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學術生涯總是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術生涯總是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說得好]教授薪水低 吸引不到好人才

城大校長看台灣/教授薪水低 吸引不到好人才
2009/10/19【聯合報╱記者陳智華/香港專訪】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 記者陳智華攝影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指出,台灣的大學國際化一大阻礙,與過去太強調本土化有很大關係;160多所大學讓資源稀釋,教授薪資遠不如星、港,吸引不到好人才,教授如能國際化,且提高薪資,自然能吸引學生。

大學排名重不重要?郭位認為,排名不是所有,但「絕對不能忽略」;他也直指台灣「一味台大化」,學生不知所措,最好的學生都去讀台大,重排名「走火入魔」,台大很好,並非每個科系都是最好的,學生應該依據興趣專長,且應該選系,就像博士生選導師最重要。

清大核工系畢業的郭位,是中研院院士。他指出,香港大學排名好與國際化有關,英語為主只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是教授和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各國思維可激盪、溝通。

以城大為例,外國教授(非兩岸三地)有48%,還有法、美、英、瑞、台灣、中國的院士,學生也來自37國。

香港的大學經費充裕,教授薪資很高,郭位認為,「絕對是一個誘因」。博士才剛畢業的年輕教授年薪10萬美金起跳,只有新加坡能比。他說,台灣有很多優點,退休後想回台灣,但薪水如果超過某個「極限」,就會有阻力。

系所太多 雜亂無章

郭位強調,本土化跟國際化並不衝突,但台灣過去10年一味本土化,阻礙國際化,對大學造成影響。首先就是系所太多、雜亂無章,今年有,可能明年就沒有,沒有連續性;且系所名稱和課程不一致,「太重視名字就不重實質」,美國系所幾乎百年不變。

台灣160多所大學也是本土化的結果,稀釋資源,研究經費也受限,加上少子化,學校招不到學生。郭位說,台灣人口是香港3倍,學校數卻是20倍,香港只有8所國立大學。

保守估計,未來台灣的大學「減一半不嫌少、減三分之二都可」,要研究合併、轉型或收攤。

他認為招收大陸學生也是一個方法,但台灣一直「閉關自守」,他以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為例,來自香港,到台灣讀書並創業,很有成就,若陸生留下來就業並對台灣國民所得有貢獻,不是很好嗎?「我不懂有什麼好怕的?」

國際排名 不能忽略

台大進百大卻引起學生抗議,郭位反問:「不進百大學生比較高興?」他不了解學生為何抗議,照學生抗議邏輯,「老師都不做研究,教學會比較好?」排名是趨勢,不能忽略,美國大學也重排名,排名好不但容易募款,畢業生薪水高很多,不少企業並不面試排名低的學校學生。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我覺得這篇報導完全弄錯方向了, 什麼叫作拼SCI學生上課沒人管? 這兩件事不是因果好嗎?

  1. 台灣教授的教學時數過高是大家都知道的現象, 其實大學生的畢業學分也不過就是128, 研究所根本也不需要修很多課, 課開那麼多是怎麼樣? 一定要把課程弄得像7-ELEVEN的貨架嗎? 對, 台灣所有大學的課程感覺上就像是7-ELEVEN的飲料, 老師為了要符合校方要求的開課時數, 所以就一定要變出一大堆把戲來, 又是通識又是學程又是暑修又是補救教育, 請問那個老師不抓狂? 但是就沒有幾個學校願意把開課時數降低? 為什麼? 因為我們偉大的教育部評鑑小組就是很愛東挑西撿說"你們系為什麼沒有開A課B課C課"? 所以我們這些教授的開課真的是因為學生與研究的需求而設立的嗎? 真的是根據系所的專長與發展方向設立的嗎? 或是我們只是為了要向教育部妥協顯示我們是24hrs的家樂福還是好事多什麼都有? 但沒有一間大學會是精品店?
  2. 這個研習營已經舉辦了好幾次, 我基本上認為教授也是要學習的, 這就好像我們在大學裏面開科學論文寫作一樣, 有什麼好驚訝的? 不管是老師或是學生, 一樣需要提點與學習啊? 這個政大教育系的教授根本就搞不清楚狀況又愛亂咬. 這類的研習營多半只是提點老師在研究與科學寫作上的方向, 不可能因為參加了研習營就馬上會有SCI論文.
  3. 這類研習營主要的服務對象的確是年輕學者. 台灣有太多的PhD其實都是在老闆的羽翼下畢業, 一旦畢業了, 自己反而寫不出文章來了, 但是又為人師表, 不學習怎麼行呢?
  4. 所以說, 大學真的不能降低教學時數嗎? 還是說, 為什麼不能把老師分成教學型教師與研究型教師呢? 如果一個系可以聘好幾位可以專心在基本學科教學的兼任老師, 難道不能增加就業機會? 降低研究型教師的教學壓力? 然後也可以降低"熱愛教學但是不太喜歡做研究的老師"研究壓力嗎?
  5. 另外, 請不要把大學教授和國小國中高中的導師混為一談. 我一直是反對導師制度的. 大學生都是成年人, 為何還需要導師? 上課吵鬧或是吃雞腿便當完全就是學生的家教和人格教育有問題, 授課老師當然可以管, 可是這和SCI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政大這位老師真的是太會扯了. 社會科學領域的人如果不清楚SCI的運作, 奉勸還是安靜一點好.
教授發表論文 也要學巧門?
2009/11/21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學生拚升學去補習,大學教師拚論文數量也要「補習」?最近由民間辦理的「如何成功投稿學術期刊研習營」,兩天研習收費3600元,報名踴躍。有學者感嘆說,「學術界拚SCI,難怪大學生上課秩序沒人管」。但台評會理事長劉維琪表示,台評會到科大評鑑是以教學評鑑為主,沒有看學術論文發表數,舉辦研習營純是「服務活動」,幫助年輕學者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摸索投稿學術期刊的遊戲規則。

