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這篇文章我喜歡 - 醫學領導的回應太刻板

醫學領導的回應太刻板

2009-11-12 中國時報 【范雲】

台大醫學院必修課「醫療與社會」課堂事件持續發燒,昨天該課堂老師主動投書《聯合報》,從老師的角度還原上課現場。該文讓人們理解,這門一直被認為是「可能不重要」的「通識」課,其實是醫學院人文改革的一個環節。其實,學生的個別課堂行為不等同於課堂秩序。當然也不等同於上課態度、更遑論學習效果。這是教育方法學的重要課題,需要細緻而全面地研究。在這裡,筆者想討論的是這個危機過程中,醫學院領導階層所透顯出來的態度。

醫學院第一個時間點的反應是,將評鑑委員的批評文章發給每一位同學要求大家反省。然後,院長對媒體表達,這是校外年輕女老師的通識課(實際上老師為台大社會系與醫學系合聘,課程也是被納入專業課程的必修課)。院長未明說的訊息似乎是,如果是「醫學院資深男老師的專業課」,學生上課就不會有這種個別行為。最後,除了深表反省外,醫學院院長的改善方案是,「未來將以更嚴格的規範來導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先談性別議題。醫學院院長在未經詢問事件當事人瞭解教室現場實際狀況下,就片面地落入性別刻板印象,認為是女老師有可能鎮不住學生。恰巧反映了醫學教育中長期以來的性別盲點。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相當不尊重女性教師的專業地位。在許多研究中,都顯示這種男性領導,經常缺乏性別敏感度。世界衛生組織還在晚近要求其會員國必須落實性別主流化的改善策略。台灣的情況,則更為嚴重。因為台灣醫學院就學人數男女長期失調,導致醫學領域,長期以來一直被資深男性以威權的方式領導,因此特別需要能夠反思自己的性別框架。

其次,醫學院院長以通識課來回應,係學生的個別行為,除了在事實認定上,錯把必修的專業課程「醫療與社會」當作非專業課程的「通識」課外,也反映了醫學院領導階層,將學生對通識課程的輕視,視為當然。諷刺的是,醫學院正在進行的醫學人文課程改革的努力,就是要將社會人文教育整合為醫學專業的一部分。這除了是教育部推動中的專業改革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台大醫學院課程改革的進步作法。然而,醫學院院方在這次事件的回應中,仍將此類課程劃分為通識,意圖與專業課程切割,相當可惜。

筆者去年曾經教過醫學系大一學生「社會學導論」,深知這群新世代學生對知識的熱情,對醫學人文精神的渴望,相當值得期待。然而,老師們在課堂中一點一滴的努力,有時候,很容易就被領導階層的一句話抵銷。如果台大醫學院方面,在第一個時間點,不是以「校外年輕女老師教通識」作為解釋;如果醫學院的領導階層,除了將批評學生行為的文章發給每一位醫學院學生要求學生反省外,還能深入瞭解課堂狀況,讓作為教育主體的老師與學生們一起討論與思考改革之道,那我們醫學教育的改革,應該會更有希望。

這個事件透過媒體的報導,觸發了社會大眾對醫生、醫德,甚至是年輕大學生的潛在不滿。但是,我們要提醒的是,醫學院以及傳統教育中,由上而下要求規範的威權品格教育,已經一再證明是失敗。再多的點名,再多的道德要求,再多的上課身體規訓,都只能讓這些聰明的大學生作表面功夫。沒有發自內心對人的尊重,對知識(而非分數)的真誠熱情,就不會有自發自律的大學生,也無法涵化出具性別敏感度、倫理觀、尊重病人的好醫生。這正是我們的醫學教育需要人文與性別觀點的原因。

期待台大醫學院的領導,能從評鑑過程意外觸發的形象危機中,看到醫學人文改革的真正轉機!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