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少年pi觀影感]我不知道要下什麼標題

看完以後,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該下什麼標題。

2005年的學測作文題目叫"失去"。當時我在雄中監考,邊收考卷邊看學生在寫什麼,很多學生不是寫"丟掉什麼東西覺得很可惜"(例如錢包或小熊),或是說"因為奶奶去逝沒人給他零用錢所以覺得感到有失去"。當時我覺得好好笑喔,我覺得這些學生那裏知道什麼叫失去,但是我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其實也不真正懂得什麼是"失去"與"困頓"的傷感。

很多人建議我一定要看3D,但一方面是因為3D比較貴,二方面是急性子的我不想要等一個半小時才看到一場電影,三方面是我認為已經可以在網路上看到的特效對我來說不太需要3D來引起共鳴,所以我只看了一般數位版。

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然後也有一堆人在問你相信那一個故事。但這些對我都不太重要,不是我在觀影過程中感同身受、深受感動與啟迪的部份。

然後我也完全略過了科學上不太可能成立的部份,例如漂流那麼久的脫水等諸多問題。

我來說說幾個我很喜歡的部份:
  • Pi第一次遇到老虎Richard Parker時,他自認為他在老虎的眼中看見了靈魂,以及友誼的可能,但是他的父親(我認為代表的就是"現實的殘酷")硬要讓他眼睜睜看著老虎咬死一隻羊。這為後來Richard Parker頭也不回地走了,鋪了梗。
  • Pi和Anandi的邂逅,很美,很含蓄:我喜歡那種對人與心意的細緻觀察,還有聰慧的反應。
  • Pi全家遭遇船難時,Pi在水下看見整艘船在海中的沉沒,那段很無力,很傷痛。那就是一種忽然之間"什麼都沒有了"、"一無所有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傷痛。就只有水的浮力能夠支撐一個人。從那個時後起,一切變成了獨白與自我觀省。
  • Pi抓到一隻鬼頭刀後把牠重擊致死,人在海上漂,抓魚吃魚好像天經地義不是嗎?但是Pi看到原本體色璀燦的鬼頭刀在死亡後顏色馬上消失,他痛哭地說對不起,並感謝神以魚的形態出現來拯救他的生命。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題材不是嗎?
  • Pi在海中漂流,再次遭遇到暴風雨時,他以為從雲間透露出的天使光是一種神蹟,但在他認為的神蹟消失(連他的日記都被吹走)後,他對上天哭喊"為什麼要這樣折磨一個人?"我想這是所有似乎有宗教信仰,但是在"需要時"又懷疑神的存在的人的心聲。我個人不相信有神,因為我無法接受神的形成是無中生有的,所有的神都是因應人的需要而發想出來的。但這不表示宗教不具有功能或不應存在。只是,所有的神其實都來自於人的需求與慾念的集合或解離。而人自己依著主觀意願創造這些神(與宗教)後,再把自己的期待投注在上頭,感覺就像是一種繞圈圈,但,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很有效,但或許對許多人來說不重要。
  • 我想跳過中間那些很美的畫面,包含那座都是狐獴和"一挖就出現頂級可生吃山藥的小島",那邊對我來說不太重要。我覺得,最讓我有感覺的,其實是他們漂到墨西哥以後,老虎頭也不回地走了。也就是說,Pi以為在這段"共患難"的時期他和老虎建立了某種情感,他訓練老虎不要侵犯自己,他又替老虎找食物吃,而與老虎每天的相處又成為他每一天都要活下去的動力。結果,老虎走了,頭也不回地走了。完全不像任何電影般變成家貓,跑過來演貓的報恩。Pi哭了,其實我也掉淚了。我覺得在這邊,"緣份沒了就是沒了"加上"自以為是的解讀與投射某種關係"所組合而成的無奈與愁悵非常令人難過。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都經歷過這樣的傷感,不管你是那不願回頭、無感而離去的人,或是那曾經被扔下或自認為付出而看著對方遠揚的人。
  • 成年Pi在描述這段體驗時,說了一段話,他也哭了,然後我就一整個快不行了(還好手摸爆米花油油的不能拭淚):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人終其一生就是在不斷地放下,但是真正令人傷痛的是沒有能夠好好地說再見。是的,好好地說再見真的不容易。因為我們總認為"怎麼可能就這樣沒有了呢"? 
Pi是一部好電影,非常地與眾不同,它以非常柔美的方式來陳述每一個人的人生中必然會面對遭遇的困頓、失落、恐懼、絕望。但是又不斷地提醒大家"禍福相倚"與"光明面"的議題。真開心主角到最後有了穩定工作、美滿家庭。然後,我也希望我和我的朋友們,都能夠同時掌握自己的方向、又願意隨波逐流、也願意水道渠成、讓時間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到最後究竟被自己賦予什麼樣的意義?是否無悔?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影評]科學怪犬 - 死而復生是逆天或幸福?

我一向喜歡提姆波頓的布偶或黏土動畫,那完全就是,科學、藝術、對人性觀察入微的結合與傑作。
科學怪犬這部片的故事結構很簡單。就是一個與一般同學格格不入的科學小阿宅,養了一條傻傻又忠心耿耿的。然後爸爸認為他與一般男孩不同,要他去打棒球,要他去做一般男孩做的事。然後,也因為這樣的關係,狗狗意外死了。

傷心的小男孩因為父母一句"如果可以,我們會不計代價讓牠活過來",就進行了破天荒的實驗。然後,狗狗居然就在閃電力量下復活了。雖然復活以後的狗狗無法吃東西,器官會掉需要修補,但是復活的狗狗還是可以和鄰居的母狗調情。

好的
這部片當然有很多的梗,例如:父母對孩子的刻板期待忽視孩子的興趣與人格特質、校方對創造與想像力的扼殺、怪獸家長的恐慌、小小年紀的學生就會勾心鬥角,甚至把怪獸給喚醒、還有村民的集體暴力與無知。當然,還有怪小孩之間的純愛。

但是最令我注意與在意的是這部動畫如何面對死亡的議題。一開始爸爸媽媽發現狗狗復活以後說,死而復生是違逆自然的。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觀點在很多電影中都出現過?例如哈利波特?正因為人死而復生是逆天而行,所以必然會伴隨著重大的罪惡,例如佛地魔以殺人得以撕裂靈魂。但是科學怪犬到了結尾,狗狗在大火中又死了。正當眾人為忠心護主的狗狗哀悼,而觀眾也以為這部戲的主梗真的是"塵歸塵、土歸土、生命一旦消逝就要放手"。結果,沒想到,在眾人之力下,狗狗又復活了。所以這是為什麼?是不是因為這是動畫片,所以結局可以開心一點?

我當下在電影院中看到結尾的時候,我腦袋中只有浮現兩個字:溫馨。我們天天,真的是天天,都在經歷殘酷、現實不得不接受的事,所以,可不可以來點不真實但令人高興的事?狗復活以後,當然小男孩和狗狗永遠過著開心的日子啊。更何況狗狗用汽車電瓶就可以充電活過來,不好嗎?我相信這部片對任何養過寵物,對寵物的陪伴與逝去的人來說都會很有感覺的。然後最後狗狗第二次死而復生的處理,的確是讓我步出電影院時,帶著一種溫暖與微笑。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預立遺囑 version 1.2

(紅字為此次更新)
研究室
  • 目前高達萬冊的期刊, 圖書與標本捐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 希望動物組的工讀生和義工不要給我弄不見, 經過特殊女子感應得知,怨念很重的科學家的靈體是可以繼續存在研究室或博物館的. 所有文獻與標本的檔案請問助理吧
  • 研究室設備留給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未編列財產者可由助理在網路上處理掉, 限高雄市面交自取, 記得要買幾杯飲料給我們家助理(梅子綠為佳)
  • 寵物與實驗動物捐給各動物園或收容中心, 或由助理領養, 或交給有經驗的玩家, 若由助理領養, 可由帳戶中提領現金供應一般開銷
  • 未發表的科學文稿可一併交給科博館.
  • 未發表的data若對研究生與其它研究室有用, 可自行使用.
  • 剩下的存款給幫我打點後事的助理, 學生與朋友, 若缺現金問我媽,我的薪水都變成股票和會錢在她那邊
  • 電腦中的檔案與光碟, 可以直接幫我format嗎?
  • 實驗室中的玩具(尤其是那些世界各國收集來的動物玩偶)送給朋友的小孩 (就不需要燒給我了,我認為另一個世界還有不急)
  • 所有的密碼在我電腦的桌面
  •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以外, 都算是雜物. 若還是有用的物品, 可以捐給慈善機構, 或只好當廢棄物清運掉了
  • 研究生指導: 若老闆掛掉, 請中山大學生科系生態組一員老師接收(江老師好了), 相關業務費請轉至該名老師帳戶下, 然後未完成的研究若學生有意完成, 就拖孤給師大生科系徐老師和拎老師
人員
  • 爸爸媽媽姐姐我愛你們, 若我有本事托夢我會講清楚我需要什麼的(例如電源線之類的)
  • 所有的學生與助理, 謝謝你們的陪伴與幫忙, 你們都是我的小天使
  • 所有的朋友, 我愛你們, 感謝一路的扶持與忍讓
  • 謝謝愛過我與我愛過的人
  • 所有的寵物, 抱歉沒有照顧好你們
財產
  • 在我名下的所有財產, 包含動產與不動產, 依如下方式分配 - 房子是爸媽和姐姐的, 股票等有價證券是媽媽的, 土地部份可以拿來安置寵物
  • 我的私人物品, 可以燒成光碟, 然後可以請工讀生(1000/天)幫忙, 可由剩下的錢支出
部落格與facebook
  • 所有部落格密碼請在我的電腦桌面上找, 表人型blog就關掉以免被罵爆, 然後學術型blog就留著直到blogger倒掉, 但是權限要關閉所有留言與po文.
  • Facebook就讓它變成靈骨塔,但是我又沒有開放朋友留言,所以只能寄沒人看的訊息了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微影評]顛倒世界 - 我的愛沒有那麼多來推這部爛片

為了慶祝敝人的硬碟資料救回來一些,我就跑到大遠百華納威秀去看了這部,先前以為應該不錯看的電影。結果,片頭一開始就讓我大失所望。雖然我真的不願意花時間來表這部片,但是不寫個幾句微影評感覺對不起按讚的人。

片頭一開始呢,就開始用那種"魔戒之哈比人前傳"的口吻在講很久很久以前,星系百百種,然後有一些星球就因為(*&^(&^(變成上下兩個顛倒世界。喔不,我是教科學史的人,我看到這種完全違反物理定律的偽科學陳述就整個冷掉了,更別說旁白口吻聽起來像是哈比人在唸。但我記得這完全是一齣時裝劇呀?為何使用這種開頭?難道這片是時裝版的納尼亞傳奇?

一開始上下兩個世界的特效是很漂亮,但是就是因為太瑰麗了,看起來像極了網路上無所不在的ps作品,令人感到假,不會覺得那是一種配合劇情的仿真。電影馬上進入到男主角和女主角怎麼相遇。到這邊引起我第二個問題,那種高山一定有強風,一定是低溫,他們是怎麼跑到那種地方去,而繩子本身又如何違反雙方世界的引力規則呢?我真的看到這邊已經想要走掉了,一部片沒邏輯到這種程度還掰得下去嗎?
 
