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憂心忡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憂心忡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認真文]普通生物學尾蝦密這麼難上呢?

我一定是瘋掉才會在忙得要死的時後打這篇文, 但是不打可能會卡在心血管中造成更多的後遺症, 所以我還是把它寫出來. 今年初, 什麼T4聯盟(成大, 中興, 中山, 中正)在惠蓀林場開了一個有關生物教學的研習/討會. 本來我以為真的會在會中談到一些真正的教學上可以改進的地方, 但是生物科學領域各學門實在是太分眾了, 所以說那個會本身只能達成幾個目的: (1) 吃飯; (2) 握手; (3) 系所簡介; (4) 小抱怨; (5) 聊願景. 意思就是說還不到教學層面的分享. 自從四年前開始帶普生的生態, 演化與環境章節之後, 我覺得我累積了滿滿的怨念與愛意. 其實, 普生真的是非常之難教啊, 但是, 如果普生沒上好, 之後就整組壞掉了不是嗎? 據說師資比較完整的學校, 教普生的人力就比較充份, 清華還可以直接拿科學人來上什麼生物學導讀之類的課, 但師資不是那麼完整的學校, 普生了不起上上細胞學到生理學就結束了, 後面的生態演化部份就可有可無. 那普生為什麼難上?
  • 大一上基本上就是一個結界: 很多高中生如果是推甄上的, 早就沒在唸書了, 如果不是推上的, 也一直都在唸書. 但是那叫唸書嗎? 或只是把考試資訊記下來? 大一上對多數學生來說最害怕的就是原文書, 然後就是學習的方法上的轉變. 其實普生能講到的根本也不多, 了不起就是蜻蜓點水, 但是變成原文就啥鬼也不會了. 這表示我們的英文教育無法讓學生知道背單字的要領是"分析", "歸納", 而不是"死背". 就算一直查字典, 整段文章還是看不懂, 表示過去學的文法都是假的, 只能拿來應付考試和閱讀測驗, 但是無法拿來理解邏輯性的議題. 另外我們的國小到高中教育早就把什麼都準備好了, 重點也畫好了, 請問學生還需要思考嗎? 不需要. 因為從來都不疑有它, 一直都只做一塊傻傻的海綿把所有被整理好的東西吸進去, 考試的時候再放出來. 所以學生怎麼可能會有"探索知識過程的經驗"呢? 你說大一需要教這個嗎? 要. 大一沒啟發到這塊, 我認為後面就壞了. 所以呢, 大一上是煉獄, 是個結界. 當然我們也可以拿著補習班的方式來上課, 把CD拷給學生, 每節課都抽考一些練習題, 但是請問這樣會是基礎科學學系應該做的嗎? 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會有可能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嗎? 還是只是把高中的課程深度英文化呢?
  • 其實沒什麼真的很好用的教材: Campbell都會送老師一些教學光碟, 你說有沒有用? 沒有用啊大大. 那些光碟的內容其實是很簡陋的, 投影片也很醜, 了不起把課本裏的圖片丟進去再節錄一點文字. 所以投影片還是得自己做過. 但我又對於教材電子化的太精美很有意見. 如果都是老師在想老師在忙, 請問學生要做什麼??? 看老師表演嗎? 另外, 可用的影帶也沒有很多. 我試著使用公視, BBC, Discovery Channel, National Geographic的影集來當教材. 結果我發現不靠譜啊大大. 為什麼呢? 首先是時間過長, 許多節目都太長了, 一放下去課都不用上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 這些科普節目本身的旁白, 敘事方式與內容不盡然是非常科學的. 令我最害怕的莫過於所有陳述巨觀演化的橋段, 因為這些科普節目總是會使用一些非常感性的語言來陳述演化的機制與過程, 但那樣的語調經常令人認為演化是具有目的的, 可隨意志操控的, 想變就變的. 以此種方式陳述的故事雖美, 但不合邏輯啊. Youtube上是有一些不錯的影片, 但必須要花很多時間來找 (學生看了會醒過來就好)
  • Campbell課本所舉的例子都是基於西方觀點: 其實第三類組的學生根本也沒唸過什麼世界文化史, 當我們要從希臘羅馬時代的科學哲學思維, 講到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 再到發現新大陸, 海權國家興起, 工業革命等因素促成人類對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探索, 破壞, 進而產生林奈, 達爾文, 孟德爾這些重要人物的過程, 本身就不太容易. 我發現很多學生對這些歷史非常陌生. 但我試圖也從東方的歷史來陳述, 似乎也還是一問三不知. 我也不知道其中出了什麼狀況. 還是說, 學生背了很多動物生理, 植物生理, 分子生物學知識, 但其實對於生物學的發展和什麼叫一個organism其實是一點概念也沒有的? 課本裏提到生態學的時候, 許多的例子其實也都是發生在歐美澳, 台灣學生連自己的土地都不熟了, 更何況去理解那麼遙遠的事啊. 難道我講凍原的時候真的要讓他們看ice age嗎?
  • 學生對生物的常識與概念非常模糊缺乏: 我認為這是近十幾年來, 國高中課程簡單化以及生物學邊垂化所致. 對國高中的教學來說, 英數理化永遠是最重要的, 生物就是看狀況. 然後實驗紙上化, 這個不要碰那個好麻煩, 所以我唸國高中的時候早就解剖過的生物, 到大學才在教, 我在國高中早就做過的實驗, 大學才在碰. 雖然高中也提過同功同源器官, 但不表示學生會知道雞腿雞翅和自己的手腳有什麼關係, 看到雞蛋也不會想到人倒底有沒有羊膜這種議題. 連這些都不知道, 我都不知道各校怎麼上多樣性那部份, 從古菌一路講到人類, 倒底是挑有吃過的講, 還是挑可愛的講?
  • 我們的教育讓學生只關心考什麼, 不關心環境與社會: 講到生態系以及人類與環境的部份, 那就更難了. 像台灣這種環境問題多如牛毛的地方, 報上天天都是新聞, 但是當我拿時事來連接課程的時候, 感覺也不好連耶. 為什麼. 學生跟我說, 高中老師告訴他們要注意時事題, 所以那時候就會看一下, 但是考完就很少注意了(就開始注意鄉民會點讚和幹爆的新聞了) 所以這要怎麼使呢?
那有沒有辦法改善? 我覺得沒有耶. 大學太多了, 生科相關科系也太多了. 各位想想入學到畢業班上少了多少人, 而幾屆才會出幾個留在相關領域(無論是學商官)工作的人? 我們就知道其實90%以上唸生科的人對生科是沒有興趣的. 那問題在那? 大學博覽會廣告做得太蝦嗎? 還是選填志願時好傻好天真? 或是大學之前的教育無法讓學生發展邏輯思考與探索能力? 或是一切的努力都在家長團體與升學的壓力下變成零或負呢? 我不知道耶. 我覺得教普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但同時也是一件很令人挫折的事. 如果我們真的不想把大學當補習班教的話.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印尼一邊造林一邊砍樹? 陳文茜的腦袋真的壞很久了, 居然把紙漿公司的戲碼當成保育與開發雙贏的案例開心地報導

