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表一表, 經過幾次大學評鑑以後, 再收集其它各校同僚的經驗, 我認為大學評鑑並沒有成就任何實質的進步, 只成就了什麼?
- 搞很多的資料, 然後委員也沒看(沒空)
- 大家忙得要死, 只是為了要生資料, 感覺和部隊裏的高裝檢沒有不同
- 老師學生通通要在, 因為要抽訪, 這是怎樣呢?
- 每一個系所都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不少的委員意見都是把一個系推向"中研院化"或"台大化" (或簡言之, 就是台北化), 動不動就寫一些什麼"儀器老舊", "空間不足", "沒有研究所", "缺乏直升管道", "缺乏獎學金"...一些五四三. 總之就是錢與空間, 那你這些委員寫這些, 是好心讓我們拿著意見去教育部要錢還是跟高雄縣市要校地? 還有, 教學用的儀器倒底是要好到什麼程度呢? 連菜瓜布都沒摸過的學生要讓他們摸30萬的PCR顯示很高科技很高級嗎? 台北待太久真的就會變成這樣嗎?
- 有些委員就是一整個不食人間煙火, 資料給他也不看, 然後寫寫報告, 問一些資料中早就有的東西, 然後隨便寫寫一些"系所開設課程未能滿足學生需要", 或是"未能每學年開授"之類的鳥意見. 所以我們為了評鑑要過, 所以就要從善如流寫一些"遵照改進"之類的回覆. 意思就是說整個過程我們顯示在學生面前的就是莫明其妙. 我想請問他們, 系所學生的需求他們倒底知道多少? 有很多課並非一個系要通通開出來, 若校內有幾個性質互補的系所, 有必要讓一個系所什麼課都開嗎? 更何況有時候開了學生也不選啊. 另外, 開課的頻度應該是依學生的需求與人數決定, 所以一個課要多久開一次, 怎麼會輪得到評鑑委員說話?
- 總而言之, 大學評鑑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看起來都一樣", 委員對這個系所的特色根本沒有興趣, 他們想看的是"大家都有的東西", 那不就像小學檢查手帕衛生紙嗎(那叫資料陳列)?
- 我同意大學要有評鑑制度, 並且對於奇奇怪怪的系所讓它們有退場的機制, 但是這套東西在台灣執行的結果就是大家裝模作樣跑一個龍套, 然後沒有任何的事情會被改進. 唯一改進的大概只有"下次資料要做齊一點, 做大本一點". 所以這就是我們要顯示給學生看的教育理念與作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