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不是太喜歡吳淡如寫的文章, 以前總覺得: 挨呀, 不就是一個故意裝台讓婆婆媽媽喜歡的都會作家, 拿一些身邊朋友的故事拼拼寫寫, 就可以寫專欄這麼久啊? (然後那個吳若權也是, 都是一副給廣大男女救苦救難的樣子). 但是最近看到吳淡如在蘋果寫了一篇"是熱心還是雞婆"的文章, 突然覺得有道理. 其實這個有道理不表示我對她文筆的肯定, 而是她舉這樣的例子在每一個辦公室, 每一個職場, 班級, 師生與親子關係都會出現. 我不太喜歡別人的雞婆, 但是我越來越發現我對學生也做過很多雞婆的事. 不過我對我的雞婆的理解與覺悟其實是來自一種面對學生的退縮. 怎麼說呢? 有一句話叫"良禽擇木而棲", 套用在我們身上, 意思大概是, 如果我們把研究環境(空間, 經費, 生活機能, 工作氣氛)準備好, 理論上應該就可以讓"優秀學生"飛過來, 然後呢, 中山大學就會出現什麼優秀研究團隊. 不過, 很抱歉喔, 一向不是如此. 大多數的狀況是, 把"大樹"準備好了, 鳥不來, 鳥站不住, 鳥沒興趣, 或甚至一不小心摔死了. 所以把研究環境準備到最好(這個好當然是主觀的), 其實很可能一直都是老師一廂情願的幻想. 如果學生不願意, 沒興趣, 沒反應, 那麼其實就不應該自以為是地把"最好的給他", 學生若不領情, 才自以為受傷地認為學生不知好歹或不知長進. 我在回台灣教書的前三年的確有這樣的迷思, 我總以為把這些都準備好了, 就應該可以開始培養大樹然後看到繁花盛開. 但回想在國外唸書時, 老闆也沒給我資源啊, 一切都是自己爭取想辦法得到的, 但我居然會感謝當時的那種磨練而不會覺得老闆為什麼只給我很少的錢和設備空間? 所以這就是人性的矛頓與複雜. 吳淡如這篇文章所提到的"尊重他人意願"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老闆自以為對學生好(就像父母認為對孩子的好)其實很可能是不必要, 甚至會傷害自尊心的, 但我們的學生通常又不善於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想, 所以雙方的溝通就會非常地差. 這一年多來我的作法開始傾向於, 讓學生自己提出需求吧. 如果他不提出需求而我自動獻上最好的研究學習環境, 我會很容易感到自己是豬頭, 如果學生提出需求我再評估我是否能夠提供那樣的環境, 我想那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