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不是他/她脆弱或白目,而是我們這個社會習慣高捧後隨即毀掉一個人

我們在媒體上常見到一些個人行為失控、失速墜落、走經或超出常人理解範圍的訊息,不管是小模自殺,或是政治人物失言頻頻都屬於這類訊息的範圍。雖然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不儘相同,但是總歸來說有一個相似點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習慣營造出一種可以隨便高捧一個人,然後一不高興就集群體之力毀了他"的環境。
 
我看到有種聲音認為"怕熱就不要進廚房",也就是說"誰叫你自己要踏入演藝圈,要踏進來就不要靠杯或被罵後討拍啊"。其實我認為"怕熱就不要進廚房"這話其實不該是說給台灣這些小模聽的。什麼樣的人是小模?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小模?我剛剛去萊爾富買一杯咖啡的時候看了架上一堆產品和廣告,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概有10個model。她們都名不見經傳,長得四平八穩合乎顧客的需要,可能也只會接拍幾年的平面廣告,平常有自己的正職,她們也不過就是利用自己在這個年代算是主流與在眾人之上的姿色來豐富我們的生活。雖然比不上奧斯卡帝后或名垂千史的藝術家,但她們總算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些記錄,至少她們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也沒有對不起誰。

但是換一種角度想,因為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大量的,新鮮的,還有便宜的面孔。所以我們的教育與職訓體系,還有市場需求,就會把所有專業的門檻拉得很低,很低,很低,包含當上一個政治人物的門檻。只要你長得漂亮,有樣學樣,經常自拍或被外拍,自然就可以在眾人追捧下變成小有名氣的小模,有朝一日就會變成新進藝人。只要你願意去遵循一個政黨的潛規則,願意接受安排與徵召,然後還願意照角本演出一些戲碼,要變成政治人物一點也不困難,就算選輸了也還可以自以為還在那圈圈裏。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就是習慣於提供這樣的舞台讓在專業上、心智上,都還沒有準備好的人,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然後就把他/她推出來當成短期商品。因為還沒準備好,也覺得不需要讓他知道走這行的門檻與必然,所以就直接把他推到前線去受盡眾人羞辱與咒罵。我們剛好又是一個天天罵還消不了氣,但會覺得自己好有參與感,好像覺得自己在調教人的社會啊,所以當一個人還沒準備好時,就會有人立刻湧入他的社交圈,再隨著媒體的需求來高捧他,然後再找一個理由來重摔他,讓他消失。

政治人物也是一樣啊~有人逢X必反,或逢X必挺。其實這很可悲。我常常想喔,這些人當年還沒坐上大位之時,不是長年被追捧嗎?不都說是明日之星嗎?講得有多好有多棒嗎?而且碰不得罵不得。但是一旦出錯了,從外套到髮型,從奶子到身材,沒有一個不能拿來落井下石,好像沒有一起和別人怕過他就怕自己落伍或被排擠了。但是我想啊,當年他還在平步青雲,還被認為是未來什麼人選的時候,怎麼沒人說話?是他掩飾得好?還是我們這個社會對專業與人才的品味一直都是假清高真低俗?

所以啊,有不少一再發表惡質言論的政治人物好像沒有被罷免或怎麼樣過,很容易被輕放(還記得有立委說越南有枯草劑所以來台新娘要驗DNA的事嗎?),但是有許多與專業不相關的議題卻會被窮追猛打。

如果我們習慣告訴別人"怕熱就不要進廚房",很好啊~但是這個社會是不是故意把那個廚房描寫得很美很堂皇,把身為一個廚師應該具備的各種素質都拉得很低,然後把一個心生好奇的人直接推進去然後在鏡頭前上菜出糗,然後再指責她"憑什麼?"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酸文] 我覺得台灣人愛彩繪是因為小學教室布置的遺毒啦~

聯合報記者陳靜宜寫了一篇報導,談台灣人超愛彩繪,然後一個彩繪村出現後(其實就幾面牆啊)就會出現另一個,遊客超超愛打卡,重點是畫了半天通通都是國外的玩意兒,不旦有侵權的顧慮,還缺乏文化主體性。這事被表也不是第一次,之前"文青別鬼扯"就表過一些都市人,沒事跑到鄉下去畫灌籃高手這種和在地生活與文化根源沒有關係的東西,不知道究竟是怎麼樣的自我感覺良好。

