突顯我身為亞洲人對於那個工作的優勢為何,例如亞洲文獻閱讀、亞洲相關學術社群的關係,或是亞洲研究材料的獲取之類的。
- 忽視某些已具備經驗的重要性:例如我經常在各地採集昆蟲,但是我提都沒有提。對於一個博物館工作來說,有野外踏察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我就是沒有提。因為我覺得那沒什麼啊,不過就是出去跑到一個山上抓了幾隻蟲不是嗎?喔不,我覺得沒什麼,人家可是會把這樣的經驗稱之為"expedition"或"field work experience"。我覺得有一點膨風啦,可是這似乎是在求職時讓自己比較亮眼的策略。
- 應該要提到自己的學術參與:例如參加那些國際性的學會,擔任什麼工作。這是加分。
- 沒有說明自己很會的技術與方法論:我在CV初版中只提到自己對什麼領域有興趣,但沒有提到我已經很熟稔的工具為何,還有那些工具為什麼可以協助那個職缺的進行。
- 沒有提到自己的人格特質:雖然國外求職不需要寫那種"我從小在民主小康家庭長大"的廢話,但如果可以的話,是可以提到自己的personality。就照實寫,也不需要特別說自己可以工作到深夜不睡覺,人家會覺得你有病。而且人家要的是可以開創新議題的科學家,怎麼會是一個一直加班的工讀生呢?
好最後我有進入最後四強,可是我沒有拿到那個工作 (所以才有機會回台灣)。雖然沒有得到那個工作,不過在準備CV的時候的確回顧了自己當時的人生狀態,是一個很好的收獲。不過如果是現在要我重寫一次CV,我可能就不像以前那樣寫了。內容和結構很可能是差不多的,但我會加上對某些科學議題的陳述與想法,比較主動地去談論未來老闆可能有興趣的議題,而不是被動地把自己的資料晾在那邊讓別人挑。
另外在這個年代,我想很多人可能需要學一下資訊繪圖履歷(Infographic CV或Visual resume)要怎麼做。因為那會讓你看起來有跟上數位時代,有資訊、社交與社群能力。
怕自己paper不夠就不丟履歷也不對。你應該要隨時準備著一個可以一直更新的CV,你可能認為自己不夠好,但別人說不定就是要你。你也可能覺得準備了一年終於有篇PNAS還是Nature所以要投出履歷了,結果其它的申請者有三篇PNAS樂勝你,你的準備就不見得會獲得報償。
喔對了,我認為經營一個有模有樣的部落格有點重要,如果你希望別人對你有多一點的瞭解,而且不只是論文數量的話,一個有英語版本的部落格是一個加分。
怕自己paper不夠就不丟履歷也不對。你應該要隨時準備著一個可以一直更新的CV,你可能認為自己不夠好,但別人說不定就是要你。你也可能覺得準備了一年終於有篇PNAS還是Nature所以要投出履歷了,結果其它的申請者有三篇PNAS樂勝你,你的準備就不見得會獲得報償。
喔對了,我認為經營一個有模有樣的部落格有點重要,如果你希望別人對你有多一點的瞭解,而且不只是論文數量的話,一個有英語版本的部落格是一個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