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受成大朋友之邀去看了賽德克巴萊上集. 我想有關這部戲的籌畫, 自威尼斯影展後出現的"花絮", 喜歡或不喜歡的意見與爭吵大家都已經從媒體上看得非常多了. 我並不想從民族主義, 燒了多少錢, 視覺效果如何震憾, 馬英九或誰又哭惹, 或是有多少情節像阿凡達什麼獵逃什麼英豪來談我對這部片的感覺. 基本上在看這部片之前: (1) 我已經知道霧社事件 (2) 我已經知道當時的原住民族的獵首習俗的背景 (3) 我已經看過相關原住民族的部族關係, 包括不同人類學者例如伊能嘉矩對依據不同理由給這些原住民族分類的說法 (4) 我曉得當時早已存在的原漢衝突, 還有從清帝國, 日本殖民時期到國民黨時期的"撫蕃政策" (5) 我也看過魏德聖的早期預告片, 也看過海角七號 (6) 然後我對現在位於埔霧公路人止關到霧社之間, 以及霧社以上一直到合歡山區算是熟, 我也去過奇萊山. 好的. 所以呢, 我看第一集以後, 其實感覺還不差, 比我想像中的好, 因為我被之前一直推出的片花給嚇到了. 但是我為什麼說比想像中好呢? 我想主要是因為, 配樂還不錯, 有原創性, 比較起一般國片那種"曲窮"或刻意製造的歡樂音響情境來說, 是非常不錯的, 而且此片配樂在好幾個橋段適時了彌補了賽德克歌謠旋律開始一再重覆對影片敘事節奏所產生的停滯感, 然後, 素人演員的表演都非常不錯非常好, 我認為最讓我感到激賞的是飾演花岡一郎的徐詣帆, 他被莫那魯道掐著脖子流淚的那一幕說服我了. 然後我現在才注意到溫嵐近乎素顏的樣子好漂亮啊.
我想看過第一部片的人, 就算知道當時的原住民有出草的習俗, 但心中一定會一直問: 為什麼要一直出現砍頭的鏡頭呢? 為什麼連老師婦孺也不放過? 而且居然是由幾個小正太動手還噴血? 我想大家其實都被好萊塢和迪士尼的螢幕淨化風格帶壞了, 所以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電影中不可以出現這個那個, 這使得很多編劇處理只能委婉地帶過. 但是, 如果沒有重現當時的慘烈, 我想很多人並不會願意深究那個文化衝突倒底在什麼樣的點上. 其實就我的觀影經驗來說, 人頭落地首見於1993年香港女導演羅卓瑤的誘僧, 當時有一個唐室兄弟人馬互弒的橋段, 人頭就這樣飛了起來, 而且比起賽德克巴萊處理得更為逼真 (賽德克巴萊顯然用了很多假人頭啊). 但是當時誘僧那部片的媒體焦點都在陳沖與吳興國(不是吳經國啊不要搞錯)的裸露上, 人頭掉了自然就沒受到什麼樣的注目. 但是我想很多人的心中還是會覺得: 那只要掉一次就好,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演到動不動就把頭咚咚咚切掉, 然後連小孩也可切得如此順手呢? 其實在這點上我是支持魏德聖的處理的, 我想他就是要讓大家真實面對直接的文化衝擊, 而且我想這也可以讓大家反思, 好萊塢與迪士尼那種刻意的掩飾殘酷, 甚至偽造很多根本不可能但卻讓觀眾信以為真的情節(例如: 從高處摔下單手抓住藤蔓手卻不會斷掉, 或太空中的爆炸居然會有聲音), 是否也是一種刻意或不自覺的對觀影者的愚弄呢? 我想喝水鹿血, 吃水鹿肝, 割豬頭, 或是讓小朋友在溪水中把長鬃山羊割喉的鏡頭, 不只挑戰西方電影文化, 也挑戰台灣漢人早就被"日本與西方人"聯手教化的道德與文化價值判斷. 而我認為魏德盛所呈現的這種挑戰是有意義的, 然而我不確定有多人能察覺自己之所以會受到驚嚇是否肇因於對另一個文化的忽視與無知, 或自己早已接受日本與西方的撫順與殖民價值??? 其實我非常不喜歡9/10之後出現的很多影評聚焦在殘忍或血腥的驚嚇上, 那種評論讓我覺得這些觀影人對於"被壓迫者完全無法藉所謂文明人的遊戲而只能武力反抗"的處境是完全沒有感覺的. 這就好像很多台北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農漁民要到凱道丟雞蛋或臭魚? 很多台北人無法理解很多人為什麼要走上體制外(也就是的由權力所建構的文明形式)的抗爭甚至是流血衝突? 因為, 這些評論者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 一直躺在那樣的溫床很久, 所以對很多發生過的事情就會無感甚至無知, 而且會以一種不相干的態度要大家"放下, 忘掉, 攜手向前". 試想如果當年沒有那些肢體衝突, 台灣的萬年國會是不是還在那個地方? 我要請這些人就當時的情境想一想賽德克族的處境與決定. 少拿那種現代國家論與順民邏輯來評論這部片所呈現的狀況, 然後看完以後只丟出"血腥與殘忍"這種便宜的評論.