SCI、SSCI論文發表數成為大學排名、教師升等的量化評鑑指標,台灣評鑑協會(台評會)陸續舉辦系列的「如何成功投稿學術期刊研習營」,邀請有豐富投稿經驗的大學校長、講座教授傳授「如何撰寫高品質期刊論文」、「學術期刊投稿策略與技巧」、「如何投稿SCI國外學術期刊」、「期刊投稿經驗分享」等課程。

台評會主要負責科技大學評鑑,辦研習營指導大學教師如何投稿學術期刊,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認為,有「球員兼裁判之嫌」。她說,負責升學考試的大考中心和心測中心,就沒收費辦研習營教考生如何考試。

而劉維琪表示,台評會到科大評鑑是以教學評鑑為主,沒有看學術論文發表數。他說,很多年輕學者研究做得很好,但因沒有投對期刊,或不了解期刊的偏好主題,被退稿深感挫折,因此邀請有經驗的過來人分享成功投稿經驗。目前理工領域教師升等,主要看SCI論文發表數,雖然很多人對SCI有意見,但也不能忽視,因為上海交大和倫敦泰晤士報的世界大學排行,都引用SCI資料庫進行評比。

但學術界拚SCI,已到廢寢忘食的程度。周祝瑛說,政大商學院不少教授的研究室,一直到天亮才吹熄燈號,不少教授健康亮紅燈。學術界還有一個怪象,台灣今年期刊論文數量已提升到全世界第15名,但引用率的世界排名只有95至97名,代表我們寫了很多無用的文章,學術界拚SCI,對學生及民生社會沒有直接貢獻,只造就大學教授個人。

她舉法律學門為例,具法律龍頭地位的台大與政大法律系,評鑑成績不如交大科技法律所,原因就在交大科法所SSCI、SCI論文數量多,但交大法科所在法律界的影響力,遠不及台大和政大。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我想要請問曾志朗, 大學老師當然可以嚴格一些並提高畢業門檻, 但請問誰來支持老師擋住教學意見調查這個鬼東西和無理取鬧的家長?

要當多一點人, 提高畢業門檻一直都容易啊, 其實就是回歸到每一個老師原本想要堅持的教育品質就好了, 但是誰支持你呢? 只要當多一點人, 還會有系院校級主管(自己也都是老師)出面關切, 說"這樣不好看", "一定都是老師的教學方法要改進", "重修的人太多以後教室會坐不下", "家長那邊無法交待"....所以只要遇到兩件事: 教學意見調查, 還有家長打電話從系一路罵到校長室, 老師就乾脆屈服. 我們幹嘛和自己的工作和身心健康過不去? 所以, 我想要請這些早就不需要教大班課然後到處演講的名教授, 是不是要多瞭解一點現況? 還有, 說到那個65歲退休, 台灣社會不是才說什麼公立大學教授退休領雙薪是肥貓CEO嗎? 怪事了, 公立大學教師退休, 還有心力奉獻研究與教育, 私立大學也認為需要他的長才, 領兩份薪水倒底有什麼問題呢? 之前在那邊莫明其妙亂打搞社會主義齊頭式平等, 現在又在那邊一副愛才惜才的樣子, 台灣社會倒底在幹嘛呀?

曾志朗:國內大學畢業門檻太低
2009-11-20
新聞速報 中央社

曾任教育部長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今天在成功大學表示,很多人對台灣高等教育已失去信心,大學畢業門檻太低,學生太容易畢業。

曾志朗今天參加成功大學校長諮議委員會議時指出,台灣的高等教育已不是政治問題或經濟問題,早成為社會問題,即使政府提出很多補助,學生也不願意去申請。

另外,曾志朗認為,優秀大學校長必須在65歲被迫退休,是很可惜的事,許多重要措施因此中斷。

他說,成大校長賴明詔做得很好,卻面臨65歲的關卡,他很希望能留住賴明詔。981120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洪秀柱倒底是懂什麼啊?