文茜世界週報的無腦報導: 每天種百萬棵樹 印尼亞洲漿紙策略造林 2011-10-01
綜合報導

印尼最大的紙漿公司,也是亞洲最大的紙漿公司,他的老闆是華裔,他們進行有計畫的造林運動,因為我們每個人手中都需要紙,你知道你所使用的紙,跟樹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嗎,每六包的A4紙就是要砍一棵樹,我們到現在大家都戒不了紙,還沒有進入一個無紙化的世界,那怎麼辦呢,砍樹似乎是必要的一件工作,於是印尼就開始一邊砍樹,但是也一邊的造林。

各位, APP的造林事蹟經常被當成協助中國與印尼脫貧的成功典範, 但是那些人工林地那裏來的? 就是砍伐熱帶雨林來的, 他們種樹都種什麼樹? 就是澳洲的桉樹. 請問在中國與印尼種澳洲的桉樹和生態保育有什麼屁關係啊?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對對對就是這樣~~我真的好討厭有些人愛在口頭報告中加上"所謂的", "然後呢", "進行一個xx的動作", 而且自以為很專業, 光聽就想揍人

這主播 29分鐘講了29次「部分」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蔡容喬、祁容玉、李青霖/連線報導】

不少網友批評電視主播、記者用語錯誤、贅詞過多,作家侯吉諒在個人部落格指出,常見的贅語「進行什麼動作」,他只能說,觀眾受不了,到最後會「進行關機動作。」

侯吉諒舉例他曾看過的新聞播報為例:現在「來到」內閣的人事「部分」,準閣揆正在做一個宣布的「動作」;接著主播表示,現在「來到」大陸富豪團的「部分」,進行精品旅館的考察「動作」。

侯吉諒還提到,股票行情、油價波動或美股開盤,不管回補、加碼、買進、上漲或下跌,都得做一個○○的「動作」。「這些贅語多到令人無法忍受」,他只能說:「『來到』電視的『部分』,也只能做一個關機的『動作』了!」

記者語言文字運用錯亂的現象,比比皆是,曾有記者敘述群毆打架事件,可能是為增加「現場感」,竟出現「一拳打在長在臉上的鼻子」,讓人不解,「鼻子不長在臉上,會長在什麼地方?」

擁有軟體工程師、大學講師、作家身分的蔡學鏞,也在「言程序」個人部落格吐露,有次在健身房運動,看到一名女記者誇張報導歹徒逃逸過程,「彷彿吸了K他命或搖頭丸」,他笑岔了氣,差點被手上的啞鈴掉下砸傷。

網友shoppingyang說,智障新聞會影響日常生活,有次公司開會同事做報告,「營收來到成長百分之四十這樣一個狀況」「要進行一個處理的動作」,彷彿聽到電視新聞。

