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其實被挖角去國外並不表示工作壓力就沒有了, 差別只在於那個壓力是否是自願承受的? 是對生涯有建設性的? 或只是令人只想趴下來妥協求生存就好?

教授出走潮與人才全球化【聯合晚報╱社論】[連結]
2009.11.02 02:09 pm

最近媒體報導了「教授出走潮」現象。這幾年,台灣的知名大學教授陸續被大陸挖角,現在香港的大學改制,需要大量教授補充。台灣高等教育是否會有另一波人才失血,正等在前面。

台灣人才的「出走潮」不是新鮮話題,也不只限於大學教授。台灣白領階級出走,多少年前就引發過討論,有人謂此乃人才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但也有人擔心這代表了老百姓「用腳投票」。

以大學教授而言,香港的大學教授薪資是台灣的四倍,有人斷言因為香港房價高,未必人人作此選擇。但這也對比出台灣對高等人才吸引力不夠的問題。台灣的大學教授薪資嚴重偏低,薪資級距的差異太小,已經是老問題。這種「平頭主義」,當然對頂尖人才缺乏吸引力。到目前為止,台灣被海外挖角的多半是知名學者,或能夠辦理退休的資深教授。但隨著未來兩岸文化交流和生活環境差異減少,年輕學者擇良木而棲,亦可理解。尤其,台灣校園工作量越來越大,升等越來越困難,連知識工作者都不乏「過勞死」的案例,會是把台灣人才推走的原因。

寫「世界是平的」的美國作家佛里曼說,以前父母告訴他,要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和印度很多小孩沒飯吃。現在他跟兒女說,要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孩子將來會搶你飯碗。從這個角度看,台灣的高等人才如果在全球市場中具有競爭力,未必是不好的現象,至少說明了台灣人才至今還有「搶飯碗」的實力。社會當然希望盡力留住本土的優秀人才,但重點是要改善我們本身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機會,才可能吸引本土和國外的人才進來。怕只怕,除了國外市場的「吸力」之外,如果台灣內部還自己製造出對吸引人才不利的「推力」,那才值得憂慮。

企業的人才出走還沒停止,下一波,會是大學教授的出走潮嗎?台商在大陸創業「遍地開花」,在政府不斷提高國內誘因之後,目前也有「鮭魚回流」現象。可見事在人為。吸引人才尚未成功,政府和民間都要努力。

【2009/11/02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