如果一定要我說說上集有什麼問題, 我想是有的:
(1) 如果觀眾對這些歷史不熟, 會一整個看不懂: 魏德聖很想把事情交待清楚, 但是我覺得我會看懂完全是因為我自己把很多連結在腦中補完了, 有很多細節, 例如台灣民主國的黃虎旗, 那一堆地名(溪流, 山脈), 對台灣歷史與中部地形沒啥認知的人根本會不知道那是三小. 所以說, 想要把這部片當成娛樂片來看的人可能看不到什麼門道(所以只看懂人頭落地啊), 所以說呢, 回去讀讀台灣歷史會有助理解此片. 對外國人來說, 要瞭解台灣的多元種族與複雜移民歷史會更困難, 他們可能完全無法理解為何清帝國, 大日本帝國, 漢人, 賽德克人會同時出現在這部片中. 當然那是他們的問題. 但是, 我們卻很少思考過我們為何對莎士比亞或哈利波特完全沒有理解困難感? 那根本就是因為我們對西方歷史的興趣與[自認為的]如數家珍來自一種對"先進國家"文化的興趣與傾慕啊. 請問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歷史是否根本搞不清楚呢? 另外, 片中那些日本人誰是誰我真的記不得, 還是說他們不太重要? (反正最後頭都掉了呀~~~~)
(2) 電腦動畫的斧跡班班: 我最不喜歡的電腦動畫通通都是野生動物出現的橋段, 例如祖靈鳥出現兩次, 那個鳥的飛法完全就是迪士尼動畫中的歡樂唱歌小鳥, 和電影的氣氛一整個不搭, 阿是有那樣歡樂嗎? 山豬, 和長鬃山羊的動畫也不是很好, 這些動物根本不是那樣跑的, 更不要說是山豬跑一跑會八苦回來撞人, 長鬃山羊跑一跑會滑倒這種好萊塢式的設計了. 但是我還是覺得魏導有注意到野生動物的形象算是很不錯了. 然後我必須要說那山櫻花很假. 而且我不是很確定霧社在當時有山櫻(Prunus campanulata), 我的認知是霧社的櫻花應該是白色的霧社櫻吧??? 雖然山櫻花早在20世紀初就在台灣被採到, 但霧社的山櫻應該是日本人殖民之後才種上去的, 所以日本人怎麼可能會在一開始就受到山櫻的感動??? (這邊我要更正一下, 日本人殖民是1895年, 所以早就開始處理"蕃務", 霧社事件發生在1930年, 所以的確是有可能已經引入山櫻, 但是不是會種在非聚落處我是有點懷疑就是)
(3) 有些不是很成功的幽默橋段: 例如小正太巴萬去找莫那魯道喝小米酒, 然後一下子就醉得我以為是他四肢癱患, 那個部份的表演我認為太過了, 與莫那魯道的情緒無關, 與屋內的婦女沒有互動, 也並沒有引起什麼笑聲, 感覺就是一整個多餘.
(4) 演員表不齊全: 片中帥哥那麼多, 但是根本找不到資料, 連人肉都不能人肉, 真的好糟糕...
(3) 有些不是很成功的幽默橋段: 例如小正太巴萬去找莫那魯道喝小米酒, 然後一下子就醉得我以為是他四肢癱患, 那個部份的表演我認為太過了, 與莫那魯道的情緒無關, 與屋內的婦女沒有互動, 也並沒有引起什麼笑聲, 感覺就是一整個多餘.