但是但是,為什麼只要有人彩繪,就會有人想要仿傚,而且大家都覺得很漂亮(或不在乎)?我覺得一切要從小學甚至是幼稚園教育開始。不知道從那個年代開始,有些幼教專家開始倡議要讓小孩"沒事塗鴉",說這樣塗塗抹抹就會發揮創造力和其它不知道什麼力。然後有些小學教室後面不是有長長的壁報板嗎?那種地方怎麼可以留白?一定要教室布置啊~ 所以大家再怎麼不喜歡也一定要把那個空間補滿,萬一有什麼地方沒有被補上顏色,一定會得到一個"怎麼可以這麼空"的空虛評語。所以我們從小就開始想盡辦法把"很醜的東西弄得更醜",但是最後都說自己在美化空間、美化環境、愛我家鄉還有發揮創意。

畫完教室和學校圍牆就開始要畫外面啊~ 台灣有什麼地方最容易出現有的沒有的彩繪?喔超多。都市裏的彩繪大宗就是台電的變電箱
說真的,我很希望那些變電箱冷冷地躲在都市空間裏就好,黑的、灰的、灰藍色都沒有關係,但是可不可以沒事要畫工或小朋友去畫得像人間仙境一樣嚇人?我覺得畫那些奇奇怪怪的山水畫也罷了,最可怕的是24孝啊~~ 請問變電箱和"乳姑不怠"還有"臥冰求鯉"是有什麼關係?畫那個東西不是給人笑或是嚇人,怎麼會有教育意義啊?

然後很多產業道路有時候也會忽然出現一些顏色超鮮豔(怕你看不到),和當地文化和生活沒有關係的彩繪,仿佛好像有彩繪,就可以直接連結到"社區活力"、"產業發展"和"就業願景"。有些彩繪還畫到會出現弊案,是有沒有這麼厲害啊~ 重點是被彩繪過的地方都會變得更醜,難道都沒有人覺得事情怪怪的嗎?還是說,到處弄得五顏六色彩度超高,裏面到處都是超歡樂景象的彩繪就是台灣人苦中作樂並信以為真的特色?

聯合報的報導關切的是文化主體性,說真的,這些沒事畫什麼跳跳虎、熊大、龍貓皮卡丘的抄襲和無梗彩繪真的都只是copy + paste的劣質贗品,如果要說有什麼彩繪真的還有一點跳脫出來的,好像就剩下廟裏面的爆乳仙女了。有人可能會說"挨有這東西好俗怎麼可以登大雅之堂"。問題在於,台灣人很愛哭訴自己的被殖民史,很想要拔除中國元素,卻大力擁抱歐美日文化,還催眠那些通通是自己的,對早期漢人的歷史不是那麼在意,該拆的都拆光,對平埔民族和原住民的文化元素不是不熟,就是只有在特定場合才會拿來"用一下"(例如花連王的觀光發展構想),請問又要怎麼發展出自己的美學價值與主體性呢?

回到教室布置和校園圍牆的"美化"。我很想問問喔,我們能不能教小孩如何讓整體環境看起來"融合與協調",而不是"不管做什麼都要突顯自己的存在"? 如果只在乎自己的存在,莫怪凡事都要使用高彩度高亮度的顏色刺傷大家的眼睛。如果沒有讓小孩瞭解自己生活環境,並以自己的家鄉為傲,那麼長大以後總是拷貝複製,還以為那是小確幸,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若參加生物奧林匹亞的厲害高中生不會做實驗那一般學生怎麼辦?


我擔任高中生物奧林匹亞競賽的動物學組召集人已經有一段時間,在過去這幾年來許多參與的培訓的教授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想:學生的素質一直在下降,理論答題好的不會操作,操作還OK的卻無法通過理論題的檢驗。

我們先不要談"競賽究竟能不能鼓勵學習",也不要談"參加生物奧林匹亞是否只是一個升學跳板,與熱愛生物學沒有必然性"這兩件事好了。我比較關切的是這些進入選訓營的近40位高中生都是每年從6000-7000位全國高中生挑選出來的,應該是非常厲害的,如果連這些學生都會出現顯微鏡不太會用,實驗操作零零落落,答題的時候邏輯漏洞一大堆,那我會非常的擔心。我擔心的並不是出國比賽不會得金牌,而是因為這些學生經常都是各高中使用很好的資源與師資所特別培訓的,如果連這些學生都這個樣子,那麼缺乏師資、資金與其它資源支持的高中生會怎麼辦?