有網友說,主播喜歡問「為什麼呢?」「怎麼會這樣子呢?」「真的如此嗎?」網友表示,就是不知道才要看新聞,主播卻一直問沒意義的問題,「你問我,我問誰啊?」

近來塑化劑新聞整天播送,電視新聞播報用語再度引發網友討論,有網友到新聞網站留言板抱怨,有主播在廿九分鐘內講了廿九次「部分」,令人厭煩。

一份由多所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中心合作撰寫的「提升技職校院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改善計畫」,蒐集文法錯誤、用詞失當的電視新聞播報用語當教材。教材指出,電視新聞全天候重複播送,同樣措詞句法不斷出現,聽久了,錯的也變成對的,閱聽人無法辨別,間接影響語文能力。

中語西化 名詞化、被動式亂用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主任周中天表示,很多人講話時贅加「的動作」,應該是受到英文語法「名詞化」的影響,而且不只是台灣,大陸人用得更多,例如「取得重大的成就」、「做出具體的貢獻」或「起到了一個巨大的作用」等。

周中天指出,傳統中式語法說「他貢獻很大」,但是按英文語法,則成了「他做出很大的貢獻」。中式語法說「他來台灣訪問三天」,但現在媒體也常常寫成「他來台灣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

周中文觀察,受到西方語法影響,不少青年學生也常錯用被動語態,如「我被他請客了」,就連大人也常說「我並沒有被告知」,但其實只要說「我沒聽說」就可以了。中文的被動語態用得比較少,且多為負面,如「被打」、「被偷」、「被陷害」等。

國立陽明高中老師洪美雀也說,現在學生常常錯用被動語態,如「我被告白了」或「我被挨罵了」。

在冗字贅詞部分,周中天表示,常見的有「基本上」、「所謂的」,如「基本上,台灣是個海島」,但不管基本不基本,台灣就是個海島;而「所謂的」則有質疑的意思,如「所謂的」專家,但也有人不論講到什麼都加「所謂的」。

台北市明湖國中老師施教麟說,學生常用「出乎意料之外」,但並沒有「出乎意料之內」,所以只要說「出乎意料」或「意料之外」就可以了。常見的誤用及贅詞還有「必須一定」、「給他忘記」、「身心都俱疲」等;學生寫文章也常誤用「其實」,但「其實」後面接的應是相反的意思;還有學生用「三重否定」,如「不要去的不要不舉手」,把大家都攪暈了。

進行XX的動作 考生不知是贅詞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去年十一月,一家電視台新聞字幕將成語「風中殘燭」寫成「風中蟾蜍」,成為網路轉載率最高的趣聞。 照片/取材自網路
電視媒體常出現冗字贅詞,動不動就來句「進行一個某某的動作」。今年全國基測國文科就要考生挑錯,請學生勿習用「實施救援的動作」等錯誤語法;雖有考生提出質疑,但全國試委會開會決定,加「的動作」並不恰當。

國立陽明高中國文老師洪美雀說,許多學生受到電子媒體的影響,不僅口語表達的冗字贅詞變多了,甚至寫作時也經常錯用,例如「進行一個休息的動作」,但既是休息,還有動作嗎?常見的贅詞還有「做到了一個合作的部分」、「把我們所謂的筆,放在所謂的桌子上」等。

台北市明湖國中國文老師施教麟說,四、五年前「的動作」大量出現在電視上,學生紛紛仿效時,他還曾經試圖糾正,但是後來連校長、主任都跟著用,學校廣播也出現「請被記過的學生來做一個銷過的動作」,「大家都用習慣了,根本糾正不了。」

今年全國基測國文試題第三十二題,題目是某記者寫了篇新聞稿,要在電視晚間新聞播報,但因文句不通順,主編要求記者修正,請考生挑出改過後仍不恰當的文句。答案選項中,記者把「陸續展開一個救援的動作」改為「實施救援的動作」,但「的動作」為贅詞,仍不恰當。

有考生向試委會提出疑義,認為「實施救援的動作」句中,「實施」是動詞,「救援的」是形容詞,「動作」是名詞,並無不妥。負責出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國文老師開會決定,此處應改為「進行救援」或「展開救援」,不須贅加「的動作」,維持原答案不變。

曾芬蘭說,電視記者在連線時,常因時間緊迫,無法先把稿子寫好,出現許多似是而非、不太恰當的用法,但學生應該了解加「的動作」並不恰當。曾芬蘭說,與其他題目相較,這題因具誘答性,學生答錯率較高。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中時這篇評論在寫什麼鬼啊? 台灣的大學需要讓專業研究與認真教學提攜發展的空間, 而不是花大錢買大師好嗎? 所有的媒體完全誤引彭教授的部落格大作低能文章

我覺得中時這種評論真的很可笑, 拿著彭老師對學術環境的感歎支撐這篇不知所云搞不清楚的謬評. 這幾天的台灣媒體把焦點擺在什麼五年五百億只多生兩篇Nature or Science論文, 請問台灣的學術研究什麼時候可以使用Nature和Science篇數來衡量? 人文科學可以嗎? 所有的自然科學只有這兩個期刊是頂尖期刊其它都不是嗎? 中時的編輯部只要不想負責就打個"本報訊"來閃躲, 看似正氣凜然實則弄不清楚狀況. 如果一個學者為了錢去當寫論文的傭兵這樣就可以創造頂尖大學? 五年五百億最好都給台大? 這些自認為是主流媒體的記者可以不要不懂裝懂好嗎?