我最近才填完這個專長的東西, 的確是有一點問題在, 不過我認為那只是技術問題. 洪秀柱和趙麗雲倒底是懂什麼? 這麼瞭? 那個系統是"至多填6項", 並不是要填滿6項. 然後這些選項都不是學者自填, 而是國科會從所有學者原先建構在自己的學術專長中帶進來的資料, 所以那些選項並不是國科會設定的, 也不是讓學者自己愛寫什麼就寫什麼, 而是每一個學門所屬學者自己的個人資料中自行建置而得到的"選項集合". 當然其中有一些小問題, 例如"動物學門"與"生物多樣性學門"一定有專長重疊, 有一些專長會有文字的出入, 如"生物地理學" vs "親緣地理學", "親緣關係學" vs "系統發育學". 這些似乎是應該要重新再商榷的. 而且由電腦逢機挑選委員只佔整個審查的不到一半比例. 所以洪秀柱妳可以不要不懂裝懂嗎? 而且, 洪秀柱妳難道不知道台灣的教授都被整個社會體系搞得多才多藝嗎? 真的要填我還可以填到20項(含星座與美姿美儀)

國科會審查員 電腦揀的?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9.11.12 03:02 pm

國科會為了建構人材資料庫,近來發函給國內學者,請他們自行填具自己的專長,再鍵入電腦建檔。消息傳出,學界譁然,一致認為專業被扭曲,多位立法委員今天也質疑這種透過電腦選才的可行性。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下午審查國科會預算,的國民黨籍立委洪秀柱抨擊,「學術審查不是樂透開獎!」她強調,國科會要學者自行填具專長並不可行,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專長認知,有太多的主觀成分,有的學者明明沒什麼學術成就,卻填了多項專長;有的學者學術成就很高,卻相對審慎,只填一、兩項專長。

洪秀柱擔心,這些學者被電腦列管後,國科會再透過電腦從中選出某些學門學術計畫的審查委員,很可能被挑出的是沒什麼學術成就的人,卻去審查學術地位崇高者,形成反常現象。

國民黨籍立委趙麗雲透露,學界對這種「電腦挑審查委員」的做法感到不解,一來是自行填寫的專長太多了,二來是自行填寫專長易陷入個人主觀,三是透過電腦挑選,也可能出現問題。

她說,一個學有專精的人,有一兩項專長就很了不起,哪有可能填到六項?「就算愛因斯坦、達文西,也沒有如此才能!」

國科會主任委員李羅權解釋,這個電腦挑選審查委員的措施,可避免某些學門被學門或學閥長期把持,較具公平性。被納入電腦建檔的學者,都是該領域排名前40%的菁英,且電腦選出來的人選若和該計畫有利益衝突,國科會也會要求迴避,應不會有問題。

【2009/11/12 聯合晚報】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所以我還有幾年才能退休呢?

據說要改成年資加年齡要85才能退, 要年滿60, 還要服務25年, 那我現在滿38歲, 33歲拿到教職, 年資才5年, 再20年, 我是53歲, 但是又要年滿60才能退休, 所以我還要再耗27年才能領月退休金在家養烏龜和皮卡丘嗎? (烏龜請等我, 要活久一點)

防轉私校 坐領雙薪 公立大學教授延退10年
2009-11-09 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公立大學每年約五百位教師退休,有些人轉到私立大學任教,同時領兩份薪水,又阻礙年輕博士進大學任教機會,不符社會公平正義(我可以請問一下公平正義是什麼嗎?)。教育部表示,正著手修改《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領月退條件由「七五制」改為「八五制」,強迫公立大學教授延後十年退休。

國民黨立委洪秀柱表示,最近她辦公室接到許多年輕人的電話,他們都擁有國內或國外大學博士學位,想要進大學教書,卻不得其門而入(我可以請問一下, 拿到國外大學的博士學位還是找不到工作, 然後還要找立委求助的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都說,公立大學教授退休後,紛紛轉私大任職,一邊領政府月退俸、一邊領私校全額薪水,還卡住私大教職名額,他們很不滿。(這不一定是名額問題, 而可能是條件夠不夠的問題)

洪秀柱表示,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未來有幾十所大學可能倒閉,一大堆大學現職教師要失業;如果又放任公大教授退休後轉任私大,年輕人更沒機會。這個問題已造成「不同世代間的對立」,政府應設法解決。(洪秀柱是在放什麼屁啊? 難道她要說她當年從學校主任轉戰民代就是把缺讓給其它老師嗎? 公大教授去私校請問有什麼問題? 有很多私校也都是公大退休教授過去之後整頓以後才步上正軌的, 可以請她有點腦嗎?)

目前公立大學教授服務滿二十五年、年滿五十歲得支領月退休金,即「七五制」。「八五制」是公立大學教授服務滿二十五年、年滿六十歲才能領月退休金。

教育部統計,近三年共有一五一三位公立大專院校教師退休,絕大多數是五十多歲退休。

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說,公立大學教授五十多歲辦退休已形成「風潮」,但他們沒有真正退休,而是被私大以更好條件挖角,除了領政府月退俸、還領私立大學高額薪水。這種「領雙薪」現象有違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吳武典表示,他幾年前到美國拜訪一位老教授,這位教授聽到台灣學術界「領雙薪」現象,直呼「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

美國的私大如果接受政府補助,公立大學教授退休後轉任過去,只能有一份薪水。

對雙薪現象,教育部人事處長陳國輝表示,現在要從調整退休制度著手,擬從「七五制」改成「八五制」,一旦在立法院修正通過,往後公立大學教授要比現在延後十年退休,減少領雙薪的時間。(那早就死光了, 而且那麼老倒底要怎麼跟18-20歲的小朋友互動啊? 老萊子嗎? 這些人倒底長不長腦啊?)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其實被挖角去國外並不表示工作壓力就沒有了, 差別只在於那個壓力是否是自願承受的? 是對生涯有建設性的? 或只是令人只想趴下來妥協求生存就好?

