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如何最大化「參與研討會」的效益?

無論在台灣或國外,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各種研討會等著你去參加。誠然我們可以了解每一個研討會的舉行目的與效應不盡相同,可能只是為了辦而辦、為了給大老退休慶祝一下、為了特定的議題集合專家集思廣益,也可能是因為時間到了不辦不行。有些會議的設計很差,有些會議的陳義過高,有些會議的氣氛歡樂,也有可能是火爆衝突不斷。然而對於學生與博後來說,參加會議真的只是刷存在感嗎?就算有些會議不去不行,但感覺上好像在浪費時間,那有沒有可能讓參與會議的效益最大化呢?

我記得我唸博士班的時候曾問我老闆:「我想參加某某某研討會,你可以補助我去嗎?」當時他直接回我:「是否參加一個研討會是你個人的選擇,不是我的命令。更何況我只去一個對我的科學研究有幫助的研討會。如果只是要聯誼情感,打個電話就好了不是嗎?」喔重點是我老闆認為「研究生應該自己積極爭取研討會的旅行獎助,而不應該預設老闆要花錢負擔費用」。雖然我認為開會是否要自己出錢這事涉及家庭經濟狀況與社會因素,我的觀點未必與我老闆一模一樣,但我的確認同「要開會就要開一個讓你的知識技術有所長進的會」。

我不知道學生參與研討會的期待與目的是什麼。如果你只能答出「我們老師叫我去貼海報」或是「因為系上規定畢業前一定要有公開宣讀紀錄」,那實在是太鳥了。如果你認為參加研討會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被逼的,不去沒差,那麼你可能就不這篇文章的讀者。

那麼請問同學認為參加研討會的功能與效益是什麼呢?
  • 吃點心和便當?
  • 見網友和同學?
  • 尋找工作可能?
  • 和心目中覺得超厲害的學者握手與合照?
  • 追求與分享新知?
  • 想要在研究生論文比賽中得獎?
  • 顯示自己的厲害?
我認為所有的目的都很OK,由於每一個人的需求不一樣,也未必真有高下(有些研討會的餐點真的會令人驚嘆)。所以如果你真的花時間報了名,到了現場以後,你應該如何讓參與會議的效益達到最大的境界呢?我相信認識人、敘舊和吃東西都很重要,但如果要從演講與海報中看門道,那我認為你應該這樣思考:
  • 你有沒有看到聽到讀到好研究?是很前端的研究技術或理念嗎?或只是炒冷飯?有新的假說嗎或是無止盡的臆測?實驗設計有沒有漏洞?是否過度簡化議題?有沒有先射箭再畫靶?有沒有過度解讀?有沒有嘴砲與海口?有沒有虛張聲勢?有沒有鉅細靡遺?有沒有雷聲大雨點小?
  • 你有沒有聽到很好的演說?口齒清晰嗎?條理清楚嗎?邏輯架構完整嗎?投影片設計新穎美觀有趣嗎?內容深入嗎?有沒有廢話與冷笑話?如果你覺得他講得很好,或投影片做的很好,你能分析原因,並在未來加以模仿或留意嗎?
  • 某一個研究室的研究生論文品質是否整齊?題目的同質性高不高?研究議題是否新穎?
  • 有沒有人的年紀比你小很多,但表現卻遠超過你與你的同儕?他談到的知識技術對你來說非常遙遠,而這樣的人數N>3?如果是,你應該要擔心了。那表示你就算畢業也很難有競爭力,因為人家比你年輕,但已經走得比你前面。
  • 當你在會場上看到一些文獻上的科學家時,你會與之攀談了解學者的工作與熱愛?甚至是人格特質?還是遠遠看到打個招呼或竊竊私語品頭論足一番就算了?
  • 然後,當你思考與觀察上述所有事項以後,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程度的咖?在茫茫人海中只是滄海之一粟?或是蓄勢待發能量滿滿的新星呢?你決定從此放棄,或是因此努力?
我相信開會是很花時間而且非常累的事。因為開會前總許多的事前準備工作,開會中要趕場聽各種有興趣的報告也很燒腦。開完會其實深體會累,但希望大腦是因此充飽電,而不是因此經歷一場場的夢魘,或只能期待便當快點送來,那就真的是一種人生的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