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吐槽]別再誤導紫斑蝶

別再誤導紫斑蝶

■ 楊恩誠

連日來報載高公局將繼去年對紫斑蝶的 保護措施,於必要時在二高林內路段封閉車道。高公局願意對於紫斑蝶付出關愛,著實令人欽佩,也得到民眾熱烈的支持。近年來無論是政府或民眾,對於生命的尊 重與生態保育的觀念已有相當程度的提升,令人振奮!諷刺的是,每當欣賞高公局與紫斑蝶的新聞之餘,卻發現令人失望的措施也同時在進行。

為 了讓紫斑蝶不飛過危險的高速公路而被車子撞死,高公局去年就架設了兩百支紫外燈管,希望能利用昆蟲對紫外光的趨光性來導引蝶兒往橋下飛,但此「創舉」終究 失敗了。今年高公局仍不死心,據稱已經計畫把紫外燈管換成四百支日光燈管,希望利用較強的燈光引誘蝴蝶往橋下飛。此舉令人懷疑高公局在處理生態問題前是否 做足了功課?

首先,要形成趨光行為,昆蟲必須身處較暗處。當別處有較高亮度的光線時,昆蟲才會往較高亮度處移動。紫斑蝶為日行性昆蟲,其飛 行活動在天氣晴朗的白天。若高公局想利用四百支日光燈所產生的「高」亮度來誘引蝶兒趨近橋下,那有沒有想到太陽光所產生的亮度遠遠超過這些燈管的幾億幾兆 倍?適應了陽光的蝶兒,對較微弱的光線刺激,其敏感度是較低的,因此對於橋下的燈光並不會造成趨性。

其次,假設真的有蝴蝶被燈光所誘引進入橋下了,就趨光行為反應的結果,這些被誘引的蝶兒又如何保證往另外一端繼續飛行呢?被誘引進入橋下的蝶兒,因趨光性的關係一定往燈管上飛。這時不僅沒有救了這些蝴蝶,反而是害了這些蝴蝶!

此 外,將燈源改成日光燈管,又是令人好奇的一個問題。如果高公局想改成白色燈管來模擬日光,除了上述亮度問題以外,光波長的問題更應考慮清楚。日光燈管的發 散波長因為有三個主要波段接近人類視覺的三原色,所以我們看起來是白色的。但是由於昆蟲的可見光譜與我們的不同,因此日光燈管的白色光在昆蟲看來絕對不會 類似於日光。這種用人的角度在幫昆蟲看世界,除了誤導大眾對生態保育的認知外,完全看不出任何功能!

在此誠懇呼籲高公局,千萬別在對的事情上用錯方法了!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中國時報 2008.03.29 
車道讓蝶道 吸引國際媒體
鄭緯武/雲林報導

 ▲外國媒體拍攝紫斑蝶遷徙,並了解我國政府在公路底下裝設許多日光燈管,是為了保護紫斑蝶。(鄭緯武攝)
 ▲外國媒體拍攝紫斑蝶遷徙,並了解我國政府在公路底下裝設許多日光燈管,是為了保護紫斑蝶。(鄭緯武攝)

 「車道」讓「蝶道」的措施登上國際媒體!正值紫斑蝶遷徙季節,為避免蝴蝶飛越中二高時發生「車禍」傷亡,當每分鐘飛越量達五百隻時,高公局就封閉中二高林內鄉觸口段部分車道,外國媒體對這項措施感好奇,廿八日到現場攝影報導。

 可惜的是,昨天天氣欠佳,只有零星紫斑蝶出現,不過,外國媒體親眼看到紫斑蝶的模樣,仍為之驚艷,高公局則提供日前拍攝蝶群飛越高速公路的影片,滿足外國媒體的好奇心。

 外國媒體還發現,紫斑蝶飛越高速公路的路段高架橋下,裝設有上百支日光燈管,而且大白天全部點亮,非常奇怪。高公局說明,紫斑蝶會往上竄升穿越高速公路,疑與高速公路底下較黑暗有關,因此裝設日光燈管,試驗能否誘導蝴蝶改從底下飛行,降低傷亡機率

 今年外國媒體前來報導紫斑蝶遷徙新聞,使得我國搶救紫斑蝶情況,傳播國外,預料將吸引外國愛蝶人士前來觀光

[鄉親新聞]斑蝶不出現鄉長道歉

紫斑蝶季主角不賞臉 遊客悵然歸
雲林縣紫斑蝶季揭幕,賞蝶區斑蝶交趾陶製作活動,吸引遊客參加。
記者魯永明/攝影

雲林縣政府與林內鄉公所合辦的紫斑蝶季活動昨天上午揭幕,主角不賞臉,只有零星蝴蝶,蝶群飛越國道奇景未現,人比蝶多,數百名遊客大失所望;林內鄉長邱世文頻頻向遊客鞠躬致歉說:「歹勢!沒讓你們看到蝶群」。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研究員詹家龍對鄉長道歉舉動,直說「誇張、離譜」。他說,昨天上午陰天,蝶群未出現,按歷年觀察紀錄,蝶群大量出現在3月23日至4月5日間,只要天晴、吹南風就會看到,他肯定地方辦生態旅遊用心,但規劃太倉促。

