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第七傳人阿就根本是一堆特效電影的驚聲尖笑版啊~

誰叫寄生獸一直都爆滿啊~ 為了要假裝自己在12/31有人約跨年,只好去華納威秀看電影。走出埃及我實在是不愛(我比較喜歡看金凱瑞分開碗裏的蕃茄湯),其它不是看過就是沒感覺,看來就只好看第七傳人了。說真的看預告片時就知道這一定是部只有特效沒有劇情的片子,結果,還真的是只有特效沒有劇情,而且看得我一直呵呵笑。挨有我就來說說這部片為什麼不會讓我看第二次:
  • 演員組合其實是老梗:傑夫布里吉最近的戲路太像了,不管是降魔戰警或是記憶傳承者中的角色都是特效片中口齒不清的大老粗(我知道有人愛這味),所以就算他批上中世紀的衣著也很難讓我覺得他在演什麼新角色。然後班巴恩斯就適合演那種弱弱的小白臉王子角色啊,看到他就想到納尼亞傳奇裏面的賈斯潘王子(也就是莫名出現的王子,然後好像也沒什麼才華就只是帥這樣)。然後我相信茱莉安摩爾演這部片真的就只是娛樂,就好像張曼玉也會演一些爛片是一樣的道理。
  • 片中處處是老梗:我覺得這部小說本身就是部老梗小說,大概就只是特效好用所以就通通拿出來改編拍成電影。一個獵魔師(這真是美國和日本的最愛梗)曾愛上一個女巫,多年前親自把由愛生恨的她封印了,然後多年以後壞女巫被喚醒誓言復仇。獵魔師就去找新徒弟,然後時間緊迫所以就要幾天內給他特訓(幾天內特訓這招美國電影真的是超愛的),中間一定要有一個正妹女巫跑出來說"人家其實是好人"外加一見鍾情,之後就會開始前往壞女巫的巢穴殺個片甲不留,中間一定要再穿插一段意外的身世之謎,最後壞女巫掛了後就被放一把火燒掉,然後家人全死光的正妹女巫就要留在望夫崖等待帥哥這樣。老不老套?老套。
  • 其它電影的影子在那裏? 我認為啦~
    1. 傑夫布里吉本身就背負了他近年演過的特效片的身影,從"創"開始就這樣;
    2. 茱莉安摩爾的黑色羽毛領大衣和白雪公主與獵人中莎莉賽隆那款撞衫;
    3. 壞女巫回到巢穴以後把大廳順手弄得美侖美渙金壁輝煌,真的可以比美鄧不利多去找史拉轟教授的橋段呢~ 我瞬間覺得這個女巫還不錯啊,這麼會打掃房間;
    4. 那個忽大忽小的熊形人讓我想到凡赫辛裏面的變身博士;
    5. 壞女巫召喚來的各路幫手在使用類似一鍋燒仙草的法術(?)之後集體出發的樣子根本就是哈利波特的食死人攻擊啊~
    6. 傑夫布里吉打不過的什麼幻形獸根本就是隨便從哈比人裏面的半獸人大軍或是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中的山怪找一隻過來支援的,而且根本就很弱啊,戳一下就死了;
    7. 壞女巫的姐妹關係和造型和所有的吸血鬼電影沒有不一樣呢~
    8. 是說自從阿凡達以後,所有的好萊塢怪物都要有六條腿是嗎?就像卡車從四輪變十輪那樣?
    9. 結尾就是凡赫辛啊~整裝待發繼續去獵魔
片中還有很多看了會發笑的點。例如壞女巫召喚來的什麼了不起的軍團根本都是草包,被隨便一推就死了,然後獵魔師好不容易找到她的巢穴,最後壞女巫卻不是因為獵魔師而死,而是被自己的妹妹插死(姐妹鬩牆好久喔,都不管別人在幹嘛),打完以後掉到地上就說我累惹想進房休息,最後被火燒掉。好鳥好鳥的劇情啊~ 另外這部電影應該也可以拿來作為熟女逆齡換膚的廣告,當壞女巫的妹妹哭訴說"獵魔師好殘忍把我們燒燙傷成這樣嗚嗚",壞女巫用手輕輕揮一下馬上就恢復粉嫩的美肌,這不是超讚的嗎?

總之這是一部不需要大腦就可以看的片喔~ 我聽到雄中學生看完在廁所裏邊尿尿邊取笑這部片呢~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大學生應如何逃離父母的魔掌?

其實,從我開始教書以後,每一屆都會遇到一些深受父母困擾的學生。這些父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控制慾超強、學歷與社經地位不差、對小孩有非常高的期待、對小孩採取滴水不漏的嚴密監控與保護,凡事都要代小孩做決定。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這些父母會認為自己非常自由民主、對小孩其實沒有什麼期待(假仙地說我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凡事都說"我是為你好"。最後一定要來句"你怎麼可以如此不知好歹",最可怕的還會哭鬧威脅加勒索,甚至還把和孩子的往來通訊公布給大家看討拍拍。