教授出走潮與人才全球化【聯合晚報╱社論】[連結]
2009.11.02 02:09 pm

最近媒體報導了「教授出走潮」現象。這幾年,台灣的知名大學教授陸續被大陸挖角,現在香港的大學改制,需要大量教授補充。台灣高等教育是否會有另一波人才失血,正等在前面。

台灣人才的「出走潮」不是新鮮話題,也不只限於大學教授。台灣白領階級出走,多少年前就引發過討論,有人謂此乃人才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但也有人擔心這代表了老百姓「用腳投票」。

以大學教授而言,香港的大學教授薪資是台灣的四倍,有人斷言因為香港房價高,未必人人作此選擇。但這也對比出台灣對高等人才吸引力不夠的問題。台灣的大學教授薪資嚴重偏低,薪資級距的差異太小,已經是老問題。這種「平頭主義」,當然對頂尖人才缺乏吸引力。到目前為止,台灣被海外挖角的多半是知名學者,或能夠辦理退休的資深教授。但隨著未來兩岸文化交流和生活環境差異減少,年輕學者擇良木而棲,亦可理解。尤其,台灣校園工作量越來越大,升等越來越困難,連知識工作者都不乏「過勞死」的案例,會是把台灣人才推走的原因。

寫「世界是平的」的美國作家佛里曼說,以前父母告訴他,要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和印度很多小孩沒飯吃。現在他跟兒女說,要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孩子將來會搶你飯碗。從這個角度看,台灣的高等人才如果在全球市場中具有競爭力,未必是不好的現象,至少說明了台灣人才至今還有「搶飯碗」的實力。社會當然希望盡力留住本土的優秀人才,但重點是要改善我們本身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機會,才可能吸引本土和國外的人才進來。怕只怕,除了國外市場的「吸力」之外,如果台灣內部還自己製造出對吸引人才不利的「推力」,那才值得憂慮。

企業的人才出走還沒停止,下一波,會是大學教授的出走潮嗎?台商在大陸創業「遍地開花」,在政府不斷提高國內誘因之後,目前也有「鮭魚回流」現象。可見事在人為。吸引人才尚未成功,政府和民間都要努力。

【2009/11/02 聯合晚報】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大學排名 - 嗯, 我們要不要開一個研討會來防止大學沉迷排名製造業績以致一場遊戲一場夢呢?

恭喜台大啊, 不過台大要怎麼燒錢真的不是我關心的事, 而是我們這種學校會不會又要多做很多有的沒有的事"加緊追趕"呢? 說實在的, 在我的領域中做得極為頂尖的研究群, 都不是在什麼極為有名的大學, 哈佛? 有啦, 但是在我的領域中哈佛真的很普通, 康乃爾? 相當不錯, 但也不是樣樣都好. 台大? 抱歉喔, 我不知道怎麼說, 我認為在我的領域中在台灣比較頂尖的老師其實在師大和東海生科系. 是不是人人都想要買名牌呢? 是不是每一人都會被名牌炫惑呢? 我不知道. 我只擔心中山大學接下來會不會又要開始做一堆有的沒的, 一心一意地"想要變成別人"? 就像很多媽媽對孩子說的 -- 你為什麼不像誰家的小孩一樣那麼會唸書? 考試考那麼好?

我覺得真的是時候了, 我們來開一個研討會防止大學沉迷排名吧. 如果大學校長與許多的老師認為"追求虛名與數字"是"不可避免的宿暝", 那麼就不要管那麼寬, 管什麼學生上網時數什麼小的.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現在連論文題目要做什麼還要用專欄型式來說明囉?

以下是台大城鄉所畢恆達老師的文章, 寫得很好, 只是我嚇到了. 論文題目要做什麼應該是系所, 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之間的事, 而且指導老師與研究生應該有最強的主導權與創造力, 但是難道研究生的題目已經貧乏到到需要一位專欄作家在大報上給眾生指點迷津了嗎? 查一查碩博士論文網, 還真的是發現有不少的論文不知道在做什麼, 什麼某某生物的影像在什麼差差方面的運用, 然後他的結論是某某生物的影像最適合拿來當"紙簍"(就是垃圾筒不是嗎?) 這種也可以花2年來拿一個碩士喔? 要不然就是XXX在國小(國中, 高中....)學生的認知與態度, 但是所提的問題與設計的問卷本身都有很大的邏輯問題, 還是說隔行如隔山, 我看不懂這類論文的奧妙是正常的?