短 評-五年五百億 2011-05-03

中國時報【本報訊】

已申請退休的清大教授彭明輝在部落格說:「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因為學術風氣因此敗壞,研究炒短線,學者互相在論文掛名以衝數量。

先看看大陸加強高等教育的作法吧!

最近南京大學高層來台參訪,他說,對「重點大學」政府會特別重點支持,以南京大學為例,中央及省政府共補助一百卅億台幣左右,供校方重金網羅傑出人才。

也因此,大陸的重點大學可以用三倍,甚至十倍於台灣教授薪資的價碼,向外挖角。我們的工研院、台大,許多人才就是這樣被挖走的。

「五年五百億」,一年只不過一百億,用大陸的標準,也只重點支持一所大學而已。對岸的重點大學,政府說了算;我們則要考慮「學術政治」,有台大,怎可漏清、交?南北平衡也要顧,所以成大不能少…。這一搞,就是雨露均霑,而不是重點支持。

「五年五百億」補助沒有重點也就罷了。對岸的重點大學把錢花在爭取海外傑出人才,我們的大學則把錢用到哪去了呢?

台灣的大學校長大多校內競選產生,校園政治當然會使資源「雨露均霑」,獎勵研究的效果又豈能不七折八扣?

台灣,就是這樣,不管什麼都要扯上政治。「五年五百億」被政治運作後,立意良善的一筆錢也就掉進水溝了。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我實在搞不懂什麼"百萬種樹計畫"和生物多樣性有什麼關係? 忽然種一堆通通一樣的樹, 根本只會導致病蟲害大量發生, 要不就是成就一堆缺乏生態功能的都市林不是嗎?

2011百萬種樹計畫!讓夢想不再是夢(2010/10/02 18:05)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原本,號召一百萬人在一天內種一百萬棵樹,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如今,夢想已經化作實際的行動;今天(2日)當「百萬種樹計畫」宣布活動起跑時,在台灣有超過15個縣市包括台北、宜蘭、苗栗、台南等已經宣示參加,預估數量超過50萬棵,整個活動正在急速升溫。

100萬棵樹不只意味著每年可以減排碳至少30萬噸,對於碳排放高達三倍的台灣,是一種補償,也意味著一百萬人透過種樹,親近自然、回歸自然,體驗人與泥土的關係,而開始改變對大自然的態度,珍惜自己的家園。

這股力量對於地處颱風頻繁地帶的台灣,特別具有意義。苗栗縣長劉政鴻表示,八八水災中,苗栗縣的降雨量是全省最大的,但是卻完全沒有土石流,就是因為苗栗愛樹、護樹的結果,而種樹的重要性,從水土保持、水分涵養可見一斑,而在氣候混亂的環境下,是唯一的自保之道。

過去因過度都市化,以及過度的農耕,使得許多珍稀物種,都被消滅殆盡。例如,台北市許多原生植物,已經被埋在水泥牆、柏油路底下,因此,百萬森林所種植的各種原生植物,將為台灣創建一個「綠色基因庫」。由於地理位置獨特,台灣擁有世界最獨特的基因庫,也因此,百萬森林將成為世界的「綠色諾亞方舟」,而每一個城市,每一個人都將負責任的,為自己以及子子孫孫保護一個「綠色的諾亞方舟」,保護珍貴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在許多國際環保會議、或是對抗溫室效應的議題上一直都沒有發言權,長期帶領許多學子參加世界各項環保會議的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認為,在此刻由台灣發起的「百萬森林」計畫,特別具有意義。

這不只是一百萬人共同的宣示,而是一百萬人共同行動的開始。除了台灣之外,香港、澳門、新加坡、吉隆坡等亞洲主要城市,以及許多中國、美國的城市,甚至俄羅斯都紛紛加入,而澳洲、紐西蘭也都躍躍欲試,參與的城市超過五十個,目前估計,在世界的總種數量,已經超過一百萬棵,而邁向兩百萬棵前進,這就是台灣可以影響全世界的最好證明。

不僅如此,許多社會公益團體如國際扶輪青年服務團、香港綠色自然聯盟、澳門綠色生態聯盟、中國環保聯盟等也紛紛響應。我們深深的期許,將來會有企業的參與,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這會是史上最大的種樹愛地球運動的開始。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其實我並不在意學生成績不好, 但我在意的是中山大學的大學生不動腦, 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動腦

這是我常說的話: 我們為何經常覺得學生難教? 除了程度差, 沒禮貌, 什麼都不知道以外, 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文化造就了好幾個世代自我感覺良好卻無法察覺自己無知的學生. 我們的學生從小就不需要思考, 只要乖就好, 只要遵守遊戲規則吻合大人的規範就可以, 凡事只想要有公式套用, 凡事都要立竿見影, 凡事都要為了遠大的升學目標前進, 所以根本不需要思考. 所謂的思考其實都是假的. 弄了幾次高中資優班和奧林匹亞的選拔, 我覺得學生學到的不是思考, 而是為了解題與獲得(凹到)分數的心機與疑神疑鬼. 大多數的教材與教育方式都是配合家長的期待把學生塞進下一個求學階段, 因此所有的所謂的知識都要有漂亮的圖表, 生動的文字, 一堆三小秘訣, 口訣, 背完考完就忘的垃圾, 要3D, 要多媒體, 教材要e化, 考試也online, 很可笑啊. 明明就是教育風氣在討好學生(但實際上是把學生的腦從小弄殘), 但是最後又要怪學生不好? 所以啊, 弄了半天, 我們的學生根本不需要思考, 只要背, 裝, 喬, 凹就可以了. 從小就缺乏追求知識的過程, 從小對什麼都不疑有它, 請問學生歷經這樣的教育12年加上台灣的腦殘媒體造就的視聽環境後進入大學, 大學生就會自動成為有腦的成年人嗎?