所以說真的,有些學生從小就養成陽奉陰違的技倆,而且身心都感到十分痛苦,雖然是尊敬著父母,但又不願意忤逆父母,久而久之再怎麼聰明的小孩也會變成庸碌的笨蛋,怎麼可愛的小孩的眼神也會失去光彩。所以啊,我認為學生應該要想辦法掙脫這種枷鎖,我的建議如下:
  • 不要怕忤逆父母,有話就要說出來,有想法就要溝通。順從久了,表演久了別人就會覺得是你自找的,以前不講怎麼現在才講?
  • 不要停止溝通的努力,就算父母非常愛碎唸與碎嘴也不要因此失去信心;
  • 有時候距離和時間可以解決一點事情,所以請你要培養獨立生活的習慣(不表示對父母不聞不問);
  • 要有一技之長,讓自己能有經濟實力,以免被父母斷了經援;
  • 若要徒個清靜,記得沒事不要加父母的fb,有必要時手機、e-mail或帳號多開幾個讓自己遠離那些不必要的親情枷鎖;
  • 你需要父母的放手與祝福,而不是凡事都要父母的認可,就算你想拼出點什麼成績來,請你記得那應該是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只是為了向父母證明點什麼,因為有些父母不管你做什麼,只要不合他的意就都是不孝與零分;
  • 要想想自己能承受多壞的狀況?不要隨便放棄溝通的可能性,但也要思考完全無法溝通後的方案是什麼?
  • 想要自由,就要自己爭取。如果自己什麼都不做,卻愛抱怨父母管得多,那就真的是你自找的。
我從來就不認為順從與乖巧是什麼樣的美德,因為那很可能只是一種不假思索的服從與虛應故事。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教出有創造力、獨立思考、能自我判斷與負責的學生,而不是瞻前顧後,什麼都要顧慮然後不具開創性的媽寶呢~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如何阻止你的孩子實現夢想這樣做就對了~

受到竹東高中韓阿梅老師那篇"如何讓孩子壞在起跑點的十種方法"的啟發,我決定根據這幾年帶大學部和研究所課程的心得來寫一篇"如何阻止孩子實現夢想"。

我認為父母甚至是師長希望孩子/學生過得平順,衣食無虞感情順遂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認為身為父母與師長一定要有一個警覺:我們是否因為汲汲營營於上班下班與日常任務,失去對社會現況的瞭解?對未來的想像?而且失去作夢圓夢的動力?所以才會把一切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不熟悉的、沒聽過的、有偏見(而自己並不自知)的,通通屈打成"不切實際"?因為"不切實際"所以"無法馬上變成現金",當孩子/學生真心誠意地訴說自己的愛好與熱情時,就會馬上被打斷、否決,甚至把這樣的打斷當成是自己的善意提醒?


我認為有很多的父母是誕生在"努力唸書拼過聯考要不然就去工作"、"有努力一定有所得"、"要服從老闆師長命令"、"人生只要完成幾個任務"、"一切服膺國家領導"、"凡事不需要想太多"、"許多價值不需要討論也不必懷疑"的年代。許多父母對人生的可能性、財產的累積與生涯的想像也停留在那個一切服從政府指揮的年代。

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和世界早就變了,過去我們相信的很多價值被摧毀了,需要被重建了。而重建的手段不再像過去一樣是威權是服從,年輕人會要求經過辨證才能接受。許多過去以為理所當然的永恆也不復存。身為一個人,沒有"年到幾歲必然要做什麼事"的壓力,幾乎沒有一個工作做到老這種事、就連國營企業都會裁員都會民營化,就算是公職人員也會預缺不補,連退休金都不若以往優惠。這個社會在變、職場在變、氣氛在變、未來變得更不可預測,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能夠接受與面對不可預測性,而不是緊抓住過去的價值,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應該做。因位這個世代的孩子不會遇到家長們過去的時勢。

有些爸媽總愛聯合一些討人厭的親戚對孩子說:你不要唸這個或那個,因為沒有前途。我從來不這樣認為。首先什麼叫職場?只要做事能領錢的都是職場,而不是白領的才是,藍領的不是,長期飯票才是,短期的都不是。有些爸媽早就忘掉自己有沒有夢想,有沒有那個膽量追求夢想,他們經歷過的只是去執行別人替他們設定好的任務。也就是"唸一個學位、去找一個工作、去結婚、去生小孩、把小孩養大,其它都不要多想"。但是在這種年代之下,如果我們還繼續抱著跟著媒體業配文去走,而不問問自己心裏真正想要的,跟著自己的熱情去做到專業與最好,那新的職場與職位是不會出現的,因為機會只會出現在有開拓性的人面前啊。

如果只是想要找一個班來上,何必那麼辛苦?從小要上那麼多課,還要上有的沒的才藝班?寫那麼多的考卷,生那麼多的氣,還要壓抑自己的期待,何必那麼辛苦?

有些爸媽總愛對孩子說"你做這個不實際","以後怎麼賺錢"? 我覺得這樣的爸媽又忘了一件事,當你要孩子去投入別人已經搭好的產業舞台時,他可能早就晚了,不見得可以拔得頭籌,反而只會進去當耗材或可取代性高的人力。何不讓他試試自己最想做,最拿手的事呢?

