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系所評鑑倒底提升了什麼?

其實系所評鑑也真的都是做做樣子, 委員們也很辛苦, 每一個學校都得用一樣的東西在評, 別人有, 我們也要有, 就怕有什麼沒有的, 資料印了一大堆, 也不太有在看, 整個系館粉刷一遍, 獎牌獎狀貼得滿滿的, 弄得好像幼稚園的親子同樂會, 最後評審的意見都不是在談"貴系有什麼特色", 而是"請提供別人也有的東西". 好, 什麼叫別人也有的東西?
  • 每一個老師的國科會, 非國科會計畫件數與經費
  • 每一個老師近三年的SCI, 非SCI, 主要作者與非主要作者, IF>5的文章數
  • 貴系如何國際化?
  • 貴系如何指導學生?
  • 貴系如何形成研究團隊?
  • 貴系的XXX課程如何怎樣?
  • 是否有輔導學生選課的機制, 是否有提供學生獎金, 學生是否瞭解系所教育目標, 學生......
  • 是否有追蹤畢業生的機制..........
其實我一直不懂計畫件數與經費到底代表什麼? 件數多表示研究做得好? 金額高就表示經費充足? 每一個領域都有IF>5的期刊嗎? 國際化倒底是什麼樣的焦慮下的產物? 如何指導學生? 阿不就是愛心和耐心嗎? 然後為什麼弄一大堆機制把大學生照顧得像幼稚園小孩一樣才叫作"有照顧到學生"? 唉, 什麼系所教育目標, 其實真的就是身體健康精神快樂就好了, 大家都要弄得允文允武上知天文下之地理積極進取變成XX的人才, 但是並沒有滿街的科學家啊, 只有滿街迷惘的大學生啊. 所以系所評鑑倒底可以做什麼呢? 還有, 畢業生都已經成年人了, 還要追蹤什麼啊?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難道還要植入晶片叫他回來捐款嗎? 這些其實都不是委員的問題, 是我們的教育整體來說把"人"框架得太緊了, 那些什麼追蹤, 其實根本就不是真誠的關切, 都只是為了捐款, 只是為了做資料而做, 為了向教育當局顯示積效所搞出來的把戲. 其實我不是很確定這應該是學生要學的? 還是我們要提早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會花很長的時間在做表面功夫? 或是我們應該要想辦法讓學生在很多虛偽的現實中保有一點真誠與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