(4) 演員表不齊全: 片中帥哥那麼多, 但是根本找不到資料, 連人肉都不能人肉, 真的好糟糕...
然後, 我還是會推薦這部電影, 原因很簡單, 我希望自己的學生朋友多瞭解台灣的過去, 如果我的學生和朋友藉這樣的機會多多思考原漢衝突的起點, 文化差異, 文明與野蠻的定義, 權力與壓迫的關係, 殖民教化, 獵人與台灣的山林環境等等議題, 我覺得這部電影引起的熱潮是會讓有些事情可以前進一些的. 我不希望我的學生和朋友去到霧社只想找廁所, 買破壞森林得來的水蜜桃和高麗菜, 找民宿, 而無視整個霧社到清境長期遭受退輔會, 南投縣政府, 漢人旅遊與高山農業所帶來的重大破壞與傷害. 然後開車行經人止關的時候, 就會想起霧社事件, 而不只是一個會塞車的路段. 這些地方並不是都市人偽造"歐洲風情"的工廠與後花園, 而是長年剝奪原住民土地與生存權所形成的假象繁榮.
喔最後一定要提, 賽德克巴萊的帥哥和Q弟正太實在是太多了, 每一個都好優, 而且都不是健身房或日晒房弄出來的假肉雞, 就算對歷史不懂花錢進去看天然系濃眉大眼素人帥哥是非常划算值得的.
其它的影評:
王長安發表在聯合報的: 這篇影評其實讓我覺得王長安自曝其短, 他是不是800壯士的逆襲看多了? 覺得應該讓片中的男女主角翻雲覆雨或在溪邊調笑呢? 還是他弄不清楚賽德克人的男女份際與互動所以他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導演應該加入多一些女性元素? 然後使用原住民語發音為什麼是另類國片? 難道王長安認為末代皇帝, 藝妓回憶錄講英語是才是對的? 或是找一些偶象明星來裝一個原住民腔調講國語才是對的? 整篇文章就一直在那邊表示"不解"
一個叫什麼余豈的老師在聯合報發表的評論: 我認為他的文字之間還是一樣顯示出輕蔑, 他居然說: 電影要大賣,不必有大道理。尤其動作片,觀眾進場,是要享受那種近身格鬥的氣魄,蠻荒且危機四伏的雨林裡,體格精壯的土著神出鬼沒,視覺上確實相當刺激。這是一個老師講出來的話, 也就是說, 他還是把原住民族當成土著以及"戲劇張力元素"? 然後他倒底認為原住民與日本人的敵友劃分還要多清楚? 這是一篇骨子裏仍是以"不願瞭解歷史的漢人觀眾"觀點啊.
李志德在蘋果發表的評論: 是的我認為這篇說得對極了, 有一堆影評一直說"看不出來為什麼原住民對日本人那麼恨", 那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對日本人的恨意一定要與漢人因馬關條約進割讓台灣給日本進行連結才能"事出有因", 但賽德克就只是在保衛自己的固有疆域而已, 真的與所有的政權或國家無關啊. 被侵門踏戶會不生氣嗎?
張大春在蘋果發表的評論: 他提到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以生命及血肉之軀來爭取尊嚴, 其實這樣的討論在台灣的媒體上並不是沒有發生過, 但這些討論多半著重在日本空軍的自殺式攻擊與切腹如何成就其武士道精神, 以及911後穆斯林以自殺式攻擊反抗美帝的信仰理念. 但是, 一樣是以生命換取尊嚴的行為發生在台灣這個土地上, 卻被很多評論家視為"無法理解", 這是為什麼呢? 差別在於"你願不願意瞭解", 以及"與你是否有關". 台灣人與台灣媒體對美國某個小鎮人咬狗或婦女胸部太大縮胸會津津樂道, 或經常在美國媒體報導文字中尋找台灣受到美國老爹稱讚的隻字片語, 所以台灣媒體會特地去理解很多"遠在天邊"的事, 然後自認為國際化了, 全球化了. 但是對自己土地上發生的事情就何以這麼地站在一個選擇性的"文明地位"表示不願理解?
旺報的社評"理解賽德克巴萊代表的集體心理意涵": 這篇我覺得寫得還OK, 但是下面出現很多垃圾政治魔人的回應.
