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如何最大化「參與研討會」的效益?

無論在台灣或國外,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各種研討會等著你去參加。誠然我們可以了解每一個研討會的舉行目的與效應不盡相同,可能只是為了辦而辦、為了給大老退休慶祝一下、為了特定的議題集合專家集思廣益,也可能是因為時間到了不辦不行。有些會議的設計很差,有些會議的陳義過高,有些會議的氣氛歡樂,也有可能是火爆衝突不斷。然而對於學生與博後來說,參加會議真的只是刷存在感嗎?就算有些會議不去不行,但感覺上好像在浪費時間,那有沒有可能讓參與會議的效益最大化呢?

我記得我唸博士班的時候曾問我老闆:「我想參加某某某研討會,你可以補助我去嗎?」當時他直接回我:「是否參加一個研討會是你個人的選擇,不是我的命令。更何況我只去一個對我的科學研究有幫助的研討會。如果只是要聯誼情感,打個電話就好了不是嗎?」喔重點是我老闆認為「研究生應該自己積極爭取研討會的旅行獎助,而不應該預設老闆要花錢負擔費用」。雖然我認為開會是否要自己出錢這事涉及家庭經濟狀況與社會因素,我的觀點未必與我老闆一模一樣,但我的確認同「要開會就要開一個讓你的知識技術有所長進的會」。

我不知道學生參與研討會的期待與目的是什麼。如果你只能答出「我們老師叫我去貼海報」或是「因為系上規定畢業前一定要有公開宣讀紀錄」,那實在是太鳥了。如果你認為參加研討會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被逼的,不去沒差,那麼你可能就不這篇文章的讀者。

那麼請問同學認為參加研討會的功能與效益是什麼呢?
  • 吃點心和便當?
  • 見網友和同學?
  • 尋找工作可能?
  • 和心目中覺得超厲害的學者握手與合照?
  • 追求與分享新知?
  • 想要在研究生論文比賽中得獎?
  • 顯示自己的厲害?
我認為所有的目的都很OK,由於每一個人的需求不一樣,也未必真有高下(有些研討會的餐點真的會令人驚嘆)。所以如果你真的花時間報了名,到了現場以後,你應該如何讓參與會議的效益達到最大的境界呢?我相信認識人、敘舊和吃東西都很重要,但如果要從演講與海報中看門道,那我認為你應該這樣思考:
  • 你有沒有看到聽到讀到好研究?是很前端的研究技術或理念嗎?或只是炒冷飯?有新的假說嗎或是無止盡的臆測?實驗設計有沒有漏洞?是否過度簡化議題?有沒有先射箭再畫靶?有沒有過度解讀?有沒有嘴砲與海口?有沒有虛張聲勢?有沒有鉅細靡遺?有沒有雷聲大雨點小?
  • 你有沒有聽到很好的演說?口齒清晰嗎?條理清楚嗎?邏輯架構完整嗎?投影片設計新穎美觀有趣嗎?內容深入嗎?有沒有廢話與冷笑話?如果你覺得他講得很好,或投影片做的很好,你能分析原因,並在未來加以模仿或留意嗎?
  • 某一個研究室的研究生論文品質是否整齊?題目的同質性高不高?研究議題是否新穎?
  • 有沒有人的年紀比你小很多,但表現卻遠超過你與你的同儕?他談到的知識技術對你來說非常遙遠,而這樣的人數N>3?如果是,你應該要擔心了。那表示你就算畢業也很難有競爭力,因為人家比你年輕,但已經走得比你前面。
  • 當你在會場上看到一些文獻上的科學家時,你會與之攀談了解學者的工作與熱愛?甚至是人格特質?還是遠遠看到打個招呼或竊竊私語品頭論足一番就算了?
  • 然後,當你思考與觀察上述所有事項以後,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程度的咖?在茫茫人海中只是滄海之一粟?或是蓄勢待發能量滿滿的新星呢?你決定從此放棄,或是因此努力?
我相信開會是很花時間而且非常累的事。因為開會前總許多的事前準備工作,開會中要趕場聽各種有興趣的報告也很燒腦。開完會其實深體會累,但希望大腦是因此充飽電,而不是因此經歷一場場的夢魘,或只能期待便當快點送來,那就真的是一種人生的浪費了。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推甄研究所真的只要把報名表勾一勾就好嗎?

