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一篇結構怪異的投書 - 讀了明星高中 才知天外有天

這個投書倒底想說的是什麼, 我實在是看不懂, 大概是我資質駑鈍吧? 他倒底是希望階級應該要自由的流動? 還是想要鞏固建中在台灣社會價值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如果講了半天只是以一個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之姿來告訴大家 -- 有錢人唸建中很正常, 中產階級精英式教育只是剛好, 這樣的嘴砲會不會太廉價了? 這篇文章最令人受不了的就是那段描述"私校學生"的過程. 那是在貼標籤嗎? 或只是把自己的高校生活見聞當成常態, 以中研院研究員之姿拿來報上說嘴炮轟呢? 這個人倒底在想什麼啊?

讀了明星高中 才知天外有天
【聯合報╱李瑞中/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台北市)】
2009.04.07 04:47 am

明星高中之所以為明星高中,有多少是來自於資源的挹注與辦學的成功,大有疑義。

記得廿年前我剛上建中,校長在公開集會炫耀建中升學率,那是我懂事以來覺得最荒謬的場景。就算吊車尾進建中的學生,至少在高中聯考那一刻,成績都是領先其他學校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學生。在建中三年,不要說大學聯考成績輸給附中學生是種退步,居然有的連大學都考不上,這是建中辦學與教育的失敗,不知道何以校長可以拿來說嘴。

但建中學生大學聯考並未通吃/全贏的現象,更可能的解釋並非辦學/教育失敗,而是統計上所謂的「迴歸到平均數的現象」。這是所有帶有誤差的重複測量之必然,與學生實力或教育成功與否無關。如果所有明星與非明星學校間學生表現的差異,都來自於好的雖好,但沒有過去那麼好,而各校資源分配,甚至師資良窳,差異也有限,那麼就更支持了好學生之所以好乃是他們本來就好,到哪裡去都會一樣好,而非被資源或老師培植好的論點。

不過念明星高中並非全無效果,其效果來自於同儕。記得當年看過好幾個國中時代全校最優秀的模範生,上了建中完全抬不起頭來。但這樣的淬鍊帶給建中學生的,乃是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認識,對「聰明不足恃」的認識,只要走出來這樣同儕「打擊」陰霾的(當然也有一蹶不振的),沒有誇耀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出人頭地的。反觀後來看到少數幾個私立高中直升的學生,動輒一副「建中北一女有什麼了不起,我媽媽說我若參加聯考,也是第一志願」的模樣。結果反倒是這些人坐實了現在流行對所謂「自我感覺良好」新世代的批評:不知天高地厚,學業、工作表現不好先檢討別人,檢討大環境,最後(甚至從不)反省自己是否夠努力。

明星高中維持選才到底是否提供「階層流動」的機會?我想正確的對比應該是標準化測驗選才下的建中與變成社區高中的建中,到底那個提供了比較多的「階層流動」的機會。要透過考試上建中,你儘管出身貧寒,還可以加倍努力。若是要透過住到建中學區上建中,以台北房價,你需要生在富商巨賈家。

高社經地位的父母,不論在標準化測驗或是多元入學方案下,都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小孩受最好的教育,此乃人情之必然。反其道而行的政策,正如過去十幾年的教育改革不斷實驗的慘痛教訓,是不會達到預期效果的。

【2009/04/0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