畢恆達:文科研究生的論文主題是【聯合報╱畢恆達】
2009.08.24 02:44 am

畢恆達
學期即將開始,又有許多研究生要煩惱論文題目的事。近來因為大學不斷擴張,學位論文的數量也同步飛漲。每年提交的博碩士論文從十年前的一萬多篇,迅速增加到五萬多篇。理工醫學的研究生比較可能在入學選定指導教授的同時就已經決定了研究方向,可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生則通常要自己尋找研究的主題,與教授的計畫無關。

找題目,不難,也不簡單。社會瞬息萬變,總是會有新議題;社會總是存在不平等、不公義,等著學術研究來幫忙解決。有了主題之後,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建構研究對象,與常識斷裂。

熟悉的陌生化 陌生的熟悉化

我們不妨先從日常生活入手,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也就是不再將之視為理所當然),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也就是對之提出新的理解)。像是有學者提出「有禮貌的不注意」(civil inattention)這個理論概念來解釋電梯間裡的人際互動;有人研究門房,探討門房與房客如何持續互動與協商,讓房客能夠展現其階級秀異,同時門房能夠展現其專業能力;有人透過研究洗衣服這件事,來探討對於整潔要求差距頗大的伴侶會使用何種策略來處理衝突。

社會中也存在許多大眾感到陌生的現象與族群,像全職的家庭主夫,如何建立相互支持的社會網絡;進入異性戀婚姻體制的同志,如何處理情慾認同;激進女性主義者的先生,如何在男同儕間展現男子氣概?

生活中不時出現的不對勁感覺,也是研究的好題材。像是相較於西方文化,我們更重視家庭倫理關係,可是為何卻又這麼容易因為政黨認同的顏色不同而鬧得家庭失和?火車站/百貨公司為什麼總是用我們聽不懂的腔調來廣播?女性較男性容易因為家暴而想逃家,可是女性相對貧窮,而街頭與收容所也處處危險,這些女性要往何處去?

一張梵谷素描 揭發自殺真相

閱讀小說也可以給研究帶來莫大的啟發。日本作家小林英樹看到一張梵谷的素描「寢室」(梵谷美術館有出版明信片),直覺是贗品,經過實地訪查、文件蒐集、藝術專業判斷,揭發了梵谷自殺的真相,寫成《梵谷的遺言》。理查三世在英國是人盡皆知的謀殺姪兒的血腥殺手,然而約瑟芬.鐵伊的《時間的女兒》從理查三世的肖像展現的慈祥面容入手,層層抽絲剝繭,推翻了英國四百年的歷史定論。

新科技、新價值引領不斷出現新現象,像八八水災後,民間架設的網站作為串連救災資訊的整合平台,何以比政府有效率?當SCI的論文發表數量成為評鑑的唯一指標時,它如何影響大學教授的生命價值與研究習慣?跳肚皮舞的中年女性、做瑜伽的年輕男性、紅樓小熊村的熊們,他們已抵抗主流價值、以肉身實踐多時,研究者才企圖理解她們的生命經驗。

然而任何一個學術研究都必須同時回答個人、社會實踐與學術理論的問題,在其間取得平衡。若缺少與個人生命連結,恐怕研究熱情難以持續;若與社會脫節,研究會變成象牙塔的囈語;而缺少理論深度,則流於個人的雜感或評論,無法與既有學術研究反思與對話。

(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99年農業科技產學合作計畫研提構想書

剛剛收到的轉寄信件, 其實這類研究和我們是沒啥關係, 既非專業也非興趣, 不過看了一下漁業養殖方面的內容, 又查了一下這些年來有關養殖漁業方面的研究計畫與產學合作內容, 感覺上似乎都是著重於產能的提高這件事上, 我好像沒有看到有任何的政策與計畫(我孤陋寡聞)是要談如何可以改善沿海養殖漁業的土利超限利用問題以及以防災(水災)為出發點如何建構對人安全對環境友善的養殖設施? 還是說這類的研究與想法早就有人提過, 只是在台灣真的做不來呢?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不知道常常在blog上表東表西是否有益身心健康

我覺得重點不是在於壓力調適, 而是自己是否意識到現在有壓力, 而且壓力嚴重影響健康的品質, 而當健康品質亮起紅燈時, 是不是能夠馬上有所作為, 而不是逞強說沒關係?

咱的社會-大學教授應懂得壓力調適
2009-08-14 中國時報
【樊中原/銘傳大學主任秘書】

近來,大學教授的健康頻頻出現狀況,本校新聞系主任─許志嘉更因為癌症病逝,年紀輕輕只有四十三歲。研究和教學等各項壓力日漸沉重,尤以身處於極度競爭的高等教育當下,令人憂心。

許志嘉老師自任教於銘傳大學後,先後獲得傑出系際優良導師與傑出研究獎,不僅工作認真負責且戮力從公。故此,本校向來將其視為重點培育人才,特聘其為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大學舉凡運動、休閒等種種設施一應俱全,且有常駐專家指導,銘傳大學甚至每年都委託健診中心安排全校教職員的免費健康檢查。事實上,多數教授常自認年輕身強體壯而忽視此項健檢。再加上,年輕教授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追求升等與學術研究成果等因素而經常熬夜,長期累積下來,引發許多慢性疾病而不自知。因此,如不設定底限,試著改變生活型態與習慣,最後就會步入「病態疲勞」,身體、心理便會出現病症,再回頭時就已太晚。