女主角摔破頭居然還能在10年後重現大螢幕?鬼扯啊。如果一個人摔到地上血馬上流出來,大腦早就變成麻婆豆腐了怎麼可能活得好好的?還有那個姑媽把鬆餅弄給男主角吃的橋段讓我想到十一姑耶~

好,時間馬上跳到十年後,怪了,如果兩個世界的交流如此嚴格,男主角如何可以在嚴格管理的體重和掃描下輕鬆帶進帶出反物質?而且每次都可以輕鬆返回住處?毫髮無傷?如果跳進海裏然後就可以再回到另一個世界,那還需要那個中間世界做什麼?這不是在耍大家嗎?

女主角我不愛。Kristen Dunst從Spiderman到這部片的演技一模一樣。簡言之就是一個奇怪的白目女。遇到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然後居然會忽然有好感,第一次約會就約高級餐廳,神奇的是還發生關係了(影片沒交待但就是有)。影片一開始說所有上下世界的物質一碰就會燃燒,那他們兩個人倒底是怎麼接觸啊?

那個抗老面膜簡直可笑,原來皮膚有皺紋完全是重力的關係,不是因為失去彈性與老化。也來點真的吧。導演設計的畫面比貓女中莎朗史東使用的打不爆面膜差太多了。

這部片真的很空洞。我直接跳到最後女主角忽然說自己懷了雙胞胎。這啥鬼?男主角在上層世界時連尿尿都會往上飄,那他XX的時候女主角的卵子是怎麼受精的呀?這時候我覺得木瓜之城的愛德華在水裏交配就變得非常有科學根據了。吸血鬼就算無法勃起,精蟲也不會往上飄吧?女主角說出"因為懷孕了所以體質就改變"時我在戲院裏大笑。把大家當小學生嗎?

上下世界看來如此殘酷,有人越界就被吊死,居然可以因為兩個個體產生基因交流,上下世界的對立就消除了?導演是否把"愛"的力量看得太簡單太龐大?如果兩人交配可以馬上消弭種族、政治、社經等歧視,那人類社會就不會有這麼多問題了。

這部片充滿了幼稚、空凍與薄弱的劇情。出戲院時普遍聽到的評語是"那在幹什麼"。我給本片零分。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逆光飛行]有很多的真誠、善良與希望

平常看電影真的是看一部表一部,但是今天這部不一樣。它說服我了。

在這部片前,我不知道黃裕翔是誰,但是在片頭一打出配樂部份來自他的創作,我就認為這應該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這部片的時間不長,但是,讓我覺得一定要花時間來推薦它,與感謝導演所想要展現的各種令觀眾多一種思考可能的細節。

盲眼鋼琴家、生活不便、到學校以後遇到家庭問題多多的美女、人不錯的老闆、然後發展一段甜甜的戀愛、再加上幾個長得不起眼的搞笑死黨、再來一個校園比賽與男宿情境。這一切其實都是台灣國片幾乎必備的元素。但是這部片令我驚喜的在於,在這些看起來平凡不過的元素被好好地組合、呈現,再加上主角的故事與運鏡後,它就成為一個非常美好的故事。

我是一個看電影時非常挑剔的人。隨便一個cut有什麼疏漏,我就很容易在心中的計分板上畫一個小叉叉,就好像我在改學生論文一樣,這邊勾勾那邊圈圈,反正就是很容易找碴。

從片頭開始,我心中想著,好,這個配樂和畫面乾淨。打一個勾。然後畫面轉到蘭花網室的時候,我開始擔心彈琴人的手怎麼在那邊摸來摸去 (還好後來李烈那一句"你的手是拿來彈琴的"讓我放心了,我們這種學過琴的人都知道這真的是行話,也是家中有孩子彈琴的媽媽一定會留意的)。所以這邊我又打了一個勾。當觀眾看著裕翔要去台北的路上的畫面,心中一定想著:啊,這是那裏?我去過嗎?對這就是高架橋下來要轉敦北那邊。這就是國片與外片的差異吧?因為觀眾的心目中會自動地產生在地的認同與參與感。

到學校報到與宿舍的安頓那邊,有幾個好小的細節又讓我對這部片打了好幾個勾勾。

同班同學對他的無視、對於帶領視障同學上課表現得不耐煩與無禮,都是我們天天在大學裏見到的大學生真實面貌。裕翔給媽媽按肩膀那個橋段,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女生)應該會覺得"喔天啊這孩子真貼心"。導演的確想要表達出明眼人與視障者的"敏銳度"的差別,但因為黃裕翔本人演出,因此就嗅不出那樣的刻意的。宿舍的阿宅思春但無法體察女生的意念,但是裕翔以敏銳與記憶偵測到小潔的情緒失落。媽媽洗衣服時多轉了幾下,裕翔就以為是不是自己洗不乾淨。喔,我覺得這些小細節都好棒喔,因為,這就是明眼人在光明的世界下會理所當然忽視的。

另外我喜歡片中那種自然出現的驚喜,什麼驚喜呢?裕翔彈巴哈、用身份證彈奏、還有,面對同學與小潔的一些對話回應,都不是一般編劇想出來的陳腔。當然有時候也令人神傷,因為他的希望聽起來很渺小,但卻難以實現。例如,希望走路不要撞到東西。

然後我認為這部片最重要的呈現是,力量。對自己所愛的事物那追求的力量。尤其是許芳宜老師的舞、肢體、以及每一句話所展現的帶領、鼓勵、施展、與實踐的力量。

最後我認為張榕容的表演非常不錯。我喜歡她處理遭到背叛的哭泣、憤怒、疲勞。還有那種心中還有一點小小希望的火苗,卻被現實生活壓抑,但仍不放棄給自己找一個出路的勇氣。她有漂亮的肢體與眼神,而她的表演與鏡頭也捕捉到了許多小細節。

片中的甘草角色也出乎意料地好與有料,不只是刻意安排假裝大學生的阿宅,而是在故事中扮演一定角色與份量,讓你信服那種交情的好友。(雖然那些大一生看起來有點太老成,一般大一都笨笨的)

這部片是給許多心思纖巧的人看的,也是給許多需要勇氣的人看的。然後來聽一下Tanya的片尾曲,很靠近海。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女朋友男朋友觀後感]外界對樟葉可退經痛感到十分好奇孝全大奶相形失色

嗯,我也去看了女朋友男朋友。雖然大家都愛孝全,都等著看他的卡撐還有大奶,但是他已經露過很多次所以已經沒有當初那種心悸的感覺,不過,他在本片中露成那樣,帥臉、手臂、屁股樣樣不缺,華納威秀一張票200多塊感覺是有值得啦。

孝全一向演一些很悶而且很曖昧的角色,我知道大家最愛這種,他最好都不要說破。但是,我不太覺得我在這部片有看到他多一些的表演技巧,離,當年演孽子時,差不多耶。但身材保養得宜,值得眾女星效法。

雖然張士達先生給了這部片還不差的評價,不過我對此片的評價保守一些些。怎麼說呢,我覺得這部片試圖使用台灣社會在80年代到2012年間的變化製造一點宏觀的氣氛。但我個人認為"導演想說的事情有一點多,卻又沒有安排得很恰當,使得三位主角的感情被稀釋掉,看不出來那種化學變化是怎麼回事。

如果是5年級後段到6年級中段的觀眾,對於電影前半段的一切時代背景,可能會在心裏不斷地想:蛤?有這件事嗎?這是那件事啊?唸高中時被教官釘服裝儀容、校刊言論檢查、還有檢舉黨外雜誌的年代對這個世代的人說,是好像有聽過,又好像沒聽過。1990年的三月學運。對許多中南部的、或都會區的乖學生來說,此事可能不是那麼有印象,因為當時沒有twitter、plurk、facebook、連bbs都還有言論審查制度。如果是很乖的學生,這些事對他們來說是"別人的事"。我自己的經驗是,第一次接觸黨外雜誌是國一的事,但我發現我有許多同學都是到大學畢業以後,才知道過去所發生過的事,包含美麗島事件。嗯,所以使用那些很有意義,但,參與程度不一定很廣泛的社會運動當電影的梗,對於身歷其境的人來說會覺得"那有這麼歡樂好像校園演唱會",沒經歷過的人會覺得"感覺還好啊~裏面在靜座抗議居然還有心情和便衣警察還有學妹調情"。重點是,我看不出來鳳小岳何以成為一個學運領袖?因為他看起來太歡樂了,眼睛永遠在笑,有時間在那邊玩水、採玉蘭花、可是,不覺得他有主張,或在片中任一個場景扮演一種傳遞嚴肅訴求的過程。既然他也只是廣場上的一個參與者(居然還吃東西喝酒打牌),那何德何能成為行政院發言人?還是整個故事有意諷刺綠朝的童子軍呢?

我就是覺得鳳小岳的角色太開心,但是又不覺得他有主張或明確的理想。因此對於後半段的發展,我就覺得根本就是三立/民視本土劇加上偶象劇了。

張孝全在整個片中的角色,除了悶,就是悶。好,大家都知道他喜歡鳳小岳,但是為什麼喜歡啊?異男忘其實還是需要原因啊,他連吃醋都沒吃醋,就無法理解感情的起源,鏡頭帶一下他的慾望或想念也可以,但是沒有。就讓我覺得這段異男忘其實有一點貧血。如果換一個人演,觀眾很可能會失去耐性,因為不知道他在幹嘛,最爆發的台詞只剩下幹你娘。

小鎂的表演被媒體當成一種很大的突破,但是我覺得,有點over the top。雖然我在國中國小也是有遇過蕭婆或恰查某,但是我一點都不認為小鎂那樣的咖有機會進入教官的核心搗蛋,那樣的安排讓我覺得太天真了。她叛逆,可是,她在學校裏卻不見挫折,而且忽然變成有氧舞蹈老師,很奇妙的呀。說真的,如果有一個女生會那樣巴我頭,我一定,我一定讓她的頭像貓頭鷹或大法師裏面的中邪小女孩一樣頭往後轉180度。兩個男生可以讓她顯示如此誇張的dominance要說是戲劇效果嗎?小鎂在片中少數柔弱的地方是經痛兩次,還有發現自己有卵巢瘤(?)吧?她強悍,但是又看不出來她的強悍是為了什麼耶?有人看懂嗎?她到中段的長髮造型已經變成犀利人妻謝安真了。

雖然張士達給本片的評價不差,認為此片跳脫了一些過去國片的弱齡化歡樂模式,但我覺得本片只是讓男女主角的結局不完美,但是導演功力與敘事能力還是有些貧血的。

我不是那麼喜歡張書豪那個角色的設定。張書豪是一個好演員,但我很難想像在解嚴前的台灣社會,尤其是在男生圈裏,一個娘娘腔可以生存得那麼好,居然還沒有受到教官的糾正?台灣社會其實沒有那麼友善耶。三月學運時張書豪頂著捲捲頭,感覺很不OK。雖然我認為多數的臨演造型算是到位,有符合當時的流行,但是張書豪的造型絕對不是當時的同志品味(我認為當時應該走郭富城頭),我是覺得劇組可能沒有弄清楚男同志當時走什麼風。我認為那個角色到1997年時忽然來一場同志婚禮讓我感覺很錯愕。首先那個場景100%像極了蕭亞軒的讓愛飛起來的彩虹版MV,又讓我想到Sex and the City電影版第二集的同志婚禮。不是不能有,而是感覺很突兀。在那一幕中,有很多同志梗,例如Simon應該翻成席夢而不是賽門,還有乳房集中托高是有好笑到啦~可是我覺得那段台詞太長,硬要把自以為的笑點講完,但是不太搭小鎂與孝全那時需要就姐妹搶菜吃和解的氣氛。(據說那個橋段是張孝全的主意,我覺得他的想法是很善良的,只是在片中的效果其實沒有那麼好,而且張書豪的表演真的有一些誇張)

就如同很多國片一樣,本片不知道怎麼結尾,只好以勵志型的歌曲啦啦啦,然後男女主角玩水帶過。我想觀眾其實是一頭霧水的。小鎂後來掛了嗎?所以雙胞胎女兒給孝全顧?大概是吧。這部份其實是可以做得很催淚也感人的,可是觀眾是先一陣茫然才自己補完,情緒就沒有了。

然後我還是沒看懂孝全和小鎂在游泳池更衣室中的信件往來目的是什麼?為何一封信是空的?為何孝全哭了?我猜不出來耶。

我想很多人真的很想藉這部片來重溫自己當年碰觸異男忘,還有與已婚同志交往的慘痛經驗,我也覺得編劇希望儘量考慮周到,只是沒有做得很成功罷了。在超市遇到已婚男友那段,其實可以安排地再令人心痛一點(但是劇情又無法令人理解孝全和男友間的感情為何令人傷心),可是我覺得那種告別有些突然,而且有事可以簡訊吧?