很多老師抱怨台灣學生上課不問問題. 其實不是學生不問, 是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什麼叫作"問一個有意義的問題". 台灣學生遇到問問題, 第一個想到的是"怕自己的問題笨", 第二是想到"同學會覺得我討好老師", 第三是"怕被罵或有挫折". 索性不問了. 因為99%的人不問問題, 從來也過得很好, 也活到30歲(卻還在找人生方向)了, 所以幹嘛要問呢?

好不容易有學生願意問問題了(多數老師還要用加分來鼓勵問問題, 感覺好悲哀), 問的都是一些大哉問沒經過大腦的問題, 把老師當google或奇摩知識. 只會問what is it或where is it. 你只要回答This is A或It is there, 他們就會感到非常滿足, 而且誤以為真的得到答案了. 但如果我們的回應是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方向, 他們還覺得你很雞巴, 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他就好, 之後就在教學意見調查上把你評得很差. 一整個感覺就像卡到陰犯小鬼一樣. 為什麼學生從來不問how與why呢? 因為這兩件事情從來沒有出現在他們上大學之前的人生經驗裏. 父母師長什麼都準備得好好的, 還有什麼好問的?

什麼叫做"好好地問一個問題"似乎對不少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與困惑. 問問題之前不需要事先作功課嗎? 還是說連什麼叫"作功課"都不知道呢? 只想把一個問題輸入丟給老師, 然後得到老師的回應後只回一句"謝謝老師"就當作"已盡了問問題的義務". 我越來越不確定倒底是否應該要在大學教育中只對真的有天份, 努力與企圖的學生施與較多的關注, 對於沒天份不努力沒企圖的學生輔導轉系? 還是說我們真的還要抱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幻想呢?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那人腦要拿來做什麼用呢?

全球首創「生物感測平台」 告訴我穿什麼【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2009.10.23 02:43 am

想像一下這種生活:早上起床,房裡的「魔鏡」自動顯示戶外氣溫、紫外線指數,並提出衣著建議;刷完牙,就可以知道牙齒健康狀況;上完廁所,還能知道身體情形,這種便利的「智慧型居家」生活可能在不久的未來實現。

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首創全球首例「生物感測系統服務平台」,整合感測器和電路,設計出多種有趣的感測系統。目前已完成嬰兒呼吸、皮膚pH值等五種晶片驗證,晶片中心副主任邱進峯估計,每年可協助生產數十顆生醫感測晶片。

晶片中心主任魏慶隆表示,台灣具備很好的垂直整合分工,也有效率很高的組裝流程,接下來就要發展水平整合的營運模式。他說,這項研究是「把很多很貴的生醫技術,用便宜的半導體產出」。

【2009/10/23 聯合報】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不小心看到一篇文章, 我覺得應該要澄清一下

不小心在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看到這篇文章, 哇咧, 怎麼會拿我當主角呢? 我有被採訪嗎? 作者又是誰呢? 內容看起來多半是google結果拼湊起來的, 可是真實的情況真的不是如此, 以下是我對這篇善意的文章的回應(但我覺得好尷尬):
  • p.60 當時的回答顯示為年紀小不懂事, 我應該說台灣溼地通通拿來倒垃圾或填掉的
  • p.60: 我從未辦過昆蟲營, 應該是昆蟲展, 但我並不是當時中興大學昆蟲系系學會的幹部喔
  • p.60: 我沒有帶領兒童, 因為我覺得兒童都是白蟻
  • p.60: 我記得entomology不是我創立的bbs討論群? (有點忘了)
  • p.61: 我在塔山很少活動啊? 而且塔山討論的事情完全不是我的專業
  • p.61: 喂, 我回台灣教書只是因為找工作 + 我媽在浴室滑倒好嗎? 我從來沒有覺得教書是貢獻所學喔, 我沒有那麼三八
  • p.61: 最後一段是拼湊豬油時報駐歐的胡惠寧小姐的訪問稿, 我當時說那段話其實是在講台灣的觀光資源, 和我的研究啥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 p.61: 最後一句真的太誇張了, 沒有那麼誇張
  • p.62: 看到這樣會見賢思齊嗎? 應該會覺得這人腦袋有問題吧?
  • p.62: 我來回答這幾個問題: (三) 為何對水生植物產生興趣-->純粹是任性,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沒有特別的理由; (四) 我高中替雜誌寫專欄(不是國中!)純粹是缺錢賺稿費拿來買花買魚買寵物; (六) 好怪, 小朋友會知道我天天MSN和facebook嗎? (九) 我認為我最大的貢獻是--原來一直玩b可以玩到當教授啊; (十) 看完本文的想法: 這個人問題嗎?
  • p. 64: 這邊有一些我不太同意的地方: 首先是我並沒有很早就立志, 我只是東玩玩西玩玩, 而且不管玩什麼都有玩出名堂, 期間還是有很多掙扎和困惑的; 還有我並沒有增加外文能力啊, 我的英文口語能力完全是網愛電交時增強的(一整個變得很強啊); 還有, 我的人際關係很爛啊, 一向以難搞白目g-bye出名的啊~~~
  • p.65: 我覺得要學生訂定這些目標其實不是一種好事, 感覺太辛苦了, 沒有很推這一頁的東西,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中心思想是 -- 要喜歡自己, 給自己試鍊與成長, 讓自己得到開心與成就感, 然後才是回饋給眾人與社會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國立中山大學的E餐為什麼可以這麼難吃這麼糟糕?