紫斑蝶季活動昨天起到4月13日,分別在蝶道通過的林內鄉成功國小、國道3號觸口涵洞舉行,昨天上午規劃成功校園野放捕捉的斑蝶,做生態導覽啟動儀式,被保育團體抗議不良示範,臨時喊停。

觸口涵洞開幕式,規劃「百對情人見證幸福久久交趾陶」製作活動,也因情人報名不足,開放遊客參加,由交趾陶師傅林進賢教導民眾製作紫斑蝶交趾陶,做「幸蝴」見證。

昨天周末,各地遊客陸續抵達觸口涵洞賞蝶區,賞蝶專車從林內火車站載來一車車遊客,高公局人員待命封閉國道;林內郵局、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等設攤位,販售斑蝶紀念郵票,展示生態工法看板。

「媽媽!斑蝶在那裡?」,「哇天空有一隻、飛走了!」遊客聚集國道下等待,蝶群未見,難掩失望;眾人引頸期盼,太陽短暫露臉又躲進雲層,等到中午未見蝶 群,遊客陸續離去;成功國小師生捕捉標記斑蝶只有20多隻,下午陽光出現,蝴蝶保育志工觀察到每分鐘200隻數量,未達封道標準。

邱世文無奈說「一切準備好了,主角斑蝶卻不賞臉」。詹家龍表示,越冬型成群斑蝶闖越國道,是世界自然奇觀,地方辦生態旅遊,應拋棄地方思維,邁向國際,賞 蝶應遵守生態規範,斑蝶怕人,勿穿鮮艷衣服,不要干擾、捕捉,斑蝶是日行性昆蟲,4月5日前只要天候條件許可,應會出現大量蝶群。

【2008/03/30 聯合報】

[鄉親新聞]遊客砍神木熬藥喝

2000年神木 遊客猛砍真「藥」命

一號巨木樹幹上有四處砍削刀痕,斧鑿痕跡清晰可見,下方呈直線狀,傷口長達四十公分。
記者賈寶楠/攝影
被泰雅族人當作秘密、保護半世紀的新竹縣尖石鄉北得拉曼山巨木群,九十一年曝光後成為尋幽勝地,但當地民眾最近發現,兩棵樹齡兩千年以上的紅檜巨木,遭遊客當成藥材,拿著刀斧猛砍,部落長老相當痛心,要求林務局立即處理,否則要發動封山。

新竹林區管理處林政課課長楊瑞芬說,相關行為觸犯森林法第五十二條,可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徒刑。

尖石鄉長曾←忠表示,北得拉曼山屬於乙級山地管制區,無法禁止民眾進入,公所只能柔性勸導,不排除建議禁止遊客上山,保護珍貴資源。

尖石鄉林姓鄉民二月十二日登鳥嘴山賞雪,下山走北得拉曼步道觀賞神木,看見三名遊客拿著開山刀往一號巨木猛砍,他責罵對方:「你們有病嗎?連神木也敢破壞!

二號巨木多年前曾被山老鼠鋸斷樹根,這回右方大片板根又遭刀砍,地面遺留許多碎木塊。
記者賈寶楠/攝影
」對方竟說:「就是因為有病,才需要神木來治。」林無力阻擋,只好下山轉告族人。

本月二十八日,山友葉喬華與部落居民林世偉相偕上山查看,他們在登山口約兩公里處,即北得拉曼瀑布前,赫見步道旁一株紅檜巨木離根部約一公尺的樹幹,遭斧砍掉約一個巴掌大的樹皮,樹液汩汩流出。

兩人加快腳步往巨木群裡走,

三號巨木多年前遭山老鼠砍伐,根部呈大片空洞,直徑約一公尺,此次暫躲過「刀劫」。
記者賈寶楠/攝影
抵達一號巨木,發現外圍欄杆被人以黑色奇異筆寫「台灣加油」四字,繞至後方看,巨木被雷擊焦黑的中空樹幹裡,有四處被砍削刀痕,面積各約一至兩張名片大小,其中一道斧鑿長達四十公分。

他們再往裡走,距離一號巨木約十五分鐘的二號巨木也未倖免,大片板根遭砍斷,地上遺留大量碎木塊。

至於三號、四號巨木,暫時未遭毒手,猜測可能因位處深山,地勢較陡,不肖遊客還未「下手」。

「實在太令人寒心!」尖石鄉水田部落長老邱子茂相當氣憤,他表示,無論是否危及巨木生命,砍伐上千年巨木,就是缺乏公德心,令人不齒。

曾←忠表示,二、三號巨木多年前曾被山老鼠嚴重盜伐,現在民眾竟因為迷信,以為千年神木可以搭配中藥、或以泡茶方式治病,肆意破壞,「實在很可惡」。

【2008/03/31 聯合報】

2008年3月29日 星期六

[Article]Invertebrate systematics or spineless taxonomy?