我認為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變成沒有路用的媽寶,千萬不要忘了要一天到晚限制他的行動,記得要沒事三餐打電話監控,要孩子報備,用經濟援助來勒鎖他,然後不斷地碎唸他考上這個大學不夠好,快點去重考,不忘補幾句誰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來打擊孩子的信心。最後再補上幾句"我都是為你好你不要不知好歹"。

以愛為名的勒索、恐赫與抱怨是最簡單的教養方式,而且相當普遍,但這是我們的社會最不需要的,因為這樣的教養方式只會讓孩子早早就放棄自己,從眼神閃亮充滿好奇的小朋友,變成一個把自己塞進別人期待與公式的庸碌之人。

人可以不傑出,但真的不要不快樂。請停止對孩子處處不滿意的碎念與干涉,讓他自行決定與負責吧。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為何推甄的學生表現會不盡理想? 因為以為自己達到人生目標了

我不是第一次聽到有老師抱怨:「推甄的學生好像也沒有比較好」,「聰明是很聰明,但是一兩年過去了根本就沒進步」。我原本以為這只是大學部升研究所才會產生的狀況,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碩士直升博士、高中升大學都一樣,推甄直升過了以後就散了,以為自己好棒棒了,然後晃眼一過早就被其它同學追趕過去。

推甄的本意是讓學習成效與成就比較好的,有學術傾向與潛力的同學,能夠比較快地進入到下一個學習階段。所以呢,早年的推甄門檻極為嚴格,又要是全班成績的前5%-10%,而且只能報名一校一系,不可反悔。成績公布以後一定得去報到才能唸,如果反悔就要簽個聲明書,自己再另謀出路。

但是現在的推甄在經過多年各校討好學生的努力下已經變成只要在全班成績排名前50%就有可能達到推甄門檻。然後呢,只要資料做得夠多,就能夠通過書面審查得到口試的機會。有些學校為了怕麻煩或省經費,把筆試也廢掉了。我們的教育根本不鼓勵學生仔細思考儘慎選擇,而是希望他們最好可以以最少的代價吃到飽,而且還能一再反悔。所以呢,推甄上了好幾校就可以說嘴,被某些教育或地方版面記者拿來當素材。上了以後就算報到了,也還能不去唸,造成試務與系務人員的負擔,好像你欠他一樣。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教育改革所培養出來的情操。

那推甄的學生不是聰明絕頂嗎?為什麼最後表現可能不好或平平?他們大多在11月左右就知道明年9月要上那間大學或研究所,不是多出一段時間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嗎?重點來了。不少高中的教學仍然「送學生進下一個學校」當成目標,而這樣的目標也變成學生的人生目標。當人生目標就只是這樣子,好像參觀景點買票進門,那跨過最後一道門以後,當然不知道要做什麼。有些學生知道自己推甄過了以後就不上課了,也不唸書了。我覺得玩樂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誰不想玩呢?不過推甄的目的就只是擠進一間著名大學系所或是研究室嗎?以為自己擠進去以後就會變成香噴噴的麵包出爐嗎?好像不是這樣耶~

如果自認為推甄上了就是比人強,把
「進研究室」當成「走進」(walk in)一個房間,而不是「加入」(join)一個研究群,以為老師的光環能夠把你烤到熟成,那實在是太天真了。我們見過好多聰明有餘半路壞掉的學生啊~ 倒是有不少無法推甄,最後努力循一般管道考進來的學生,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反而願意誠懇地學習。

推甄這種管道究竟有沒有失去它原有的價值我認為依每一位老師的教育理念而定,但是我認為無論採用什麼樣的入學管道,都得問問自己究竟是真的熱愛?或只是想玩票過個水,變成一個別人眼中機伶但問題重重的人物呢?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教授年齡與升等速度根本是假議題,重點是學術環境不良

