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為什麼虱目魚小子再怎麼恐怖都比九九峰的恐龍公園好?

台南北門的虱目魚小子真的像鬼娃嗎?真的很醜嗎?我覺得美醜是很主觀的,但是在大罵虱目魚小子超醜的之前,我認為有必要爬梳一些議題,然後再決定怎麼看待這些東西。另外,南投草屯為了想要刺激觀光,而想東想西,要在九九峰這個地質脆弱的地方規畫"恐龍公園",以為遊客會因此買單跑來玩。連做都還沒做,就被大家笑。究竟是網民只會坐在冷氣房裏取笑鄉下人?還是地方的決策者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 淵源:為什麼每一個鄉鎮都要想辦法花錢做這個?很簡單,因為希望有地方特色,所以那個所謂的"入口意象"四個字就被喊得漫天飛舞,別的社區有,我們沒有,就輸了。如果一個社區想要一個入口意象是因為具有明確的社區發展方向、在地文化特質,還有向心力,而不需要為了弄一個東西而勞民傷財搞票選,那麼入口意象的題材就是水道渠成,不需要移植外來圖騰來"美化社區"。因此,虱目魚本來就是台南沿海產業,就如同甲仙有芋頭一樣,是超自然的事。但是台灣地質年代如此年輕,完全沒有恐龍化石出土,在九九峰弄一個恐龍公園究竟和在地文化有什麼關係?
  • 心態:我相信虱目魚小子被創作的初衷是很單純的,就只是想要跟路過的民眾說,大家好~然後對離開的民眾說,順走喔~ 以前各鄉鎮社區的出入口,頂多就只有獅子會的獅子和扶輪社的輪子在車拼啊~ 那現在多了一堆交配的豬、大芋頭、鹹菜、虱目魚等等,有不好嗎?其實我覺得超好的。因為那真的只是一個單純的心意。台南北門有說"我們希望使用虱目魚小子來刺激經濟,吸引觀光客,八拉八拉"嗎?沒有。但是九九峰的恐龍樂園就不同了。那擺明了就是想要想梗賺錢,還跟吳敦義要了幾千萬(虱目魚小子只花80萬,其實算物超所值),但是還沒出爐就被人家一直笑一直笑,感覺不值得。為什麼?因為大家想到草屯不會想到恐龍,而且台灣人應該受夠了假山假水式的規畫。
  • 設計:我知道有人會覺得虱目魚小子看起來超級走經,因為設計圖原稿和成品真的有很大的差別,有沒有看過"亞洲山寨版玩具大圖鑑:中國、香港、台灣、韓國的奇妙玩具"這本書?對,就是那個樣子。但是錢就那麼多啊,說不定鄉下地方能施作的就是原本製作佛像(路邊那種一尊一尊的)的啊,那你要做佛像的,平常不做萌感公仔的師傅來做這個本來就有一點困難。所以眼睛變全黑也不是太糟糕的事。萬一真的請來什麼了不起的知名團隊做出走經的大隻娃娃,我認為網民會笑得更大聲。但是如果南投九九峰的恐龍公園每一隻恐龍都走經呢?無法反應現今恐龍主流研究對恐龍形象的認知(例如許多獸足類恐龍都有羽毛),請問那樣的公園有教育意義嗎?要看走經的東西只要去秋茂園就好了啊,幹嘛捨近求遠,還要跟吳敦義花幾千萬,應該活化邱茂園啊~ 
  • 美感:好,講半天講到重點了。為什麼阿公自己在家附近畫東西算"原創"與"童趣"?那虱目魚小子就是走經的鬼娃?為什麼高雄捷運的萌漫指標明明就有點抄襲嫌疑,但是又被大讚有創意?我認為台灣人對美感這事有種尷尬感。很多公仔、手遊或桌遊的角色明明就都是copy日本動漫中的形象,為什麼沒有人拿出來批鬥?難道是不想得罪被這種東西餵飽飽的青少年嗎?還是這些公司本身有在賺錢?那一隻虱目魚小子有犯了什麼天條嗎?違反了什麼美感定律嗎?還是說,只要不是Disney(美)或日本動漫風的一切,就是台灣人敝帚自珍的土俗?所以可笑呢?
如果論原創性,我給虱目魚小子很高的評價。當然它真的不是我的菜,但我認為主觀的偏好,不能被放大成對自發性創作的偏見與攻擊。所有的精緻必然都會從草根與粗糙現身,如果這樣的意圖和誠意能夠經過時間的考驗,再加上技術的垂鍊,其實是有機會成為令社區驕傲的象徵的。但是完全移植外來文化卻以為能夠帶來商機的樂園呢?我就不知道了。台灣難道還缺這類缺乏在地文化連結與特色的山寨景點嗎?

