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播 29分鐘講了29次「部分」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蔡容喬、祁容玉、李青霖/連線報導】
不少網友批評電視主播、記者用語錯誤、贅詞過多,作家侯吉諒在個人部落格指出,常見的贅語「進行什麼動作」,他只能說,觀眾受不了,到最後會「進行關機動作。」
侯吉諒舉例他曾看過的新聞播報為例:現在「來到」內閣的人事「部分」,準閣揆正在做一個宣布的「動作」;接著主播表示,現在「來到」大陸富豪團的「部分」,進行精品旅館的考察「動作」。
侯吉諒還提到,股票行情、油價波動或美股開盤,不管回補、加碼、買進、上漲或下跌,都得做一個○○的「動作」。「這些贅語多到令人無法忍受」,他只能說:「『來到』電視的『部分』,也只能做一個關機的『動作』了!」
記者語言文字運用錯亂的現象,比比皆是,曾有記者敘述群毆打架事件,可能是為增加「現場感」,竟出現「一拳打在長在臉上的鼻子」,讓人不解,「鼻子不長在臉上,會長在什麼地方?」
擁有軟體工程師、大學講師、作家身分的蔡學鏞,也在「言程序」個人部落格吐露,有次在健身房運動,看到一名女記者誇張報導歹徒逃逸過程,「彷彿吸了K他命或搖頭丸」,他笑岔了氣,差點被手上的啞鈴掉下砸傷。
網友shoppingyang說,智障新聞會影響日常生活,有次公司開會同事做報告,「營收來到成長百分之四十這樣一個狀況」「要進行一個處理的動作」,彷彿聽到電視新聞。
有網友說,主播喜歡問「為什麼呢?」「怎麼會這樣子呢?」「真的如此嗎?」網友表示,就是不知道才要看新聞,主播卻一直問沒意義的問題,「你問我,我問誰啊?」
近來塑化劑新聞整天播送,電視新聞播報用語再度引發網友討論,有網友到新聞網站留言板抱怨,有主播在廿九分鐘內講了廿九次「部分」,令人厭煩。
一份由多所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中心合作撰寫的「提升技職校院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改善計畫」,蒐集文法錯誤、用詞失當的電視新聞播報用語當教材。教材指出,電視新聞全天候重複播送,同樣措詞句法不斷出現,聽久了,錯的也變成對的,閱聽人無法辨別,間接影響語文能力。
中語西化 名詞化、被動式亂用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主任周中天表示,很多人講話時贅加「的動作」,應該是受到英文語法「名詞化」的影響,而且不只是台灣,大陸人用得更多,例如「取得重大的成就」、「做出具體的貢獻」或「起到了一個巨大的作用」等。
周中天指出,傳統中式語法說「他貢獻很大」,但是按英文語法,則成了「他做出很大的貢獻」。中式語法說「他來台灣訪問三天」,但現在媒體也常常寫成「他來台灣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
周中文觀察,受到西方語法影響,不少青年學生也常錯用被動語態,如「我被他請客了」,就連大人也常說「我並沒有被告知」,但其實只要說「我沒聽說」就可以了。中文的被動語態用得比較少,且多為負面,如「被打」、「被偷」、「被陷害」等。
國立陽明高中老師洪美雀也說,現在學生常常錯用被動語態,如「我被告白了」或「我被挨罵了」。
在冗字贅詞部分,周中天表示,常見的有「基本上」、「所謂的」,如「基本上,台灣是個海島」,但不管基本不基本,台灣就是個海島;而「所謂的」則有質疑的意思,如「所謂的」專家,但也有人不論講到什麼都加「所謂的」。
台北市明湖國中老師施教麟說,學生常用「出乎意料之外」,但並沒有「出乎意料之內」,所以只要說「出乎意料」或「意料之外」就可以了。常見的誤用及贅詞還有「必須一定」、「給他忘記」、「身心都俱疲」等;學生寫文章也常誤用「其實」,但「其實」後面接的應是相反的意思;還有學生用「三重否定」,如「不要去的不要不舉手」,把大家都攪暈了。