這兩天各報都報導了一個訊息,也就是國民黨立委蔣乃辛引用科技部的一個數據資料,質詢教育部,認為國內大學助理教授96.6%超過35歲、副教授45歲以上高達84%,教師高齡化,影響大學創新。然後教育部長吳思華居然就回應將縮短博士養成時程,並放寬助理教授升等,明年1月提出解決辦法。我認為蔣乃辛關心教育品質是很好,但是整件事情有多少的不懂裝懂?搞不清楚狀況?還有弄錯方向呢?
  • 請問幾歲叫老?蔣乃辛可以說出個理由嗎?那請問立法委員幾歲叫老?立委超過35歲是否腦袋就開始不清楚,開始亂講話,影響法案審查品質?那麼我們是否就要因此縮短從立委當到總統的時間?立委的言行影響人民的心情甚大,就好像老師影響學生一樣,所以呢?立委是否太老?如何評論教授年紀與創新的關係?這顯然已經公然涉及了對年齡的偏見與歧視。
  • 科技部的統計適合當成教授太老的依據?蔣乃辛是第一天當立委嗎?不知道大學教師的聘任有新制舊制嗎?現在所有的評鑑體系、升等門檻與規定,還有升等年限幾乎都是衝著新制教師而來,而舊制教授都是一進大學就成為副教授,不需要接受諸多評鑑,也沒有不升等就解聘的風險。許多大學裏也有不少"因為不需要擔心升等所以就不進行教學與研究創新的副教授",但是這從科技部的粗淺統計看得出來嗎?
  • 創新和年齡根本沒關係,重點是環境:蔣乃辛認為年紀一到就無法創新,我真不知道他怎麼有辦法說出這種話。有些年輕博士,博後甚至是助理教授,也不過就是拷貝前人的東西發表論文,在學術研究道路上茍延殘喘地前進;但也有相當多年長的副教授與正教授,則一直居於該領域的頂尖地位。除了個人內在的動力與自我要求之外,重點是教學與研究的環境好嗎?我們的教學受到諸多的限制,例如新進大一生的素質(這又要牽涉到國教改革與國高中教學現場的難處了,在此先不談)、校院系對課程的控制程度、鐘點費與有效教學時數是否脫勾?課程的多樣性與配置、教師員額是否足夠、是否要為外系開設諸多必修課影響本系專業課程開授空間?是否要為了可笑的國際化指標開授品質不佳的英語課程?我們的研究一樣受到諸多限制,經費的能量不足(研究助理的薪資幾乎不可能依規定調升,也無法給研究生足夠的補助)、空間分配不當、大學技職化、技職又拼SCI。更別說有無盡的行政流程與評鑑讓你每天都覺得在清理不斷崩下的落石,然後覺得自己離坍塌道路遠方的目標越來越遠。如果一個環境有競爭力(而不是惡性競爭與負面淘汰),給與教研人員充足的自由,那自然而然就能創新,讓教學與研究環境變得更美好。
  • 縮短升等年限根本是搞錯方向:說實在的,能多快從助理教授升上正教授除了環境與制度以外,就是個人的造化。每一個學門對於博士要唸多久才算是訓練完成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再加上現在年紀在40歲以上的男教授可能都還服過1年10個月到2年的兵役,就算很順利地大學四年、碩士兩年、博士四年畢業,而且在沒有做過博士後的狀況下,直接取得大學助理教授職缺的年齡在30-32歲左右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升等本身就需要有足夠的教學與研究品質,如果能在短短幾年內得到這樣的教研品質,那當然就能升等。扣除個人表現不佳的因素之外,為何許多人會在升等之路上感到挫敗?這無疑地出在系內的派系鬥爭、決策是否高度父權?院間對員額的爭奪,還有校評會對人事掌控升等辦法的程度。許多年輕的教授應該都非常同意,許多升等辦法越改越嚴,越來越荒謬,但是主導的"資深教授"們可能根本通不過那樣的考核。但是這是教育部能介入的嗎?這是縮短升等年限能處理的嗎?
  • 請問我們對助理教授、副教授與教授的差距與期待是什麼?如果升等本身只是為了符合論文數、主持計畫件數、有效教學時數、教學當量、並吻合許多有的沒的量化指標,那根本就不需要設立這三個等級的教授,大家一律稱為教授就好了啊~ 然而在這個事件中,我不知道吳思華除了因應立委質詢準備提案縮短升等時限外,他考量過更重要的事嗎?也就是研究廣度、深度與創意上的突破,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以及與時俱增的社會影響力與社會責任。如果那麼愛讓大學教授看起來超年輕,那就規定只有從小學一路跳級又不需要服兵役的人才能當教授好了,這樣最年輕了。
所以問題真的是在年齡嗎?還是教學與研究環境的提升?升等管道不順暢一事若教育部要介入,應該從那方面著手?是中央政府的員額管控問題?教育部能介入各校的內規問題嗎?此外,雖然說有些國立大學教授屆齡退休後帶著行政與研究教學的長才繼續在私校擔任一定程度的職務,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有些教授到處兼任可能佔掉了該系的員額(有些兼任是佔缺的)。如果教育部真的想要改善大學的教研品質,請不要弄錯方向。在尊重大學自主的前提之下,與相關部會合作討論如何提升大學前的教育品質、如何鬆綁對大學課程的指指點點(例如沒事來一個總結性課程或課程分流)、如何改善大學的行政服務品質與效能、如何提高經費能量(尤其是人事費部份)與會計制度(例如年度交接時的人事費銜接問題)。如果這些能解決,大學教師自然能專心做好研究與教學的創新與精進,而不需要拿年齡來製造偏見,拿縮短升等時限來模糊焦點。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更溫馨] 爸媽對小孩如何放手? 是直接放走還是從小建立信賴?

我常常在談父母要學著放手,開學座談也說,畢業典禮也說,平常也都這麼說。但是有些爸爸媽媽就會問:(1) 你是不是因為沒有小孩所以可以說得這麼輕鬆?(2) 孩子終究是孩子,怎麼可能放得開?叮咚~我來說說我的經驗與看法好了。
  1. 首先,請不要隨便質疑老師未婚或沒有小孩就不具備給你與孩子建議的「資格」。老師之所以為老師就是因為有教育的專業,也就是傳道、授業與解惑。許多老師教授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可能遠比父母接觸的時間更久。尤其是許多大學生都是第一次離家生活,更別說是研究生幾乎整天都在研究室裏,老師對學生在這段時間的變化、喜好、成長、困惑的理解其實是有可能比父母知道更多的,而這是和是否已婚或有沒有小孩根本沒有關係。如果一定要結了婚有小孩才能對此事提出建言,那乾脆規定沒有結婚生小孩的人不能任教職就好了啊~(但我倒不認為大學教授必須要讓褓姆一樣去照顧呵護這些成年人);
  2. 所謂的「放手」並不是在親情上的割棄與疏離,而是在信賴的前提下尊重孩子成年的選擇:我非常理解爸媽永遠把小孩當小孩的心理,像我都43歲了,我媽還是會覺得我把鬍子刮掉或肚子小一點比較可愛啊~我媽會跟親戚朋友開玩笑說:「他出門像走失回來像撿到」,這當然部份反應了我爸媽長期以來對我們這類專業與興趣所需生活型態的接納與寬容。

    但是這樣的接納與寬容是在我上大學後就忽然發生的嗎?我的爸媽就會自動放手嗎?不是。我們在很小的時候,至少是兩三歲已經有語言與認知能力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會凡事以說理取代命令。說理與辨證在教育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如果一件事是對的,那麼經過辨證後就會對的,而且能讓自己確認那樣的遵循是有道理的。如果有一件事情是錯的,我們雖不見得一定要經歷受到懲罰才知道是錯的,但我們會知道如何權衡做與不做的代價。另外我們在很小就理解到,世界上有許多事情的價值並不是唯一的,是因地因時因人因文化而制宜的,然後很多事情不只有涇渭分明的黑白對錯,而是一個多極的連續的光譜。唯有體察到人性與社會的複雜、黑暗與光明,我們的處事才能細緻與睿智。