我以今天(4/18)選訓營的動物組實作題為例好了。這次的實作題之一是測定金魚在不同溫度下呼吸速率的改變。這個題目的出題目的是要測驗幾個概念:(1) 變溫動物對環境變動的反應;(2) 實驗操作的規畫能力;(3) 對常見動物的生理特性的掌握。結果並不理想。在所有的選手中,只有為數很少的學生被評分老師認為在知識與技術方面都是及格的。那我們看到的問題是什麼?
  • 我們認為大多數學生對"實驗"是沒有正確概念的。所謂的"實驗"應該要建立在一個現象或假說的檢測之上,而現象與假說之所以必須要被檢測乃是因為有一個重要的議題存在,而這個議題之所以存在則是因為最初始的,因為好奇心所燃起的求知慾。但是,不管是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的實驗課都太重視操作面(也就是手要巧),而忽視整個科學流程的邏輯思維與理念建立。實驗課本通常只告訴你"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你將看到什麼,若你沒有看到什麼就表示你錯了"。可是學生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個操作?然後來龍去脈是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太多學生誤以為"做實驗"就是要馬上動手做點什麼,但並不會花時間閱讀與思考;
  • 太常參加競賽的學生會期待自己"快點可以動手操作以免被扣分或做不完",但是在真正動手前又缺乏充足的思考,所以才會有學生一直重覆錯誤的操作流程,誤以為自己多做幾次一定會成功;
  • 寫實驗報告和心得像悔過書:這次有個小題是"你認為這個實驗的流程有沒有需要改進之處?" 結果有些學生一再重覆一句話:"因為我的某個環節沒有做好所以不符預期(或有偏差)"。同學,什麼叫作"有偏差"? 有偏差的意思是說"已知有一個理論值在那邊,然後你比了自己的觀測值之後有顯著的差異"才叫有偏差呀~ 但若一個生物現象本來就具有高變異性,或是沒有"標準答案",為什麼動不動要嚷嚷自己做出來的結果"必然有偏差"?我認為相當高比例的學生從來沒有弄懂生物、物理、化學實驗之間的差異性。那個差異性在那裏?就是生物體的不可掌控性與高歧異度(所以若能把變因控制得很完美當然就是一種成就,但多數情況下我們辦不到)。然而太多學生誤以為活體生物個體或細胞理所當然地要受其操控;
  • 忽視活體動物的生理特性:我認為多年來因為動物福利議題使得脊椎動物實驗幾乎從國高中消失是非常不對的。所謂的實驗並不一定就是侵入性、傷害性的操作。但只因為學校或課程委員認為"做這類實驗很麻煩"所以通通把這樣的內容拿掉,事實上受害的就是動物,為什麼?因為學生對活體動物無知。今天這個實驗就只是讓金魚在合理的溫度區間之內顯示呼吸速率的改變,意思就是說學生要能使用熱水、冰塊與常溫水來製造梯溫(無論是上升或下降),然後觀察金魚呼吸速率的變化。就只是這樣而已,結果有一半的金魚幾乎被弄個半死,有一隻被急速冷死,兩隻被燙死 (我一摸水溫高達40度以上),甚至有學生直接把冰塊丟進裝有魚的燒杯中。還好大多數的魚後來都被救活了而且有繼續吃東西,但看到這種狀況挺傷心的。原來,都已經考進選訓營的學生對活體生物的操作這麼無知?但似乎又不能怪他們,因為在教育中就完全缺乏這樣的元素。

    那你說我們為什麼要出這種題目?因為在國際賽就是會岀這種"學生沒有做過的"題目,因為台灣很多教育施作就只是紙上談兵。 
  • 沒有做實驗就直接掰數據:這個是最糟糕的。今天有一位同學被我們發現連動手都還沒動手,就自己想出一組看起來很完美的數據,然後看到監考老師在看,才假裝動手做一下。這是非常要不得的。
以上是一個大學教授的觀察,提供給各位高中同學與高中老師參考。我在乎的不是"學生能不能過關斬將",而是"能不能在面臨沒有練習過的議題時採取基於知識的合理決策"。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同學你究竟打算晃多久?

