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第七傳人阿就根本是一堆特效電影的驚聲尖笑版啊~

誰叫寄生獸一直都爆滿啊~ 為了要假裝自己在12/31有人約跨年,只好去華納威秀看電影。走出埃及我實在是不愛(我比較喜歡看金凱瑞分開碗裏的蕃茄湯),其它不是看過就是沒感覺,看來就只好看第七傳人了。說真的看預告片時就知道這一定是部只有特效沒有劇情的片子,結果,還真的是只有特效沒有劇情,而且看得我一直呵呵笑。挨有我就來說說這部片為什麼不會讓我看第二次:
  • 演員組合其實是老梗:傑夫布里吉最近的戲路太像了,不管是降魔戰警或是記憶傳承者中的角色都是特效片中口齒不清的大老粗(我知道有人愛這味),所以就算他批上中世紀的衣著也很難讓我覺得他在演什麼新角色。然後班巴恩斯就適合演那種弱弱的小白臉王子角色啊,看到他就想到納尼亞傳奇裏面的賈斯潘王子(也就是莫名出現的王子,然後好像也沒什麼才華就只是帥這樣)。然後我相信茱莉安摩爾演這部片真的就只是娛樂,就好像張曼玉也會演一些爛片是一樣的道理。
  • 片中處處是老梗:我覺得這部小說本身就是部老梗小說,大概就只是特效好用所以就通通拿出來改編拍成電影。一個獵魔師(這真是美國和日本的最愛梗)曾愛上一個女巫,多年前親自把由愛生恨的她封印了,然後多年以後壞女巫被喚醒誓言復仇。獵魔師就去找新徒弟,然後時間緊迫所以就要幾天內給他特訓(幾天內特訓這招美國電影真的是超愛的),中間一定要有一個正妹女巫跑出來說"人家其實是好人"外加一見鍾情,之後就會開始前往壞女巫的巢穴殺個片甲不留,中間一定要再穿插一段意外的身世之謎,最後壞女巫掛了後就被放一把火燒掉,然後家人全死光的正妹女巫就要留在望夫崖等待帥哥這樣。老不老套?老套。
  • 其它電影的影子在那裏? 我認為啦~
    1. 傑夫布里吉本身就背負了他近年演過的特效片的身影,從"創"開始就這樣;
    2. 茱莉安摩爾的黑色羽毛領大衣和白雪公主與獵人中莎莉賽隆那款撞衫;
    3. 壞女巫回到巢穴以後把大廳順手弄得美侖美渙金壁輝煌,真的可以比美鄧不利多去找史拉轟教授的橋段呢~ 我瞬間覺得這個女巫還不錯啊,這麼會打掃房間;
    4. 那個忽大忽小的熊形人讓我想到凡赫辛裏面的變身博士;
    5. 壞女巫召喚來的各路幫手在使用類似一鍋燒仙草的法術(?)之後集體出發的樣子根本就是哈利波特的食死人攻擊啊~
    6. 傑夫布里吉打不過的什麼幻形獸根本就是隨便從哈比人裏面的半獸人大軍或是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中的山怪找一隻過來支援的,而且根本就很弱啊,戳一下就死了;
    7. 壞女巫的姐妹關係和造型和所有的吸血鬼電影沒有不一樣呢~
    8. 是說自從阿凡達以後,所有的好萊塢怪物都要有六條腿是嗎?就像卡車從四輪變十輪那樣?
    9. 結尾就是凡赫辛啊~整裝待發繼續去獵魔
片中還有很多看了會發笑的點。例如壞女巫召喚來的什麼了不起的軍團根本都是草包,被隨便一推就死了,然後獵魔師好不容易找到她的巢穴,最後壞女巫卻不是因為獵魔師而死,而是被自己的妹妹插死(姐妹鬩牆好久喔,都不管別人在幹嘛),打完以後掉到地上就說我累惹想進房休息,最後被火燒掉。好鳥好鳥的劇情啊~ 另外這部電影應該也可以拿來作為熟女逆齡換膚的廣告,當壞女巫的妹妹哭訴說"獵魔師好殘忍把我們燒燙傷成這樣嗚嗚",壞女巫用手輕輕揮一下馬上就恢復粉嫩的美肌,這不是超讚的嗎?

總之這是一部不需要大腦就可以看的片喔~ 我聽到雄中學生看完在廁所裏邊尿尿邊取笑這部片呢~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大學生應如何逃離父母的魔掌?