    我們從小學前,就開始發展自己的興趣,開始為自己的興趣投入,開始下決定,開始負責,然後承擔後果,也就是失敗或成功。所以從小學起,我的父母就已經與我們建立起一種信賴的關係,爸媽知道我們能下正確的判斷,我們知道父母是我們的後盾。

    所以這和「放手」有什麼關係?就是因為基於信賴與溝通,所以父母不需要把我們栓得緊緊的以維繫他們的責任感或安全感,所以他們不需要限制我們要去那?多晚回家?跟誰出門?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吃什麼東西?穿什麼?玩什麼?和誰交往?甚至到了成年以後還有很多碎唸的意見,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與選擇,令人渾身不舒服。
  3. 爸媽除了工作以外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與嗜好:意思就是說,要夠忙。不夠忙就會沒事要緊抓著小孩。有些爸媽真的被工作忙壞了,而且把工作當成謀生求生的工具,回到家真的也累垮了,很多過去的嗜好與興趣也就不見了。如果腦子沒有在動,被垃圾新聞填滿,沒有繼續成長,那就會開始煩小孩。回家就唸他,不回家又call他,親子關係其實很差,但自己卻沒有察覺,整個家庭其實都在忍耐對方,親子關係就差了。人生除了工作與那些被社會期待的「任務」(結婚生小孩養小孩)以外,還有其它部份足以讓這一生沒有白走一趟,所以興趣與嗜好是很重要的。如果爸媽自己沒有興趣要投入,只想管小孩,那小孩能從爸媽身上學到多少未來人生的可能性呢?
  4. 不要使用自己的期待與想望來填滿他的青春: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對不對?所以我也看見我爸媽的成長與改變。以前那有這麼多有的沒的論壇讓爸爸媽媽分享育兒經?那有這麼多的平台可以讓爸媽像記錄寵物成長一樣把寶貝的一切都po上網?有些爸媽會說「我要的不多我只要他快樂平安健康」,但是「越簡單可是越難」,從小就以各種理由要小孩去上這個才藝那個才藝,上學後又要課輔,週末還在看書,頂多去玩個水逛個賣場,吃飯自拍一下然後就休閒了嗎?我怎麼在不少爸媽分享的照片中看到小孩都是被迫入鏡啊?父母自己很開心,小孩根本不開心呢~ 有些爸媽會擔心小孩不學這個那個就會「跟不上」。其實沒有什麼跟不跟得上的,如果小孩能夠在爸媽的引導與寬容下發展自己的興趣,他就會是最棒的。爸媽如果不知道應該讓小孩學什麼,就教爸媽自己會的。例如洗菜、切菜、種花、洗車、打球。所以囉,爸爸媽媽要不要問問自己,自己「會什麼?」然後不要把任何事都直接連結到「未來的職涯」然後很快下一個「沒有用」的結論。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是什麼。
  5. 小孩絕對不是什麼都不懂沒有行為能力的小動物:我最常聽到爸媽說「孩子還小他怎麼會懂?」喔喔這句話不對喔,其實有語言與溝通能力(兩歲半到三歲半)起,小孩就知道很多事情了(如果你好好地講,而不是先恐嚇怒罵然後才叫他不要哭)。如果小孩不懂,就要教。教育的責任從來就不只在學校,最重要的是家庭。如果父母自覺有所不足,應該要做的不是上網聊天貼小孩的照片,而是應該要尋求專業知識、協助與自我進修。台灣一直有一種古怪的社會氣氛,也就是認為這個社會「原本就應該是純淨的」,所有的小孩都是「小天使」,所以不可以被「污染」。有些家長團體總是會傾全力要防堵這個那個,上網不可以看到這個,開電視不可以看到那個,地上不平也不可以。總之就是要大家幫他家寶貝掃除所謂的障礙。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才真的是沒有行為能力,因為他們從小就是在「以愛為名」的過份保護下成長,所以當他們要面臨真實社會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他的心智從來就停留在幼稚園程度,會做的都是本土劇和偶象劇技倆。所以囉,小孩很多事都是看在眼裏的,大人不要輕忽孩子早期的認知與觀察力。
  6. 從幾件事開始,讓自己習慣放手:(1) 以討論取代命令,那才是真民主;(2) 從小讓孩子有生活自理能力,包含食、衣、住、行、育、樂都一樣。所謂的自理能力包含對人事物的品味、選擇與得失權衡;(3) 有了自理能力,才能建立信賴關係,你才不會因為小孩自己出門、手上有錢、交朋友、或在職涯學習與感情上受挫,擔心到不知道怎麼辦;(4) 不要替孩子做好一切決定一切,而是要示範給他看如何把一件事做到好;(5) 順暢的溝通不表示要奪命連環call,大家都有事要忙,不能隨時接你電話回你簡訊;(6) 小孩不在不要一直叫他回家,小孩若回家也不要一直叫他出門 (究竟是怎樣?);(7) 請不要凡事以愛為名,以親情為勒索,動輒指控孩子不孝或翅膀硬了,然後一生都在為了自己的執念與過度操控孩子的人生痛苦煩心並坐收苦果。 
敬祝各位家長的小孩都能長大、成熟、負責、有決策力,然後家長也一樣喔,不是把小孩送上大學就算了,人的壽命這麼久,要學的可多了~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溫馨] 給大一幼蟲還有家長們的問候