因為88水災的關係, E餐的改建工程到現在才弄好, 然後這個新的經營者為了要招攬顧客, 推出9折優惠. 今天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去吃看看, 結論是, 糟糕透頂, 而且我想追究整個招標決策過程.
  • 整個工程把附近的花木破壞掉了, 一大叢的金露花, 還有一顆很大的圓葉血桐被砍掉, 那些樹並沒有防礙到工程, 而學校也沒有人出面制止, 兩棵大樹就這樣被砍掉.
  • 動線規劃糟糕, 下樓馬上就會遇到等飲料的人, 來回拿湯的人, 排隊等餐的人, 找位子的人, 整個就擠在那邊, 這是什麼狀況?
  • 做那個隔間的目的是要讓通風再差一點嗎?
  • 自助餐糟糕透頂, 所謂的主食看起來都是顏色黯淡已經軟掉的炸物, 雞肉吃起來並不新鮮
  • 蔬菜極少, 都是一些玉米或是鹹菜之類的東西, 而且比先前的E餐自助餐區少了一半的菜色
  • 桌椅排放混亂, 完全不知道怎麼走路
  • 餐盤回收區就擺在用餐區的入口, 怎麼會有人願意在回收區那邊走進走出用餐呢?
  • 那個壽司十分糟糕, 連米都是錯的, 連包都不會包, 居然還要花五個人站在那邊包壽司搞到海苔都軟掉, 是以為自己是subway嗎?
這個招標作業倒底是怎麼進行的? 除了飲食衛生以外, 中山大學難道沒有一個像樣的用餐場所嗎?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登山鞋與實驗衣的對話──生命科學系學生們的價值觀?

