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當中國和新加坡以高規格培養生物奧林匹亞國手時,台灣要不要跟進?

今天(9/3)我們一群老師在台大生科館開生物奧林匹亞的檢討會議。今年雖然有四面金牌,但是需要被檢討的點實在是太多了。生物奧林匹亞這種競賽活動是不是真的可以促進生物科學的學習呢?我認為其實是可以的,但是在台灣(應該是說,華人世界)就會被搞得像背負什麼民族使命一般。

原本生物奧林匹亞的宗旨就是要促進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熱愛與學習,然後藉由選拔與切蹉來促進知識的交流。但是一旦涉及比賽,就會出現面子問題。如果需要培訓學生,就會需要經費補助。如果需要經費補助,就需要看教育部那些委員的臉色,而那些委員想看的也不過就是"每年得幾面金牌",其它的他們反正看不懂,也不在乎。

但是大家都認為自己在促進教育發展,而且給台灣爭光。

好吧事情是這樣的。一般來說,台灣的國手都是全台灣幾千名自己報名的高中生中經過初試、複試,然後進入決選營後挑出來的。因為台灣有一堆大大小小的考試,還有複雜的大學入學制度,因此在避開這些考試,然後還要吻合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的規範之下,學生的培訓時程就會非常的緊湊。

今年有學生在參加完國際賽以後回來反應,中國和新加坡都是長期培育高中生來參加生物奧林匹亞。也就是說他們老早就已經鎖定一些特定學生在各明星高中進行培訓,而且培訓他們使用的設備儀器都是非常高檔的。PCR算什麼?一般大學普通生物學、遺傳學、細胞學研究室的儀器都有。所以他們的學生在生物奧林匹亞的表現看起來就十分傑出。

所以我們要跟進嗎?然後要砸大錢在國際上贏中國嗎?

我們再想想,競賽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只要奪牌就好?如果只是要奪牌,這些學生的未來是否就像奧運選手一樣有足夠的經濟支持來營造後面的日子?好像不是耶。學術性的競賽不應該涉及這種以重金買來國家顏面的交換,但是,當我們的教育當局又把這些競賽的目的同等於國家顏面,而不提升整體教育素質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大的矛盾。

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從每年幾千位的高中生中選出很厲害的國手,那麼這幾千位的高中生就應該都要受到很基本的生物科學訓練,無論是知識與技術上。問題看看我們的107課綱被改成什麼樣子?時數才多少?那樣的課綱,時數,能夠產生有能力解決專業生物科學問題的高中生嗎?顯然是不能的。連都會區的傳統明星高中都沒有錢購置基本設備讓多數高中生進行操作實驗的時候,我們要如何能夠得到能操作PCR這些儀器的高中生?

中國可以花大錢把資源擺在少數高中與學生身上,是因為資源分配不均與過度集中是一種常態,甚至在國家顏面的大旗下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如果今天教育部花錢補助某所高中建立一個分子生物研究室,讓高中生做實驗,我相信我們的輿論馬上就會認為這充份展現了貧富差距,然後還為認為這些學生只是既得利益者。所以誰敢這樣做呢?

但是我們再想一想。如果連續好幾年國際賽的題目都涉及這些基礎生物科學儀器的操作與使用,那是否表示多數先進國家的高中教育(或是在大學的協助下)的確可以支持這樣的教學。但是在台灣是否可以辦得到?其實很難。目前全台灣只有少數的明星高中和少數大學有科學班的合作協議,但是因為經費、時間與空間都非常有限,即便在這樣的制度之下,我們仍然無法給予學習成效較好,有學術傾向的高中生多一點的培訓,甚至是探索的機會。可是我們現在教育的政治正確早就已經不是在拔擢出色學生,而是讓出色的學生出走,然後再把整體的水平降低,卻以為這是一種正向的改革。

其實我真正憂心的還不只是這個。如果台灣的國手在生物奧林匹亞沒有拿到金牌還不是很重要的事,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方式,還有升學制度,逼迫這些天資聰穎後天努力的學生,必須把參加這樣的國際賽事當成人生的一步棋,而不再是單純的學術興趣與國際交流活動。所以每一次的國際賽中,許多歐美國家學生都是一副開心快樂去交朋友的樣子,但是所有參賽的華人選手都是一副緊繃的樣子,而且扣除這些比賽經驗以後,他的人生其實很無趣,卻認為那是一個紮實的知識探索過程。

其實台灣的學生在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之下,經常得到金牌是非常非常厲害的。但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提升高中教育的水平,又想要從廣大的學生當中每年找到四位國手,那麼我們需要的並不只是一時的經費投入,我想看到的是,請教育部告訴大家,我們要如何從肢離破碎的日常教學下同時培養國民基本素質,又能養成優秀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