最後,大家都在問,玉蘭花和樟葉精油真的可以退經痛嗎?我是沒查到這樣的傳說,但對某些人來說可以安神是真的。孝全如果多一句台詞"來,搓搓樟樹,可以退經痛",我相信各地的樟樹就會有人天天拔了。喔對了,那個穴位應該是扁桃體穴。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攔截記憶碼:除了柯林法洛的身材人家什麼都不記得惹~

此片在台灣上映以後一般來說影評反應都不錯,就是柯林法洛帥啦,劇情緊湊啦,場景很棒啦,科技感十足啦,是爽片啦,娛樂效果很好。嗯,我的確認為這是一部娛樂佳片,我也覺得還不錯,但這是一部我覺得,看一次就好的片。它就像可樂一樣,渴的時候,一口喝下去那汽泡嗆上來的感覺真的潮爽的~但是,要我再喝第二罐,謝謝,我已經恢復理智了,渴已經解了,而且知道喝可樂會胖小腹會變大,牙齒會被腐蝕掉。

我沒看過阿諾史瓦辛格的total recall的版本,原著我也沒看過,因此我完全不會拿此片與舊版本相比,我覺得沒有意義。倒是此片的背景設定,20xx年,因為環境污染而使得地球剩下幾個地方可以住人的背景,在許多近期科幻或動作片中都出現過了,所以這種背景就顯得已經沒有新意了。反正不管是那部片,地球上可以住人的地方不是美國就是英國,這種設定除了配合國立之外,就是看電影公司在那裏呀。還記得極品熟男Clive Owen主演,2006年上映的Children of Men嗎?那部片的背景一樣是全球經過大混戰,倫敦是少數幾個能住人的地方,但配合的議題是"人類面臨生殖瓶頸所以快要滅亡"。Clive Owen的角色與Colin Farrel有一些些類似,一定是全人類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然而Clive Owen的角色比較像一個真人,他被釘子扎到腳,換上夾腳拖在街上跑,還一跛一跛的,但是Colin Farrel不管怎麼摔都沒事,我強烈懷疑他的骨骼類似納美人是碳纖維。

Total Recall的劇情尚稱是合理的,邏輯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漏洞。我對兩個部份的安排感到滿意。第一是逼真的科技感與眾多看了想要的產品:大不列顛聯邦與澳洲(但影片說是新上海)殖民地的建物落差、往高處發展的都市景觀、磁浮交通工具的行進轉換每一部都令人大開眼界,充滿新奇感。我想很多人都愛極了Colin Farrel手上那被植入的手機,感覺很炫,但是影片沒有交代那是否只能接不能傳簡訊(是在手上寫嗎還是?) 在玻璃上畫來畫去顯影很不錯,但是這招在Colin Farrel於2002年演出的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時就已經用過了,但這套科技在本片中不只主角有,大家都有,這種平民化普及性我覺得挺棒的。再來就是虛實交錯安排得很好,無論是一開始Colin Farrel只想做個疏壓的小玩樂,忽然墜入衝突,回家遇到假老婆被打個半死,遇上Jessica Biel以後在大樓中庭被心理戰術招降,一直到進入尾聲時那打不死的假老婆還可以來亂,讓觀眾一直到片末都還在懷疑是否一切都還是在做夢?

如果說這部片有什麼深度一點的東西,大概就是「身份」、「記憶」、「時間」與「作為」之間的關連。我們很多事都想不起來,但似乎也不影響生活的繼續。我們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但不一定有任何作為。過去的事情若用力記住,那就叫「回憶」。而真的被記住的事,也不儘然就屬「 真實」。

我是一個幾乎天天做夢的人,看完這部片以後,我就去睡覺。我夢到好幾個曲折離奇的情節,一個是上完課中場休息以後跑去買飲料,一出教室大門之後我居然無法走回教室,但我明明聽見學生的聲音,但我就是走不回去。然後我居然也不急,還沿路向來往民眾微笑寒喧。走著走著,我居然到了"高鐵楠梓站",據說高鐵開始賣站位所以車上都是人。系辦的歐巴桑忽然出現說"老師你有沒有垃圾要丟?"我說有,然後下一部卻是從楠梓站跑進一個明明在日本東京的小巷,去尋求一個英籍教授的指點。中間還發生很多奇怪的事,然後,夢境的終點是,我叫學生快點上高鐵列車回家,學生跟我說"塞車了",原因是高鐵車子泡在肥皂水裏。嗯嗯,我的夢通常都是這個樣子。但是在夢境中完全不會覺得不合理。就算醒了,也知道那是假的,但我對夢境的記憶其實就成為真實生活中的體驗與回憶。

記憶的消除、植入、或永存似乎是大家都很關切的事。MIB使用小道具消除群眾記憶,看起來很有趣,但對我來說那就是隱諭政府對大眾隱瞞實情的戲劇手法。哈利波特有儲思盆,那個看起來超好用,很多不記得的事都可以擺在裏面,居然還可以竄改。看來Colin Farrel被消去自我身份的記憶還不差,他除了不記得自己是誰,該會的都會啊。

說到演員,我覺得Colin Farrell是迷人的演員,但他的演技會被他的長相掩蓋。第一次看到Jessica Biel是在2006年的The Illusionist,戲份不多但迷人的女性角色。至於Kate Beckinsale,嗯,我完全不覺得她從影以來有什麼改變。所有的女打仔似乎都有這樣的問題。大家分得出蜜拉喬維琪在所有主演的電影中有什麼不一樣嗎?這些女打仔的對白也一向簡單,不外就是「去殺了他」、「交給我」、「告訴我他往那裏去了」、「我要親手殺了那個臭婊子」。Kate Beckinsale在這部片中的角色與在凡赫辛中差不多,我甚至一度認為只是頭髮變黑的琴葛蕾博士。這種片似乎也不太需要什麼情感鋪陳,反正主軸清楚,他是誰,誰會死,殖民地是否得救就好了。

如果一定要說這部片的暇疵的話,有的。如果天梯是一個可以穿透地球的結構, 我認為接近地心時天梯還能那樣開門實在太好笑了,無論如何那種高溫與高速,人不可能可以這樣爬來爬去而不會被吹走。Colin Farrel把手機從手掌中挖出來比從漢堡中找酸黃瓜片還要快,而且手只要包一包就好,我們平常人連撞到一下都會腫起來,他都不會。另外我個人是覺得在殖民地營造老香港、到處是韓文與怪中文的景象的意圖,讓我有些不明白。殖民地媒體似乎也還有很高的自由度,群眾似乎對聯邦揮軍入侵也不緊張,怪的是殖民地也沒有首領出來喊話,只有媒體記者在播報,這讓我覺得殖民地的自治也太棒了太井然有序了。

說半天,Colin Farrel的身材真的豪好,我真的就只有記得那組身材其它記憶都被清掉了。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轉生術基本上是一部談換膚、食物退冰與滷味的電影

 
 
 
8/2, 高雄沒啥風沒啥雨,趁著本座把一個無趣的投影片做完心情頓時有失落感之際,就想說來進行一個看電影的動作。看了看,黑暗騎士?那種片太man不適合我的氣質,冰原歷險記,說真的,違反我對岡瓦納大陸的科學認知,以後在飛機上看就好。我又不想等半小時才進電影院,好吧就轉生術吧。我當然也知道這必定是爛片,反正只要耗資多少,又打造了什麼,就註定是部爛片。但是我怎麼這摸愛看呢?人家就想啊。這再度印證一事,很多時候決定要不要做一件事,不是因為quality,不是因為quantity,而是availability。

我管它這部片是誰打造的而是誰導演的,似乎都不重要。有人看得出來導演想要表達什麼嗎?有人看得出來那動畫效果和無極或刺陵這種宇宙冏片有什麼差別嗎?沒有啊哥哥。好那這部片有什麼梗?有的。我看了之後心情極好,得到了非常大的娛樂效果。更重要的是看完以後肩頸酸痛居然緩解了,你說這種爛片是不是好片?

這部電影是在談愛情和人妖關係嗎?不是的,我認為這部片受到四部片的啟發:火星入侵(Mars Attacks)、哈利波特、星際大戰還有魔法公主,主軸是生鮮食物的解凍,然後再加上大量的滷味。難怪在台灣賣座也不錯。只要講到到吃,就會合台灣人的胃口。

一開始周迅被冰封起來,一隻小鳥啄個兩下就裂開。這三小?500年來都沒有石頭K到嗎?小鳥一啄就裂開?但我認為這一啄不比馬達加斯加的板塊漂移,人家可是改變了地球,這部片只放出一隻狐妖。好的,接下來就有不知名的力量要捉拿她,所到之處草木死灰都被冰起來,這部份讓我想到催狂魔的出現,但是在本片中這種冰封的力量讓我實在是摸不清楚用意。

趙薇堂堂一國公主就身騎一匹馬氣噴噴要去找認不得她又介意她look的情夫,感覺很奧妙啊,跑去興師問罪然後才說人家的心裏只有你,那不是有病嗎?個人認為這就是公主病。

趙薇告白被打槍以後就去尋死,周迅救她是因為怕失去一個可以保暖的御守,這點我還可以理解。但是接下來的換皮過程就讓我覺得,導演究竟在想什麼呀?兩個女人在spa裏面抱來抱去,兩張皮像餛飩一樣漂來漂去,有一個鏡頭完全就是穿幫,看起來像兩個充氣娃娃漂在水上面,只差一根肉靈芝就完整了。

鏡頭轉到棚內。

什麼天狼國,挨有委我快笑死了,我認為這部片唯一可取之處就是真的弄了一個亂七八糟的語言假裝是外國話,不像以前只要提 到"塞外",不是漢人的國家,不是一口標準京片子就是假ABC腔調。那個天狼國的 母后,她的造型是從浴火鳳凰裏的蛇魔女(戈偉如飾)加上宮崎駿友情贊助一頂魔法公主的狼頭套組合起來的嗎?造型師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去網路上買的 呢?我查到那種帽子一頂大概16美金。
 
再說到費翔。他不是我的菜所以他演什麼角色我都無所謂,他身上背一組天線是怎麼回事?他是要去金門追蹤緬甸蟒嗎?
 
