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2016國際昆蟲學大會ICE紀行:朝聖之後

25日凌晨才到奧蘭多,現在是27日就要回台灣了。我根本沒有調時差,因為天天都像在打仗一樣。除了因為12小時的時差以外,開這種國際會議通常要早起趕著聽演講,晚上也通常還有同行的飯局,其實能好好休息的時間並不多。

但是出來開這種國際會議的目的就是吸收新知,了解自己在國際學術圈的斤兩,所以休息也不是甚麼重要的事,更別說抽空去玩了。這個會議這麼貴,住房也貴,吃東西也貴,怎麼可能還有餘裕去玩呢?

由美國來主辦的國際會議通常有一個特色,就是"參展廠商特別多","議程分得特別細",而且要動員大量聘僱有支薪的人力。其實我對美國能把每一個知識領域和教育、產業、從個人到國家、區域和國際得關係連結得很好的能力是很佩服的。

不管是美國昆蟲學會的年會,或是這次的國際昆蟲學會議,現場的廠商從出版、儀器、耗材、專業設備、誘餌或特殊製劑、收費的諮商服務、娛樂、專業學協會,相關學校系所、還有相關政府單位一網打盡。如果你是這個領域的學生,應該會有一種"就業前途寬廣"的感覺。而且會認為自己的所學所能結合的知識發展、產業技術、社會貢獻都是非常龐大的。

但是我們在台灣能這樣做嗎?很難。為什麼?
  • 我們沒有這麼多的原創的產業,多半只是代理商,而代理商所聘僱的人員多半只談行銷,不談專業;
  • 台灣的大學與研究機構太窮,支撐不了這些產業(醫學相關的除外)的生存與發展,所以開會時這些公司也不太願意參展,平常都沒賺甚麼錢現在還要花錢擺攤位,不是很虧嗎?
  • 台灣的相關研究與政府單位的本位主義很難合作:我們習慣向政府單位要錢開會,而不是政府單位主動表達意願進來宣達自己的科學、產業與政策,並且到這樣的場合來學習新知,是最大的差別。
  • 我們很少把小事當大事,但容易把大事當瑣事。在這次的攤位中我們看到很多耗材,根本就只是台灣路邊容易買到的小東西啊。但是被美國人"改造"以後就變成附加價值很高的商品。人家辦得到,但我們喜歡土法煉鋼對不對?
  • 台灣的老師太忙,忙到把參加會議當成一種忽然冒出來的瑣事。台灣的學生不主動也不積極,把參加會議當成是一種"為了畢業不得不去的場合"。如果參加的人數不多,就不可能有任何能量來支持主辦單位來呈現這些活動與樣態。
  • 我之前說過了,台灣是一個凡事講求便宜,但花錢也不見效的地方。如果我們要把會議辦得好一點,大家都會希望主辦單位自己募款就好,但是參加者最好不要付什麼錢。我們也會認同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但是我們又很怕多繳錢"不值得"。萬一某一個研討會漲價到5000元,會不會被大罵搶錢?但我們為什麼參加國外這種註冊費超過一萬的會,卻會珍惜的好像來面聖一樣?當我們有錢的時候,會把會議發包給"會議規劃公關公司",但是在花這種錢的時候,卻通常只達成了"陣仗"和"美食",然後學術交流的部分就被弱化了。
另外一點,我們的學協會通常都沒有錢,而且缺乏開拓財源的能力。因為多數學協會就連專業社群的經營都不怎麼好,又怎麼吸引普羅大眾的參與?這是許多學術團體的困境。但是困境怎麼來?就是因為許多學協會就算有錢聘助理,也只是助理,不是有決策能力的專業人員。三萬塊請人來打個雜就不錯了,又要如何有主動規劃的能力呢?更別說在台灣大多數的學協會的人員都是無償義務幫忙了。

雖然只到ICE短短三天,不過收穫還是很多。好久不見的朋友都見到了,看到大家都有很好的研究進展很開心。除了自己的演講受到肯定以外,也遇到一些年輕學者跑過來道謝,謝謝我過去偶然給他的幫忙,讓他可以順利拿到好工作,這種感覺其實很棒。

以前參加這種會會比較在意"自己研究室派出去的學生陣仗大不大",但是現在不這麼想了。研究品質受到肯定,學生出來不只是白吃白喝,學著建立自己的學術生涯人脈和未來前景是比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