進行XX的動作 考生不知是贅詞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去年十一月,一家電視台新聞字幕將成語「風中殘燭」寫成「風中蟾蜍」,成為網路轉載率最高的趣聞。 照片/取材自網路
電視媒體常出現冗字贅詞,動不動就來句「進行一個某某的動作」。今年全國基測國文科就要考生挑錯,請學生勿習用「實施救援的動作」等錯誤語法;雖有考生提出質疑,但全國試委會開會決定,加「的動作」並不恰當。
國立陽明高中國文老師洪美雀說,許多學生受到電子媒體的影響,不僅口語表達的冗字贅詞變多了,甚至寫作時也經常錯用,例如「進行一個休息的動作」,但既是休息,還有動作嗎?常見的贅詞還有「做到了一個合作的部分」、「把我們所謂的筆,放在所謂的桌子上」等。
台北市明湖國中國文老師施教麟說,四、五年前「的動作」大量出現在電視上,學生紛紛仿效時,他還曾經試圖糾正,但是後來連校長、主任都跟著用,學校廣播也出現「請被記過的學生來做一個銷過的動作」,「大家都用習慣了,根本糾正不了。」
今年全國基測國文試題第三十二題,題目是某記者寫了篇新聞稿,要在電視晚間新聞播報,但因文句不通順,主編要求記者修正,請考生挑出改過後仍不恰當的文句。答案選項中,記者把「陸續展開一個救援的動作」改為「實施救援的動作」,但「的動作」為贅詞,仍不恰當。
有考生向試委會提出疑義,認為「實施救援的動作」句中,「實施」是動詞,「救援的」是形容詞,「動作」是名詞,並無不妥。負責出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國文老師開會決定,此處應改為「進行救援」或「展開救援」,不須贅加「的動作」,維持原答案不變。
曾芬蘭說,電視記者在連線時,常因時間緊迫,無法先把稿子寫好,出現許多似是而非、不太恰當的用法,但學生應該了解加「的動作」並不恰當。曾芬蘭說,與其他題目相較,這題因具誘答性,學生答錯率較高。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蔡容喬、祁容玉、李青霖/連線報導】
不少網友批評電視主播、記者用語錯誤、贅詞過多,作家侯吉諒在個人部落格指出,常見的贅語「進行什麼動作」,他只能說,觀眾受不了,到最後會「進行關機動作。」
侯吉諒舉例他曾看過的新聞播報為例:現在「來到」內閣的人事「部分」,準閣揆正在做一個宣布的「動作」;接著主播表示,現在「來到」大陸富豪團的「部分」,進行精品旅館的考察「動作」。
侯吉諒還提到,股票行情、油價波動或美股開盤,不管回補、加碼、買進、上漲或下跌,都得做一個○○的「動作」。「這些贅語多到令人無法忍受」,他只能說:「『來到』電視的『部分』,也只能做一個關機的『動作』了!」
記者語言文字運用錯亂的現象,比比皆是,曾有記者敘述群毆打架事件,可能是為增加「現場感」,竟出現「一拳打在長在臉上的鼻子」,讓人不解,「鼻子不長在臉上,會長在什麼地方?」
擁有軟體工程師、大學講師、作家身分的蔡學鏞,也在「言程序」個人部落格吐露,有次在健身房運動,看到一名女記者誇張報導歹徒逃逸過程,「彷彿吸了K他命或搖頭丸」,他笑岔了氣,差點被手上的啞鈴掉下砸傷。
網友shoppingyang說,智障新聞會影響日常生活,有次公司開會同事做報告,「營收來到成長百分之四十這樣一個狀況」「要進行一個處理的動作」,彷彿聽到電視新聞。
有網友說,主播喜歡問「為什麼呢?」「怎麼會這樣子呢?」「真的如此嗎?」網友表示,就是不知道才要看新聞,主播卻一直問沒意義的問題,「你問我,我問誰啊?」
近來塑化劑新聞整天播送,電視新聞播報用語再度引發網友討論,有網友到新聞網站留言板抱怨,有主播在廿九分鐘內講了廿九次「部分」,令人厭煩。