喔對還有但是那個大光頭造型也太像Mars Attacks裏面的外星人加上達斯魔了吧?他除了滿嘴姑嚕姑嚕以外,我看不出他有什麼通天本領耶。我本來以為他會飛?一個變三個?頭可以拿起來再接回去?吹一口氣就有冷飲喝?會變身?靠杯他三小都不會,我超失望的。費翔和周迅還有趙薇其實是有共通之處的,是的,他/她們都喜歡吃內臟。周迅和趙薇喜歡吃心臟,然後費翔好像比較喜歡肝的樣子。而且他要"宣戰"的時候面前一大攤的各式內臟和我們鹽埕區有一家專賣豬雜的好像喔~ 我真的第一次看到在電影裏有人拿內臟當法器的。嗯,有創意。
 
對不起,費翔的造型到最後我真的受不了了,那已經沒有任何可怕的成份,而是有營養成份。賢明的主婦們,認清楚,這就是營養價值很高很高的花豆啊。現在真的很難買到。
好囉,換了心也換了皮以後兩個女人又後悔了。最有意思的是,兩個女人都很愛的那個男人永遠都搞不清楚誰是誰,而且不管身上有再多的傷,都能勃起。說到這點木瓜之城就真的輸了,演了那麼多集,還要跑到水裏交配生一個魔胎(顯然缺乏陰莖骨這種構造)。瞧華人多乾脆多勇猛啊。那麼危急的時時刻居然還硬得起來,難怪中國就算有一胎化政策人口還是全世界最多。

好囉,演到最後周迅又被冷凍了,每次都靠趙薇在退冰,這次也不例外。我雖然不怎麼會做菜也知道生鮮肉品不要常常這樣退冰,而且DNA會水解真的不太好。好吧,既然兩個女人又後悔了想要換回來就換啊。但是現在是怎樣,之前要換皮換心,還要在水裏先做SPA,這會兒抱著轉圈圈就一整個換好了,所以是在耍我們嗎?

最後我還要說一句,周迅在描述"沒有心會怎樣"的時候說:你會感受體溫、看見天空的顏色、聞到花香(而且片中一直強調是杜鵑花)、有愛你的人願意為你去死嗎?那句話是說得還不錯啦~ 但是換好皮以後步出會場,她摘起來的是夾竹桃科的日日春,還假裝聞半天。根據我生科系教授的專業反應,我差點在電影院裏面大叫:姐姐那個有乳汁,摸完要記得洗手喔~
ps1. 後記:我認為那隻妖真的不像菁姐,我覺得其實根本就是陳莎莉謝謝 
ps2. 然後,趙薇那個疤痕真的是還好而已,有一種東西叫遮暇膏,屈臣氏就有賣,不需要那麼麻煩弄一塊那個蓋住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MIB星際戰警3D:我只對餐廳裏的怪魚有興趣

 
第一次看MIB的時候對那個故事其實還不是那麼喜歡,我唯一喜愛的橋段是外星人看到掉在草地上的維多莉亞的秘密胸罩型錄變成一個蛇蠍美人,那些外星人的造型(尤其是那個斷掉可以再接回來的蟲)在第一集的時候令我驚豔,後來經歷了哈利波特、納尼亞、阿凡達這些特效後,我就沒感覺了。為什麼看第三集?因為我需要一點娛樂,但我並不想看復仇者聯盟,光看預告片就知道一切都是老梗,也就是那種把很多東西都砸壞最後沒有人要善後的糟糕片(重點是演員不太優)。所以在這個週末只有MIB第三集可以給我一點聲光娛樂。

這部片讓我有點五味雜陳耶為什麼?一點一點數給大家聽:
  1. 卡司有點普通:當然我沒有期待Lady Gaga去當中國城餐廳女侍或根本就是個外星人(我相信她是),不過找艾瑪湯普遜操英國口音來演Agent O感覺有些大才小用,不過艾瑪湯普遜一向不介意演小角色,我還是鍾愛她的崔老妮教授角色,一個演員有這麼大的表演空間真是令人開心。第一集時還找來已故的麥可傑克森串場當個外星人,這一集只有貝克漢,不知道是得罪不起其它明星,還是這個梗在影片中頂多出現兩秒不值得大作特作?倒是把米克傑格和安迪沃荷寫成外星人,哈,我覺得很妙,前者被劇本寫成到地球找女人交配的怪物,真是創意啊。
  2. 到中國城查緝泛賣外星生物有梗:我看的點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樣,我就是覺得那個橋段有點影射中國移民走私泰國鱧、白鰱、和大頭鰱到北美洲造成生態災難的事件,尤其是撲到威爾史密斯身上那條怪魚,我覺得那個造型根本就是取自泰國鱧。對白還提到西方人對華人飲食的偏見,哈,最後威爾史密斯還不忘教訓亞洲移民不要把魚亂丟到外面,會造成產生大怪魚的結果。我認為這一切不是湊巧啊,就是在講外來入侵種的事。
  3. 好的,那個餐廳裏的怪魚其實還真有其物,我看到傻眼,那條魚的造型是取自Psychrolutes marcidus這種產在澳洲與塔斯馬尼亞的深海魚。
  4. 中間那些穿越時空加上種族膚色笑話的戲碼我覺得比較老梗,而且我到現在還沒搞懂到底那個時間是那個時間,而且有點不合邏輯,為什麼Boris the Animal可以在同一個時空讓未來與過去一起對話聯手打擊K,這邊我比較不喜歡。然後K倒底有沒有死我真的是不瞭。不過,因為看的是3D場,威爾史密斯正要穿越時空跳樓的場景有讓我懼高了一下,有揪一下下。
  5. 怪物不太多,缺乏驚喜:MIB系列的怪物從第二集以後就沒有新造型,都是一些人型的東西,我覺得就不是那麼有趣了,這次的怪物更少,對於喜歡看怪物新造型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點小失望,不過中國城餐廳裏那隻怪東西(上圖顯示)我倒底是很愛,若有玩具我一定會買。
  6. 後來忽然冒出一個救世主型的外星人Griffin拿一個什麼保護地球的天網要給K ,其實我沒有很愛這種橋段耶,為什麼?美國電影在第五元素以後就一直重覆著一種"有一天上帝會拯救世界"、"天外會有高人來救地球"的情節,可是請問一下喔,那些外星人憑什麼救地球啊?理由千篇一律地是"我的星球毀滅了我不希望地球也一樣"。這也太好心了吧?現在是在演親戚不計較之宇宙處處有溫暖嗎?我不太能接受平白無故有仙人飄出拯救全世界這種鬼事,但是美國電影似乎一直無所不在地重覆這種期待。也難怪很多邪教在美國這種國家還有人信,真的是不意外。
  7. 整部片到最後,我覺得威爾史密斯看到自己小時後的場景其實很感人,雖然那情節真的太怪了,在三分鐘內黑人上校被插死,外星人被打爆、然後場景馬上顯示為溫馨,這真的太快了,如果是三立或民視來拍可以拍一週吧?
  8. 最不喜歡的是威爾史密斯回到原來的時空以後配樂為什麼變成Jay Z與Alicia Key的Empire State of Mind?忽然變成Sex and the City怎麼回事?最後Griffin說"This is the my favorite moment"我忽然覺得他根本就是英文外星人版的盛竹如啊,尤其是那個詭異的笑容其實很有魔戒中哈比人的fu,在整部片中非常怪異。
整部片推不推呢?我還是會推,還不錯的聲光效果讓不合邏輯與很多暇疵掩蓋掉了,但對我來說看一次也就夠了。喔最後一定要說一下,演年輕的K的Josh Brolin很帥說,但,只有在這部片帥,本人普普謝謝。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澳盛銀行的航空哩程限時超值換可推嗎??

在兒童節前一天收到這張DM, 說是在4月到6月平均每個月刷45000元, 就享有1000點飛行積金兌換4500航空哩程的優惠. 就如同澳盛之前的trick一樣, 要玩這種活動, 除了要有本錢, 還要有記憶力, 因為他們往往把整個活動時間拉得很長, 一不小心忘記回傳或登錄就會喪失資格. 所以我們來算算這倒底划不划算.

我打電話去問客服了(這次客服沒有嬉皮笑臉), 他說, 其實所謂的回饋就只有回饋那1000點. 這是什麼意思啊?

也就是說, (1) 在三個月內要刷到45000 x 3 = 135000元, (2) 若使用澳盛的飛行御璽卡 (23元一哩), 應可得5870點飛行積金, 但並不是把這5870直接乘以4.5, 而是只有其中的1000點是可兌換為4500哩的. 也就是說, 花了135000元, 只能得到4000 + 4500 = 8500哩 (因為澳盛規定飛行基金轉哩程要以1000為單位, 所以那個870就轉不過去啦). 若以一般信用卡來說, 要刷出8500哩至少要212500元(25元一哩)到255000元(30元一哩). 所以這個優惠好不好呢?
  • 還可以
  • 但要量力而為, 如果沒有集中消費的可能與必要, 並不需要拼命去買不必要的東西
  • 謹慎理財, 勿當卡奴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推甄本來就是要挑"特別"的學生, 要不然直接送畢業證書就好了呀

剛剛不小心看到有其它網誌引用我對推甄的看法的文章, 那些文章不外乎覺得我們在口試的時候問了太難的問題, 或是我們系的陳義過高唱高調, 或是"學生這個小怎麼會知道那些事". 咳, 我可以再說一次嗎? 推甄就是要挑出適合唸這個科系的學生, 就像大家花時間去逛菜市場會閉著眼睛亂買水果回來再嫌不好吃嗎? 當然就是要挑最棒的啊. 如果要挑最棒的, 怎麼可能問一些"諾貝爾得獎者是誰?" "何謂溫室效應?" "達爾文最近過了幾歲生日?"這類的罐頭問題. 又不是百萬小學堂. 矮呀, 在我心目中所謂的棒, 就是邏輯清楚, 表達順暢, 充滿好奇, 勇於探索. 而不是分數很高, 打扮不錯, 長得乖乖, 感覺良好. 如果有人覺得我們對學生的篩選"太難", 就表示他真的不適合進到我們這種系, 他應該去充滿鳥語花香的小小世界去找溫暖. 如果有人認為"學生這麼小怎麼會懂", 並不表示他真的不懂, 是因為他不被鼓勵探索自己, 或一直被當成孩童看待.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認真文]普通生物學尾蝦密這麼難上呢?