其實我一想到草屯,會想到過去五光十色的檳榔攤耶~ 可能有人覺得那個真是俗豔,可能是草屯人急欲擺脫的形象,但是去掉那個來擁抱與台灣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的恐龍,會更好嗎?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同學如果你想要投入環境生態教育解說,你應該具備什麼知識與技巧?

和生物與環境科學相關的系所其實非常之多,各位會想到什麼?生命科學系(包含過去的動物系與植物系)、生物科技系、園藝系、農藝系、昆蟲系、植病系、森林系、水產養殖系、獸醫系、與動物科學系(=畜產系)。再延伸出去就會有地質、景觀、環境教育、科學(或數理)教育、土壤、環工等系所。如果再加上校園中的登山、原住民、保育、賞鳥等社團,學校中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是對大自然有興趣的。

有部份的學生或多或少會接觸解說教育,不管是校園中動植物的導覽、或是暑期到國家公園或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擔任解說員。我相信這些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都是自發性的,也真的很想要傳播知識。但是一旦這個興趣有可能形成專長甚至是職涯的一部份時,學生應該理解到什麼?

科學研究做不好才會去做解說教育嗎?我絕對不會這麼說,但我就是聽過這種說法,同時貶低了科學研究的經驗對後續生涯的效益,也貶低了解說教育的專業。但是但是,同學你知道生態解說教育的專業包含那些面向嗎?

  • 首先你需要有紮實的科學知識:這其實是我最在意的一個議題。科普推廣教育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在於「為了簡化知識並顯得有趣」而加入許多「類比」、「想像」、與「擬人化」,但是當這些加料的效果遠大於原本想要傳達的核心信念時,這些錦上添花就可能會產生負面的效應。而如何評價與吸收這些知識,是你在專業的科系中應該要學到的;
  • 然後你需要有懷疑、慎思與明辨的本領:生態與環境科學方面的知識進展很快,變化很快,所以你不可能拿著你小時候「背下來的知識」照本宣科地唸給民眾聽。當然沒有人可以追趕所有的知識進展,不過當你想要成為解說員,而你可能就是民眾心目中紮實知識的傳遞者時,你的確有必要對知識的進展保持關注,而且請記得要保持合理懷疑與慎思明辨的本領,以免誤信斷章取義的流言,然後加入感感豐沛的理盲行列。尤其在什麼樣的議題上最容易表現理盲?只要涉及政策面就很容易因此走經;