通通都是優也太厲害了,但如果各項目的評等間出現衝突怎麼辦?
又到了研究所推甄被學生請求寫推薦信的時刻。但是我並不是要說推薦信應該怎麼寫,今天我要談的是備審資料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東西?很多學校的報名表格、備審資料要求都寫得很簡單。大體上就是要填一下那個好像婚友社的表格,然後掃描一下成績單,寫幾句自傳啊,還有什麼讀書計畫,加上什麼其它有利審查的資料,再加上兩封推薦信(甚至沒有)。之所以寫得這麼簡單是因為各系所通常不想要限制學生的想法,讓學生自己發揮。結果呢,總是會有一些搞不清楚狀況的同學還真的只填了報名表格和一定需備齊的制式文件就交差了。

這些同學大概以為研究所的推甄和填退稅申請書還是加入會員拿好禮的活動差不多吧?如果真的是這樣,意思是說審查委員審查的依據是你的郵票貼得正不正?還是推薦信的字數多寡嗎?不是這樣好嗎?事實上那些勾選式的評鑑真的很難提供審查委員什麼樣的參考價值,因為如果真的照實填的話,很多人的各種特質之間之互相衝突的。好比說,你可能有溝通能力,但不具備祖織能力。你可能有不錯的英文能力,但是沒有責任感。所以呢?填那個有意義嗎?我跟你說,意義很少。如果有一個學生會樣樣好,什麼都是傑出,我反而會起疑啊。

我經常在觀察一件事,這些經歷過申請入學進入大學的學生,到了要考研究所的時候,是否就比較知道如何整理自己的人生與備審資料呢?我認為啦,答案是"否"。

有不少大四學生所準備的備審資料和高中生差不了多少,甚至更糟糕。以下我列出一些常見的毛病:
  • 根本就不整理了,隨便印一張報名表出來就要你幫他寫推薦信:這證明什麼?他高中推甄大學資料都是老師學校幫忙整理的,他自己什麼也沒做過,連資料主體附件的前後順序都搞不清楚。
  • 簡歷空洞無聊比高中推大學還無聊:都已經要上研究所的人了,為什麼還在那邊高談我從小對什麼有興趣?家庭小康?家裏有幾個人?家庭教育如何?這根本不重要了。要唸研究所的人應該具備的是學術傾向,而不是把自己塑造成乖巧又沒意見的乖孩子。
  • 自我介紹或簡歷中完全不提學術興趣為何:既然要唸研究所就表示對該領域的學術探索有興趣。但很多學生根本說不上自己對什麼類型的議題有興趣。不是說不出來,就是來個不聚焦。好比有學生來考我們這組,興趣是"對生態有興趣"。同學,請問你是對什麼生態有興趣?行為生態?群聚生態?還是生態系生態?然後你對那一類議題最感興趣呢?如果他無法表明他對某個科學議題的興趣,也說不上來自己在大學期間做過什麼樣的探索,我就會認為他很可能是不適合唸研究所的。
  • 分不清楚那些經歷與專業追求有關:就像高中推大學一樣,充滿了無聊的志工服務或營隊活動記錄。很多想要推甄研究所的學生也一樣,在經歷中詳列出很多其實與專業發展沒什麼關係的經歷。那些經歷(例如小隊輔)並非不重要,而是那些經歷不應該凌駕於專業事務的探索經驗之上。
  • 只羅列經歷但看不出那些經歷對現在與未來的影響:好比說,學生會寫著"我在某某老師那邊當工讀生"。OK,當工讀生賺錢很好。但請問那個工讀經驗除了錢以外,對你來說還學到什麼呢?你當家教很好,但請問那個經驗讓你學到什麼呢?你曾擔任營隊企畫很好,但請問那個經驗為你的研究所之路增添什麼能力?很多學生就只列舉,但不多說一些,請問委員如何瞭解他在做什麼?
  • 讀書計畫空洞浮誇,或不切實際:其實在撰寫讀書計畫的時候最應該弄清楚的是自己的研究方向與目標,根據那樣的目標來釐清自己應該要加強那方面的知識與技術。好比說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是群聚生態,而且和氣候變遷有關,但是你在大學時期只修過生態學和基礎的生物統計學,那麼你就可能要思索自己還缺什麼樣的知識。好比你需要R語言,而原因是什麼呢?你需要稍微說明一下。很多學生的讀書計畫都告訴你"我要修A課、B課與C課"。但我看不出與他研究主題或方向的關聯性是什麼,看起來不像一個讀書計畫,而是沒有目的與中心思想,不知道為誰採買的購物清單。
  • 需要寫研究計畫書嗎?理想上來說我認為需要,尤其是在大三大四時就已經進入研究室參與研究計畫的學生應該要有提出研究草案的能力。假設學生本身應該有這樣的能力,那麼我認為研究計畫書本身致少應該要包含以下的元素:
    (1) 前言:也就是議題產生的來龍去脈
    (2) 問題與假說:這個超重要,很多論文草案或計畫書連清楚的問題與假說都沒有
    (3) 研究策略:不是材料與方法喔。除非你已經正在進行論文的操作,要不然在什麼都還沒有的情況下並不需要提到精細的執行流程與步驟(protocol)。所謂的策略就是"你打算如何進行,並處理各種可能狀況"
    (4) 研究成果的貢獻:可以是純科學面的貢獻也可以有實務面的貢獻
    (5) 有待克服之困難:一般來說研究計畫中會提到的挑戰與困難都與個人無關。所以請不要把什麼我的英文很難有待克服寫在這邊。有待克服之困難是指你預測會遇到什麼非個人意志或努力可以掌控的變數(例如天候)。而這樣的變數又將如何影響你的論文成果。
    (6) 進度表:我不認為進度表是必要的,除非你認為你非常能夠掌握研究進程。否則沒事畫一個甘特圖就可能淪為笑柄,因為你連前面的論文草案都七零八落的時後,畫甘特圖做什麼呢?