前幾年我們幾個同領域的老師聚在一起的時候都會說:"喜歡出野外的學生不做研究室工作,但是會做研究室工作的學生野外能力很差"。當時我們心目中所認定的"喜歡出野外的學生"是指那種,對上山下海很在行的,行動力很好的,會自己騎車開車到處晃的,觀察力也很敏銳的,愛拍照的,愛採集的,看起來是很好的田野工作人員,但,還不是科學家。他對閱讀文獻、深刻思索、設計實驗、坐在實驗室好好做點事,讓自己的觀察轉為可檢驗的假說都不在行,有時候人還容易搞失蹤。

但是這些年來我們認為連這樣的學生都變得很少很少。

我一向認為"出野外"這種事是出自一種興趣、追求與天份。我們本來就不能要求那種運動神經反應不好的人非要去爬大山,如果他不願意,還是讓他好好在捷運搭電扶梯靠右站著別動就好。在大學期間就很會出野外的人,其實在國中或高中時,就應該已經有一些想望與憧憬了,已經在注意相關的科普書籍或專業資訊了,然後到了考到駕照以後就騎車到處去晃了。這樣的學生如果在大學中"一切尚稱順利",大概就有機會被鼓勵唸個碩士,把自己大學四年在野外探索的經驗與觀察所得,落實為科學研究。

但是,如果有學生大一傻傻的,大二忽然有興趣,但是大三下就要決定要不要考研究所或推甄,那這種"田野工作能力"的養成時間不就得縮得很短很短嗎?

是這樣沒錯。我看到各校紛紛開授"田野XX學"、"校園XX學"、"本地XX學" (然後真正專業的課學生嫌麻煩沒人要修),到暑假時還要特別辦"田野XX營",我就覺得事態嚴重了。這年頭真的是,沒有開成課,沒有變成學分,就沒有人會自動自發地進行與探索。如果學校裏面還有一些相關社團 (山社、鳥社、保育社、攝影社、原住民社、基服社等),那學生出去走走的管道還會再多一點。但是說真的,一群人這樣漫無目的地晃啊晃,看到溪流就想洗腳,看到瀑布就想跳進去,看到什麼就拍一下,拍完以後就上傳結束,真的能夠因此培養出田野工作能力嗎?我超級懷疑的。

我覺得在山上海邊晃來晃去也不是錯,如果就當成修身養性,陶冶身心,讓眼睛遠離電腦看看青山綠水,很好啊。但如果心裏想著應該要唸研究所,想要做專題,那沒事在外面瞎晃就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我一向認為有意義的出野外包含一些準備與要素:
  • 你的興趣究竟是什麼?拍照?採集?觀察特定現象?都很好啊。但是你能不能想辦法看看人家拍照都是怎麼拍的? 為何拍? 如何構圖? 如何進行事後的整理? 還是拿手機亂拍一些大反光的、糊糊的、色偏的、構圖莫名其妙的,然後自己看看沒一張好的,最後刪光。那你究竟出去幹嘛?要不然就是上傳一堆照片丟到網路上叫別人給你解答的?我覺得這也很瞎。沒有自己找過答案,就要別人給你現成的回應,自己只需要負責講謝謝嗎?那採集呢?是集郵式的收集?只是採來玩玩丟掉?還是有意義的材料累積?你看過文獻嗎?你分析過資訊嗎?或只是在不恰當的時間跑到不精確的地點去瞎等瞎採,最後打個卡合照結束呢?
  • 出野外不能看心情,要配合生物的物候:我一向認為人生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取捨的,一下子系排、一下子家聚、一下子團練、一下子XX營要驗收、一下子要考這個那個,搞得超忙的,我知道同學也是不願意啊,但是你要不要做點願意的事?想想自己的優先是什麼?可不可以讓所有的事都讓那件最優先的事先行?如果你真的那麼喜歡出野外,那就不要瞎找空檔出門,而是要事前依據物候來規畫可能的行程,然後就完成它。這和爬山是非常不一樣的。登山的人要的是攻頂,要的是"去過",但田野工作需要的是"得到樣本與現象觀察";
  • 回來以後打算幹嘛?就算只想當個田野觀察者,回來以後好歹也會好好整理照片,好好整理樣本,把博物學者該作的工作全做了 (記錄、整理、保存、建檔),然後還要與同好討論。我聽到最多老師抱怨的就是==>出差費照領,出去好幾天採不到幾個有意義的材料,連現象都觀察不到,就只會在那邊打卡吃東西,卻覺得自己超辛苦。
其實我寫這篇也只是碎唸,因為我很清楚有意願還有執行力的人,根本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也只有那樣的人會真的步入學術研究的道路。那些認為"老師沒開課所以我不會",還有"學長姐沒帶我所以我不知道"的人,其實早就已經不是我們能夠教得來的了。但我還是想要提醒一些自認為有興趣的同學,你知道你時日無多了嗎?你還想要晃多久?什麼都要等人來救來逼你嗎?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迪士尼那些宣稱自己有主見的公主和沒路用的男人們