我一定是瘋掉才會在忙得要死的時後打這篇文, 但是不打可能會卡在心血管中造成更多的後遺症, 所以我還是把它寫出來. 今年初, 什麼T4聯盟(成大, 中興, 中山, 中正)在惠蓀林場開了一個有關生物教學的研習/討會. 本來我以為真的會在會中談到一些真正的教學上可以改進的地方, 但是生物科學領域各學門實在是太分眾了, 所以說那個會本身只能達成幾個目的: (1) 吃飯; (2) 握手; (3) 系所簡介; (4) 小抱怨; (5) 聊願景. 意思就是說還不到教學層面的分享. 自從四年前開始帶普生的生態, 演化與環境章節之後, 我覺得我累積了滿滿的怨念與愛意. 其實, 普生真的是非常之難教啊, 但是, 如果普生沒上好, 之後就整組壞掉了不是嗎? 據說師資比較完整的學校, 教普生的人力就比較充份, 清華還可以直接拿科學人來上什麼生物學導讀之類的課, 但師資不是那麼完整的學校, 普生了不起上上細胞學到生理學就結束了, 後面的生態演化部份就可有可無. 那普生為什麼難上?
  • 大一上基本上就是一個結界: 很多高中生如果是推甄上的, 早就沒在唸書了, 如果不是推上的, 也一直都在唸書. 但是那叫唸書嗎? 或只是把考試資訊記下來? 大一上對多數學生來說最害怕的就是原文書, 然後就是學習的方法上的轉變. 其實普生能講到的根本也不多, 了不起就是蜻蜓點水, 但是變成原文就啥鬼也不會了. 這表示我們的英文教育無法讓學生知道背單字的要領是"分析", "歸納", 而不是"死背". 就算一直查字典, 整段文章還是看不懂, 表示過去學的文法都是假的, 只能拿來應付考試和閱讀測驗, 但是無法拿來理解邏輯性的議題. 另外我們的國小到高中教育早就把什麼都準備好了, 重點也畫好了, 請問學生還需要思考嗎? 不需要. 因為從來都不疑有它, 一直都只做一塊傻傻的海綿把所有被整理好的東西吸進去, 考試的時候再放出來. 所以學生怎麼可能會有"探索知識過程的經驗"呢? 你說大一需要教這個嗎? 要. 大一沒啟發到這塊, 我認為後面就壞了. 所以呢, 大一上是煉獄, 是個結界. 當然我們也可以拿著補習班的方式來上課, 把CD拷給學生, 每節課都抽考一些練習題, 但是請問這樣會是基礎科學學系應該做的嗎? 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會有可能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嗎? 還是只是把高中的課程深度英文化呢?
  • 其實沒什麼真的很好用的教材: Campbell都會送老師一些教學光碟, 你說有沒有用? 沒有用啊大大. 那些光碟的內容其實是很簡陋的, 投影片也很醜, 了不起把課本裏的圖片丟進去再節錄一點文字. 所以投影片還是得自己做過. 但我又對於教材電子化的太精美很有意見. 如果都是老師在想老師在忙, 請問學生要做什麼??? 看老師表演嗎? 另外, 可用的影帶也沒有很多. 我試著使用公視, BBC, Discovery Channel, National Geographic的影集來當教材. 結果我發現不靠譜啊大大. 為什麼呢? 首先是時間過長, 許多節目都太長了, 一放下去課都不用上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 這些科普節目本身的旁白, 敘事方式與內容不盡然是非常科學的. 令我最害怕的莫過於所有陳述巨觀演化的橋段, 因為這些科普節目總是會使用一些非常感性的語言來陳述演化的機制與過程, 但那樣的語調經常令人認為演化是具有目的的, 可隨意志操控的, 想變就變的. 以此種方式陳述的故事雖美, 但不合邏輯啊. Youtube上是有一些不錯的影片, 但必須要花很多時間來找 (學生看了會醒過來就好)
  • Campbell課本所舉的例子都是基於西方觀點: 其實第三類組的學生根本也沒唸過什麼世界文化史, 當我們要從希臘羅馬時代的科學哲學思維, 講到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 再到發現新大陸, 海權國家興起, 工業革命等因素促成人類對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探索, 破壞, 進而產生林奈, 達爾文, 孟德爾這些重要人物的過程, 本身就不太容易. 我發現很多學生對這些歷史非常陌生. 但我試圖也從東方的歷史來陳述, 似乎也還是一問三不知. 我也不知道其中出了什麼狀況. 還是說, 學生背了很多動物生理, 植物生理, 分子生物學知識, 但其實對於生物學的發展和什麼叫一個organism其實是一點概念也沒有的? 課本裏提到生態學的時候, 許多的例子其實也都是發生在歐美澳, 台灣學生連自己的土地都不熟了, 更何況去理解那麼遙遠的事啊. 難道我講凍原的時候真的要讓他們看ice age嗎?
  • 學生對生物的常識與概念非常模糊缺乏: 我認為這是近十幾年來, 國高中課程簡單化以及生物學邊垂化所致. 對國高中的教學來說, 英數理化永遠是最重要的, 生物就是看狀況. 然後實驗紙上化, 這個不要碰那個好麻煩, 所以我唸國高中的時候早就解剖過的生物, 到大學才在教, 我在國高中早就做過的實驗, 大學才在碰. 雖然高中也提過同功同源器官, 但不表示學生會知道雞腿雞翅和自己的手腳有什麼關係, 看到雞蛋也不會想到人倒底有沒有羊膜這種議題. 連這些都不知道, 我都不知道各校怎麼上多樣性那部份, 從古菌一路講到人類, 倒底是挑有吃過的講, 還是挑可愛的講?
  • 我們的教育讓學生只關心考什麼, 不關心環境與社會: 講到生態系以及人類與環境的部份, 那就更難了. 像台灣這種環境問題多如牛毛的地方, 報上天天都是新聞, 但是當我拿時事來連接課程的時候, 感覺也不好連耶. 為什麼. 學生跟我說, 高中老師告訴他們要注意時事題, 所以那時候就會看一下, 但是考完就很少注意了(就開始注意鄉民會點讚和幹爆的新聞了) 所以這要怎麼使呢?
那有沒有辦法改善? 我覺得沒有耶. 大學太多了, 生科相關科系也太多了. 各位想想入學到畢業班上少了多少人, 而幾屆才會出幾個留在相關領域(無論是學商官)工作的人? 我們就知道其實90%以上唸生科的人對生科是沒有興趣的. 那問題在那? 大學博覽會廣告做得太蝦嗎? 還是選填志願時好傻好天真? 或是大學之前的教育無法讓學生發展邏輯思考與探索能力? 或是一切的努力都在家長團體與升學的壓力下變成零或負呢? 我不知道耶. 我覺得教普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但同時也是一件很令人挫折的事. 如果我們真的不想把大學當補習班教的話.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其實還好]翁山蘇姬 - 盧貝松呈現了一個感人的議題, 但不能說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

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 我對大英帝國時期的英屬印度, 尤其是緬甸臨近地區的民族史與自然史有著比較多的接觸, 因此從這部片被宣布開拍以後, 我便對其進展保持關注. 除了對翁山蘇姬, 或應該是說 - 緬甸民主的發展, 以及緬甸這個國家本身的關注之外, 在觀看此片時, 除了一般影評所著重的楊紫瓊的努力, 與翁山蘇姬的會面, 翁山蘇姬本人的成就, 以及拍攝過程中所遭受的挑戰之外, 我也特別吹毛求疵地留意整部片對相關歷史與地理的描繪是否能夠呈現緬甸這個美麗卻又苦難的國家.

此片一開始, 翁山將軍就被暗殺了, 從這個地方開始, 翁山被塑造成為一位獨立英雄, 民主的倡議者以及緬甸國父.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 翁山在複雜的時空背景下, 曾為了爭取中國支持緬甸獨立而加入緬共, 而後又為了擔心中國的立場搖擺而為日本所吸收, 並至日本受訓後再返回緬甸, 引日軍進入仰光擊潰英軍, 甚至在日本扶植的僅存在於1942-1945年的緬甸國中擔任國防部長. 在民族獨立, 爭取外援, 以及權衡國際情勢各種情況之下, 翁山的角色十分多重, 既是緬甸人民的英雄, 也是二戰盟軍的敵人. 或許盧貝松便想刻意不處理此事, 以免讓"英國"在電影中的角色變得十分尷尬.

那個1988年的學生示威起自那裏? 其實緬甸的學潮在1920年代就有了. 然而影片一開始提到大學生抗議出現在燕子湖(一般也譯為茵列湖, Inle Lake)這個遠在撣邦(Shan State)且沒有大學的地方, 讓我有些摸不到頭緒. 當然這不影響故事情節的進行.

再談到翁山蘇姬. 沒讀過歷史或只看媒體介紹的人, 可能在看電影之前會以為翁山是在1988年一回緬甸照料母親後, 便與丈夫Michael Aris孩子永別直到其丈夫過逝. 事實上在翁山蘇姬於1989起被軟禁以後, Michael Aris曾被獲准與其見面五次, 而電影中則呈現了二次. 也就是說, 我不是那麼確定不熟悉歷史的觀眾倒底弄不弄得清楚, 翁山被不同程度地軟禁幾次? 被關了幾次? Michael Aris又與她見了幾次面? 因為這樣的預期心態牽涉到這部電影生離死別情緒的鋪陳. 而我認為在這一點上, 導演的敘事邏輯做得不是非常清楚, 使得有時候觀影情緒會被阻斷, 也就是說, 快要進入很可憐的情境時, 她先生又出現了, 但又在一陣歡欣後, 人又被抓走了. 有些媒體整理了什麼翁山蘇姬大事紀, 指出她只被"二度軟禁". 這並不是事實. 她首次在1989年7月後因建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被軟禁. 2000年再度被軟禁後於聯合國的斡旋下於2002年獲釋. 然在2003年5月她又遭到軟禁, 2008年緬甸政府違反自身法律未釋放翁山蘇姬, 再加上2009年出現美國男子潛入翁山住所的事件使得她一直到2010年11月13日才被釋放. 但或許因為時間與敘事節奏的關係, 盧貝松並未呈現這麼多次的反覆軟禁, 此外, 從1989年被第一次軟禁到2010年最終被釋放, 緬甸軍政府的領導人也換了幾個, 並不都是同一個豬頭. 我想大概也是為了敘事方便. 那麼Michael Aris真的有本事直接去找緬甸軍政府頭子Than Shwe談判嗎? 我查不到資料有這段耶? 我認為其實這只是劇情需要所製造出來的橋段. 聯合國介入的那個橋段被呈現地太過美好順利, 但時間點不對. 翁山獲得諾貝爾獎是1991年的事, 然而聯合國開始表達關切是Michael Aris在1997年被診斷出末期攝護腺癌的時候, 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與若望保祿二世才因此表達關切. 而聯合國真正組織觀察團派遣特使介入此事也已經是2002年的事. 絕對不像電影中是在領完獎以後喝個酒, 安南招招手遇到"各國代表"就解決了 (最好是有這麼簡單).

影片中描述翁山為了爭取緬甸各部族的支持, 由同僚開著車"勤政走遍各鄉鎮". 這個橋段其實有點小誇張. 翁山的住所是在仰光的仰光湖畔, 不知道是不是又為了影片效果, 裏面出現了至少三個少數民族, 如克倫人(Karen), 撣人(Shan)等等, 拍得有點像"泰國觀光局"的廣告. 但以那些民族的分布地區來看, 幾台小汽車很難就那樣轉一圈回來. 但我還可以接受就是了.

再提到音樂, 這部片我想不到什麼特別的音樂, 在腦袋裏沒有留下記憶. 但是片尾曲使用Sade所唱的Soldier of Love我認為非常的好

提到剪接與影象, 我也沒記住什麼. 因為它的拍攝手法也非常類似"鐵娘子", 穿插一些仿真歷史鏡頭.

好, 大說了半天我倒底記住了什麼? 這部電影好在那裏呢? 我應該要用傳記或半紀錄片方式來看待它嗎? 嗯, 我想我應該要著重在翁山蘇姬與Michael Aris夫妻對緬甸民主的理想, 以及對彼此堅定的愛與信任之上. 只是, 大家其實都對翁山本人不熟, 因此不像鐵娘子, 有一個"還在世的範本 vs Meryl Streep的演技"作為想像的來源. 也因此, 楊紫瓊的表演再好, 不免還是讓我在腦中一直出現"她本人會這樣嗎"的問號.

釋演Michael Aris的演員David Thewlis就是哈利波特裏的路平教授(大心~), 他雖然一人分釋兩角, 也演得很好, 但可能是因為他在Harry Potter裏的形象深植我心, 因此我認為他說話的語氣各方面與Professor Lupin的差異不怎麼大. 當然, 他演的是牛津的西藏學, 不丹學與喜馬拉雅學教授, 氣質或許是差不多的, 然後多一點慈愛, 少一點神經質. 無論如何, 再看到他的演出真好. 雖然最後他像Professor Lupin一樣又走了.

楊紫瓊很美很美, 很努力, 很棒的女演員. 我最愛的時刻是她最後由牆後站出感謝支持她的群眾灑花那一幕, 那是整部片中她最像翁山蘇姬現在模樣的時刻.