Wheeler, QD. 2007. Invertebrate systematics or spineless taxonomy? Zootaxa 1668: 10-18
Full article (PDF; 70KB) open access

[新購書籍]Sexual Selection

Techniques in Molecular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Edited by R DeSalle, W Wheeler and G Giribet 416 pages, figs, tabs. Birkhauser Verlag Sex Wars Genes, Bacteria, and Biased Sex Ratios Michael EN Majerus 250 pages, 47 col illus, 24 line illus, 13 figs, 10 tab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ex, Color, and Mate Choice in Guppies Series: MONOGRAPHS IN BEHAVIOR AND ECOLOGY Anne E Houde 210 pages, 6 b/w photos, 50 line illus, figs, 6 tab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新購書籍]Invertebrate Vision

Invertebrate Vision

Ten distinct eye design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animal kingdom. Whereas vertebrates possess only one, invertebrates possess all ten, from simple assemblies of photoreceptors to advanced compound and camera eyes, which support a sophisticated range of visual behaviours. Many invertebrates have exquisite sensitivity to light, can distinguish a broad spectrum of colours, detect subtle polarised light cues, and negotiate obstacles at high speed. The basic principles used to acquire and process such visual information are remarkably similar across the animal kingdom. In invertebrates, these principles frequently involve neural tricks and short cuts, some of which have been successfully exploited to create artificial visual systems for robots. Invertebrate Vision is a complete synthesis of our curr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how invertebrates see, the principles used to process visual information and how vision is used in the daily struggle for survival. It will appeal to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vision sciences.

Contents

Foreword Adrian Horridge; Preface Eric Warrant and Dan-Eric Nilsson; 1. Invertebrate photoreceptor optics Doekele Stavenga; 2. Phototransduction in invertebrate photoreceptors Roger Hardie; 3. Invertebrate vision in dim light Eric Warrant; 4. Endogenous control of visual adaptation in invertebrates Gerta Fleissner and Günther Fleissner; 5. General purpose and special purpose visual systems Michael Land and Dan-Eric Nilsson; 6. Invertebrate vision in water Thomas Cronin; 7. Invertebrate colour vision Almut Kelber; 8. Polarization vision Rüdiger Wehner and Thomas Labhart; 9. Parallel processing in the optic lobes of fli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motion computing circuits Nicholas Strausfeld, John Douglass, Holly Campbell and Charles Higgins; 10. The neural computation of visual motion information Martin Egelhaaf; 11. Small brains, smart minds: vision, perception, navigation and ‘cognition’ in insects Mandyam Srinivasan, Shaowu Zhang and Judith Reinhard; 12. Visual processing of pattern Adrian Horridge.

Contributors

Adrian Horridge, Eric Warrant, Dan-Eric Nilsson, Doekele Stavenga, Roger Hardie, Gerta Fleissner, Günther Fleissner, Michael Land, Thomas Cronin, Almut Kelber, Rüdiger Wehner, Thomas Labhart, Nicholas Strausfeld, John Douglass, Holly Campbell, Charles Higgins, Martin Egelhaaf, Mandyam Srinivasan, Shaowu Zhang, Judith Reinhard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文章]Density-dependent cladogenesis in birds


Density-Dependent Cladogenesis in Birds

Albert B. Phillimore1*, Trevor D. Price2

1 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 Centre for Population Biology and Division of Biology,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Ascot, Berkshire, United Kingdom, 2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Illinoi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 characteristic signature of adaptive radiation is a slowing of the rate of speciation toward the present. On the basis of molecular phylogenies, studies of single clades have frequently found evidence for a slowdown in diversification rate and have interpreted this as evidence for density dependent speciation. However, we demonstrated via simulation that large clades are expected to show stronger slowdowns than small clades, even if the probability of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remains constant through time. This is a consequence of exponential growth: clades, which, by chance, diversify at above the average rate early in their history, will tend to be large. They will also tend to regress back to the average diversification rate later on, and therefore show a slowdown.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ation events through time, focusing on sequence-based phylogenies for 45 clades of birds. Thirteen of the 23 clades (57%) that include more than 20 species show significant slowdowns. The high frequency of slowdowns observed in large clades is even more extreme than expected under a purely stochastic constant-rate model, bu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daptive radiation model. Taken together, our data strongly support a model of density-dependent speciation in birds, whereby speciation slows as ecological opportunities and geographical space place limits on clade growth.