每個大學開學(或畢業典禮)時校長說了什麼話(或是有多少人在睡)總是會變成當週媒體教育版的話題。那新生訓練那幾天新生要聽訓幾次?校長講過、院長講過然後系主任再講過一次。大家都要展現出「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態勢,而且不忘告訴家長「你們家的北鼻在這邊一定會受到好棒棒的教育與全方位的發展」。

這幾年大學校長致詞時的梗大概不脫幾個:「我們學校的排名越來越好」、
「因應少子化所以...」、「因應失業率所以....」、「品格教育很重要所以....」、「騎機車注意安全」以及「情感方面的諮商輔導」、「我們有教官和導師保護學生」。嗯,我認為這些都是家長想聽的,但我認為有一些家長不知道、沒察覺、學生沒注意不知道,校長可能不好意思明說的事,一定要拿出來說給大家聽聽參考參考 (今天一整個好客氣)。
  • 學習:雖然許多國高中老師致力於活潑與啟發式的教學,但不可否認地,在我們這種文化與社會下一方面高談多元社會與發展,二方面卻讓一切為考試服務是會令人覺得好亂,還會變笨的。因為上大學之前的10幾年學習都是在學記憶、解題、通關與自我檢討(那裏考不好)。

    如果你到了大學以後,老師還是一樣照本宣科、只唸投影片、還讓你下載投影片、幫你畫重點、告訴你那裏會考、然後有很多共筆可以參考、學長姐還有考古題讓你考試及格。那恭喜你,你這四年大學會唸得平平順順,和同學有很多共同記憶,因為大家都會變成考過就忘了的複製人,你根本連為什麼需要修這門課都想不起來。然後四年就過去了。

    這樣有沒有不好?如果你一方面覺得這樣沒什麼不好,但又想要成為人中龍鳳還想要高談創新,那我覺得你可能要去看醫生。同學,這是大學。什麼是大學?就是要進來學著做學問,而不是買文憑的地方,也不是職訓局。如果你那麼需要一個job,那你不應該到基礎科學學系來,你應該去念技術類的科系,因為那本來就是為了服務現存行業而存在的。

    大學是需要有理想性的,需要對很多的未知抱著好奇心、探索的勇氣和執行的本領的。如果你只想要一個老師幫你畫重點,甚至認為要幫你這樣做才是好老師,那我覺得就失去唸大學的意義。你到大學來,就是要學著面對與處理未知與複雜,如果什麼都煮找切好端上來讓你吃下去,你卻連食材是不是黑心,產地是不是造假都不知道不關心,請問你會有什麼在未來職場和人生舞台上的競爭力?
  • 生活:很多人從小到大家裏管得都很寬很緊很多(但最愛宣稱自己是民主教育),但是一看就破功啊。生活教育極差,小學到高中的垃圾分類都只是做做樣子,到了大學就什麼鬼也不會分,到了宿舍浴室就會亂丟免洗內褲,上廁所對不準也不會沖水,洗衣服會忘了要拿出來,但是,夜遊家聚聯誼都不會遲到喔。

    不少人家裏把存褶印章身份證管得緊緊的,結果製造出一堆連局號帳號都不知道的腦包成年人,你說這樣的人過幾年就會理財能生存嗎?不要笑死人了。抓得越緊,越表達關心,小孩就會覺得越煩,親子關係越差,小孩也長不大,重點是爸媽長不大。最後四年畢業以後又呼天嗆地覺得國家對不起他家的寶貝。

    所以我誠懇地建議,放手,都幾歲了。讓他自己去闖去負責,讓他規畫自己的金錢使用,而不是沒事就伸手向家裏拿。不要自己慣孩子,又愛抱怨孩子長不大。重點是他18歲了,成年人了,你把他當孩子,他就永遠是媽寶。家長們,請記得讓孩子長大,什麼都替他做得好好的然後才抱怨他不知感恩,其實不太令人同情啊~
  • 人生: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連台灣都有地溝油了呢),所以請不要再說因為什麼事就會毀了小孩的未來這種話。我一直認為,台灣的教育和社會氛圍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書上都說要我為人人,考試也會答對。但是整個體現出來的其實就是每個學生都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別人而唸書,其目的就是在實現父母或自己想像中的自我,而那個想像其實不是出自興趣,不是出自熱忱,而是盲目地逐利與複製。所以呢,每個年代都有人鼓吹唸這個好唸那個好,但請問有誰真的因此開心過一生?這種一窩蜂,貶抑個人意願與興趣探索的文化,不正是造成許多專長供過於求,一堆人在流浪的原因嗎?我建議學生和家長開始思考,你理想中的人生是什麼?真的要什麼都好?要高薪高學歷?或只要良善、正直、聰慧、關懷、睿智、洞見、毅力、決心、自省呢?
我不會祝大家鵬程萬里心想事成,這世上沒這種事。但希望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面對挫折、坦然接受讚賞、看見他人的需求、探索自身的潛力與快樂,貢獻一己之力,造福這個社會。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記憶傳承者》(The Giver):假鬼假怪雷聲大雨點小的冏片

因為校稿校到有點煩悶,想說來看個電影吧。露西?我覺得過兩個月在飛機上就可以看到了,不急。倒是The Giver這部片有梅莉史翠普讓我有點動心,然後,不必五分鐘就決定走出辦公室去威秀了。