盧貝松, 我想他可以導動作片, 但導這種史實片, 還不是那麼到位. 但誠意感人, 謝謝他拍這部片, 讓台灣的觀眾也偶爾關切一下國際情勢, 知道還有緬甸這麼苦難的國家, 還有這樣的勇氣與愛的故事.

最後, 緬甸的民主並不像片尾所說的那樣, 已經有改善了, 那仍然是軍政府試圖改善國際觀感的表演.

ps. 我真希望這部片在台灣上映後不要出現台灣政治人物往自己臉上貼金或是裝關心的新聞

註一: 緬甸的舊國名是Burma, 後來被軍政府改為Myanmar, 但緬甸人一般來是認為是自己是Burmese.
註二: 緬甸的首都早已經不是仰光了, 而是奈比多(Naypyidaw)
註三: 緬甸的國旗也早就改了, 不是片中的舊旗, 現在長這樣, 乖乖緬甸的國旗設計也換太多次了吧
註四: 緬甸是聯邦制國家, 然而其中的Shan state的國際地位仍有爭議, 這個地區存在一個撣聯邦共和國, 可以在wikipedia上面一窺此地的複雜歷史, 以及與中國國民黨的關係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澳盛銀行的客服不專業, 飛行白金卡不能直接轉成飛行御璽卡

前兩天我才開心地提到, ANZ新推出的飛行御璽卡好像還不錯, 而且客服說可以"幫您把白金卡換成御璽卡", 雖然這邏輯非常怪, 那有一個銀行會推出自己打自己商品的卡呀~~ 但我就相信啦. 然後今天我就接到一個"非常歡樂一直笑一直笑一直笑的專員"(男)打電話來說:

先生, 白金轉御璽? 不, 沒有這回事, 我們的客服不專業你不要理她 (所以要客服幹嗎?)

也就是說, 我要新辦一張卡, 這聽起來不是很北蘭嗎? 一個銀行幹嘛持兩張卡? 好的, 我再分析給大家聽:
  • 如果我現在直接把飛行白金卡換成御璽卡, 會出一個狀況, 我的公營事業代繳有可能在轉換之間沒接好, 讓我白白損失一個月的可累計額度(幾百塊也是錢)
  • 飛行白金卡一年刷卡12次就免年費, 但御璽卡沒有這種優惠, 也就是說羊毛出在羊身上, 人家就是要賺你卡費
  • 御璽卡的辦卡優惠是, 發卡後30天內刷8筆888 = 7104, 就得2000哩. 一般來說其它銀行要刷50000-60000才能得到這個數字. 聽起來不賴. 扣掉第一年的年費1800元以後, 每刷23元就一哩其實也不賴.
  • 那我還需要留著白金卡嗎? 留著好了. 我會在御璽卡核卡以後, 把公營事業代繳轉進御璽卡, 然後白金卡拿來當成不時之需備用, 並等到白金卡所累積的哩程全部轉換完畢, 我就剪卡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麻煩, 但, 精打細算的主婦都是這樣的啊~ 所以, 澳盛銀行, 這張卡有吸引力, 但, sorry, 你們的促銷做得太爛了, 邏輯很奇怪, 客服也沒有訓練好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不錯]鐵娘子 - 失智阿婆不是重點, 而是那種對伴侶的追憶與不捨

鐵娘子上片後佳評如潮, Meryl Streep的演技大家都在說出神入化連背影也會演戲~ 然後我們也看到媒體報導說什麼英國人對這部片觀感十分複雜, 左派右派不同調啦, 或是Margaret Thatcher的家人不願觀看本片啦, 英國首相David Cameron認為此片並沒有彰顯Margaret Thatcher作為英國在位最久也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首相的風範, 卻描述她的失智令人不忍啦~ 可是可是, 我看了這部片以後, 我覺得, 還好捏~ 當然, 我認為在看這部片之前一定要對英國歷經戰後的經濟大蕭條, 冷戰中末期, 大英帝國沒落, 英阿福克蘭戰爭(以對外戰爭轉移內政問題), 工運歷史, 北愛共和軍辛芬黨恐怖行動的歷史有一些基本瞭解( 啊怎麼好像在講如何看懂賽德克巴萊一樣啊~~), 否則對那段歷史完全不熟悉, 聽也沒聽過的人, 或許就只會覺得是一個腦袋怪怪的阿婆在懷念當年勇了.

對於待過英國幾年喝過英國墨水的我(簡稱"留英")來說, 我花了整部片1/2的時間在打量Meryl Streep的演技, 眼神, 尤其是口音與肢體動作. 喔我只能說, 矮由她好棒喔~ 把英式英語的腔調表現得非常好. 雖然有幾幕我認為她的眼神太燦爛太股溜了, 身體的動作太大了, 實在無法不讓我想到她在The Devil Wears Prada中的意氣風發.

我並不想談英國政治與歷史, 我還真的想談失智與年老時緬懷逝去伴侶這檔事. 在我們週遭的朋友中, 的確是有失智的人, 但因為還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己的父母, 因此我們還沒有準備要面對此事. 但我曾經聽過爸爸與姑姑爭論如何照顧失智的姐妹, 也曾經聽過媽媽的同事在失智後整個家庭的功能形同瓦解只能靠老同事的相伴. 其實Margaret Thatcher的症狀還沒有嚴重到完全不能出門, 也還有邏輯思考, 只是, 可能有幻覺(illusion). 但, 其實, 我們平常也都有幻覺不是嗎? 在睡夢中, 在腦子裏的白日夢, 只是我們通常不真正地與腦袋中的幻影開口對話. 比起電影中的情節, 我認為台灣人(尤其是35歲以下)自己講完話愛加一個"對"讓我更覺得是一整組看到鬼啊~~ 很多影評都說, Meryl演技一流, 劇情普通, 我也承認安插大量的示威抗議歷史畫面對於1980年以後出生的人來說是非常無法理解的, 但, 我認為電影中對於Denis Thatcher的角色設定非常好. 若您身為一個職業女性, 有一位這麼支持專業生涯的先生, 又如此地幽默, 對人生如此坦然, 妳應該會覺得非常幸福吧? 而這種丈夫的角色其實在絕大多數的媒體中是非常缺乏的. 不要把自己設想成Margaret Thatcher, 如果一個與你共同生活很久的人, 擁有你一半記憶的人, 甚至比你觀察自己還要多的人, 就這麼走了, 然後你忽然發現你的人生, 空掉了, 少了一個部份? 那是要去觀落陰? 靠著信仰相信他真的去了那裏? 還是睹物思人以淚洗面? 還是, 自然而然回到生活的常軌? 或是打起精神把一切都整理好, 把可用的東西給需要的人, 然後讓物質, 愛與思念都延續下去呢?

結尾, 就那樣結束了, 其實我覺得很好,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 是啊, 都辭職了, 也把丈夫的遺物收拾了, that's all (Meryl Streep在The Devil Wears Prada的經典台詞). 那個轉身, 走道上徘徊, 進房的右轉, 都是經過生命的體驗與表演的專業所造就的平凡身影. 雖然Denis的幻影在一陣強光中離去(有點奇幻說真的), 但是我喜歡最後以巴哈的前奏與賦格做為結尾, 聽起來令人安靜, 安心, 與安穩.

[爛片]顫慄黑影: 一個比佛地魔還要厲害連哈利都弄不死的蕭婆女鬼

The Woman in Black是Susan Hill於1983所發表的恐怖小說[見Wikipedia], 然後才被拍成電影[見Wikipedia]. 好吧, 我抄一下其它電影網介紹一下這個故事: 劇情描述一位名叫亞瑟的律師(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飾),來到一個人煙罕至的村莊,處理一樁客戶遺囑的案件。當他隻身來到客戶留下的房屋時,竟發現了不可告人的秘密。他越來越感到驚懼,甚至瞥見一名謎樣的黑衣女人,當地人對此三緘其口,勢單力薄的他尋求破解黑衣女人的人鬼之謎的契機。然而隨著戰慄真相逐步浮上檯面,同時也代表著亞瑟也逼近危機的核心當中…。

好, 一開始看預告片的時候, 我還有一點小期待, 想說, 有鬼耶, 我最愛看鬼片了, 但是真的會嚇到我的又不太多, 之前看什麼貞子啦, 鬼水怪談啦, 咒怨啦, 我都在戲院中笑出來(阿就很北七啊), 想說英國人拍的鬼片應該很讚吧. 結果, 哼哼, 三小啊, 耍我. 不好看的理由列舉如下:
  • Daniel Radcliffe的演技並沒有脫離Harry Potter的影子(或者是說, 觀眾難以忘記他在Harry Potter十年來的表情與演技風貌)
  • 如果是Harry Potter迷來看這部片, 我想都會不由自主地在電影中尋找Harry Potter的影子. 所以呢, Arthur一開始和小孩說話的橋段, 和他在Harry Potter 7-2末尾在車站與孩子道別送去霍格華滋是一樣的fu. 果然, 飾演喪子的好心有錢人Sam Daily的演員就是在Harry Potter中飾演鄧不利多弟弟的Ciarán Hinds, 難怪看起來這摸眼熟(所以他又救了哈利一次是這樣嗎?)
  • 我覺得怨靈可怕的點不夠多, 進行到了電影一半我還是覺得很膠著摸不清楚
  • 好, 有邏輯問題, Mr. Daily說如果他的孩子沒死, 就像Arthur一樣大了. 但如果村子裏的孩子是接二連三地死, 那應該是發生在短期內, 但, 那個怨靈Jennet Humfrye的孩子怎麼可能埋在泥漿裏這麼久還可以被Authur潛到泥漿裏挖出來, 屍體還算完好? 是怎樣, 他掉進瀝青坑嗎? (請大家google一下更新世瀝青坑挖出多少動物化石) 居然還可以整組被抱出來, 而且居然沒有惡臭, 爛掉 (我覺得頭應該會爛掉啊)
  • 然後呢, 屍體被抱到床上, 我本來還以為要演大法師趨魔了, 結果一堆小鬼跑來亂, 那邊我一整個看不懂, 護法咒也沒用. 到那個點, 大家還真以為怨靈從此消失.
  • 結果, 幹, 搞了半天, 還在啊, 還讓Arthur的小孩走到鐵軌上被壓爆父子雙亡, 我看不懂啊~~~ 倒底是女鬼想要謝謝他把小孩挖出來, 讓Arthur一家在天堂團園? 還是恨意未消? 這什麼啊真是~~~
結論: 不好看啊~ 而且威秀的熱狗不好吃

澳盛推飛行御璽卡是打算自己打自己嗎?