看賽德克巴萊要不要做功課: 這篇寫的棒極了, 我尤其喜愛這段話: 同樣是滿滿的文化符碼,但在長期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之下,我們大多能直接對常見的西洋文化標記產生情感的對應,卻對不熟悉的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文化符碼完全陌然.
幾個重要的連結:
霧社事件
賽德克族
原漢衝突
理蕃政策
出草
風中緋櫻
吳鳳神話的立與破
獵首與合解(原視2010年新聞報導)理番政策下的夢魘(原視2010年新聞報導)
莫那魯道槍殺妻子的爭議
被消費的霧社事件: 以1930年代日本及台灣的媒體報導為例
近代日本と台湾―霧社事件・植民地統治政策の研究 (春山明哲)
莫那魯道與台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
其它的影評:
王長安發表在聯合報的: 這篇影評其實讓我覺得王長安自曝其短, 他是不是800壯士的逆襲看多了? 覺得應該讓片中的男女主角翻雲覆雨或在溪邊調笑呢? 還是他弄不清楚賽德克人的男女份際與互動所以他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導演應該加入多一些女性元素? 然後使用原住民語發音為什麼是另類國片? 難道王長安認為末代皇帝, 藝妓回憶錄講英語是才是對的? 或是找一些偶象明星來裝一個原住民腔調講國語才是對的? 整篇文章就一直在那邊表示"不解"
一個叫什麼余豈的老師在聯合報發表的評論: 我認為他的文字之間還是一樣顯示出輕蔑, 他居然說: 電影要大賣,不必有大道理。尤其動作片,觀眾進場,是要享受那種近身格鬥的氣魄,蠻荒且危機四伏的雨林裡,體格精壯的土著神出鬼沒,視覺上確實相當刺激。這是一個老師講出來的話, 也就是說, 他還是把原住民族當成土著以及"戲劇張力元素"? 然後他倒底認為原住民與日本人的敵友劃分還要多清楚? 這是一篇骨子裏仍是以"不願瞭解歷史的漢人觀眾"觀點啊.
李志德在蘋果發表的評論: 是的我認為這篇說得對極了, 有一堆影評一直說"看不出來為什麼原住民對日本人那麼恨", 那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對日本人的恨意一定要與漢人因馬關條約進割讓台灣給日本進行連結才能"事出有因", 但賽德克就只是在保衛自己的固有疆域而已, 真的與所有的政權或國家無關啊. 被侵門踏戶會不生氣嗎?
張大春在蘋果發表的評論: 他提到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以生命及血肉之軀來爭取尊嚴, 其實這樣的討論在台灣的媒體上並不是沒有發生過, 但這些討論多半著重在日本空軍的自殺式攻擊與切腹如何成就其武士道精神, 以及911後穆斯林以自殺式攻擊反抗美帝的信仰理念. 但是, 一樣是以生命換取尊嚴的行為發生在台灣這個土地上, 卻被很多評論家視為"無法理解", 這是為什麼呢? 差別在於"你願不願意瞭解", 以及"與你是否有關". 台灣人與台灣媒體對美國某個小鎮人咬狗或婦女胸部太大縮胸會津津樂道, 或經常在美國媒體報導文字中尋找台灣受到美國老爹稱讚的隻字片語, 所以台灣媒體會特地去理解很多"遠在天邊"的事, 然後自認為國際化了, 全球化了. 但是對自己土地上發生的事情就何以這麼地站在一個選擇性的"文明地位"表示不願理解?
旺報的社評"理解賽德克巴萊代表的集體心理意涵": 這篇我覺得寫得還OK, 但是下面出現很多垃圾政治魔人的回應.
看賽德克巴萊要不要做功課: 這篇寫的棒極了, 我尤其喜愛這段話: 同樣是滿滿的文化符碼,但在長期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之下,我們大多能直接對常見的西洋文化標記產生情感的對應,卻對不熟悉的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文化符碼完全陌然.
幾個重要的連結:
霧社事件
賽德克族
原漢衝突
理蕃政策
出草
風中緋櫻
吳鳳神話的立與破
獵首與合解(原視2010年新聞報導)理番政策下的夢魘(原視2010年新聞報導)
莫那魯道槍殺妻子的爭議
被消費的霧社事件: 以1930年代日本及台灣的媒體報導為例
近代日本と台湾―霧社事件・植民地統治政策の研究 (春山明哲)
莫那魯道與台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