URL: http://biology.plosjournals.org/perlserv/?request=get-document&doi=10.1371/journal.pbio.0060071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公告]2008-03-20新購書籍








Reconstructing Evolution: New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dvances (Hardcover) by Olivier Gascuel (Editor), Mike Steel (Editor) Evolutionary Genetics: Concepts and Case Studies (Paperback) by Charles W. FoxJason B. Wolf (Editor) Assembling the Tree of Life (Hardcover) by Joel Cracraft (Editor), Michael J. Donoghue Parsimony, Phylogeny, and Genomics (Paperback) by Victor Albert (Editor) Discovering Evolutionary Ecology: Bringing Together Ecology and Evolution (Oxford Biology) (Paperback) by Peter J. Mayhew (Author) Observing Animal Behaviou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Quantitive Controls (Paperback) by Marian Stamp Dawkins (Author) Mathematics of Evolution and Phylogeny (Paperback) by Olivier Gascuel (Editor) (Editor), (Editor)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實用]中興物理系生物物理期刊俱樂部

參考一下, 網址: http://0rz.tw/583Ms

[白目]你是大大嗎?


大大一詞原本來自於"大哥"或"大姐"(通常是指大哥, 陽性名詞)的網路裝可愛暱稱. 然而現在大大一詞有兩層涵義: 其一, 單純的網路敬稱, 禮多人不怪, 不認識對方也叫大大, 通常也不會有什麼錯. 其二這個大大是有些貶義, 意指一些愛吊書袋, 半桶水, 似懂非懂, 舌燦蓮花, 很愛照顧學弟妹(有事找學長, 可是學長自己通常是自顧不暇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很可能被當掉的), 很愛打抱不平(但99%是搞不清楚情況), 排解糾紛(就一整個很像調解委員會), 逞強, 再加上很雞婆喜歡針對自己不應該發言的事指指點點.

有人說公主病年過30就很難醫好, 不過大大病似乎更難醫好, 原因是大大的形成所靠的是囉囉和粉絲們的吹捧, 崇拜, 景仰, 和追隨, 大大自己或許不願意造神, 但只要嘗過那種走過人群紅地毯, 人潮就像摩西過紅海一般自動分開的夢幻體驗, 那種大到不行的成就感就非常容易令人飄飄然, 真的自以為從一棵拔臘變成一株百年老茄苳, 而忽略了自己其實根本是個空殼與學識有待加強的現實. 自古至今每個學校每個學系每個年級都會出現大大級人物, 這些大大如果經過多年還能屹立不搖, 被尊稱為大大, 也並不一定表示大大們的無懈可擊, 有時候只是大大們的傳奇, 諸如摔車多次頭蓋骨依然留在原位, 或是一再被1/2, 2/3但仍可馬上在下一次考回原系, 充滿超現實的色彩, 讓大大們的事蹟在多年後仍然被傳頌不已. 但是這些傳頌真的是正面的肯定嗎? 或者只是大家禮貌性地捧場呢?  

[實用]最愛罵人的老闆星座

2007/08/06【開運萬事通】
星座排行榜:職場中最耐罵的員工&超愛罵員工的老闆

◎職場中最耐罵的員工(太陽&金星)

第三名︰雙魚座

雙魚座秉持能屈能伸的精神。這機會是他要的──要,就得忍耐──因為這個時候,是該屈的時候。你就不要讓他有一天囂張起來、紅起來了,價碼高不說,可能也要反將你一軍喔~可是現在呢,忍耐一下就算了。

第二名:金牛座

其實很多金牛座,是滿體認現實狀況的,形勢比人強嘛~實際上就是,不管你能力怎麼樣,你就是地位比我高,那又怎麼樣呢?那我只好期待有一天能夠衝破這個障礙。

還有很多金牛座是,你要我忍耐這一切也OK,但是薪水要夠高──老實說,薪水不夠高,也不見得讓金牛座忍得下這口氣。可是如果他有家要養,這薪水也還可以,那麼忍這一時,他也覺得不算什麼。因為他心想︰『雖然你人格不好,但是我能夠在工作上證明我自己,別人知道我怎麼樣就好了。』能拿出實際成績來,還讓他們比較在意一點。
所以被人罵?「算了!」忍耐力一流。

第一名:獅子座

大家都以為獅子座很愛面子,但是在工作上,他們還滿把自己放得很低的──就是因為在工作,所以什麼都要忍耐,因為他不是做老闆;如果今天他做老闆,他當然可以拿主意。

而且獅子座也會將心比心︰『我如果是老闆,一定也會罵員工』所以被罵也是應該的。


◎超愛罵員工的老闆(太陽&水星)

第三名︰魔羯座

有沒有遇過這個老闆呢?那就是魔羯座。魔羯座是恨鐵不成鋼,而且其實他的心裡是那一種溫暖的……他把你當自己人,他才把你抓來罵;如果是外人,他是樂得維持形象的,他會在你面前很有禮貌,然後私底下叫員工過來說︰「把他Fire。」這個就是他覺得不行的、不成材的,就這麼簡單。但如果成材,明明覺得你可以做好,你為什麼做
不好?他就過來,而且罵得很難聽︰「你白痴嗎?!」因為他認為你可以做到八十分,你卻只做到七十分,那十分他就生氣了。