今天忽然看到這則新聞"航空卡廝殺 刷23元就換1哩", 重點摘要如下:
  • 以華航、長榮航兌換歐美線頭等艙來回機票,要價15萬哩來算,華航、長榮聯名卡需刷滿375萬元才有,但若改刷澳盛新推的航空御璽卡,則只要刷345萬元即可,足足少了30萬元。<==我不知道算這個對一般人有什麼用處, 一般人只能換經濟艙不是嗎? 一般來說洲內航線要35000哩才能換到, 如果30元一哩, 那就是要刷105萬才能換到一張至多市價2萬元的機票, 但如果是23元一哩, 那只要刷80.5萬, 比起台新銀行要刷87.5萬才能換一張受限很多的華航限定航點機票來說划算很多. 所以台新銀行早就在這些航空卡戰中出局了sorry, 而且台新現在的機票只能從台北出發, 意思就是說中南部都不是人就是囉? 去死吧台新.
  • 除兌換比率外,澳盛銀更加碼年費優惠,祭出年刷50萬元,就退還1800元年費的促案,相較於華航御璽卡年費1800元、長榮鈦金卡年費2400元「刷多少錢都要收」,更為親民。<==有能力刷到機票的人來說年刷50萬退年費是不錯的優惠
  • 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因發卡成本提高,相較於澳盛銀先前推出的飛行白金卡,每年提供一次免費機場接送,新版御璽卡改以每趟390元起替代。<==這沒差, 每一個銀行都有什麼機場接送服務, 但是要提早很久預約, 而且還要提早出發, 根本不划算, 沒有必要為了390元左右辦不辦一張卡
  • 市面上主要航空公司聯名卡,有匯豐華航卡、花旗長榮卡及美國運通國泰聯名卡三張,兌換比率方面,均為御璽、鈦金以上卡別刷25元換1哩,白金卡以下刷30元換1哩。<==匯豐華航卡的海外消費是12.5元一哩, 適合經常進行海外消費與需要華航機票者使用 (但是要留意, HSBC的哩程不把bank charge算在內喔, 其實很賊; 長榮的航線很少完全不予考慮, AMEX的Cathay聯名卡的優惠是年刷40萬以後再得20%額外哩程. 我們來試算一下. 若以刷40萬元來說, 刷AMEX一年可以獲得19200哩, 但是刷澳盛的飛行御璽卡只能獲得17391哩. 但AMEX的卡片年費高於ANZ, AZN可轉讓的航空公司聯盟遠高於AMEX, 就這點上來說, 兩張卡片是勢均力敵, 各有所長.
所以我要怎麼做? 我要: (1) 把原來的ANZ飛行白金卡轉換成飛行御璽卡; (2) 所有的公營事業代繳仍使用ANZ的卡來繳因為那是少數可將公營事業代繳那入哩程計算的卡片; (3) AMEX的卡只在可以刷AMEX卡的場合使用; (4) HSBC的卡使用在外幣消費上; (5) 至於台新, 只能拿來買高鐵票(不需要密碼), 偶爾換換升等囉~~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擬態」不是這個意思好嗎? 這位教授可以不要不懂裝懂嗎?

我想說的是, 這位大教授可以不要這樣越俎代刨亂賣弄嗎? 生物的擬態(mimicry)指的是一種A生物因具備類似另一種沒有關係的B生物的某種造成掠食者困惑的訊息而獲取利益, 這樣才叫擬態啊. 但這個人把擬態與偽裝(camouflage), 也就是生物隱匿於環境背景中的行為混為一談. 再把對生物世界現象的錯誤解讀再張官李戴地套用到台灣人的集體自慰行為. 其實他有很多的詞可以拿來描述這種社會現象, 例如collective hysteria/mass hysteria, idolization, paranoid, compensation function, 但就不應該是擬態. 謝謝.

瘋林書豪邊緣化美牛!政大教授:台灣人的「擬態」作為
2012年02月22日 11:28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宜蘭縣長林聰賢21日宣布,如果政府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將拒絕相關肉品運到宜蘭縣,且不准縣內機關學校訂購相關肉品。針對此次美牛風波,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林耀盛22日在《自由時報》論壇撰文指出,林書豪在台灣掀起一股「林來瘋」(Lin-sanity熱潮,顯示出國人「似乎想以過度讚譽的認同想像,減低台灣主體的渺小感,但也顯示『擬態』作為。」

林耀盛認為,只要台灣民眾陷溺在「台灣之光」的漩渦裡,生活重要事件透過「歡樂原則」的防衛機制轉移,重大議題如瘦肉精、美牛進口、油電喊漲、稅制改革與歐債危機就會一再被邊緣化。

林耀盛甚至用「擬態」來形容這波熱潮,所謂的「擬態」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模擬其它生物或非生物,讓自身顯眼、易見,凸顯自己的存在,藉此迴避天敵的攻擊;另一類擬態是讓自身的顏色與斑紋和週遭環境非常相似,使天敵無法發現,獲得生存的保護色。這種擬態方式稱為隱蔽式擬態。例如枯葉蝶模擬枯葉、竹節蟲模擬枯枝或樹葉。

林耀盛認為,台灣民眾無盡尋求事件來壯大自身的方式往往徒勞無功,更積極的作為是認同自身,直接挑戰威脅主體的不公不義體制。

原文網址: 瘋林書豪邊緣化美牛!政大教授:台灣人的「擬態」作為 | ETtoday政經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222/26714.htm#ixzz1nHE4UVOg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好片]繼承人生 - 面對生命中必然的不美好與挫敗

最近沒怎麼發簍電影情報, 要不是回台北的時候聽到我媽說: 喔那個繼承人生好好看喔, George Clooney好帥喔~ 然後我姐說: 我早就看完了, 好看! 我也不會找藉口說要看電影, 而且連事前都沒做功課喔, 就直接跑去台南找某個白頭髮的阿伯看電影. 好, 前情提要和片花看這邊就好, 我就不要廢話了, 看完以後, 喔讚, 我喜歡這部片, 原因茲列舉如下:
  • 我喜歡George Clooney那種幽默, 好整以暇的精明, 以及對世事體察入微的觀察, 雖然他在此片中的表現與"型男飛行日記"差不多, 但我可以接受他以類似的演技與態度來訴說另一個故事
  • 一樣是觸及出軌, 一樣在片中鋪陳大量令人可能失控的橋段, 但比起2002年李察吉爾、黛安蓮恩的出軌(Unfaithful)一片中一再失控到最後無法收拾挽回, 活在罪惡感中的情節, 我覺得繼承人生的劇本與George Clooney的演技讓我們看到如何在極度的紛擾, 悲傷, 憤怒與挑釁交織的情況下, 還能夠克制冷靜地作出有建設性, 甚至是幽默睿智的決定. 這是我想在電影裏看到的, 因為我們不能只分享或被傳達那種悲苦, 而需要劇本告訴我們出口在那裏.
  • 我喜歡這部片裏處理憂傷的手法, 其中有兩個部份讓我感動, 一個是大女兒聽到母親將被拔管後, 沉入泳池中痛哭, 那個錄音真是太好了, 完全就是在水中聽不到聲音的窒息與閉鬱感. 第二個橋段則是George Clooney對將被拔管的妻子告別親吻霎那間流下淚來的時刻, 我聽到我後方的觀眾哭泣了.
  • 片中不斷地出現親子衝突與青少年議題, 我不知道其它人看到的是否只是兩個怪女兒, 一個怪男生. 但我認為在這部片中表達出一個清楚的訊息: 不要把孩子當笨蛋, 其實他們都懂, 不要以為大人自以為是的保護真的保護了孩子, 其實孩子對許多事情的耐受力與理解力也超乎成年人的理解. 因此當小女兒Scottie被叫去向同學道歉時, 她的同學其實覺得還好, 而感到憤憤不平的是同學的媽媽. 而當George Clooney的角色感到無助或雜亂時, 卻是他那一向被視為離經判道的大女兒協助他撥亂反正. 這是我認為這部片很有建設性的梗, 把孩子當成成年人來理解, 把孩子的問題映對照成年人世界以同理心理解.
  • 有一些小細節讓我覺得這部片拍得很真切, 例如最後一幕父女三人坐在沙發上吃冰淇淋, 連湯匙刮碗的尖銳聲也毫不掩飾地被錄進去, 這說服了我.
  • 然後, 就是片中一直要面對, 一直想迴避, 最後還是要面對的, 就是放手讓親人死去, 面對至親的死亡, 我想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議題. 那種生前道別的安排, 讓我覺得很成熟, 很窩心, 很完整. 這其實才是我這種從小就一直思考怎麼面對死亡的人最有興趣也最想看到的示範.
  • 差點忘了提, 這部片論及土地買賣的時候, 特別提到白人殖民夏威夷成為既得利益者的過程與荒謬處, 我認為由主流的演員與導演與製片公司點出這點非常勇敢也很棒.
這部片, 看的時候很輕鬆, 也不輕鬆. 然後看完以後也不沉重, 因為故事的結尾盡在不言中, 大家都得到釋放了. 喔然後演大女兒的Shailene Woodley也太正了, 超正的. 然後演害他老婆變植物人的Troy的演員Laird John Hamilton看起來就是菜啊.

[公告]喂, 我們實驗室有學生畢業好嗎? 鄉民是在靠杯三小

剛剛不小心看到plurk上有人說我們實驗室沒學生畢業, 我想說, 幹, 你跟我們實驗室很熟嗎? 你是中山大學的嗎? 聽說來聽說去, 是有沒有那摸靠杯啊? 我們實驗室從開幕到現在七年, 已經有5+3個學生畢業, 還有一位在英國唸PhD, 我們沒有製造出半個沒用的碩士, 大家都有在專業領域就業喔. 所以不懂就電電吧, 而且最好認一下我長什麼樣子, 以免在某個研討會又讓我撞見在我面前講那些五四三, 這樣就真的很不好看了.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匯豐新推出的現金回饋白金卡似乎還不差

剛剛收到DM, HSBC又推出一張現金回饋卡. 其實台灣的銀行已經有陣子沒有推出新的現金回饋卡了, 比起2004年左右富邦強打A money騙人現金回饋(最高5%, 但全年回饋不超過10,000元)還有台銀信用卡推出1%現金回饋, 現在花旗的現金回饋卡最高達6%, 台新的太陽卡高達10%來說, HSBC這張卡的回饋比例最高0.7%感覺好好笑捏~ 但是, 這些回饋卡的差異在那裏? 該不該辦呢? 我的建議觀察重點是這樣的:
  • 不要被回饋比例所惑, 羊毛出在羊身上
  • 公營事業代扣是否列入計算? 公營事業代扣被列入計算是否只發生在"促銷的前幾個月之後就不再列入"?
  • 是否只現特定通路的消費?
  • 若有消費門檻, 那個達成度是否操之在我? 花旗與台新的卡有非常高的回饋比例, 但請問你一個月刷得到那麼多錢嗎? 請問你能夠控制店家請款作業與銀行的結帳計算作業嗎?
  • 較高的回饋比例中是否含有利息與手續費? (例如海外消費, 分期, 與循環息)
我們來看一下HSBC這張卡的促銷廣告怎麼説的:
  • 筆筆回饋:日常新增刷卡消費皆享0.5%回饋 (這個不難達成, 月增一萬元得50元, 與台新及花旗卡相同, 但, 網路的廣告沒告訴你這個活動只到2013年的3月31日喔)
  • 加碼回饋:每月新增刷卡消費達5天,或成功代扣公用事業費用且新增刷卡消費天數達4天(含)以上, 當月所有新增刷卡消費皆享0.7%現金回饋 (這有點難度, HSBC網頁上有說, 公營事業代繳不算入天數, 一天刷兩筆當作一天看待, 而語音代繳或網路代繳公營事業款項也不算喔~ 此處有試算表)
  • 慶生回饋:每月出生日當日新增刷卡消費享1%回饋 (這個有意思, 並不是生日當天才能刷, 而是與生日日期相同的每一個月都可刷, 然後得1%)
  • 優利回饋:前期未繳餘額達2萬元,則當期新增刷卡消費通通享1%回饋 (這非常不推, 這是鼓勵笨蛋欠卡債)
  • 針對新卡友,全新匯豐現金回饋白金卡也祭出專屬刷卡禮五選一:凡於2012年3月31日前申辦完成,核卡後45天內,刷滿3,000元(含)以上即可獲得500元現金回饋、20吋ABS登機箱、鍋寶保溫雙杯組、西華節能料理鍋或是聲寶雙杯咖啡機 (意思是說登機箱或咖啡機的成本其實頂多500元耶, 但這個500元回饋還不差呀)
那這張卡推不推呢? 我認為還OK, 主要是因為一般受薪階級根本沒那麼多錢可以刷到台新太陽卡和花旗現金回饋卡的高額回饋比例, 最重要的來了, 是辦卡門檻與年費:
  • 年費: HSBC - 2000元, 花旗 - 2400元, 台新 - 1500元
  • 年收入門檻: HSBC - 22萬元, 花旗 - 22萬元, 台新 - 70萬元
因此HSBC與花旗在年收入門檻上是勝出的, 但就達成0.5-1%的回饋門檻上, HSBC卡的達成可能性最高. 以上供大家參考, 但一定要留意權益變更 (也就是說要使用這些優惠就要在一年內使用完畢以免銀行臨時修改回饋制度)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以公共性來包裝他對蔣氏的原發性厭惡, 並不能告訴中山大學師生"破壞公物"的行徑應如何處置?