這部片本身是根據Lois Lowry在1994年的所謂人文科幻小說所改編。其實大意(老梗)就是人類在大毀滅後,殘存下來的人類為了要避免過去因為人類情感、差異所造成的種種錯誤,例如偏見與歧視,甚至是戰爭,因此有一個所謂的長老集團把所有人的記憶都抹去,整個世界是黑白的,沒有人覺得自己是不一樣的,所以再也沒有紛爭與不高興。每一個人都是代理孕母所生,沒有姓氏,連家庭都是由長老所指定形成,沒有所謂的"家"(home),只有"居所"(dwelling)。為了防止情緒的產生,所有的用語都要中性、精確且不帶情感,因此例如love這種字眼就被廢止不能使用。所有的人在成長之後的職別都由長老所指定,但只有一個人(就是好萊塢老梗, the chosen one)能夠承擔傳承人類過去知識的任務與使命。

如果常常看這類有關"記憶被抹去、植入、奪取、置換、傳送"加上"人類文明大毀滅"還有"以維持社會穩定為名施行愚民極權統治之實"的電影,大概可以猜想得到這部片的情節會怎麼走了。首先有一個人要忽然覺得不對勁,然後他一定要受到一個早就知道事情不對勁(卻又沒有做任何改變)的人的指引,然後週邊的人也忽然覺得癢癢怪怪的,然後統治核心馬上就會受到威脅而進行一個追追追的動作。那個覺醒者一定要衝破統治者設下的結界然後所有的人就獲得解脫了這樣。(故事到此結束鏡頭又要交還給棚內主播)

看完這部片以後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所以連片尾都還沒播完我就走出戲院了。雖然媒體上的報導說票房不錯什麼好評如潮,但我看完以後沒感覺呢,為什麼?
  • 對於人性可受科技操控的想像過於天真與簡單:據說只要早上出門打一針就會乖乖的,而且忘了打還會被提醒就回去補打一次。我知道這只是一種形容執政者掌控全民行為的方式,但是既然是部科幻電影,麻煩用高科技一點的方式來說服觀眾,誰能相信一個能抹去全人類記憶,建立一個好大的遮罩讓大家不再感到有情緒的地方,居然還在騎腳踏車和吃蘋果?
  • 如果萬中選一的人會不符期待那不就表示長老們是廢物?這真的很好笑,Jonas被認為是個德智體群美都好棒棒的人,所以就被賦予了知識與記憶傳承的大任,但是具有這種特質的人本身就容易脫離群體掌控,所以長老們不是應該選出一個乖乖牌嗎?怎麼會去選一個有反叛性質的人呢?這不合邏輯啊~
  • 覺醒有那麼容易嗎?在這部片中,對許多負面經驗的認知都是來自第一次的接觸就立刻獲得,就一部科幻片來說我認為這漏洞太大了,完全不符合認知心理或行為學。一個經驗究竟是正面與負面,通常會來自學習。所謂的學習有可能是正面的回饋(說你好乖)或是負面的教訓(再看A書就打死你)。但是Jonas在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況下就知道那叫"殺戮"、"痛苦"?我認為太不可思議了,在沒有任何負面經驗下成長的人怎麼可能知道什麼叫負面體驗?(例如某台北市長參選人)
  • 結局鬆散莫名其妙:原來滑個雪橇就可以把整個超高科技的結界衝破,還讓所有的人看到七彩世界流下眼淚,那樹倒了或是豬走過去怎麼辦?那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
  • 還有以下的情節讓我笑到不行:梅莉史翠普在這部片中完全沒有功能啊,就好比《極樂世界》根本不必找到朱蒂佛斯特來演國防部長一樣。如果需要一個白髮魔女站在那邊面無表情地講話,可以找畫皮裏的周迅或趙薇啊~ 在那麼高科技的世界中,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居然會比電動腳踏車還要慢,我看到那邊快笑死了。我想最威的是那個叫Gabriel的嬰兒,不是說身體衰弱所以要被送回去處理掉嗎?結果從醫院被抱出來以後,在車上衝撞多次沒有腦震蕩,被Jonas抱著走過沙漠也沒有變成熱狗或培根,被扔進瀑布中也沒有溺死或變成水獺,被抱進冰天雪地連大人都受不了的地方也沒有變成嬰兒口味的霜淇淋,這不是史上最強悍的嬰兒嗎?最後,在阿凡達中,情感的傳遞靠的是頸部長出來的像USB的構造,但是到本片只需要靠兩個人的胎記接觸式抱一下就好了 ,感覺真像Samsung Galaxy系列的手機功能呢~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預立遺囑 Version 1.4