第二名:天秤座

天秤座會,但是他態度比魔羯座和善一些,他講話就是冷冷的;可是他比魔羯座嚴重。因為魔羯座是苦口婆心,你跟他撒個嬌,有時候他就拿你沒辦法;可是天秤座是︰『你撒嬌都沒有用!』他鐵面無私,因為他很冷靜,他看得到你壞的地方在哪裡,不好的地方在哪裡,所以你不要跟我裝傻。

而且很多天秤座的人,是沒有什麼耐心的。尤其他正在衝衝衝的時候,他速度非常的快,所以你一定要跟上他,他隨傳你要隨到,因為他自己就是24小時Stand By的,所以我們說他是滿機車的一個星座。

第一名:天蠍座

天蠍座基本上都還滿容易罵人的。其實天蠍座沒有另外兩個星座那麼冷靜,但是很多天蠍座心裡是『愛之深責之切』。而且他會氣,是因為他受不了笨蛋,也受不了白痴,然後受不了〝教不會〞──他已經花時間教你了。因為其實很多天蠍座認為︰人要有企圖心,自己要學,自己要懂得警醒──因為他本身是這樣的人──所以 他看你一次恍神、
兩次恍神,他簡直覺得︰「你瘋了嗎?你瞎了啊!」情緒性的字眼就會飆出來了。他要先發洩他的情緒,然後之後才把你抓過來說︰「好啦~我剛剛其實是為你好。」可是剛剛那一PART,已經把人家嚇得要死不活了,因為兇起來很可怕。

[溫馨]指導教授 人、鬼、神殊途

[這篇文章的基調應該是認為教授與研究生是一種對抗與貓捉老鼠的關係, 所以才會認為那是一種宰制關係, 我不否認不少教授可能視研究生為執行特定目標的工具, 但是研究生應該也要捫心自問自己是帶著什麼心態唸研究所? 如果只是要找一個人很好保證畢業的老師, 那才真的只是一種販賣學位的互利寄生關係不是嗎?]

指導教授 人、鬼、神殊途

【聯合報╱楊淑芬/台大碩士(北縣新莊)】 2007.12.18 03:49 am


十七日民意論壇有兩篇文章,剛好點出研究生的悲哀。台灣這幾年積極推動大學改革,可惜不只大學變得更糟,研究所也是,尤其是教授對研究生的宰制體制。

相較於大學有三種老師,研究所指導教授也可以分成鬼、人、神三層:

研究生最怕遇到第一層的「鬼」教授,又可分成「好色鬼」、「吸血鬼」與「奪命鬼」。好色鬼要的是美色,還有助理教授因此被判刑。吸血鬼是吸取研究生的勞 力,把他們當廉價勞工,執行自己的研究計畫,甚至有指導教授利用研究生翻譯原文課本以及代為寫稿,但收入卻全放到自己口袋。奪命鬼則對不聽話的研究生下毒 手,在口試時直接當人。

第二層的「人」教授,包括「陌生人」、「牧羊人」與「有緣人」。陌生人因為外務繁忙,與研究生幾乎不來往,形同陌路,有指導教授曾在口試時坦言自己太忙, 根本沒看學生論文。其實沒看的指導教授不少,只是會老實說的不多。牧羊人帶研究生就像放羊或放牛吃草。至於有緣人只對認真請益的研究生多關照,不來拉倒。

最夢幻的是「神」教授,包括「智慧神」、「保佑神」與「有夠神」。智慧神的指導,可以讓研究生視野從此提升,智慧大開,受益終生。保佑神則對研究生相當照 顧,大花時間幫研究生細心改錯字與順稿。有教授透露他口試過一篇素質奇差的論文,本來想要建議研究生花點時間重寫,修改後再審,沒想到指導教授認為分數應 該從九十起跳。至於有夠神等級的指導教授,那更不得了,有一國立大學的研二生,本來不急著畢業,沒想到期末時指導教授卻將論文題目、架構、公式都整理好, 還明言說只要跑跑程式、填上數據,即可完成論文順利畢業!

三種神教授都是可遇不可求,但是許多大學的研究所師資不多,領域有限,又規定研究生只能找所上的老師指導,於是研究生儘管還沒踏出校園,也必須掙扎於學位與權位—為了討好老師在所內弄權卡位。對這些研究生來講,豈止明天沒一堂喜歡的課?而是根本沒有喜歡的老師!

【2007/1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實用]再次轉貼王俊能老師的看法

[這篇文章已經在b上被轉貼n次, 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板本是從haohsiao版轉來的?]