實際上,學術研究並不是一蹴可幾,需要長期的累積方能有所成果。大學教授除了藉由學校方面「強制性」的健康檢查來發現問題外,在學術方面的研究更是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若因追求效率而透支健康,將永遠是得不償失。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一個教授的學術生命會有多久? (Part I)

這個命題要拆解成兩部份來說, 所謂的學術生命指的是什麼? 然後再談"什麼是學術生命的終點". 就我自己個人的想法, 學術生命大概從開始比較獨立地進行研究工作, 投出第一篇稿子到一個peer review journal, 然後得到一個job, 然後進入研究或教學機構, 而剛開始的時候, 還要伴隨著一種熱情, 想要大展鴻圖, 想要向自己的同行或某某展現自己的實力, 自己的願景, 想要得英才而教之, 想要揚名立萬....想要很多很多的事, 看到其它大大們的成就, 有很多的憧憬.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的努力, 妥協, 懷疑, 試探, 感傷. 最後? 不管有沒有得到自己心目中的期盼, 有沒有最後呢? 終點在那裏呢? 是退休了? 失去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了? 再也申請不到國科會計畫了? 文章再也投不上SCI期刊了? 提升等兩次沒過? 收不到學生了? 開始在實驗室泡茶養生中午可以出去吃飯吃很久, 比助理還早走, 或是"叫不動人"? 或是開始覺得學校系所各單位轉寄來的信件, 通知, 研討會, 相關領域研究現勢都已不再與自己有關了?

其實沒有人可以知道自己可以當教授當多久, 也沒有人知道科學研究的興趣可以支持自己的生涯多久. 很多時候明明對科學沒興趣了, 還留在研究機構或學校裏, 說穿了只是因為, 還沒有糟糕到會被趕走的地步, 除了當教授也不知道可以做什麼其它的事, 或是, 還需要這個薪水.......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挨由~~人比人氣死人啦, 進入前500...會比較大支嗎?

這兩天又有什麼大學排名公布, 然後看看聯合新聞網下面那些回應, 喔, 怎麼會有那麼多政治魔人啊, 真的什麼都可以扯到那邊去耶. 其實不是中山大學沒有前500大就是"應該的"或是"應該痛定思痛非常難過", 只是排名跑到前面去倒底會好在那裏? 給誰看? 招生好招嗎? (會不會招來一堆愛慕虛榮或容易受騙的大學生?) 還是校門會變比較高? 全校一下子會多一堆企業捐款, 然後所有大樓都是用大老闆的媽媽還是誰命名? 所謂的拼進500大像上健身房一樣啊, 為了要雕塑幾塊給人家看的肌肉出來, 就喝一堆奶清蛋白, 天天重訓, 兩個月下來, 沒奶子也會有奶子, 從麥兜變成變形金剛, 問題是腦袋變了嗎? 如果一陣子不再去摸那些機器, 不再控制飲食, 馬上就會被打回原形變成豬不是嗎? 所以囉, 不在前面有不在前面的快樂啊.

基本上我不是那種把"好就要更好", "人要往高處爬"當成生涯信念的人, 我從來也不認為學術要為商業服務, 大學要為學生就業率負責. 把學術研究同等於應用加值產業代工, 或把大學當成職訓局我認為實在是腦袋壞掉了, 每一個學門都有自己的特質與就業市場, 冷門有冷門的好, 熱門有熱門的好, 冷門與熱門的差別經常只在於一時的絢爛, 如果老師自己能夠看透這些起起伏伏, 才不會教出一堆功利又勢利的學生. 最近有一個老師問我 -- 研究經費夠嗎? 我的回答是: 沒有人會嫌錢少, 但是重要的是快不快樂, 或確知自己的快樂是什麼? 很多老師經費很多啊, 可是我怎麼不覺得他快樂呢? 要嘛就是一天到晚在系務會議上為了自己的學生改東改西, 在seminar上氣呼呼地電別人學生, 常常開會喬事情, 課開一堆, 但是都是找人來演講學生寫寫報告.....嗯, 聽起來還真的挺歡樂的. 扯好遠, 反正, 我一點都不覺得中山大學有沒有進入500大是一件什麼了不起的事, 但是希望不要因為這樣一次的指標沒有進入500大, 中山大學就開始又要搞一堆指標啦, 算這個算那個啦, 然後弄一堆有的沒的積效啦來累死大家. 如果那一天中山大學開始搞這些有的沒有的好像小學整潔比賽一樣, 我大概就會想要辭職去賣公仔或才藝班了.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bbs上的徵助理文突然多了起來

其實還不就是擴大就業方案嘛, 為了業績其實大家突然都可以聘助理了, 是也沒有不好, 但是就只有一年啊. 但我好奇的是擴大就業方案是不是只是一個暫時性地讓"工讀生助理化"的措施? 然後一年過了以後的失業潮又應該怎麼辦呢? 看起來是一個救急與安撫民意的辦法. 話是這麼說啦, 但如果國科會要給我錢再聘一個一年的助理, 我還是會很開心的. 可是助理真的有那麼好找嗎?