其實,從我開始教書以後,每一屆都會遇到一些深受父母困擾的學生。這些父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控制慾超強、學歷與社經地位不差、對小孩有非常高的期待、對小孩採取滴水不漏的嚴密監控與保護,凡事都要代小孩做決定。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這些父母會認為自己非常自由民主、對小孩其實沒有什麼期待(假仙地說我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凡事都說"我是為你好"。最後一定要來句"你怎麼可以如此不知好歹",最可怕的還會哭鬧威脅加勒索,甚至還把和孩子的往來通訊公布給大家看討拍拍。

所以說真的,有些學生從小就養成陽奉陰違的技倆,而且身心都感到十分痛苦,雖然是尊敬著父母,但又不願意忤逆父母,久而久之再怎麼聰明的小孩也會變成庸碌的笨蛋,怎麼可愛的小孩的眼神也會失去光彩。所以啊,我認為學生應該要想辦法掙脫這種枷鎖,我的建議如下:
  • 不要怕忤逆父母,有話就要說出來,有想法就要溝通。順從久了,表演久了別人就會覺得是你自找的,以前不講怎麼現在才講?
  • 不要停止溝通的努力,就算父母非常愛碎唸與碎嘴也不要因此失去信心;
  • 有時候距離和時間可以解決一點事情,所以請你要培養獨立生活的習慣(不表示對父母不聞不問);
  • 要有一技之長,讓自己能有經濟實力,以免被父母斷了經援;
  • 若要徒個清靜,記得沒事不要加父母的fb,有必要時手機、e-mail或帳號多開幾個讓自己遠離那些不必要的親情枷鎖;
  • 你需要父母的放手與祝福,而不是凡事都要父母的認可,就算你想拼出點什麼成績來,請你記得那應該是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只是為了向父母證明點什麼,因為有些父母不管你做什麼,只要不合他的意就都是不孝與零分;
  • 要想想自己能承受多壞的狀況?不要隨便放棄溝通的可能性,但也要思考完全無法溝通後的方案是什麼?
  • 想要自由,就要自己爭取。如果自己什麼都不做,卻愛抱怨父母管得多,那就真的是你自找的。
我從來就不認為順從與乖巧是什麼樣的美德,因為那很可能只是一種不假思索的服從與虛應故事。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教出有創造力、獨立思考、能自我判斷與負責的學生,而不是瞻前顧後,什麼都要顧慮然後不具開創性的媽寶呢~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如何阻止你的孩子實現夢想這樣做就對了~

受到竹東高中韓阿梅老師那篇"如何讓孩子壞在起跑點的十種方法"的啟發,我決定根據這幾年帶大學部和研究所課程的心得來寫一篇"如何阻止孩子實現夢想"。

我認為父母甚至是師長希望孩子/學生過得平順,衣食無虞感情順遂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認為身為父母與師長一定要有一個警覺:我們是否因為汲汲營營於上班下班與日常任務,失去對社會現況的瞭解?對未來的想像?而且失去作夢圓夢的動力?所以才會把一切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不熟悉的、沒聽過的、有偏見(而自己並不自知)的,通通屈打成"不切實際"?因為"不切實際"所以"無法馬上變成現金",當孩子/學生真心誠意地訴說自己的愛好與熱情時,就會馬上被打斷、否決,甚至把這樣的打斷當成是自己的善意提醒?


我認為有很多的父母是誕生在"努力唸書拼過聯考要不然就去工作"、"有努力一定有所得"、"要服從老闆師長命令"、"人生只要完成幾個任務"、"一切服膺國家領導"、"凡事不需要想太多"、"許多價值不需要討論也不必懷疑"的年代。許多父母對人生的可能性、財產的累積與生涯的想像也停留在那個一切服從政府指揮的年代。

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和世界早就變了,過去我們相信的很多價值被摧毀了,需要被重建了。而重建的手段不再像過去一樣是威權是服從,年輕人會要求經過辨證才能接受。許多過去以為理所當然的永恆也不復存。身為一個人,沒有"年到幾歲必然要做什麼事"的壓力,幾乎沒有一個工作做到老這種事、就連國營企業都會裁員都會民營化,就算是公職人員也會預缺不補,連退休金都不若以往優惠。這個社會在變、職場在變、氣氛在變、未來變得更不可預測,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能夠接受與面對不可預測性,而不是緊抓住過去的價值,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應該做。因位這個世代的孩子不會遇到家長們過去的時勢。

有些爸媽總愛聯合一些討人厭的親戚對孩子說:你不要唸這個或那個,因為沒有前途。我從來不這樣認為。首先什麼叫職場?只要做事能領錢的都是職場,而不是白領的才是,藍領的不是,長期飯票才是,短期的都不是。有些爸媽早就忘掉自己有沒有夢想,有沒有那個膽量追求夢想,他們經歷過的只是去執行別人替他們設定好的任務。也就是"唸一個學位、去找一個工作、去結婚、去生小孩、把小孩養大,其它都不要多想"。但是在這種年代之下,如果我們還繼續抱著跟著媒體業配文去走,而不問問自己心裏真正想要的,跟著自己的熱情去做到專業與最好,那新的職場與職位是不會出現的,因為機會只會出現在有開拓性的人面前啊。

如果只是想要找一個班來上,何必那麼辛苦?從小要上那麼多課,還要上有的沒的才藝班?寫那麼多的考卷,生那麼多的氣,還要壓抑自己的期待,何必那麼辛苦?