(紅字為此次更新)
研究室
  • 所有期刊、圖書與標本捐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希望科博館的志工與工讀生不要給我弄不見或弄壞掉。切記,怨念很重的科學家靈體是可以繼續到處走動發paper的。所有文獻與標本的檔案會事前建好資料庫,請勿擔心
  • 尚未歸還的研究用標本請博士班學生幫忙歸還(loan form與records在我房間)
  • 堪用之研究室設備留給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未編列財產者(如魚缸、魚缸架、爬缸)可由助理在網路上處理掉,限高雄市面交自取,記得要買幾杯飲料給我們家助理(英國藍為佳,無糖少冰,不可買冰釀玫瑰,助理會勞賽)
  • 所有寵物與實驗動物捐給各動物園或收容中心,或交給有經驗的玩家與店家
  • 快寫好但尚未發表的科學文稿可一併交給台師大生科系徐老師,未發表的data交給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施小胖與台大昆蟲系吳同學
  • 剩下的存款給幫我打點後事的助理、學生與朋友使用。若缺現金可問我媽,我的薪水都變成股票和會錢在她那邊
  • 在得到相關密碼與資訊後,整台主機直接幫我format,所有重要的文件都在雲端硬碟中
  • 世界各國收集來的動物玩偶送給可愛的小朋友(不可愛不能摸)
  • 若還是有用的物品, 可以捐給慈善機構, 或只好當廢棄物清運掉了
  • 有些不知道怎麼辦的雜物(研討會的提袋、紀念品、名牌、政府出版品)可以開放認領,沒人要的可以拿去回收
  • 獎狀獎牌幫我掃描起來上傳就好了,實體可以丟掉
  • 研究生指導:若老闆掛掉, 請中山大學生科系生態組一員老師接收,相關業務費請轉至該名老師帳戶下
人員
  • 爸爸媽媽姐姐我愛你們,如果一定要燒點什麼,可以燒無糖豆漿、無鹽堅果、行動電源、行動基地台、和一台筆電。衣服不用多,反正常常沒在穿。
  • 所有的學生與助理,謝謝你們的陪伴與幫忙,你們都是我的小天使
  • 所有的朋友,我愛你們,感謝一路的扶持與忍讓
  • hi,皮卡丘(至少是照片)還是會留給你。再一次說謝謝你。
  • 所有的寵物我愛你們~
  • 各位媒體朋友們辛苦惹~如果有報導價值我會把新聞稿寫好的 (連配圖和標題都做好了,可以不要擺在"宅宅新聞"之類的東西嗎?)
大體、財產與喪禮
  • 我尚稱健康,所以如果遺體完整,能捐的都可以捐出去(但我希望沒有全頭移植這種事,超可怕的)。但如果遺體不完整,就燒一燒吧。然後我希望使用樹葬喔~ 我可以指定茄苳樹嗎?
  • 如果遺體不完整或沒有遺體,嗯,可以用我小時候最可愛的照片,還有我最鐘愛的那張照片代表這個人存在過就好嗎?
  • 在我名下的所有財產包含動產與不動產依如下方式分配:房子是爸媽和姐姐的、股票等有價證券是媽媽的、土地部份則交由家裏處理,所得金額都是媽媽的。
  • 我的私人物品, 可以燒成光碟, 然後可以請工讀生(1000/天)幫忙, 可由剩下的錢支出
  • 喪禮一切從簡,不要發訃文,不收花籃和輓聯(但白包還是可以收啦~),告別式如果要放ppt我已經做好了。
部落格與facebook

  • 所有部落格密碼請在我的電腦桌面上找,表人型blog就關掉以免被罵爆,然後學術型blog就留著直到blogger倒掉。但是權限要關閉所有留言與po文.
  • Facebook就讓它變成靈骨塔,如果裏面有不堪入目的照片要被散播我也沒有辦法了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黑魔女基本上就是一個天蠍座壞掉又浴火重生的故事


怎麼說?我整場從頭笑到尾~沒想到這部電影的笑點如此之多啊~~


一開始年幼時期的Maleficent眨呀眨那個大眼睛,挨呀好像浴火鳳凰裏的潘迎紫。而且居然在"沒有看過人類"的情況下就情竇初開(不就人獸戀?跨物種戀?) 然後那個男的(長得不討喜呀不討喜)把套子拿掉(好啦是指環)以後Maleficent就開始腦補說==>挨呀他為了我把那個套套拿掉惹,然後我就要對他朝思暮想整組送給他(聽起來完全就是天蠍座會做的事)。

然後Maleficent和那個男的約會那麼久,居然才得到一個深吻。這真的很天蠍啊~可以為了一個其實不太重要的東西等等等那摸久,久到長繭還在等。

好囉,Maleficent在防禦大軍時氣場真的很強,完全有一種張雅琴的主播氣魄呀~但是怎麼一遇到男人就隨便喝下飲料,最後那對超帥氣的翅膀就給割掉惹呢?這真的很天蠍。

我看到烏鴉聒聒地飛到她手上我真的笑惹~那不就是狄鶯的國安感冒糖漿嗎? (阿秋~~~哈囉妳感冒囉~)。惹毛美魔女就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是很妙的是,Maleficent在阻咒完那個真的長得不怎麼樣的金髮女以後,又因為那個浩呆女如天線寶寶的太陽般的笑容心軟了 (天蠍就是這樣啊,刀子口豆腐心啊~)。結果小公主一整個就是Maleficent顧大的呀~  

那些來跟小公主say hello打招呼的神奇生物每一隻都像水母或魷魚,那種不明所以的過度歡愉讓我看得好樂啊~ 

最讓我感到好棒棒的是Maleficent無論是要運送公主或王子,都是直接讓他睡著,然後以一種躺在美容太空艙的概念在那裏飄(而且都不會撞到東西),直接弱化了這些角色的傳統定位與功能,成為受到Maleficent擺布的工具。最後連真愛都是Maleficent自己來呢~

講到那對大翅膀,最後居然動起來,然後大家就笑惹~ 最後自己飛到主人身上組裝發出光芒那一刻,我覺得有一種夜行神龍+自由女神合體的港節。

總之最後那個負心的男人死了,整個故事的一切都是Maleficent自導自演,起因就是一對雞翅引發的血案,整件事情就是天蠍座由愛生幹,由幹生恨,然後心又軟,最後自己收拾殘局後再度幻化成仙女一飛沖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