王俊能老師的一封信 研究科學的第一步

作者: tholic (Legend) 看板: Haohsiao
標題: [轉錄][轉錄][轉錄]王俊能老師的一封信
時間: Sun Mar 12 13:32:52 2006

站穩科學研究的第一步 王俊能

去年八月回國至今,由於馬不停蹄的加入兩個普生課程大半部的上課,接觸大一新鮮人和外系有志於生命科學的同學頻繁,也因此深深感覺到大家對科學研究的愛 好。但另一方面,看到大三大四及研一同學對科學研究的認知及專題討論報告情形,卻又令人捏把冷汗。普遍看來,我們對知識背誦的能力都很好,可是表達與應用 出來的情形都不佳,修過的不同課程之間串聯幾乎很少。於是情形就變成,考試寫選擇或填充都很在行,若是考申論或寫作功課則回答總是千篇一律的符合課本上的觀點,沒有或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也說不太出自己的邏輯。

最近在偶然的機會中,讀到了拉蒙卡哈(Santiago Ramon y Cajal)寫的一本書”研究科學的第一步--給年輕探索者的建議”(程樹德譯,究竟出版社),深切感覺到這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對科學界後進言詞的懇切, 即使在一百年後的今天,這些意見仍然適用於我們深省。所以我想利用以下的篇幅,來整理我的體會給大家,尤其你若是剛開始踏入生命科學領域的新人,我很建議 你能花點時間耐心的看下去。

想的多做的少

根據拉蒙卡哈的整理及我對學生的觀察,發現到我們有很多人沉醉在研究的空想階段,認為以我們的聰明才智所產生的研究計畫一定可行,或者是想了很久遲遲不肯 動手去做。等到實際執行時,由於意志上的懶惰,和面臨的挫折,很快就澆滅了雄心大志。當我們發現一個研究做不下去時,以為自己讀的領域不夠廣,又再去修很 多的課,以為知識累積夠了,便能做好科學研究。週而復始循環!

事實上,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專心致志,許多人把碩博士論文或暑期研究題目定的太大,控制實驗的變因太多,自然無法一一解決。適合學位階段的研究應該要”小而 美”。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一個要解決的研究問題分成數個小實驗,先用所有的精力去解決一個簡單的實驗子題,觀察結果並充分的討論。之後憑藉著這樣的信心 再奮鬥下一個主題。讓自己覺得每天都解決了一部份問題的面向,天天都有收穫(縱使實驗失敗也學到教訓)。利用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來陶冶自己的研究性格,由 每日養成的實驗習慣中,建立出累積成功的信心和樂在研究的心志。

把實驗材料當做男女朋友般的天天關懷

一旦你找好了一個”小而美”的實驗進行,最重要的是養成習慣每日仔細觀察自己的研究材料,許多科學家重要的發現都從仔細的觀察開啟。簡納博士 (Edward Jenner)發現擠牛乳的女工,面色紅潤,鮮少被致命的天花傳染,從而引發提煉”牛痘”疫苗的成就。Barbara McClintock 從極近枯燥的顯微鏡染色體檢驗工作中,觀察出轉作子默化基因的機制(transposon discovery),縱使當時的科學技術和想法無從想像她的假說。蔡倫發明造紙術也是由於他觀察到土蜂利用咀嚼樹葉築巢的想法,而開啟紙漿造紙的文明。 也許你的實驗材料不是生物,但每天一早坐在桌前思考一下今天要做的實驗部分,絕對能幫助自己釐清頭緒。現今很多學生常常忽略或輕視好好觀察實驗材料的習 慣,從而理不出研究的創見。

時間管理的重要

當立下心志,喜歡動手做實驗的習慣養成後,最怕的是三天打魚五天曬網的時間調配。當學生的時候,好像總給自己很多理由臨時可以抽身去做別的事。也許遠道的 朋友來訪,也許有臨時有新鮮的聚會呼喚,很容易我們就把研究和讀書放在一邊,嚴重者甚至到達退學的邊緣。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情形很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 做個正確的時間規劃和適時的說”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規劃一天有十小時的讀書工作,那麼把它集中在白天早上或分散在幾個別人不一打擾的時段來進行。同 時你也應該規劃你的休閒娛樂時間,當任何時間被介入,告訴自己有拒絕的權利。常常我
們迫於人情的請託,或者聊天的不著邊際,把自己的工作,家人相處時間都捨棄。反思回來,當自己沒辦法掌理自己的時間規劃時,長久下來,你會感覺到心靈的空虛。

不要立志做沒有方向的博物學家

當我這次回來,看到學校規定的大學畢業學分,仍然和十年前畢業時的一百多學分規定一樣,我就懷疑,每天都在趕著上課及應付考試的學生,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 咀嚼吸收的知識,又有多少倉促的下嚥可以累積出智慧。我們的大學可以說像是補習學校,和國外大學階段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少有課堂討論及心得寫作。要訓練課 堂討論及心得寫作,現在動輒上百人的大三大四必修課和助教的缺乏是主因。我只能鼓勵同學去修一些小班課程踴躍討論,最好自己主動交論文或心得報告給老師批 改。科學是追求真理的事,而真理是越辯越明,越證越清。

