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看到年輕後輩超厲害就表示自己應該洗洗睡不必再撐下去了嗎?


我們總是會看到一些相當有天份也相當努力的學生,在別人還在為自己能不能畢業傷腦筋時,他已經跨越多數人的門檻得到一些學術成就的光環。有時候那個年紀的差距和成就的差距相當之大,就好比小你10歲的大學生在你還在為論文難產傷腦筋,想要退而求其次投一個排名前20%就好的期刊時,他已經有一篇PNAS或Nature。

這時候不免令人懷疑,如果學界普遍需要年輕的新血,那麼你努力了好幾年才累積了篇排名前20-50%期刊的論文,人家一篇Nature或PNAS就打得你倒地不起時,你還要不要努力?還是趁早轉行去開計程車?

根據這五年來我們新聘老師的觀察,能夠進到第一輪討論的申請者都要在近五年內累積5-8篇第一或重要作者的論文,而期刊的排名至少都要在前20%左右。如果要能進入第二輪討論,也就是邀請演講的地步,那麼在近五年內,尤其是近兩年內也應該有相當重量級的論文發表,足證其學術潛力與實力。

所以如果在學術生涯早期就有重量級論文發表,就表示高枕無憂了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 一般來說,求職的時候幾乎只看近五年發表,但是除非你在大學時發表PNAS以後在五年後就有資格應徵大學教職,要不然這個早期的光環其實在求職的時候是派不上用場的;
  • 我們看發表記錄其實看的是水平的維持或提升。如果一開始就有一篇PNAS,但從此就沒有,而且節節敗退,那麼就算一開始有一篇PNAS也沒什麼用處;
  • 我們在聘人的時候也會觀察,這個人在脫離原來的研究室與老闆支持以後,自己還有新創與穩定發表科學論述的能力嗎?如果看起來沒有那個可能,那麼初試啼聲就有PNAS就可能是一個幸運;

我仍然認為在初入學術圈就有很好的成績是一種值得被恭喜與珍惜的人生體驗,但是我認為如果你本身沒有這樣的幸運與資質,但仍然想要努力在學術圈這條航道上穩健前進的話,請不要被別人的光環與幸運嚇到縮手。如果你認為你還行,還有學術生產能力,就走下去吧。

只有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應該馬上停止,並且轉行呢?(1) 你認為你真的沒有學術創新與實踐能力了;(2) 你太容易被後輩成就嚇到;(3) 你的學習能力無法超前或與後輩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