最近十年把經典動畫拿真人重拍再重拍似乎已經變成一種公式與趨勢,對於那些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美滿生活的想像也開始有所鬆動。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女性主義與性別平權的思維抬頭,希望觀眾不要再陷在柔弱公主只會在森林中唱歌餵小鳥,然後沒事遇到生命中第一個男人(一定是王子就那麼剛好)就被夾去吃掉變成高富美白的戲碼。這些改編電影必然具備的三元素是什麼?(1) 男性角色被弱化了,或是那個沒路用被突顯了;(2) 公主不再是被保護的角色,而會宣稱其主見或反過來保護王子;(3) 壞心的母后也不再是單純沒來由地壞,為了劇情加料需要,一定還要把變壞的過程說清楚講明白,令人對那些壞女人抱著一點點的同情。

雖然不管在各版本的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甚至是麻雀變公主2中,我們會不斷地看到編劇試圖讓公主們表現一點小小的主見,然而這樣的編排真的就是性別平等或女性主義扳回一城嗎?我不是很確定耶。

白雪公主被關在城堡中足不出戶和小鳥唱歌當飼料雞被保護那麼久,一跨出城堡就能馬上展現勇氣、發表演說、做出抉擇、還能英雌救美,甚至可以瞬間學會劍法,感覺就是個資優兒童。但是這樣的資優兒童為什麼不能自己選擇夫婿?居然還會繼續愛上那個受魔法迷惑的蠢蛋王子?睡美人也是啊,一樣是飼料雞,手指頭去扎到一個什麼就狂睡,睡醒以後就能自動知道怎麼愛人被愛,最好是這樣。至於灰姑娘呢?在2015年新版灰姑娘中,有別於動畫,仙度麗拉所展現的"不一樣"大概只有:做粗活做不爽就騎馬跑走(這樣回去都不會有事嗎?)、在玻璃鞋被敲破以後跟後母頂個嘴,最後還不是喜孜孜地嫁給國王?所謂的"主見"或"對世界有不一樣的看法"都是旁白(神仙教母)在講啊~

雖然所有改編劇本中的王子角色都被丑化、弱化,但他們最後居然都能抱得美人歸 (也就是說再怎麼蠢只要臉帥就都是勝組),那些迎娶繼母精蟲衝腦又懦弱的父親(仙履奇緣)與父王(白雪公主)似乎並沒有受到批判。喂,一切的問題就是他們造成的啊~

此外,我覺得這些改編動畫電影所試圖呈現的女性自主意向其實是很薄弱而且不太合邏輯的。這些故事的年代都是"人人都必須要有婚姻否則無法在社會中立足",就好比仙度麗拉的後母其實也就是這種社會制度下的受害者,她喪偶之後一定要馬上改嫁,否則自己與兩個女兒將無以為繼(可以參考傲慢與偏見),所以婚姻必須要建立在政治與經濟利益之上。我能明瞭仙履奇緣想要談的是"真愛"這事,但是一個小國,就好比一個家道中落或財力不佳的家庭,在列強環伺之下要讓王子能夠一瞬間被允許迎娶平民女子追求真愛,感覺上真的太跳tone了。好像朝中無大臣,只要王子開心就好了呢。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點顛覆,再貼近一點點現實,再有一些些反思,公主就不要都是那些腰束奶膨的超現實美女了吧~ 王子也不要都是那些看起來就是傻B的乖寶寶。既要保有大眾對王子公主美麗的幻想和刻板印象,卻又妄想加入一點小佐料,聲稱那就是一種"主見",我覺得轉得太硬了。還不如乾脆就像史瑞克那樣玩大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