另外多學分規定情況下,也產生了很多同學想要去選修許多不同領域的課,以為這樣就能夠博覽群書,通達所有的學問。也許是文化上的差異使然,在西方大學的想法是要訓練學生專精於某一領域,所以碩士生稱”Master
degree”,就是要畢業生能精通於某一個科學領域,而讓社會所用。我觀察到許多學生到大三大四甚至研一還在拼命的選修不同領域課程,希望汲取更多的知 識。然而,除非我們很深入的把這些課的所有參考文獻都讀透,否則我們都只是知道些皮毛而已。科學研究需要專精深入的探索,不能永遠在知識的表面上挖淺洞。 我還記得我的口試過程,兩個委員從早到晚和我關在會議室內,逐字逐頁的追問我寫的內容,和我的實驗設計及討論,滴水不露的考察我的研究是像石頭蓋成的城 堡,還是沙子堆成的沙堡。城堡或沙堡表面上看起來一樣,但大雨來的時候便知是否經的起考驗。這也許只是英國式的謹嚴,但對我而言就像是經過”震撼教育”般的深刻。

喝杯茶吧,讓我們多多聊天討論

既然學術研究需要專精,是否會造成每個學門之間互通的不足?其實英國人有個好習慣就是喝茶聊天,但請注意在大學或學術界餐廳的聊天不是在聊八卦或昨天連續 劇的情節,而是在彼此欣賞各自的研究與激發合作。我們生科館的設計是一個公眾空間的毀壞使用,我們沒有夠大舒服的聊天室讓所有成員可以親近互動,大家到了 這個空間,便自動的走到自己的小角落蜷縮在電腦前。我們除了樓下大門的鎖外,每個房間都要有自己的鎖,大家鎖來鎖去,怎麼有溝通成長的空間。我倒是有個想 法把十二樓的大實驗室充當成每週五下午的空中花園茶廳,讓我們面對面開心的認識彼此?
A也進而增長彼此的研究。

也正因我們的文化如此欠缺溝通,拉蒙卡哈在他書中提到科學研究者一些”失敗的性格”,如自大狂,空想家,理論家,愛書狂(只買書而不讀書者)和萬言通,這 些症狀就很容易出現在我們研究科學的新手身上。你也許才大一,也許即將畢業,或者還在做研究。但願我們都能夠看看他的這本書,了解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是怎麼 樣的諄諄教誨,讓我們這些年輕科學探索者的心胸能夠清晰的瞥見我們的未來。

外語能力會影響研究的進行

許多剛上大學或研究所的同學,面臨到排山倒海的指定閱讀,都嚴重適應不良。短期解決方法可利用讀書會小組來減輕每個人的負擔。但別人講解給你聽並不該取代 自己閱讀該部分的努力。與其渾渾噩噩的掙扎外語,不如痛下決心的把英文學好,特別是閱讀與寫作部份。我如此說的意思並不是叫大家額外再去補習,而是先花較 多的時間去讀好自己的教科書。書上的每ㄧ行字固然都該讀過,但不需急著查好單字。了解大意最重要,接著再細讀老師提醒過最重要的部份,想辦法用改寫成簡單 英文單句的方式,去了解細讀部分英文句子的意義。也就是說用類似英英字典的方式來累積單字認識,用自己已會的英文單字去解釋了解還不會的複雜單字,一定要跳過腦海裡英翻中再中翻英的習慣,直接用英文了解英文。剛開始的時候會很不習慣,但久了以後實力就會見真章。(關於寫作請參考我在研究生會議的演講錄影 http://)

我的博士生指導教授曾經建議我要有每ㄧ天讀ㄧ篇期刊文章的能力,全世界每天可能有超過一百篇你研究領域的文章發表,若不能加快閱讀能力該怎麼辦?

作一篇好研究是自己的責任,不是指導教授該負責的事

很多同學在大三大四尋找研究室實習的時候,大多會考慮自己的興趣,學長姐的風評,或老師的名氣及實驗室的規模,甚至是容不容易找到工作,或得到結果順利畢 業。拉蒙卡哈在”坑殺新手的陷阱”段落中指出,過度崇拜權威,過度專注於應用科學,以及認為自己能力缺缺等,都是扼殺科學研究新手的陷阱。從這些建議看 來,建立”我”這個人的主體性,和是否能遇到與你溝通良好,足以啟發你研究的指導教授,便成了選實驗室的最佳守則。也就是說,做研究的主角是你,你要去找 到可以在你科學研究過程中給你很多指引的老師。遇到彼此溝通合適的老師,即使做的研究不是你最初的興趣也沒有關係,做到冷門的題目也要安於寂寞投入熱情,因為”今日的冷門可能就是明日的熱門”(中研院副院長賴明韶),只要你在這個專精領域最優秀,將來一定有適合的職位。

所以從認知上明嘹自己科學研究的養成,不是靠一個萬能的指導教授來完成。更何況也不會有老師在所有的技術和領域中都精通,更近一步說,由於研究是關乎” 我”這個人的建造,整個生命科學系或全台灣,乃至全世界,只要有人能指導我研究的某一部份,就都是我的導師。我希望大家走出實驗室之間的藩籬,讓每個人的 研究成為我們生命科學這一大家子的事。

科學研究要重視合作,並為人類造福

“多想多做,使科學為人類造福”。這是已故中研院植物所長李先聞院士的提醒。希望我們立定科學研究志向的同學們都能認真的思考的這一點,有機會幫助別人的 時候就不要逃避,學長姐可以提攜學弟妹後進的時候就不要推辭,試想我們這棟生科館的一草一木都是社會的提供,我們這群所謂的”菁英”又早已從社會多取得了 多少好處,如果我們所學不是為了奉獻社會,卻是榮耀自己,這個國家社會會有進步嗎?

