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常在台灣被誤譯的生物學術語005] Species為什麼不可以被譯為「品種」?

所有馴化鴿和野鴿都屬於同一個物種(species),但被馴化選育的各種鴿子則是該物種之下的人工品系(breed)。圖片來自達爾文在1868年所著的The Variation of Animals and Plants under Domestication。
在涉及分類、演化、生物多樣性、生態、畜產、園藝、農藝、水產養殖等生物科相關領域的翻譯文章中經常出現一個令人惱火的誤譯,也就是分不清楚「物種」和「品種」。尤其是把species譯為「品種」最令人火大。為什麼?是生物學家龜毛嗎?其實並不是。

我們先從分類學與馴化生物這兩個領域的歷史分別談起,然後再談這兩個領域的用語在近代被大眾媒體挪用、誤用與誤譯的情況。

以分類學(taxonomy)的發展來說,無論在國際動物命名規約(ICZN)、國際藻類、真菌與植物命名規約(ICN,過去舊稱ICBN),以及國際細菌命名規約(IBCN)都是非常晚近才出現的國際科學規約,因此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分類與命名,雖然早在林奈(Carl Linnaeus)之前就已經出現,但是因為在各規約出現之前近200年的發展歷史中缺乏對使用術語一致性的觀點,所以許許多多與「物種」或「品種」有關的術語就會在不受約制與定義的情況下發展並且被廣泛使用。

目前在ICZN的規範下,被承認的種級分類位階(specific rank)只有「種」(species)與「亞種」(subspecies)。「半種」(semispecies)與「超種」(superspecies)是演化概念,而非分類位階,這點千萬別弄錯了。然而在過去,許多動物分類學者會採用「型」(form)與「變種」(variety)這兩個「亞種下階層」(infrasubspecific rank)。如果一個文本涉及那個年代文獻的翻譯,那就有可能有些混淆。這是因為form和variety都是很常用的英文。然而日常生活中的form與variety的翻譯與分類學上認可的翻譯是有些差別的。此外,有些過去的作者也會把他們概念中的「變種」稱為variation或variant。在提到「型」的時候也可能使用拉丁文型式的forma而不是form。所以這就是學術用語上的不一致。

現行的ICN除了承認species與subspecies之外,會承認variety(變種)、subvariety(亞變種)、型(form/forma)與亞型(subform/subforma)。這也就是說,若在文本中見到這些辭彙,得先想想究竟是在講動物還是植物(與ICN包含的藻類與真菌)。

但是你有看到ICZN或ICN提到什麼「品種」嗎?沒有。為什麼?因為對生物學來說,「品種」只能使用在受人類馴化的動植物、真菌與細菌身上,而不能使用在自然演化產生的物種或種內分化。那麼「品種/品系」應該要對應那一個英文呢?這就有趣了,其實可以對應的字不少,但其真正的意思並不盡相同。例如:
  • breed (動物的品種):通常指的是家禽畜的人工選育產物,例如家雞是從原雞馴化來的,而長尾雞是家雞的一個品種(breed);狗是灰狼馴化來的,而吉娃娃或紅貴賓是狗的一個breed。
  • cultivar (栽培變種,或植物的品種):這個詞通常拿來使用在栽培作物上,與自然界產生的變種(variety)並不是等義詞。cultivar通常指的是具有穩定的同一性狀的人工選育植物。例如某種花若具有重瓣性狀,和野生型有所不同,就會被當成一個cultivar。
  • strain (品系/菌株):strain這個字的使用場合很多。一般來說strain的定義著重在「來自同一個親本帶有特定性狀的個體群」。在微生物學被譯為「病毒株或菌株」,在植物學被譯為「品系」,在實驗動物(例如小鼠、斑馬魚、果蠅)上也被譯為「品系」。
這也就是說,「品種/品系」一詞是不可以被拿來使用在自然界存在的生物上,更不可能是species的中譯。
另外某些科普書或影視作品的翻譯中還經常出現另一個令人混淆的翻譯,也就是「變種」。很多劇本中的「變種」並不是分類學上的variety,而是科幻概念中的mutant (突變個體)。Discovery有一個系列的影集標題被譯為「地球變種」其實有點令人坐立難安。為什麼呢?雖然突變(mutation)是演化的原動力,然而mutant一詞在生物學上指的就是「突變的,或突變個體」。但可能因為X戰警之類的電影受到歡迎,因此直接把mutant譯為「變種」是不難理解的。不過以Mutant Planet這個標題來說,其真正的意思應該是「充滿因為突變為原動力而演化出來的星球樣貌」。但是因為翻譯還要精簡,所以就簡化成「地球變種」。然而我相信大家都會覺得在中文的語境之下,這樣的標題會讓你直接連結到科幻電影中的「人造突變生物」。

最後還有一個比較不常見,但也容易被誤解的術語就是「種群」。許多生態記錄片的旁白常出現不知所云的「種群」兩字。在生物學上,種群對應的是species-group或species complex這個術語,意指「一群可能具有共組,彼此之間非常近似的近緣物種」。但是很多翻譯作品中所提到的「種群」其實都是生態學上的「族群」(population),兩者萬萬不可混為一談。

喔順帶一提,各相關單位發新聞稿的時候也不要再把物種和品種混為一談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