有些爸媽總愛對孩子說"你做這個不實際","以後怎麼賺錢"? 我覺得這樣的爸媽又忘了一件事,當你要孩子去投入別人已經搭好的產業舞台時,他可能早就晚了,不見得可以拔得頭籌,反而只會進去當耗材或可取代性高的人力。何不讓他試試自己最想做,最拿手的事呢?

我認為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變成沒有路用的媽寶,千萬不要忘了要一天到晚限制他的行動,記得要沒事三餐打電話監控,要孩子報備,用經濟援助來勒鎖他,然後不斷地碎唸他考上這個大學不夠好,快點去重考,不忘補幾句誰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來打擊孩子的信心。最後再補上幾句"我都是為你好你不要不知好歹"。

以愛為名的勒索、恐赫與抱怨是最簡單的教養方式,而且相當普遍,但這是我們的社會最不需要的,因為這樣的教養方式只會讓孩子早早就放棄自己,從眼神閃亮充滿好奇的小朋友,變成一個把自己塞進別人期待與公式的庸碌之人。

人可以不傑出,但真的不要不快樂。請停止對孩子處處不滿意的碎念與干涉,讓他自行決定與負責吧。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為何推甄的學生表現會不盡理想? 因為以為自己達到人生目標了

我不是第一次聽到有老師抱怨:「推甄的學生好像也沒有比較好」,「聰明是很聰明,但是一兩年過去了根本就沒進步」。我原本以為這只是大學部升研究所才會產生的狀況,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碩士直升博士、高中升大學都一樣,推甄直升過了以後就散了,以為自己好棒棒了,然後晃眼一過早就被其它同學追趕過去。

推甄的本意是讓學習成效與成就比較好的,有學術傾向與潛力的同學,能夠比較快地進入到下一個學習階段。所以呢,早年的推甄門檻極為嚴格,又要是全班成績的前5%-10%,而且只能報名一校一系,不可反悔。成績公布以後一定得去報到才能唸,如果反悔就要簽個聲明書,自己再另謀出路。

但是現在的推甄在經過多年各校討好學生的努力下已經變成只要在全班成績排名前50%就有可能達到推甄門檻。然後呢,只要資料做得夠多,就能夠通過書面審查得到口試的機會。有些學校為了怕麻煩或省經費,把筆試也廢掉了。我們的教育根本不鼓勵學生仔細思考儘慎選擇,而是希望他們最好可以以最少的代價吃到飽,而且還能一再反悔。所以呢,推甄上了好幾校就可以說嘴,被某些教育或地方版面記者拿來當素材。上了以後就算報到了,也還能不去唸,造成試務與系務人員的負擔,好像你欠他一樣。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教育改革所培養出來的情操。

那推甄的學生不是聰明絕頂嗎?為什麼最後表現可能不好或平平?他們大多在11月左右就知道明年9月要上那間大學或研究所,不是多出一段時間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嗎?重點來了。不少高中的教學仍然「送學生進下一個學校」當成目標,而這樣的目標也變成學生的人生目標。當人生目標就只是這樣子,好像參觀景點買票進門,那跨過最後一道門以後,當然不知道要做什麼。有些學生知道自己推甄過了以後就不上課了,也不唸書了。我覺得玩樂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誰不想玩呢?不過推甄的目的就只是擠進一間著名大學系所或是研究室嗎?以為自己擠進去以後就會變成香噴噴的麵包出爐嗎?好像不是這樣耶~

如果自認為推甄上了就是比人強,把
「進研究室」當成「走進」(walk in)一個房間,而不是「加入」(join)一個研究群,以為老師的光環能夠把你烤到熟成,那實在是太天真了。我們見過好多聰明有餘半路壞掉的學生啊~ 倒是有不少無法推甄,最後努力循一般管道考進來的學生,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反而願意誠懇地學習。

推甄這種管道究竟有沒有失去它原有的價值我認為依每一位老師的教育理念而定,但是我認為無論採用什麼樣的入學管道,都得問問自己究竟是真的熱愛?或只是想玩票過個水,變成一個別人眼中機伶但問題重重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