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什麼系所評鑑, 最近大家都在作文, 寫寫什麼自評需要的文件, 每一個系所的辦學目標都是要教育出一流尖端科技人才, 要和國際接鬼, 要變成社會的中流砥柱, 然後優勢一大堆, 不缺錢不缺這個不缺那個. 但問題是, 每一個系平均每前畢業45人, 10年下來含碩博士班應該有500人吧? 那請問我們的社會上怎麼不覺得多出現了500個科學家呢? 記得以前有一段時間, 大學教育和技職教育是平行的, 分開的. 大學教育擺明著要教育可以玩理論的, 可以發展理論的, 可以做純科學的人才. 而技職教育則是為市場服務的, 要找出應用價值並進入市場機制的. 然後技職教育被家長, 社會, 教育當局聯手以岐視排擠的方式消滅後, 大學就變得什麼都不是只向錢看了. 如果一個大學開始談的是學生的就業率, 有多少的專利, 有多少的技術學程, 有多少的建教合作, 那麼我們怎麼還能要求台灣的大學老師發表文章的引用率有多高呢? 問題就在台灣的教育從來不肯認清術業有專攻的事實, 什麼都想要, 因此就什麼都不好什麼都不像了.
所以, 我們倒底要教育出什麼樣的學生呢? 其實我這兩天想通了, 根本不需要花時間去想這個問題. 一切讓學生自己決定. 等學生自己提出需求, 我們再想想是不是要提供資源來幫助他. 而不需要搞什麼”愛他就給他最好的”, 又不是餵他們吃寶路還是西莎. 至於”愛他是否就要給他最好的?” 我有嚴重的懷疑. 這個有時間再談.
所以, 我們倒底要教育出什麼樣的學生呢? 其實我這兩天想通了, 根本不需要花時間去想這個問題. 一切讓學生自己決定. 等學生自己提出需求, 我們再想想是不是要提供資源來幫助他. 而不需要搞什麼”愛他就給他最好的”, 又不是餵他們吃寶路還是西莎. 至於”愛他是否就要給他最好的?” 我有嚴重的懷疑. 這個有時間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