[轉載師大生科系林思民老師的感慨]
林思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翠綠的箭竹草原在稜線上開展,這裡是八通關古道。春寒料峭的三月天,師大生科系的呂光洋老師率隊親征,再度對台灣高山地區的山椒魚展開調查。跟在老師身後的是賴俊祥博士,以及即將邁入研究所生涯的阿傑和崇瑋。「呂老師的體力真的是太好了!」阿傑與崇瑋事後跟我說,「在山上那幾天,連我們都跟不上。」.......(詳全文)
我對這篇文章的回應是這樣的: 我們這些年在台灣看到的一些令人憂慮的狀況事實上不只發生在學生身上, 也在資深學生(也就是唸很久的PhD, 做很久的postdoc), 甚至是年輕的助理教授身上, 還有整個教育的氛圍
  • 為什麼學生對個體生物如此陌生? 其實台灣的升學壓力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少過, 所有的教育改革一直都只是在社經地位不同的家長團體, 各有信仰的教改團體, 各級教育當局, 教育單位以及一個說不出來的社會期待中大玩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遊戲. 但我自己有一種不科學的感覺, 某一個年代開始的父母開是過度地保護孩子, 這個不能摸那個不能碰, 這個會髒那個有細菌, 沒事幹嘛不回家, 外面都很危險, 不可搭船不可搭飛機, 每天要打電話回家, 幾點以後不可出門, 只要用功唸書就好其它都不重要(在父母安排下的都重要), 學校裏多數實驗課都是紙上談兵, 連老師自己都不會. 所以我們怎麼能期待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的學生會對台灣的自然環境有什麼好奇, 會有什麼經歷呢? 還有還有. 這是我的偏見, 我一直覺得台灣學生(甚至是40歲以下的世代)受到日式漫畫的思維影響頗大. 我所謂的那種思維是, 對凡事先賦予一種不切實際的"執念"與夢幻, 然後只要不如自己的預期可以操控事情的結果就會覺得"好奇怪喔"或"殘念". 也難怪學生會說出什麼"我叫烏龜吃飯牠為什麼不理我"或是"我只是想要讓守宮喝水但是牠一直躲我"這種莫明其妙的話了.
  • 對台灣的地理與環境, 對野外如此地陌生? 另外提一點, 為什麼台灣學生對於台灣地理這麼陌生? 因為我們有許多的家長師長社會的思維基本上還是以"台北看天下", "以台北為宗", 就算不是台北人也會"自認為邊陲", "自稱為鄉下人", "總有一天要上台北", 或者擔心那一天"離開台北該怎麼辦". 所以啦, 我們教育出一堆摒棄自己的特色, 事事想要"和台北一樣"的腦袋, 而"原本就在台北"的學生, 則深怕離開台北就進入蠻荒之地. 捷運沒到就是鄉下, 高鐵雪隧傾斜式列車都是為台北人或其它都會人設計的配備. 有了這樣的心態, 我們就不難瞭解為什麼現在的學生根本不會出野外. 沒車載? 不去. 沒車坐? 不去. 海拔太高? 不去. 超過三天兩夜? 不去(因為這樣無法回無名上面的悄悄話) 下雨? 不去. 要背重裝備? 不去(有些家長還會說, 這麼粗重的事要請教授雇"山青"幫忙就好, 這是怎樣, 以為自己是殖民時期的白人統治者嗎?) 會摸到泥巴髒髒? 不去. 會被晒到太陽? 不去. 沒有7-ELEVEN? 不去. 會冷? 不去. 如果是這樣就乾脆什麼都不要做就好了.
  • 父母的社經地位影響這類學生(or潛在性大大)的形成嗎? 我覺得這是很有可能的. 我認為我的同輩(如林思民老師)這些大大們從小並不是特別生活在社經地位很高的家庭中, 對於這些事物的喜愛與追尋是自發性的, 與什麼推甄科展都沒有關係. 我們對這些事務的喜愛是一種任性的執著, 因此只要我們想去那, 想做什麼, 就會自發性地想辦法達成. 但是1990年代以後出生的小孩想要變成大大就沒這麼容易了. 因為凡事電子化, 做什麼都要有電腦有網路, 台灣環境劣化, 想觀察生物就要出一趟遠門, 想要獲得知識就要買圖鑑, 隨便一本就是350-500, 更不要說那些大部頭的很難獲得的書, 一套下來也是一筆錢, 偏偏台灣人又最不讀書不買書. 台灣的生態保育團體在90年代後多如牛毛, 想參加假日親子活動, 要去什麼山什麼濕地看鳥看蝴蝶, 挨亞, 那表示家長不用打工沒有累得只想睡覺, 還有閒情帶著一堆圖鑑Leica望遠鏡和全套迷彩裝帶孩子出來啊. 所以囉, 請問這些90後的大大是否只能出生在社經地位高的家庭? 或是社經地位普通住在郊區然後家裏完全放小孩子自由的家庭呢?
  • 所有的教育都是速食或微波食品, 所以腦部只有短期記憶區被使用啊: 這也就是說, 從小學到大學, 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考試, 升學與就業(就那種別人準備給你不必用腦的職業)而服務的, 所以從小到大的學習都只要筆記, 要講義, 要背誦, 要精美投影片, 要博學強記, 然後我們就造就出一堆只出一張嘴的學生, 坐在電腦前面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但是大多數的學生根本缺乏觀察, 發現問題, 提出假設, 尋求答案的能力. 只要沒電, 整個世界就結束了, 除了睡覺什麼也不能做. 如果這些學生都一直是撿別人的現成, 誤以為看過就是自己的知識, 那怎麼還會有敏銳的觀察力? 更別說是創造力與執行力了.
  • 有草莓學生, 難道沒有草莓教授? 有的, 其實我們在這幾年也已經看到了. 尤其在大學裏. 大學教授說穿了其實就是唸到PhD, 做了一點PostDoc, 然後因為有幾篇OK的論文所以就有機會進入大學教書, 然而大學教授大多數並沒有受過教學訓練, 能做的事情通常也只有自己在PhD時所擅長的工作. 如果這位大學教授在過去的研究, 就是一個只坐在研究室裏穿實驗衣等著別人給他材料生data寫paper, 然後因為跟了大老闆就畢業的年輕博士, 那麼我就會非常懷疑他對年輕大學生, 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帶領與啟迪能力. 因為他自己到野外去可能什麼也不認得, 說不定連服裝鞋子都錯了. 如果教授自己本身都已經缺乏探索這個世界的興趣與能力, 告訴學生的都是一些什麼"做這個沒前途"之類令人喪氣的話, 或是"做這個才有前途"之類騙人的話, 那麼我們這些教授又有什麼資格來嫌棄學生沒有理想缺乏好奇心只出一張嘴不動手身體力行呢?
  • 愛好大自然, 埋首個人興趣, 研究和教學是不一樣的: 林老師的文章指出一點, 這些年台灣的幾個大學都開出好幾個生態演化的缺, 所以工作明明就很多啊, 但是為什麼我們找不到甚至在腦袋裏想不到[很合適的]人呢? 當然, 第一個原因是就是人才斷層, 大大不是每年都有, 大大的產生是一種非週期性的不明現象, 有一段時間, 就會有一批大大, 但是有時候就會消失很多年, 中間只有雜魚. 第二個原因是有不少有名的大大花了太多時間累積自己的公眾聲望 (為了錢去弄一些環評計畫, 上電視, 在論壇上當大大....), 我沒說這些公眾服務或聲望是不必要的, 只是一旦時光過去以後就與科學脫節了, 就再也無法成為"研究者", 只能成為"旁觀者", 或"轉述者". 最後就只能再度變回台灣媒體上的"保育人士"或"生態專家"了. 第三個原因是有不少的年輕研究者或老師天真地認為"我只想單純地做研究", "我不想與任何的politics有關", "我並不想思考與學生的互動或發展教學技巧". 所以我們在這些應徵者的履歷中都只能看到一些不太有創意勉強寫出來的"可開授課程". 如果一個大學老師不能開授大學課程, 只能開一些自認為很高級的高年級課程, 那麼對大學生程度的提升的幫助真的是不太大. 還有, 我實在想說的是, 大學不是一個碰運氣求職的地方, 如果對教學沒興趣, 就真的應該想辦法去中研院科博館或其它農委會所屬單位.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七年級生-學歷最高,生存壓力最大的世代(下) (轉)