一份由多所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中心合作撰寫的「提升技職校院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改善計畫」,蒐集文法錯誤、用詞失當的電視新聞播報用語當教材。教材指出,電視新聞全天候重複播送,同樣措詞句法不斷出現,聽久了,錯的也變成對的,閱聽人無法辨別,間接影響語文能力。
中語西化 名詞化、被動式亂用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主任周中天表示,很多人講話時贅加「的動作」,應該是受到英文語法「名詞化」的影響,而且不只是台灣,大陸人用得更多,例如「取得重大的成就」、「做出具體的貢獻」或「起到了一個巨大的作用」等。
周中天指出,傳統中式語法說「他貢獻很大」,但是按英文語法,則成了「他做出很大的貢獻」。中式語法說「他來台灣訪問三天」,但現在媒體也常常寫成「他來台灣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
周中文觀察,受到西方語法影響,不少青年學生也常錯用被動語態,如「我被他請客了」,就連大人也常說「我並沒有被告知」,但其實只要說「我沒聽說」就可以了。中文的被動語態用得比較少,且多為負面,如「被打」、「被偷」、「被陷害」等。
國立陽明高中老師洪美雀也說,現在學生常常錯用被動語態,如「我被告白了」或「我被挨罵了」。
在冗字贅詞部分,周中天表示,常見的有「基本上」、「所謂的」,如「基本上,台灣是個海島」,但不管基本不基本,台灣就是個海島;而「所謂的」則有質疑的意思,如「所謂的」專家,但也有人不論講到什麼都加「所謂的」。
台北市明湖國中老師施教麟說,學生常用「出乎意料之外」,但並沒有「出乎意料之內」,所以只要說「出乎意料」或「意料之外」就可以了。常見的誤用及贅詞還有「必須一定」、「給他忘記」、「身心都俱疲」等;學生寫文章也常誤用「其實」,但「其實」後面接的應是相反的意思;還有學生用「三重否定」,如「不要去的不要不舉手」,把大家都攪暈了。
進行XX的動作 考生不知是贅詞
2011/06/0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去年十一月,一家電視台新聞字幕將成語「風中殘燭」寫成「風中蟾蜍」,成為網路轉載率最高的趣聞。 照片/取材自網路
電視媒體常出現冗字贅詞,動不動就來句「進行一個某某的動作」。今年全國基測國文科就要考生挑錯,請學生勿習用「實施救援的動作」等錯誤語法;雖有考生提出質疑,但全國試委會開會決定,加「的動作」並不恰當。
國立陽明高中國文老師洪美雀說,許多學生受到電子媒體的影響,不僅口語表達的冗字贅詞變多了,甚至寫作時也經常錯用,例如「進行一個休息的動作」,但既是休息,還有動作嗎?常見的贅詞還有「做到了一個合作的部分」、「把我們所謂的筆,放在所謂的桌子上」等。
台北市明湖國中國文老師施教麟說,四、五年前「的動作」大量出現在電視上,學生紛紛仿效時,他還曾經試圖糾正,但是後來連校長、主任都跟著用,學校廣播也出現「請被記過的學生來做一個銷過的動作」,「大家都用習慣了,根本糾正不了。」
今年全國基測國文試題第三十二題,題目是某記者寫了篇新聞稿,要在電視晚間新聞播報,但因文句不通順,主編要求記者修正,請考生挑出改過後仍不恰當的文句。答案選項中,記者把「陸續展開一個救援的動作」改為「實施救援的動作」,但「的動作」為贅詞,仍不恰當。
有考生向試委會提出疑義,認為「實施救援的動作」句中,「實施」是動詞,「救援的」是形容詞,「動作」是名詞,並無不妥。負責出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國文老師開會決定,此處應改為「進行救援」或「展開救援」,不須贅加「的動作」,維持原答案不變。
曾芬蘭說,電視記者在連線時,常因時間緊迫,無法先把稿子寫好,出現許多似是而非、不太恰當的用法,但學生應該了解加「的動作」並不恰當。曾芬蘭說,與其他題目相較,這題因具誘答性,學生答錯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