拉蒙卡哈在”科學家與愛國心”段落中指出,一個劍橋大學教授曾告訴過他,[英國之所以繁榮的原因,就是因為每個人都盡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科學合作 的基礎在於每個人先盡好自己的責任,然後再盡可能的彼此合作,使力量集中放大。如果一個實驗室或機構裡許多雜務工作總是由最聽話的學生或人員去做,或者總 是新來的做最多,這種無意義的倫理,及不依照個人專長及職務本分來分工的做法,根本不會有好的合作。再者,我們文化上的倫理規範牽制著所有人的想法,總認 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大家認為做領導科學家才夠優秀。學校體制中也沒有固定的輔助科學家地位和建制(如儀器技工、電腦技工、教學媒體方法人員等),造成研究合作的混亂。我們要早早破除這樣的想法,未來觀念科學分工合作的建立想法,不以名銜職位來評斷貢獻。

西方聖哲蘇格拉底提到,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自己。所以做研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個性,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在長遠的研究生涯邁進。希望大家ㄧ同思考認識自己,一旦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就像勇士找到自己的靶心,便能箭箭中的,找到在社會中你最適合的生態棲位。祝福各位。

註:我將拉蒙卡哈這本書放了一本在生科系系學會,請各位同學有興趣者互相傳閱。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實用]2008東京國際古書展


http://www.jomo-p.co.jp/abaj/ 各家書店的網頁都很美

自然史古書收藏豐的荷蘭Dieter Schierenberg的catalogue可在此下載 http://www.dieterschierenberg.com/

http://www.dieterschierenberg.com/cat_upl/CatalogueTokyo2008.pdf

[新奇]澳洲帥哥精蟲不一定好


Peters, M., Rhodes, G., Simmons L.W. 2008. Does attractiveness in men provide clues to semen quality?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1: 572-579.

如果我們在國科會提這種計畫真不知道會不會過? 我是說擺在生物多樣性或動物學門裏. 這篇文章的結果並不支持男性的性吸引力(有三個指標, masulinity, averageness, symmetry)與精蟲品質(形態, 活力與濃度)有任何關聯. 恰巧與以西班牙男人為藍本的研究相反. 這邊有一個有趣的假說叫phenotype-linked fertility hypothesis, 也就是說生殖力可能與某些表型是相關的, 例如華人圈說的什麼狗公腰啦, 肉肉鼻啦, 好, 每年台灣都會有一些什麼泌尿科醫師發表他什麼賞鳥無數的統計, 說是什麼國人平均多大, 然後覽教與什麼食指呈正相關, 這些醫生很愛做一些奇奇怪怪的統計, 然後最後上了報以後, 再告訴大家"可以用就好", "技巧比大小重要". 但坦白說, 這樣的統計倒底代表什麼? 除了陽具崇拜以外, 真的看不出有什麼科學價值. 一樣是在做性徵研究, 人家就可以把這些研究往正規嚴謹的sexual selection推進, 而且是有憑有據地找出假說來測試. 不過不管是西班牙或是澳洲的團隊似乎都乎略了一件事, 也就是為什麼phenotype-linked fertility hypothesis可能在不同族群不管用的原因, 會不會是因為不同的文化因素呢? 如果他們的受試對象是比較基本教義的穆斯林或印度地區, 婦女無法自由擇偶並且無法自由的性擇意志, 那麼這樣的假說檢驗當然就會顯得沒有意義了.

ps.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D君說: I think the take home message from this paper is the Australian girls have terrible taste in men

[溫馨]No one can follow up everything


這句話出自Charles Mitter(馬里蘭大學教授, 楊曼妙老師的博士指導教授), 是在前年的The Lepidopterists' Society Annual Meeting某天聚會上提到的, 當時我正說著, 自己對於無法追上所有的phylogenetics理論發展和閱讀Syst. Biol., Evol. Biol.或Cladistics的理論感到非常懊惱, 結果他告訴我這句話. 聽起來好像令人鬆一口氣, 大大都這麼說了, 那麼我這種小咖看不懂文章應該就還好的樣子 (?)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 一方面要常常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因此汲取新知, 但也不要總是對自己無法站在知識發展的浪頭上感到焦慮

[管理]有關文章的分類


基本上是依循yahoo-kimo新聞的評等: 新奇, 溫馨, 誇張, 難過, 實用, 高興, 無聊, 生氣. 以上八項基本上應該已經代表一個研究室裏所有會發生的事情的等級, 外加一個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