  • 你需要喜歡接觸人群:如果不喜歡面對大眾,會害羞,不能深入地,走出學院地瞭解一般人在想些什麼,那麼你就很難真正傳播知識,因為你無法感受一般人的盲點、切入點,還有偏見。還有,你不能只是一個"小隊輔",想要"掌握制序"。那當然是一個可能必須的手段,但是解說教育並不只是一個把群眾帶到戶外玩大地遊戲的專業,所以絕對不只是迎新送舊那套玩意兒;
  • 你必須對傳達知識的技巧有興趣:傳達知識需要靠什麼?當然是文字、口語、以及影像。那麼你只想告訴對方"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 記下很多名詞和梗(例如墨點櫻桃聞起來像杏仁,土肉桂可以咬來吃)。或者你很想發展出一套方式來描繪人與環境的關係?為什麼要到這個地方來?這個環境為什麼好與不好?那你回家以後可以做什麼來改善環境品質?這些都需要很多的技巧,包含察顏觀色、設計教案、製作教具、還有溝通辭彙的使用,如何衡量教育的效果?這些就是環教與科教的專業。
  • 你得瞭解很多政策與法律:台灣的環境之所以糟糕,就是因為從科學研究、教育體系、人民素養到政府施政都出了問題。不過相關的政府單位和法律有多少呢?相信多數的民眾是不瞭解的。如果你想要當一個很厲害的解說者,當民眾提出問題的時候,你不一定有答案,但你可以告知尋求解答的方向。例如民眾如果問你:"為什麼不應該餵食野鳥擺拍?"那麼你認為這違了什麼法?是野保法?還是動保法?如果民眾問:"為什麼這邊有這麼多入侵性的魚都沒有單位要處理?" 那你就得知道移除、打撈等事務可能是那些單位的權責。
  • 你還得瞭解生物與環境以外的世界:前面提到,台灣的環境與生態問題不會只有生物相關知識的涉入。當你看到一條野溪被整治時,你得曉得這可能和經建會、水利署、或當地里長有關係。當你看到清境附近的森林消失了,你得知道這和都市計畫、水土保持、退輔會、原民會都有關係。這很複雜,但這就是我們要對一般大眾描繪的世界現況,而不只是呈現自然界美好的那一面;
  • 你得知道你有多少競爭者:我們不要太天真,自從環教法實施以後,有很多單位都會想要填滿環境教育課程的時數,所以就[有可能]需要一些講員。但是生物/教育相關科系的畢業生那麼多,很多同學都會修教育學程、環教學程,那麼你為什麼比較好?是因為你修過了課?你知道怎麼使用教育學或生物學上的術語來套用?或是你對不同的環境、議題、但群眾尺度的拿捏得當?這其實是一個相當競爭的場域。那你有沒有辦法讓自己更好?還有,當你的專業總是被當成"轉包就好領時薪就好"的時候怎麼辦?
當我看到學生圍在一起,聽學長姐講解"這是什麼樹" "那是什麼花"的時候,我心裏面都想問:同學,如果你是一般民眾,你認為這樣的解說有趣嗎?能夠改變你對任何一件事的觀感嗎?能夠影響你回家以後的行為嗎?如果能,就是成功的教育,如果不能,就只是一個,在熱死人的午後被蚊子咬的無感體驗了。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實習要不要給津貼或薪資怎麼可能是一個非黑即白的議題?