面對別人的好意 (part III)

之前才說過, 我認為吳淡如那篇文章說得沒錯, 雞婆和熱心只有一線之隔. 以往我們常常抱怨學生不知好歹, 或是不願接受老師同學的協助與建議, 然後呢, 最後會責怪學生不領情. 不過想想, 這根本就沒有什麼啊. 我的長輩也經常這樣"指導"我啊.
  • "挨呀, 做這個生態演化分類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沒有前途啦, 你應該要往生醫藥物方面發展啊~~~~",
  • "台灣未來發展的主流是xxxx, 你不能自外於這個潮流啊~~~",
  • "你自己這樣做怎麼行? 一定要找一個有力的大老幫你擋風遮雨啊~~~",
  • "你認不認識X大的那個教授, 有機會要跟他多談談, 你們年輕人最需要這樣的建議",
  • "人生不是只有做研究, 你要替國家社會父母想一想, 所以你應該要找一個伴當你的賢內助~~~" (這是啥鬼? 辛亥革命嗎?),
  • "你已經快要40歲了, 要不要替你介紹X朋友?" (干你屁事喔?)
  • "你一直這樣埋頭苦幹學生都會很緊張~~~" (礙到你喔?)
  • "你就是因為養太多動物了所以對人沒有興趣, 這樣不可以喔~~~" (我要當台版珍古德之珍古椎不行喔?)
好吧, 既然我自己是這麼討厭這些所謂善意但是困擾人的關切與框架, 那麼我就不應該再期待學生應該要接受老師的建議與指點. 因為大家都是成年人, 因此學生不接受, 沒反應, 或抱怨, 其實也都是人性, 不值得難過, 而且也應該要尊重他的選擇.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修課(含導生)學生切結書草稿

感覺應該要落實到白紙黑字的階段了, 要不然怎麼會教得下去?
  1. 修課學生不得進入老師辦公室晤談事情, 只能留在實驗室洽談並有第三人在場
  2. 修課學生得同意老師辦公室得架設CCTV以防止任何可能紛爭的產生
  3. 與修課學生之談話完全錄音
  4. 與修課學生之電子郵件往來皆需存檔, 並保留至學生離校後為止
  5. 修課學生得同意若有任何值得關切的表現老師將立即透過學校輔導教務系統留下輔導記錄並通知家長, 以免日後家長怪東怪西說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6. 修課學生找老師前應上課程網查詢老師行程, 以免找不到老師簽名就請家長一通電話打到校長室要求處理
  7. 修課學生若認為課程無趣, 老師無聊, 課業壓力繁重請在時限內退選或棄選並尋求輔導, 或直接在課堂睡覺都沒關係, 請勿以自殺或自戕方式給活人處理後續事務
  8. [待續]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中山大學還我錢來

前情提要在這邊, 今天在報稅, 我的稅率是21%, 而這個月的薪水硬是被中山大學扣掉12330的鐘點費, 這也就是說, 中山大學讓我多繳了2589元的稅, 這相當於近58杯的City Cafe的大杯拿鐵, 天天喝可以喝兩個月. 中山大學還我錢來!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為什麼要以國外學校為標竿?

這是剛剛收到的訊息:

本校擬設訂一所國外優質學府為本校標竿學校,為廣徵意見,請上網勾選您理想的學校做為校方參考,敬請 查照。
說明:
一、經各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及行政會議討論後,選出下列四所學校為候選標竿學校:
1.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2. 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3.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4. 日本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
二、調查對象:本校教職員工。

我可以充份瞭解在台灣身為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型國立大學的焦慮, 我也可以理解這四個學校的規模等等可能與中山有非常類似的地方(或者, 純脆只是因為去開會的人只想得到這幾個學校), 但是, 以他們為標竿的意思是什麼? 進入那個投票區以後, 連問題也沒有, 連四所學校的背景介紹也沒有, 就只有說一人有兩票, 所以這倒底是怎樣啊? 是奇摩新聞的推文嗎? 這個投票看起來完全就是"你最想要以那位藝人的臉來整型"是一樣的. 就像我花錢去整型整成溫昇豪(大羞), 首先要先把後腦削掉, 然後把顴骨拿來補鼻骨, 拼拼湊湊看起來很像, 可是楊謹華仍然不會愛我啊.(誰會接受講話機車的學長呢?) 所以學校倒底在想什麼呢? 中山大學真的什麼都要有, 要假裝全方位, 然後什麼都不太會嗎?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系所評鑑倒底提升了什麼?