嗯我想說的是, 王主任, 這是"公物破壞事件", 把一個公物的毀損事件無限上綱到公共性解嚴自由學風去, 你會不會想太多? 還是說你要告訴大家社會科學的教授和自然科學的教授邏輯不同呢? 我很同意蔣介石的像是戒嚴時期留下來的, 但請問這代表中山大學不是一流大學? 那我要反問你, 台灣大學有一堆的建物都是台北帝國大學時期留下來的建物, 你是否會說這些建物代表的是對殖民者與迫害者的緬懷? 然後與台灣社會脈動脫節? 我真的無法同意這種擺明的只看顏色(反蔣不反殖民)且似是而非的論述. 如果今天有學生把王大教授的車子噴漆, 是不是也可以說那叫行動藝術呢? 還是說, 不管什麼樣的行為, 只要其動機被"某個學者生出一個論述來聲援", 一切就情有可緣? 然後只要對這樣的反抗不表支持, 就會被這樣的學者輕易地被歸類為執政者(而且一定是藍的)的順民? 我很謝謝王大教授告訴大家這個京都大學的故事. 但, 京都那麼做, 中山大學一定要奉為圭臬嗎? 我們不能發揮一點創意展現一點包容力嗎? 那兩個像在那邊有礙到誰嗎? 可以請王大教授提出一點美學空間觀點呢? 我是不是也可以主觀地說, 整個文學院在柴山上破壞了海岸林看起來好礙眼沒有公共性? 下次要寫社論麻煩讓自己的論述完整一點吧. (ps 若社會系的學生的行動劇叫"解構", 那如果其它系的學生去噴社會系所有教授研究室的漆, 也請不要報警謝謝. 喔還有, 台灣有草皮啦有空地就會出現非常多莫名其妙的與社會脫節的看不懂"公共藝術", 希望王大教授有空的時候也關心一下, 只要講講南部的就好謝謝)

把校園還給師生 2012-01-21 00:52 (還給猴子也可以啊)
中國時報【王宏仁】

數日前,中山大學校園內的蔣介石銅像被「換裝」成為電影蝙蝠俠裡的小丑,此事發生在總統大選剛結束的時刻,不免引起議論,據報導,中山校方已報警並決定提出告訴。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中山大學號稱要變成「世界一流大學」,那麼就該學學日本京都大學,將校園的公共性還給師生,而非像現在把兩尊戒嚴時期遺留下來的產物當成聖物擺著祭拜。

京都大學以學風自由聞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學者多出自該校。許多日本高中生將京大填選為第一志願,而非東京大學,就是憧憬該校的自由學風。京大的自由校風是由許許多多前人所建立,包括該校前身「京都第三高校」校長折田彥市。為了紀念折田先生,京大在一九五○年鑄造了一尊銅像擺在校園。但是設立之後,常遭到學生惡作劇,一開始只是簡單的塗鴉、潑漆,後來逐漸成為「百變天龍」,有時候變成扛腳踏車的騎士,有時候變成烤麵條,有時候穿上小女孩圍裙。

京大校方對此惡作劇,一開始也如中山校方一樣,趕快找人清理被塗鴉的銅像,經過數十年的折騰,校方在一九九七年終於將銅像移至圖書館的地下室。

事情並沒有結束,九八年之後,每年二月入學時,學生就會把自製的折田先生像,擺放在校園入口的對面,包括對抗邪惡的假面騎士、折田大佛、小丸子的永澤。面對學生無止境的「反抗精神」,校方並沒有移除這些作品,也曾經在作品的下方貼出一個公告:「這麼棒的作品,放在這裡,恐怕有失竊、遭受破壞的可能,最好把它放在恰當的場所。至於此作品展示的地點、期間,麻煩來跟我們商量一下。共通教育推進部啟。」

京大校方的處理方式,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一流大學精神。首先,京大一直維持自由學風的傳統,允許學生教授自由表達其思想與意見,從沒有任何「搞破壞者就別想混了」的法西斯想法。其次,本著大學自治原則,從不會出現找警察來調查的情形。最重要的一點是:校園的空間是屬於全校師生的,並非校方說了算。

空間要擺置某些東西、作品,必須該作品與該環境、與該地人們、該地歷史有所聯繫。目前中山大學校園空間中擺放的孫文與蔣介石銅像,是在一九八○年代戒嚴時期所設置的,反映當年空間戒嚴與威權統治對於校園的監視。但是台灣已經解嚴超過廿多年了,這個威權體制所遺留下來的空間,與外在的民主社會發展,形成一股強烈的對比,會引起潑漆、塗鴉,一點也不意外,因為此空間完全脫離了社會脈動。

對於中山校園內擺放的兩尊政治銅像,中山社會系師生嘗試以幽默、嘲諷的方式來解構這個久久無法解嚴的校園空間。社會系每年的師生變裝趴,都會遊走到該區域「紀念」空間不解嚴,去年某位裝扮成酒店制服妹的同學跳上銅像基座,快樂的躺在孫文大腿之間;今年則是某位裝扮成海賊王天鵝馮克雷的男同學,妖嬌美麗地坐上孫文腿上,並且拉出「反對核能」的布條,凸顯其社會訴求。

校園內的空間解嚴,許多大學在上個世紀都不知已經持續進行多久了,但是中山在此方面只能用「瞠乎其後」來形容,現在發生潑漆事件,還動用警察司法來恫嚇自己的師生,令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的錯置感。如果校方要用破壞「公共」建設來起訴主謀者,那麼請先講清楚,這個空間、這兩尊銅像的「公共性」何在?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發起人之一)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東森的關鍵時刻這種爛節目之所以令人討厭就是因為劉寶傑與名嘴來賓以知識份子形象來胡說八道

過年前回台北打開電視不小心看到關鍵時刻這個看到鬼的節目, 喔, 黃創夏倒底是懂什麼啊? 居然可以對"北極熊和棕熊雜交"指指點點繪聲繪影. 還有一個染頭髮的胖胖(那是誰啊), 居然可以對著一張山羊打架的圖片說得天花亂贅, 是怎樣, 他是要考學測作文看圖說話嗎? 這個節目之所以令人討厭就是因為裏面充滿了誇大的偽科學, 我認為連偽科學都不算. 劉寶傑以西裝斯文形象與權威口吻塑造那種"連自己都相信"的專業形象, 但這個節目所找來的網路資料無一不是穿鑿附會胡說八道的東西. 而且找來的來賓無一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萬事通, 所謂的"綜合報導"就是張冠李戴東貼西貼啊. 這種節目千萬不能看, 會腦殘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爛片]黑暗時刻這部片告訴我們美國手機永遠收得到訊號然後外星人長得像神奇寶貝

去年看電影的時候就已經看到The Darkest Hour這部片的trailer, 當時就是主打"你看不到對方的恐懼", 而說是新型式的外星生物. 對於我這種怪物控和外星人控來說, 感覺就是要去看一下啊. 好, 今天剛好就有那個心情, 就去威秀看了, 而且還看3D版. 結果這部片讓我想用條列式發表感想:
  • 我知道莫斯科的通膨啥的可能很糟, 但是我沒有很愛美國人的電影從冷戰時期四處找全世界國家各大城麻煩的傳統. 知道中國惹不起, 所以不使用上海, 那現在回頭惹俄羅斯是什麼意思? 說俄國沒有法律, 那美國大城是沒有治安與法律問題嗎?
  • 外星人開始殺人那邊我覺得其實還算是有創意. 阿就被電流抓起來弄成灰燼, 但是後來我就開始受不了了, 美國片中該出現的角色全出現了, 而且死掉的順序如下: 容易抓狂的金髮女, 一開始就被認為"道德上有問題"的會說俄文的瑞士人(非常怪異的角色國籍設定), 和其中一個男主角. 其實男主角死掉的時候我本來還覺得是一種驚喜, 因為, 美國片裏的比較好看的男主角一定不會死髮型不會亂啊. 但是, 他居然就死掉了, 有創意.
  • 一個莫斯科俄國水電工可以在短時間內把自己的房子搞成銅牆鐵壁讓外星人無法入侵也太扯了吧. 而且他那來的物資可以撐過那麼多天? 而且還可以研發出武器對抗外星人? 這完全就是美式天真想法啊. 好然後一旦新武器研發完成這個角色就沒有用了, 所以導演就安排他和金髮鬼叫女一起變成灰燼了. 由此可知美國人的現實.
  • 這些美國觀光客忽然發現有"反抗軍"跑出來保護他們, 但中間就一定要上演一段"美國人會為了人類生存奮鬥下去"的橋段, 啊啊我不太喜番.
  • 美國人說要去搭潛艇回美國, 然後俄國人說"繞過被外星人佔領的地方要五週", 可是潛艇再過5-6小時就要開了, 怎麼辦呢? 這時候俄國人: 我們可以搭地鐵比較快啊~~~ 靠杯你是在耍我嗎? 有地鐵為什麼不早講啊 (讓我馬上想到瘋電視的綠野仙蹤)
  • 好, 然後就這摸剛好, 他們這群人居然可以搭船, 漂漂漂, 阿就剛好擱淺在"快要出航的潛艇邊", 是有沒有這麼剛好啊. 小船和潛艇的距離不到幾百公尺, 正當他們要開森上船的時候, 岸邊的大樓倒塌了, 然後所有人都掉進河水中. 奇怪, 身上背著一堆武器的人居然還可以輕鬆浮上來, 一堆男人還在奮力地滑著的時候, 喔幹其中一個美國女就不見了, 在很短的時間內可以穿過外星人佔領區躲進一台舊公車(重點是衣服是乾的)發出信號彈(但我記得那女的身上沒東西啊)
  • 好, 接下來又要上演"沒有她我們都不離開"的橋段. 一群人馬就去殺外星人了. 自從他們發現使用什麼加大馬力的脈衝光可以把外星人弄死以後就一路無阻 (幹, 那種東西不是整型醫院最多嗎? 怎麼不去整型醫院找就好還要自製啊)
  • 最後看見怪物的真面目了, 居然長得像神奇寶貝的鬼斯啊, 我看到那邊我噗了吧
  • 反正最後大家都搭上潛艇要開森回美國. 有趣的點來惹: (1) 美國女的手機泡過水以後又可以用了, 是那個牌子的妳告訴我啊? (2) 收到媽媽從美國送來簡訊報平安, 靠杯是耍我嗎? 不是說外星人就是要來吸取地球能源所有東西都炸光光嗎? 為什麼基地台還會運作啊? (3) 潛艇也太小台了吧, 比魏德聖海角七號的日本客輪還小台啊.
  • 結論: 是部爛片啊各位, 而且不值得花3D去看
好說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