我真心認為想要考研究所推甄研究所的同學,請仔細想一下你在過去三年多的大學時光中,究竟累積了多少讓你嘗試步入學術研究的基礎。請不要告訴我你修了ABC三門課程,因此就等於"你可以"。當大學時期的修課沒有章法,自己又缺乏自學動力的時候,任何資料的堆疊與拼湊看起來都會十分勉強。就算你真的考上了也可能很難唸得順利。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每一個接待研究室國外訪客的學生都應該要具備的本領

池中涼亭的英文是gazebo,你知道嗎?還是只能說that place?
許多有國際合作經驗與需求的研究室老闆一遇到國外訪客時最怕的絕對不是國外訪客是否大牌難搞,或是究竟能不能因為這樣的互訪而達到甚麼真正的國際合作效果,而是研究室學生整個傻傻的不知道該做什麼。以下我來列舉一下學生傻住的地方,還有應該要改進的方式。
  • 不會自我介紹只會傻笑:我覺得這在台灣學生中非常常見,連講個hi都不敢或不願意。奇怪咧,小學或國中不是都學過基本的狀況句型嗎?怎麼連打招呼都不會?說到自我介紹更是糟糕。用中文講自我介紹就已經夠糟糕了還翻譯成英文咧。講來講去不外乎:hi, I am XXX。沒了。我告訴你,沒了。有時候我還要在旁邊提醒他:so what are you doing in the lab? 然後我偶爾會得到"study"這種廢話。這還算好了,有反應。各位同學,自我介紹是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好嗎?我不在乎你的星座,我不在乎你幾歲,我在乎你對你自己專業的了解,還有如何能夠在短短幾分鐘說清楚自己的專業興趣是甚麼,可以嗎?
  • 一起吃飯時不會介紹菜色都是老闆在講:這個我覺得最煩。每次和外國人吃飯的時候我就是那個真人發音電子翻譯辭典。學生每次都是安安靜靜,就好像和完全不熟的隔壁課人併桌吃飯一樣。超火大。同學,常見菜色的英文名稱可以稍微學一下好嗎?不要只會fish、pork、beef這些小學字眼。可以稍微查一下烤茭白筍、杏鮑菇、還是滷肉飯怎麼講嗎?每次都是我在翻譯,弄得我自己都沒在吃。
  • 無法使用英文簡單解釋台灣的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這個也很討厭。好像只剩下night market可以說嘴一樣。建議大家去BBC.com的country profile中找一下Taiwan的部分。要不然查wikipedia的Taiwan詞條也好。每次有外國人關心一下台灣與中國狀況、教育制度、文化宗教語言、原住民文化、自然景觀的時候,好像就啞口無言。然後就一直傻笑傻笑。真的好煩好煩啊~~~
  • 沒有事前對訪客的文化背景做點功課:好比說你不能預設法國人都來自巴黎,或是英國人都來自倫敦,美國人都來自紐約。你不需要記下美國歷任總統的名字,但是如果對方是一個生物學家,來自華府,好歹知道那個城市在哪裡,知道波多馬克河是一條甚麼樣的河川,氣候如何。如果對方是一個來自德國的學生,或許可以了解一下德國最近的選舉在做甚麼,歐盟對歐洲移民的態度等等。要不然是要聊甚麼?只能聊怎麼幫他辦sim card還是要不要去便利超商買飲料嗎?那就真的只是地陪了。
那麼究竟有哪些詞彙是應該要具備的?喔不我不認為是詞彙的問題。首先你要先關心自己是誰?台灣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你才知道有甚麼好交談的。第二,你要把自己當成代表研究室、學校,甚至是台灣人的縮影。你的社交能力其實就是顯示這個社會、學校、家庭與自我學習所塑造的本領。這些都具備了再來談你應該要增強甚麼樣的表達與溝通能力。然後你還需要一些膽量與練習。如果你永遠覺得這些事都有老闆負責,自己只要當個跟班或吃貨,那你永遠就是一個nobody,沒有人會在意你是誰,也不必花時間知道你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