...台灣的學生具備這些全方位的均衡能力嗎?

上任半年的教育部長鄭瑞城就感嘆,台灣教育好像讓學生攀在浮木上,在洪流裡隨波逐流,為了考試與分數,你死我活,還在爭議學測要考幾次、量尺如何安排才公平,「對知識不是真的產生尊敬與興趣。」

這一代學生的學歷提高,但對學習仍缺乏動機,使他們對生命迷惘。...[全文]

七年級生-學歷最高,生存壓力最大的世代(上) (轉)

渴望出人頭地,卻稚拙而懷疑;有莫名的自信,卻也滿腦子恐懼;他們是學歷最高,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一代,這幾乎是二十一世紀全球年輕人的共同寫照。 年輕的一代該如何「自力救濟」? 學校、老師與父母該如何協助他們,成為「有準備的人才」?

【文/李雪莉;攝影/黃明堂】


書教了二十多年,髮絲由黑轉白,坐在台大副校長室裡的湯明哲,近來愈來愈煩惱學生的未來。他不是擔心學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怎麼學生對生命都沒有熱情?」他感嘆,好久沒聽到學生說要把人類送到火星、要改變世界的氣候、要當好醫生或是偉大的動物學家;多數學生只在乎考試、成績、考公務員、上研究所。[原文]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我嚴重懷疑"感恩"和"同理心"是教得出來的

[轉載自聯合報2008年8月的專文]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給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會了看不起人」。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 「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腳底泛著血。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當下老師看著說這句話的學生穿著,「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只能怪父母沒有教育好小孩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卻沒有自覺會直接影響小孩的判斷能力。

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資優生「祖辰」在週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老師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資優生「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老師思考:這個學生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祖辰並不是個案,而是在名校中的大部份學生之想法。游森棚老師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的人。

未來的菁英 瞭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瞭解的真實世界。「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游森棚老師說「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學生萬一變這樣該如何是好

日本「毛蟲怪男」愛在電車內灑蟲遭逮
中廣新聞網╱葉柏毅 2008-11-25 12:00

日本大阪府警署和鐵路警察,昨天逮捕了一名在電車內撒毛毛蟲的「毛蟲怪男」,這名男子是現年35歲的公司職員「水田學」,水田學喜歡在電車裡撒毛毛蟲的理由 十分怪異,他說,毛毛蟲蠕動起來的樣子軟綿綿的,看上去很噁心,但他很愛看,而且他也喜歡看到其他乘客被毛毛蟲嚇到的驚慌模樣。據調查,水田學曾經在京阪線上的一輛特快電車內,撒了兩百多隻毛毛蟲,使得電車為了清掃車廂,電車被迫晚點三分鐘。警方表示,最近一段時間,許多乘客反映,京阪線電車內多次發現毛毛蟲,鐵路警察加強了戒備,終於逮捕了這名毛蟲怪男。據瞭解,水田學被捕時,他的包包裡還藏著3600多隻毛毛蟲。


日本產經新聞原文

「驚く女性客見たくて」電車内に幼虫200匹バラまいた男逮捕

11月24日20時28分配信 産経新聞


走行中の京阪電鉄の特急電車内にミールワームと呼ばれる昆虫の幼虫約200匹をばらまいたとして、大阪府警枚方署と鉄道警察隊は24日、威力業務妨害の 現行犯で兵庫県西宮市の会社員、水田学容疑者(35)を逮捕した。水田容疑者は「驚いた乗客の女性が足をばたつかせる姿を見たかった」と供述しているとい う。同電鉄では今月だけで同様の被害が他に18件あり、府警で余罪を追及する。
調べでは、水田容疑者は同日午前10時ごろ、大阪府寝屋川市内を走行中の中之島発出町柳行き臨時特急電車の2階席で、座席の下にミールワームをばらまいたところ、警戒中の鉄警隊員らが確認、逮捕された。 ミールワームは全長約2センチ。水田容疑者がもっていたリュックサックからは他にミールワーム約3600匹が入ったケース約10個が見つかっており、府警はこれらもばらまくつもりだったとみて調べている。ミールワームはゴミムシダマシ科の昆虫の幼虫の総称。小鳥など小動物のエサとしてペットショップなどで市販されてい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