我真的覺得喔,台灣的輿論只要談到這類議題,就一定要馬上製造出一種只有對立陣營,非黑即白的態勢,把每一個政治人物在短短受訪時間內忽然被插入一個問題反應拿來當成題材,再加上鄉民熱愛的配圖,就能成為數日網路熱議的養份,然後許多人就開始打稻草人,開始攻擊假議題,開始選邊站,然後憎恨對方。熱潮過後,不痛不癢,沒有任何事情前進了,只留下滿版的垃圾與嘲諷。

實習要不要給錢真的只能被操作成勞資對決嗎?當有人指控政治人物的發言都是站在資方考量時,那請問資方對勞方的要求與期待都是不合理的嗎?勞方的義務又是什麼?你覺得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願意給實習生津貼或薪資?是因為你付得起?還是對方夠好?當柯文哲說:實習沒有收你學費就不錯了,聽起來合理。但請問這句話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是成立的呢?為什麼沒有人談清楚?

我認為在評論此事的時候應該要考量四個要素:(1) 該項工作的專業門檻高低、(2) 完成該項工作所需時間的彈性、(3) 資方對人才的態度、(4) 勞方對專業的敬重以及對工作的責任感。
  1. 有一個說詞是"我不會但是我可以學",好。我也同意資方應該有教育的責任,但柯文哲認為"如果要學就要收學費"是否合理呢?我認為這真的要看該工作的專業程度。我就拿我們研究室的各種慣常工作來說好了。如果我需要有人幫忙照養動物,那麼我絕對不會免費讓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學生進來實習,因為可能才半天就害死一堆動物。在這種情況,"因為都不會",所以我就算收學費也不想教到你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會損害我研究工作的進度。"我不會但是我可以學"的前提是,你已經有底子了,雇主只要再教你一點就可以上手。好比我需要有人幫忙數位化動物標本,我可以教他什麼叫後設資料,什麼是影像品質,怎麼疊圖,怎麼拍才是我需要的角度。但是如果他連數位單眼都不會用,連白平衡都不知道,連手動對焦都做不到,那他就真的應該要付我學費。
  2. 工作時間是否固定經常被視為職場環境的一部份,但是各位,這真的要看狀況啊,責任制真的不合理嗎?準時上下班就必然是對的嗎?不是這樣的吧。以我們這種科學研究與教育機構來說,作息必然由研究需求為指引,再加入你三餐吃東西所需要的時間。我從來沒聽過我們這個領域會有人認為上山下海做研究工作,還會想要"準時上下班"的,因為我們的工作性質就是"追著自然現象跑",而"自然現象並不受人的期待所控制"。所以請問從事這個領域工作的人,應該期待自己朝九晚五嗎?似乎不可能。但是,如果這個實習工作的本質是重覆性高的,可操控性高的,必須配合其它行業上下班的,那麼朝九晚五,準時上下班就應該是一種常態。所以拜託不要一概而論。
  3. 雇主對人才的尊重與培養當然是工作能順利完成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我們常看到一些徵人啟事,不管是徵專任助理、正職人員、計時人員、志工或是實習生,條件都非常之嚴格龜毛,囉哩巴唆一大堆,要求這個與那個,最後卻跟你說"你可以得到難忘的回憶和無價的體驗"。我認為這實在太機巴了。如果該工作的專業門檻那麼高,雇主卻只想要使用免錢的人力來遂行自己的意志,真的很無恥。如果這樣的徵人啟示來自政府或教育單位,那簡直就是帶頭羞辱高知識份子。
  4. 但是當多數的聲音都在指責資方的同時,我真的想問問勞方的義務是什麼?我是這樣想的。你對這個工作的負出和努力是為了自己的溫飽?為了工作的品質?為了團體的發展?或只是效忠老闆?我覺得都沒關係,每一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但是可不可以想想看,老闆為什麼要付你這個薪水?因為你真的是人才?還是你認為自己平白無故什麼都不做就應該得到基本工資呢?我們看過一些對工作很有熱情,很有天份也很投入的學生,身為老闆自然而然會想要多幫忙他一些,讓他圓夢。但我們也看過一些本事普通,但是非常愛計較的傢伙,遲到早退,非常在乎自己的權益,少一點都不行,覺得自己超棒的,有不可取代性,總覺得老闆欠他,自己無法把事情做到好,只要受到一點指責就上網討拍,反正這年頭罵雇主最簡單啊不是嗎?
我真的認為實習要不要給津貼不是一刀切要不要的問題,理想的狀況下,雇主本身要清楚什麼樣的工作可以讓實習生運作,然後準備好銀子來聘雇合適的人力,而實習人員本身的本職學能使其能夠接受雇主訓練完成工作,得到經驗與一些些報酬。如果這是理想狀況,那麼如果條件沒有這麼好的時候,什麼是最可以被優先犧牲的?是不給不夠格的實習生錢?還是調整工作需求,對整體來說是好的呢?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有關Ruggiero et al. (2015)對現生所有生物高階分類的新觀點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7/Ctenophore_-_Bolinopsis_infundibulum.jpg
連結自wikipedia
在徵詢了約3000位系統分類學者的意見以後,Ruggiero et al.等學者整理了現生所有生物的高階系統分類,並根據最近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提出一個新的分類觀點:
  1. 不使用"域"(domain)這個階層,而改用"超界"(superkingdom);
  2. 採用七界(真細菌、古菌、原生生物、色囊藻、真菌、植物、動物)體系;
  3. 但是這個體系有非常多怪誕之處,因此我建議大家看看就好,不要急著採用:

    A. 在沒有說清楚原因的情況下,這些作者把真細菌界與古細菌界擺在"原核生物超界"中。但多數的古菌明明就比較接近真核生物啊~ 那麼這個"原核生物超界"不就變成併系群了嗎?
    B. Protozoa是一個多系群,為什麼還要繼續使用呢?(挨呀在此拜託所有編教科書的人不要再把Protozoa譯成原生動物了,它們不是動物界的生物呀~)
    C. 動物界與領鞭毛蟲是姐妹群,但為什麼領鞭毛蟲被編入原生生物界中呢?
    D. 色囊藻界本身就不是一個單系群,而且除了SAR之外的所有類群都還有分類歸屬不確定的問題;
    E. 真菌的系統發育分析並不顯示從基部一分為二的結構,我不太理解為什麼真菌可以直接被分成兩個亞界?Eomycota明明就不是單系群;
    F. 動物界的問題也超大的,例如硬骨魚這個clade不見了。肉鰭魚明明就包含四足類,結果被限用於腔棘魚和肺魚,使這個類群變成併系群。在水生脊椎動物這邊保留了一些過時的觀點,但是卻在陸生脊椎動物方面採用很多新穎的見解,例如把鳥綱直接降為爬行綱的成員。
  4. 我認為系統分類體系的翻新,應該要能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問題。我認為這篇文章的貢獻在於解釋了許多高階分類群分類歷史的來龍去脈,但是最後所下的決定卻又沒有遵循現代系統分類學的最高指導原則:所有的高階分類群最好都要是單系群。如果違反了這樣的原則,這樣的分類體系翻新就變得沒有應用價值。因此我建議對這篇論文保持觀望的態度,在教學上我們只需要對各類群的演化研究進度保持關心,但是不需要馬上要學生"背下"分類體系,這樣沒有意義。
  5. 以下是我去除原核生物兩界以後,把各界重要階層的中拉對照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原生生物界 Protozoa
  始生蟲亞界 Eozoa
    眼蟲次界 Euglenozoa
    古蟲次界 Excavata (多數課本認為古蟲可被置於獨立的界)
  肉質鞭毛蟲亞界 Sarcomastigota (變形蟲Amoebozoa在此被視為之下的一個門, 而不是獨立的界,而一般被認為是所有動物的姐妹群的領鞭毛蟲(Choanogflagellatea)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綱。)
色囊藻界 Chromista
  不等鞭毛亞界 Hacrobia
  SAR亞界 Harosa
    囊泡蟲次界 Halvaria
    有孔蟲次界 Rhizaria
真菌界 Fungi  雙核亞界 Dikarya
  始菌亞界 Eomycota
植物界 Plantae  膽藻亞界 Biliphyta (含灰胞藻、紅藻等)
  綠色植物亞界 Viridiplantae
    綠藻次界 Chlorophyta
    鏈形植物次界 Streptophyta (包含輪藻與所有胚胎植物=陸生植物)
動物界 Animalia  (未置於任何亞界的類群)
        刺絲胞動物門 Cnidaria
        櫛板動物門 Ctenophora
        絲盤蟲動物門 Placozoa
        海綿動物門 Porifera
  兩側對稱動物亞界 Bilateria
    原口動物次界 Protostomia
      (未置於任何超門的類群)
        毛顎動物門 Chaetognatha
        直泳動物門 Orthonectida
        菱形動物門 Rhombozoa
      蛻皮動物超門 Ecdysozoa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動吻動物門 Kinorhyncha
        鎧甲動物門 Loricifera
        線蟲動物門 Nematoda
        鐵線蟲動物門 Nematomorpha
        有爪動物門 Onychophora
        鰓曳動物門 Priapula (=Priapulida)
        緩步動物門 Tardigrada
      冠觸手動物超門 Spiralia (= Lophotrochozoa)
        棘頭蟲門 Acanthocephala
        環形動物門 Annelida
        腕足動物門 Brachiopoda
        苔蘚動物門 Bryozoa
        環口動物門 Cycliophora
        內肛動物門 Entoprocta
        腹毛動物門 Gastrotricha
        顎胃動物門 Gnathostomulida
        微顎動物門 Micrognathozoa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紐形動物門 Nemertea
        帚形動物門 Phoronida
        扁形動物門 Platyhelminthes
        輪形動物門 Rotifera
        星蟲動物門 Sipuncula
   後口動物次界 Deuterostomi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頭索動物亞門 Cephalochordata
          尾索動物亞門 Uro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有顱亞門 Craniata)
            無頷次門 Agnatha
            有頷次門 Gnathostomata
              條鰭魚超綱 Actinopterygii
                軟質硬骨魚綱 Chondrostei
                多鰭魚綱 Cladistei
                全骨魚綱 Holostei
                真骨魚綱 Teleostei
              軟骨魚超綱 Chondrichthyes
                板鰓綱 Elasmobranchii
                全頭綱 Holocephali
              肉鰭魚超綱 Sarcopterygii
                腔棘魚綱 Coelacanthi
                肺魚綱 Dipnoi
              四足超綱 Tetrapoda
                兩生綱 Amphibia
                哺乳綱 Mammalia
                爬蟲綱 Reptilia
                  鳥亞綱 Aves (恐龍的末端分支群)
                  鱷亞綱 Crocodylomorpha
                  喙頭亞綱 Rhynchocephalia
                  有鱗亞綱 Squamata
                  龜鼈亞綱 Testudinata
        棘皮動物門 Echinodermata
        半索動物門 Hemichordata
        珍無腸動物門 (= 異無腸動物門) Xenacoelomorpha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公家機關急著找"形象大使"前應該做的事