其實系所評鑑也真的都是做做樣子, 委員們也很辛苦, 每一個學校都得用一樣的東西在評, 別人有, 我們也要有, 就怕有什麼沒有的, 資料印了一大堆, 也不太有在看, 整個系館粉刷一遍, 獎牌獎狀貼得滿滿的, 弄得好像幼稚園的親子同樂會, 最後評審的意見都不是在談"貴系有什麼特色", 而是"請提供別人也有的東西". 好, 什麼叫別人也有的東西?
  • 每一個老師的國科會, 非國科會計畫件數與經費
  • 每一個老師近三年的SCI, 非SCI, 主要作者與非主要作者, IF>5的文章數
  • 貴系如何國際化?
  • 貴系如何指導學生?
  • 貴系如何形成研究團隊?
  • 貴系的XXX課程如何怎樣?
  • 是否有輔導學生選課的機制, 是否有提供學生獎金, 學生是否瞭解系所教育目標, 學生......
  • 是否有追蹤畢業生的機制..........
其實我一直不懂計畫件數與經費到底代表什麼? 件數多表示研究做得好? 金額高就表示經費充足? 每一個領域都有IF>5的期刊嗎? 國際化倒底是什麼樣的焦慮下的產物? 如何指導學生? 阿不就是愛心和耐心嗎? 然後為什麼弄一大堆機制把大學生照顧得像幼稚園小孩一樣才叫作"有照顧到學生"? 唉, 什麼系所教育目標, 其實真的就是身體健康精神快樂就好了, 大家都要弄得允文允武上知天文下之地理積極進取變成XX的人才, 但是並沒有滿街的科學家啊, 只有滿街迷惘的大學生啊. 所以系所評鑑倒底可以做什麼呢? 還有, 畢業生都已經成年人了, 還要追蹤什麼啊?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難道還要植入晶片叫他回來捐款嗎? 這些其實都不是委員的問題, 是我們的教育整體來說把"人"框架得太緊了, 那些什麼追蹤, 其實根本就不是真誠的關切, 都只是為了捐款, 只是為了做資料而做, 為了向教育當局顯示積效所搞出來的把戲. 其實我不是很確定這應該是學生要學的? 還是我們要提早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會花很長的時間在做表面功夫? 或是我們應該要想辦法讓學生在很多虛偽的現實中保有一點真誠與理想呢?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課程越開越淺越歡樂怎麼辦?

回到台灣四年, 開過一堆課, 但是有好幾個課開過一次就不會很想再開, 我覺得備課是一個問題, 我們教學時數太多是一個問題(不要拿大學教師和國中小比 謝謝, 那個比較的基礎不一樣), 但最重要的是, 學生很難教. 我們教的是大學生和研究生, 所以已經是高等教育的"收尾", 大學生一進大學所要展現的就是過去12年教育所獲得的知識和品格, 但是我常常覺得看不到這樣的品質. 而研究生更不用說了, 考得進研究所不等於可以開始做研究, 感覺考進來的都像是地雷, 什麼時候爆都不知道. 我這麼說一定有人認為學生看了會很難過, 可是我實在是覺得我們的社會已經過度保護學生了, 把學生想像成小天使, 所以他們從小到大都是在大人自以為"沒有污染純淨的社會中"長大, 然後這種白老鼠長大要做什麼啊? 昨天是母親節, 看到電視上又要播那些假惺惺的媽媽我愛你活動, 有個小孩就說我要說媽媽我愛你, 因為媽媽幫我洗衣服幫我洗澡(靠 他已經很大了好嗎? 還要媽媽幫洗澡, 是怎樣啊? 手太短搓不到嗎?), 還說媽媽是他的小天使. 我好擔心這種小孩子如果以後考到中山大學怎麼辦. 扯回課程問題. 在研究所應該要開的課是更深一點的理論課程, 好吧, 如果我開phylogenetics的其中一個理論(例如phylogeography), 那麼我就會希望來修課的學生已經修過taxonomy & systematics, ecology, genetics, statistics, evolution或biodiversity的課程, 可是來修課的研究生在大學時都缺乏這樣的基礎, 我就得重頭講一次. 所以搞得研究所的課像大學部的, 真的想講想要上的東西根本就上不到. 但是有趣的是, 那些根本就聽不懂的學生(應該是說不應該來修這種課的學生)還會說你教得不深入. 他連基礎的都不會是要怎麼深入呢? 再講到大學生, 教普通生物學實在是很挫折. 普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目, 是引領學生進入生命科學的一個入口, 我一直以為高中的生物已經上了很多 (我不是拿自己的年代來看的, 我是有看過高中課本的大學老師謝謝), 但是在課堂上總是會覺得.....這是怎麼樣啊? 我最近常常在看好友阿簡的blog, 他的那些教法都很有趣, 不過說實在的我們在大學很難做那些有的沒的, 而且, 說實在的, 隨便拿阿簡blog上的一些遊戲給大學生玩, 大學生都嫌麻煩. 所以呢, 不裝可愛學生嫌你無聊, 裝可愛學生一樣不理你, 最後只能把大學一年級普生當成高中生物復習了. 但是我們的上課功力絕對沒有補習班老師好, 因為我不要學生背公式, 也不要學生解題, 但有些學生覺得老師不考試, 他就會失去讀書的動力. 這也就是說, 其實學生進入大學之前的12年, 感覺上是浪費了. 只會考試, 只想通過某些測驗得到一種credit, 但從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所以普生應該怎麼上呢? 有些老師總是抱怨普生的時間不夠用, 上不完, 我也曾認為普生這門課其實只是引領學生進入生物科學領域, 其實不需要什麼都上到, 但是每個章節都上, 學生說蜻蜓點水, 只挑重點上, 學生就說你沒有全部上到. 所以倒底是什麼陰陽魔界啊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