台灣到處都是「形象大使」,從地方農會為了推農特產品而選的「XX公主」(XX = 蒜頭、芒果、鳳梨、柳丁....),到為了推展台灣觀光而重金請來的藝人,真是人生無處不大使。如果真人請不到,就請假人,如果假人不OK,那就要請萌萌的小動物出場。但是這些「XX形象大使」的效能是什麼?增加資訊在媒體曝光的程度?真能吸引公眾對議題的注意?還是最後弄了半天,只是把錢拿去做一隻吉祥物的套裝,找一個工讀生在35度高溫下裝可愛,見多識廣的媒體拍拍就走人,然後主管單位也真以為自己「盡了力也盡了本份」把錢花在公關呢?

不是這樣的。

不管你喜不喜歡統一企業,我還是拿歐噴將出來當一個例子。當OK將出現在統一的產品時,其實就只有一隻。後來當他變得無所不在,讓民眾產生品牌的聯想與標示效果以後,歐噴將的朋友們才一一登場,而塑造這些角色的行銷團隊,就會賦予這些角色一些性格與任務。超愛擬人化的台灣人喜歡愛屋及烏啊~ 當歐噴將變得深植人心以後,產品就能被順勢推出。這個時候那個「形象大使」的功能才變得完整,而且不可切割。

但是當一個單位為了業績,看到其它單位有一隻吉祥物頗受好評或長官讚賞以後,也想要弄一隻試看看,這就是災難的開始。為什麼是災難呢?因為你要花錢去刨製出那個原本不存在的東西,你需要有能見度就需要花錢找公關公司或能得標的團隊來辦理活動,為了要讓這個形象到處出現,承辦人員就要絞盡腦汁想梗。最後變得勞民傷財,萬一那個「大使」或吉祥物被批不可愛,不萌,看起來蠢,那就糟糕了。

可以不要再拿熊本熊來當模版拷貝嗎?看到威航也抄,高雄市也抄,好多地方都在抄,不覺得台灣黑熊的形象被濫用了嗎?大家真的覺得這些形象的普及有幫到台灣黑熊的處境嗎?好像沒有喔。

如果有一個公家單位需要靠基層承辦人員「想梗」出來製造吉祥物,那就表示平常的業務中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深植人心,感覺可愛,感覺很棒,感覺有特色,感覺認同。所以,要不要從平常業務中做起啊?處理過那麼多業務,有沒有覺得那項工作是最有成就感的?單位所在環境有什麼事物是與業務相關,又具地方特色的?

我就拿石虎來說好了。目前在台灣做最多石虎保育工作的單位就是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新竹林管處,還有屏科大。屏科大大概不太需要靠石虎的形象來打知名度,活動也不會在屏東辦理。那特生中心呢?有一隻阿虎當吉祥物。但是阿虎是憑空冒出來的嗎?也不是。有關石虎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而石虎的族群急速下降、被毒殺與撞死的新聞也有很高的能見度,因為愛貓人的愛屋及烏也使得這隻野生的貓咪受到相對大的關注。然後因為石虎在苗栗的處境和不當開發有關,而不當開發的主腦當然就是劉政鴻啊,在這麼多人討厭劉政鴻的情況之下,石虎的形象就被大量使用在學運與社運上。這時候特生中心為了宣導保育的目的推出一隻超大的阿虎參與活動,就變得名正言順,剛剛好。除此之外,阿虎的形象還產生很多週邊商品,例如紅包袋等等。

那新竹林管處有沒有拿石虎當形象特色呢?有。在東海大學和靜宜大學幫忙經營的火炎山生態教育館中,石虎就是展場中很重要的角色,而新竹處本身也補助了多年的石虎研究。

所以拿阿虎來當成形象大使是有基礎的,是有運作潛力的,而且容易因此受到大眾關注的,而不只是一隻放大的貓咪。

如果其它單位想要達到這種境界,或認為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經營方向,那麼就應該要先花時間思考自己究竟在做什麼?特色是什麼?有沒有豐富的歷史與故事?有沒有清楚的脈絡而不是憑空捏造的想像?為什麼需要這種形象大使?沒有不能嗎?如果真的選出一個圖騰,會受到員工本身的認同與喜愛嗎?

先把這些議題釐清了,再談宣傳吧。如果只是為了弄一個大使而想破頭,那真的就只是勞民傷財曇花一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